31
这是一个异常寒冷的冬日的夜晚,屋外飘起了雪花,雪虽然不大,但从窗口望出去,楼下停泊的汽车和绿化带也已经变白了。
屋内有地暖,暖意融融的。灯光柔和地照着,郑源打开书橱,最上面一排是他最近经常阅读的书,在《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大儒张载》《备急千金要方》等书的中间,他抽出了一本薄薄的书,这本书的名字叫《脾胃论》。
郑源在书房里打开《脾胃论》,开始研读这部中医经典著作。这是他爸爸向他推荐的学中医的必读书,这部书的作者就是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李东垣在中医界地位有多高,只要听听这句话就知道了:“内伤法东垣,外感用仲景”,意思就是说中医治疗内伤病必须效法李东垣,治疗外感病则要用张仲景的处方。
一会儿他就读到了《脾胃胜衰论》,就看到了这样一段话:
“胃中元气盛,则能食而不伤,过时而不饥。脾胃俱旺,则能食而肥。脾胃俱虚,则不能食而瘦;或少食而肥,虽肥而四肢不举,盖脾实而邪气盛也。又有善食而瘦者,胃伏火邪于气分,则能食。脾虚则肌肉削……”
这一段话,说了四种情况,特别是对后两种情况的论述,真是让人叹服啊,你看他说有的人食量少但是却很肥胖,并且四肢乏力不愿活动,这大多属于脾不运化导致邪气停滞的原因吧;还有一些人食量大却很瘦,这是因为胃中气分有伏火而消化能力强的缘故……
后来他又读到了这一段:既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于心……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
这里的阴火是什么意思?真是令人费解。按照李东垣的说法,阴火是元气之贼,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说的真是玄虚啊?这里的阴火是虚火吗?又不像。
第二天,就这一问题,他请教了爸爸,后来又请教了爷爷,经过他们的悉心讲解,郑源大致弄明白了“阴火”的概念,阴火大致就是脾胃等脏腑功能衰弱导致的人体发热,因为李东垣治疗脾胃病的思路有一条重要的原则,那就是“甘温除大热”,他爷爷说,李东垣的经典名方“补中益气丸”的治病原理就是“补脾胃,升清阳,泻阴火”。
后来,郑源又读了《医古文》中的《东垣老人传》,东垣老人的一生在他眼前像影视剧一样徐徐展开。有一天,他去请教爷爷李东垣名方“普济消毒饮”组方的原理,爷爷给他讲了这样一个荡气回肠的故事:
32、
那时是初夏时节。济源城国色天香的牡丹花和的争奇斗艳的芍药花已经开放了,远远望去,一片姹紫嫣红的热烈气氛。
阳光明媚而灿烂。从古色古香的老城区街头走过,一股馥郁的花香弥散在空气里,这里面有牡丹和芍药的花香,当然也是少不了泡桐树那浓烈的花香。街头鳞次栉比的店铺门口不时可以看见两三棵粗壮的泡桐树,这些树冠婆娑的泡桐树开满了淡紫色的花,是那样的繁茂和泼辣,一朵朵桐花就像一个个倒悬的紫色铃铛,在初夏的阳光下热烈地开放着,似乎在告诉人们,料峭的春寒已经走远了,火热的夏天就要来了。
那是金朝的泰和年间。彼时,贵族公子李杲(字明之)先生一身锦服花冠,仪态悠闲地喝完一壶茶,正在把玩一把题图折扇。闻到街头浓郁的花香,似乎触动了他的乡愁,因为这熟悉的花香让他想起了家乡,想起了家乡的亲人。
