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师,您觉得这把茶壶咋样?”
谭春学小心翼翼地问。
“小谭啊,你的眼光不错,这壶是清朝的。你推测的前清时期也差不多,俺觉得应该是康雍时期的。”
杜教授眼光围着茶壶又转了几圈。
“康雍时期的?恩师,有这么确定吗?”谭春学也很惊讶。
“嗯,你来看,这把壶的肚身,大气浑圆,雄浑有力,正是康熙雍正时期官窑茶壶的特点。你再看,这个壶把,尖锐挺拓,刚正不阿,也是康雍时期茶壶的显著特色。
“最后,壶底的印款,康熙官窑,这几个字方正雍容,更证明了它是前清盛世之时的作品。盛世气象,也影响到了陶瓷铸造,这把壶初看拙朴,细品雍容,能保存到现在,且保存得这么好,实属难得。”
听着恩师的讲解,谭春学和李志飞都受益匪浅,老教授的知识多么渊博啊。人们常说学无止境,杜教授才是真正的大师泰斗啊。
“吃饭啦,吃饭啦。”师娘的声音传来,几个人余兴未尽,边吃边聊了起来……
皇龙渡要修浮桥了。
这个消息是老村长路成顺去乡里开会时,乡长苏正河特意告诉他的。油田开发进一步加快了步伐,过往黄河的路就成了很大的阻碍。
走原有的旧路,过黄河要绕很大一个圈子,既耽误时间,又降低了效率。油田指挥部经过测算,和南河乡商量,由油田出钱,在皇龙渡渡口修一座浮桥,连接黄河两岸。
这当然是个好事,苏正河亲自去县里跑了一趟,很快就批复下来,由南河乡配合油田一起施工。
路成顺没有想到,祖祖辈辈摆渡过河的皇龙渡,竟然也要修一座横跨黄河的桥了。虽然只是一座浮桥,但是也将开辟一条坦途,过往黄河就简单容易多了。
黄河对面,不远就是地区所在地,比河东县繁荣热闹,通了桥,来来往往更便利了。
滚滚的黄河,就像一条巨龙,而在黄河上建一座浮桥,就像是骑在了巨龙的背上,那将是怎样一个奇观啊!
老炮兵从乡里回来,直接来到了皇龙渡渡口,想象着浮桥铺就后的样子,心情不由得激动开来。
收隔完麦子的田野,早已种上了玉米或大豆,此时的庄稼地,透着一股繁盛,正是一年中最绿意盎然的时候。就连沟渠边上,密密的草儿一丛一丛,荆条棵一簇一簇,间隔的杨树柳树更是挺直昂扬,一起撑起了田地最壮观的景象。
老路的瓜田已经种上了绿豆,红豆和地瓜。第一次种植西瓜取得的成功,除了给老路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更重要的是给老路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原来土地上除了种麦子、玉米、大豆和高粱,还可以种植别的作物,脚下熟悉的这片黄土地,仿佛老树绽新枝,让老路又有了重新认识。
当老路又一次请教许大匡时,农技站站长早给他准备好了绿豆种子、红豆种子和地瓜苗。当然,谨慎的许大匡还是那句话,先试种一下,看看收成咋样。
老村长路成顺完全没有了第一次种西瓜时的犹豫,毫不迟疑,完全就按许大匡说的去做了。在老路心里,早就完完全全地信任了许大匡。
老路相信,许大匡肚里的知识,完全能带领着自己,带领着乡亲们走上更宽广的致富路。对,就是致富路,这个新词儿,还是上次去乡里开会,听到乡长苏正河传达上面文件时听来的呢。