此刻他正坐在家仆驾驶的华贵的马车上。马车慢慢地行进在济源城县衙所在的那条老街上。今天他是去赴任的,他新近被朝廷任命为济源税监。
李明之先生已过了弱冠年纪,但身体稍显单薄,虽不是弱不禁风的书生模样,但也绝不像大腹便便的阔少爷那样。虽然他待人接物有些腼腆内敛,但他的双目却是睿智而聪慧的,从那里面传递出他的修养他的身世和他饱读诗书的气质。
李杲,字明之,生于1180年,他的老家在真定县(今河北正定县),他家是真定县有名的豪门望族。他的祖父和父辈们都是爱读书的崇文尚德之人,经常和名流雅士诗书唱和。因此,他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也大约就是因为生在这样一个钟鸣鼎食的富贵人家,使他养成了端庄敦厚、沉稳内敛、闲静少言的性格,但他非常爱读书,由于天资聪颖,他在少年时代就饱读诗书,可以说学富五车吧。他不苟言笑,与人交谈,从来没有戏言,给人一种端庄稳重的贵族公子印象。而且他对功名也没有多少兴趣,这也可能是他的家庭太富足了,他不缺少什么,自然就看淡了财富和功名利禄吧。
就这样,贵公子李明之先生顺利来到济源城,当上了济源城的税务官(济源税监)。济源县北高南低,北部为群峰峥嵘,绝壁林立的太行山脉。济源县背靠巍巍太行山,因为是济水河的发源地而得名,县内有著名的王屋山,据说就是《愚公移山》这个故事的发生地。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李明之先生在他的客厅里挂着这样一幅书法作品,这是北宋大儒张载的名言。从小到大,李明之最看重的就是这四句话,因为它言简意宏,境界高远,它指明了儒者的责任担当和使命,也就可以说是一个读书人读书和做官的终极目的和意义之所在。
来济源城上任后,为人忠信笃敬的李明之先生意气风发,正当他雄心勃勃正准备好好地干一番事业的时候,一场席卷中原的瘟疫暴发了。
33、
这些天,当锦服冠盖的李明之先生骑着高头大马从城里的几条大街上走过的时候,不时可以看见啼哭的人、送葬的人,还有抬着亲人去就医的人。那些曾经红红火火的店铺也纷纷关门了,人们不敢在街头行走,许多人都关门闭户躲在家里,因为大家都说,一股疫疠之气正在世间行走,这是有毒的邪气,被撞上了就倒霉了。还有一些人出门都用围巾围住口鼻,显得小心翼翼和惴惴不安的样子。
“小勇,街上这些人到底是怎么了?你说这到底是什么病?”那天回到官署,他问他的手下衙役周勇,“他们都说这是邪气?是瘟疫?”
“老爷,你有所不知啊,”周勇上前一拱手,一边施礼一边带有几分恐惧地说,“这就是瘟疫啊,这些患病的人,一个个头面部红肿得像斗一样大,过不了三天就没命了!”
“哦,真是这样吗?”李明之问道。
“可不是吗?这是我亲眼所见呐!”周勇有些沉痛地说,“东大门口那几户人家都有人相继患病死去了,其中有一户还是我的亲戚呢,而且这病传染呢,被染上就倒霉了!”
“哦,有这么厉害吗?”李明之继续问,“我是学过医道的,哪天我去看看吧,我就不信会有什么邪魔作祟!”
“原来老爷是学过医的,这就好了,以后有什么头疼脑热,我就不用找郎中了!”周勇似乎很惊喜似的说道,“我就直接找老爷瞧瞧不就得了,呵呵。”
……
桐树花已经落尽,子规鸟在枝头哀鸣。街头悲声凄凄,天空愁云惨淡,一种莫名的肃杀和恐惧笼罩着中原地带,也笼罩着济源城。
这天晚上,李明之先生在他的官署院子里来回踱步,他想着白天看到的一幕幕惨剧,心想这到底是一种什么病呢?
这些病人头面部红肿,眼睛也肿胀得睁不开了,他们一边喊怕冷,一边又喊着口渴。这是热症还是寒症?