古老的村庄,再不能像过去那样贫困了。政策上说,新时期新任务,结合当前农村的实际情况,就是带头带领着乡亲们发展生产,发展副业,尽快温饱。
讲得多好啊,十年的动荡终于过去了,就像久聚头顶的乌云,一下被清风豁开来一道缝隙,灿烂的阳光,瞬间温暖了人们寒凉好久的心房。
老路沿着灌溉沟渠,一路走向自己的瓜田。
前边就是李广义的鱼塘了,老路发现几个人正在鱼塘边忙活着。
他忙加快脚步,走过去。
前几天一连有不少大鱼都浮出水面,很快不明所以地死了。急得李广义手足无措,还是大哥李广仁有主意,跑去请来了许大匡。
许大匡来了一看,就明白是夏季天气太热,鱼塘里的水又缺少流动,水里缺氧了。解决的办法也很简单,就是把鱼塘和水塘之间原先预留的口子打开,让水自由流动,这样水里的氧气就得到了补充。鱼儿就不会因为缺氧而死亡了。
还有,许大匡提醒李广义,可以割些鲜草搅碎扔到鱼塘里,这样鱼儿可以吃些,还可以起个遮阳的作用。
正巧老三李广礼回家来,碰到这个事,他想起他们酒厂前一阵扩建,厂里旁边有个公园里有一个旧式的水车,因为没用,被拆下来扔到仓库里了。广礼原来见过孩子们踩着水车玩呢,水车带动水流,哗啦哗啦不断流。
如果把那个旧水车拉来,修理修理,竖在二哥的鱼塘边,脚踩着车水,就能加快水的流动了。这样兴许能增加鱼塘里的氧气。
许大匡一听,忙说,对,对,就是这个道理。古时候,南方的人们养鱼,早就知道了这个办法,自古至今,水车就是南方很普遍的生产方式,也是一道不错的风景。
李广礼的舅舅现在已经是酒厂的厂长了,老厂长年纪大身体不好退休了,广礼的舅舅就成了厂长。自然,旧水车这点小事,交补些钱,一句话,就让广礼给拉回来了。
这不,李家兄弟几个,正忙活着在鱼塘边竖水车呢。
老路赶过去帮忙,顺便把皇龙渡要修浮桥的事儿,告诉了李家几兄弟。当然,他不忘告诉李广义,浮桥修好了,不用摆渡了。但是还需要有人看管浮桥,村里到时开会商量,还是由广义负责。这样一来,比起原来摆渡,广义更省心省力了。
大家听了,都很高兴,有了桥,就有了路,路通桥顺,来往黄河更方便了。
几个人搭着手,经过修理后的水车,很快就竖立起来。老三李广礼先上去用脚蹬起来,鱼塘里的水经过水车的带动,随着水车竹筒欢快地流动起来,凑起一首叮咚好听的曲子,美妙的声音在皇龙渡久久回荡。
没多久,农历七月十五,又是皇龙渡赶集的日子了。
皇龙渡赶集的日子定在阴历的每月逢五,逢十,每隔五天一个集。刚刚开始起集市,只有附近几个村的村民来逛集,或买或交换些东西。
根据乡长苏正河的建议,乡供销社的大老王每个集日都要用马车拉着些油盐酱醋,针头线脑,孩子们的小本子,大姑娘喜欢的红头绳,老爷爷喜欢的烧酒等等,来到皇龙渡集上售卖。
大老王顺道把村民们的鸡蛋啊,粮食啊,自家种的菜啊,黄河里打捞的鱼虾啥的,买回去,放在乡供销社再卖给乡里的人们。
原来买东西都要跑二三十里路去乡政府所在地,这样一来,周围几个村庄的村民就大大方便了。乡政府上班的人们也很容易吃到新鲜的鸡蛋和蔬菜了,两边都得到了方便,供销社还从中得到了利润,大老王每次都忙得不亦乐乎。
重新开设集市得到了热烈响应,皇龙渡渡口也越来越热闹,这些都大大出乎苏正河的意外。
黑脸乡长没有想到,一个看似简单的决定,竟然带来了这么多好处。很快,其他村子的村长们,都跑来找苏正河,争着抢着要在自己的村里也开设集市。热烈的程度,让苏正河都照顾不过来了。