那天在街头的拐角他停下马来,叫住了两个用木板抬着病人去就医的,掀开蒙着病人的被子,他没有怕,他给那些人说,我是医生,让我看看,他还伸手摸了摸病人的额头,额头发烫,说明病人正在发高烧,他迅速地把了一下脉,病人的脉象又浮又数又有力,这分明是外感风邪的症状。
说起李杲李明之先生的医道之术,就不得不说他的母亲的病。那是五六年前的事了。
李明之先生的母亲王氏知书达礼、端庄淑丽,平时总是和颜悦色和轻声细语的,她对待儿子是那样的慈爱,对待下人和仆从也是温良和宽厚的。但这年的春天,她忽然患了重病,一病不起,李明之的父亲不断找来郎中为夫人治病,但这些郎中开的药方没有一个奏效的,眼看着王氏夫人的病情一天天越发深重了,急得他的父亲团团转。但令李明之不解的是,这些郎中们开的药方竟然辩证的方向都不一致,有的说是应该温里和中,有的说是应该寒凉泻下,有的说是应该滋阴,有的说是应该补阳。就这样,一个月以后,王氏尝遍了所有郎中的药,竟然还是撒手人寰了。
李明之因为母亲的病逝而痛不欲生,在悲痛欲绝之际,他忽然悟到就是这些医道不精不懂装懂的庸医害了自己的母亲,如果能有一位高明的医生,他的母亲一定不会离他而去。于是他立下誓言说:“如果遇到了良医,我一定要跟他努力学习,来弥补我不孝的过错。”就这样,他在安葬母亲之后痛下决心,要学医,要学成一个良医,悬壶济世,普救苍生!
后来有一天,他听说易水县有一位德高望重的名医叫做张元素,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医道闻名于天下。于是,就决定去拜师学艺。他在仆从的陪伴下,带来了一马车的金银绸缎去拜师。
张元素先生,彼时已年过古稀,不仅满头银发,而且银须飘飘,但身板硬朗,精神矍铄,双目炯炯有神,颇有道骨仙风之貌。
张先生收徒弟很慎重,他并不看重李明之的金银,而是精心审视他的为人处世,四处打听他的做人。这天老仆张山回来告诉张元素先生说,坊间流传着李明之的两个故事。
一个是说他年轻的时候,为人诚实守信,稳重端庄,从不结交那些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朋友,跟人相处的时候,也从来没有戏言。街上那些欢乐热闹嬉戏的游玩之处,他从来都不会去。因此,贵族家庭的父母们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时,总是会说,你看看人家李明之吧,人家怎么怎么的好,再看看你们……于是,那些和他年龄相仿的有钱人家的年轻人就很忌恨他,就想捉弄他一回。一天,这些贵族青年就密谋好,然后就让李明之的一位好友邀请他去酒楼赴宴,宴席间,一位妖艳的妓女忽然出场了,一边嬉笑着给他倒酒,轻浮地引逗他玩,还不断地拉扯他的衣服,李明之一下子就被激怒了,立即翻脸怒骂这个轻浮的女人,而且起席离开了酒楼。他一边往外走,一边脱掉自己的外衣,走到楼下面,就愤怒地烧掉了这件衣服。大家说他就是这样的洁身自好,珍重自己的名声。
还有一件事,说的是,金朝的地方官员有一次邀请他参加一个外交晚宴,当时李明之是以地方豪绅的身份参加宴会的。府里的长官听说李明之先生年纪轻轻便很有操守,其洁身自好的个人品行远近闻名。于是就想考验他一番,就用话暗示席间一个劝酒的妓女硬让李明之饮酒。碍于外交场合的礼仪和官员的面子,李明之实在推辞不过,就勉强稍微饮了一点酒,接着他掩面而出,一走出门就哇哇地呕吐起来……
当得知李杲为人正直,颇有好名声,又学养深厚、天资聪慧,张元素先生就很赏识他,决定收他为徒,将平生之所学悉数教授于他。
李杲由于博览群书,学问底子厚,加之天资聪明,悟性好,一学就会。但他从不骄傲,反而更加严谨沉稳地钻研医道学问,特别是对于阴阳五行学说、表里寒热阴阳虚实的八纲辨证和脏腑学说、脉象学说的钻研,他都有独到的见解。
李明之继承了师傅张元素的医道思想,非常重视脏腑辨证及扶养胃气的治疗原则,认为脾胃这两个脏腑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他说脾胃为元气之本,是人身生命活动的动力来源。李明之有一次在和师傅讨论的时候,说他认为脾胃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精气的输布依赖于脾气之升,湿浊的排出依赖于胃气之降。这样,李明之对脾胃升降作用的认识,已经从单纯的消化作用扩展为精气代谢作用。他认为人体元气虚损,多因脾胃之气不升而致,人体的健康,生机的活跃,生命的健壮,主要是正气充足的原因。保护正气,必须重视脾胃之气的升发作用。他的这些观点,让张元素先生也很惊讶,心想他的这位高徒绝非等闲之辈,将来一定是可以造就的一代名医,于是就常常对他另眼相看。就这样,历经三年寒暑,精致所致,金石为开,他终于学成了岐黄之术。
多年以后,李杲(李明之)独创中医“补土派”学说(因为在五行当中,脾胃属于中央土,因此他的学说也被称作“补土派”),在中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也成为一代中医宗师。
但他学成之后,并没有去开医馆看病,因为他是贵族人家的公子,不会为柴米油盐这些生计问题去行医赚钱。于是,他听从父命,就去济源城做官了。但他身怀医道绝技,如果自己不说,大约并没有多少人知道。但他的手下衙役周勇已经知道了。
34
月光明亮而清冷,将冷冷的清辉洒向人间。李明之先生背着手,慢慢地踱着步子,他的心里是沉重的,他思虑重重,想着这凄惨的人间残酷的现实。这虽然是初夏的天气了,但昼夜温差仍然很大,白天燥热得难受,薄汗轻衣透,都能穿单衫了。一到晚上,冷风吹过,让人不禁打了个寒噤。月光照在院子里,将一缕缕清辉洒在院子里的牡丹花和芍药花上,洒在小小的竹园上,微风吹过,竹园就飒飒地响。
这到底是一种什么病呢?有人说这是“大头瘟”,是鬼怪附身。他们说,凡是被鬼怪盯上并附身纠缠的人,都难逃一死。李明之先生当然不相信什么鬼怪之事。面部红肿、咽喉肿疼是热症、阳症,口渴也是热症和阳症的表现,但为什么病人又怕冷呢?怕冷又是阴症和寒症的变现啊!这究竟是一种什么病呢?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大儒张载的横渠四句又在他的耳边回响。我们学医是为了什么?我们做官又是为了什么?瘟疫肆虐,老百姓处在病痛煎熬和水深火热之中,我应该怎么办?我难道能袖手旁观吗?我必须……我应该……
“老爷,不好了!我的爹爹他,”正在他陷入沉思的时候,周勇急匆匆地推开门,跑进了官署的院子说,“我的爹爹他也患病了!”
“什么?你的爹爹怎么了?”李明之先生问道,“别急,慢慢说来。”
“我的爹爹昨天早上我来的时候还好好的,今天晚上忽然就说喉咙疼痛,”周勇痛苦而急切地说,“而且,脸上也红肿起来了,眼睛一会儿就肿得看不见了。”
“你没有找郎中看看吗?”李明之先生问道。
“找了,弟弟上午就把郎中请来了,瞧了病,”周勇急急地说,顿了顿,又说,“我弟弟抓了药,一剂药服下去,没见好转,反而更加严重了啊!你能救救我爹爹吗?”
“小勇,你不用怕!我也正在思考治这个病的药方呢!”李明之先生真诚地说,“你若是信得过我,我就去看看你爹爹吧。”
“怎么信不过您呢!我听说您还是大名医张元素先生的高徒呢!”
“那好吧,咱们现在就去你家!”
周勇的家在西城门左边的一个小巷子里,他们过了西城门就不得不下了马,穿过曲里拐弯的青石小径,再走过一段两边种满泡桐树的石子路,就到了周勇家。周勇的爹爹正躺在床上呻吟着。
“爹爹,李老爷来看您了,现在咱不用怕了,您的病准能好!”周勇对他父亲宽慰道,“你知道吗?这位李老爷可是大名鼎鼎的张元素先生的高徒呢!”