农历七月十五,在北方农村还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日,那就是给去世的亲人上坟烧纸钱。
古老的民间传统,一直认为去世的亲人们,还有灵魂存在。每年农历的七月十五,打下了新粮食,家家户户都要蒸新馍,还有夏季的水果,也要摘一些,给去世的亲人们祭奠一下。纪念的同时,村民们祈祷先祖们保佑秋粮丰收,家家平安。
上一个集日,就有不少村民们给乡供销社的大老王打招呼,让他带些上坟用的烧纸啊,纸钱啊啥的。多年的无神论宣传,还是挡不住古老传统和习俗在人们心中留下的印记。
特别是中国的农村,淳朴的农民相信祖先们的灵魂还在村庄的周围驻守,保佑着他们的子子孙孙,时时平安,世世太平。
路志霞也来到集上,想买几刀烧纸。她早用新磨的面粉包了一大盘水饺,蒸了几个大馒头,从自己的小菜园摘下黄瓜、柿子,准备了满满一大箢篼。就等着大姐路志红回来,姐俩一起去给爷爷奶奶和娘上坟。
皇龙渡集就设在渡口东边,沿着土路的路边一溜儿摆开,村民们各自拿着自家的农产品,鸡蛋、鸭蛋、蔬菜、米面等等,互相交换也行,买卖也行。
很多太爷太婆领着小孙子、小孙女,颤巍巍地来到集市上,不为买卖东西,只是为了来凑个热闹。
大老王的马车边围满了人,忙得他头也抬不起来。志霞看到大老王的马车旁,“二溜子”路志强正在帮忙呢。
“二溜子”路志强也看到了志霞,忙打招呼:“志霞姐,你也来赶集啦?”
“志强啊,你这是……?”志霞不解地问。
“俺表叔忙不过来,就喊俺来帮忙了。志霞姐,你要点啥,俺帮你拿。”路志强热情地说。
“噢,是这样啊,那你可要好好干,别再偷奸耍滑了,啊,知道不?”志霞一句话,说得二溜子路志强不好意思起来,张口结舌,面红耳赤,
“那——那哪能呢。”
“嗯,好好干就行,别再让俺大伯操心了。好了,你给俺拿两刀烧纸吧。”
“好咧,志霞姐。”路志强利索地回答着,忙活起来。
“这个活,还真适合志强呢,尽管他偷懒不愿干农活,可是他嘴皮子利落哦,干这个正合适呢。”志霞交了钱,看着路志强,心里想着。
买完烧纸,志霞还想买几根红头绳,正围着大老王的马车看呢,忽然感到有个东西碰了自己后背一下,有人喊着自己的名字,
“嗨,志霞。”
志霞一回头,看见牛海军手里正拿着一大卷卷成圆筒的报纸,对着自己笑呢。
“你咋回来了?”志霞问海军。
“俺们车队刚好从咱村路过,队长要下车买些菜和米,给队上捎回去。俺老远就看到你了,给,这是你家村长爷爷想要的报纸,俺们队上看完了,俺就收集起来,给带回来了,给你吧。”
路志霞一边接过报纸,一边说:
“谢谢你了,俺爹还老唠叨,没有报纸看呢。”
“你也看看吧,”牛海军话音一顿,又加了一句,“嘘,俺还给你带了个小礼物,就在报纸卷里面,回家再看吧。
牛海军拢着嘴,轻声对志霞说,一边指了指报纸卷,一边瞟了瞟周围,那架势,很怕有人听到呢。
没等志霞说什么,海军已经转身跑开了,
“俺走了。”
挥挥手,猴子一样,牛海军已经跑远了。
“哎,你这人,真是!”
志霞扬起手,给牛海军打招呼再见,
“啥东西嘛,也不说清楚。”
志霞心里嘀咕着,脸上却不由自主隐现出几分姑娘的羞涩,转身往家里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