李明之先生稳重地走上前去,坐在周老爹的床沿上,开始为他把脉,左手寸脉脉象浮数有力,右手寸脉脉象也显得浮数有力,但是右手关脉虚弱,左右手尺脉均显得虚弱无力,脉象显示心肺火盛,脾胃虚弱,命门衰微。摸摸老人的额头发烫,又看了老人的舌苔,舌红苔白而黄,显示有热,是热症。
“你能把先前郎中开的药方让我看看吗?”李明之先生说。
“在这里,先生您看看,”周勇的弟弟,一个和周勇长得很像但比周勇年轻的男子走过来,将药方递给他说,“我已经按照这个药方抓了药,爹爹服了两付了。”
方中有几味药:大黄、枳实、厚朴、芒硝……,这不是用“大承气汤”加减成的药方吗?
“脾胃本来就很虚弱,还要用这么猛烈的峻下之药攻击脾胃这两个脏腑,这是什么用药之道?病在心肺和上焦,却在攻下,岂不是南辕北辙,病人怎么能好呢?”李明之先生一边看药方,一边略显凝重地说。
“先生说得没错,我爹爹服下这服药,就不停地上茅房拉肚子,越拉越虚,现在看起来已经没有一点气力了!”周勇的弟弟说。
“让我想想,应该用什么药吧!”李明之沉思了起来,一会儿工夫,他就坚定地站起来说,沉稳地说,“这个用药方向是错误的,我认为应该是这样的!”
于是,他就提笔开了一个药方:
黄芩(酒炒)、黄连(酒炒)各15克,橘红、甘草(生用)、玄参、柴胡、桔梗各6克,连翘、板蓝根、马勃、牛蒡子、薄荷各3克,僵蚕、升麻各2克。
开完药方,李明之充满自信地说:“小勇,你现在赶快去药房抓药,今晚就给你爹爹服用,我相信一定能治好老人的病!”
……
第二天清晨,李明之先生刚刚起来,正在洗漱之际,周勇就推门跑进来了,他掩饰不住自己的心情,高兴地说:“老爷,我爹爹吃了您开的药,今天早晨已经能下床了,看来病已经好了一大半,头脸的肿胀也开始消退了。您真是神医啊!”
“哦,这太好了!”李明之微笑着说,“看来我们的脏腑和寒热辩证是对的,药物的主攻方向也是对的!”
两天以后,周勇的父亲就痊愈了。
三天以后,李明之的药方传遍了济源城,大家争相传抄这一药方。痊愈的病人越来越多,瘟疫终于止步了,大家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于是,街头也出现了几口大锅热火朝天地熬煮中药的场面,这些用李明之药方大锅煎药的是县衙门的差役,他们把煎好的中药用碗盆盛出来,分给街上路过的行人,让大家预防和治疗这一瘟疫。
后来济源城的郎中医生们纷纷前来请教李明之先生,这个药方为什么有这样的神奇功效呢?
李明之先生说我的这个药方用黄芩、黄连味苦寒,泻心肺间热以为君药;橘红苦辛,玄参苦寒,生甘草甘寒,泻火补气以为臣药;连翘、牛蒡子、薄荷叶苦辛平,板兰根味苦寒,马勃、白僵蚕味苦平,散肿消毒定喘以为佐药;升麻、柴胡苦平,行少阳、阳明二经不得伸;桔梗辛温为舟楫,不令下行。诸药合用,具有清热解毒,疏风散邪之功效,自然能战胜这一时疫了。
“妙哉!妙哉!”大家纷纷称赞道。这些郎中们还说,那请先生给这个药方起个名字吧,李明之略加思索,就说:“这是一个解热解毒的方剂,在这一次瘟疫中普救了众生,就叫做“普济消毒饮”吧!”大家都说好!
于是“普济消毒饮”这一药方就流传开了,有人还把它雕刻在路口的石碑上,以便于大家传抄,就这样,过了不到一个月,在中原地带流行的“大头瘟”疫情就彻底消失了,神医李东垣(李杲,字明之,后自号东垣老人)的名字也传遍了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