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娃子的家在见山不走山的蛮河中游的冲积平原,小山丘像伴侣一样恒久地依偎着东去的河流。一直以来,蛮河冲积的淤泥,生成了这里的万亩良田。小麦、稻子,还有百亩洲的萝卜,有一种独特的可口的味道,成为鄂西北地区家喻户晓的上等主粮和蔬菜。河里的鱼虾时不时地在水中欢快嬉游,在微风的吹拂下,粼粼的波光与日月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水天一色的画面。山娃子一家仅有的两间草屋的大门正对着这条河流,草屋倒映在水面,尽管与这道风景极不协调,但是鸡犬相闻、草长莺飞和哗哗流水,犹如天籁之音,抹去了他们的许多忧愁。
从城里来的人似乎被这方水土征服了,他们有的说这里是人间仙境,有的说这里是鱼米之乡,还有的说这里乡风淳朴,山好水好人更好……硬是把这里夸得水都点得燃灯。山娃子那时候才十二三岁,不懂得这些深奥而浪漫的语言,只晓得这里除了有山有水,剩下的就是一家两家穷得叮当响。在山娃子的记忆里,从他懂事之日起,他就没有吃过一顿饱饭。每当他路过大户人家门口,蒸肉煎鱼的香味扑鼻而来,他就晓得自家过的穷酸日子不知何时才是尽头。当时的山娃子虽然还不知道什么是幸福生活的理想模式,但是他的心中已然生出了对幸福生活的无限向往和追求。从那个时候开始,山娃子准备按照父亲的遗愿和母亲的希望,发愤用自己的力量,改变贫困落后的家庭面貌。
那天,山娃子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到山上砍一些柴火回来,然后挑到离家二十多里的一个镇子上去卖。
晚上,母亲得知山娃子的这个决定,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儿子,你才十二三岁呀,挑这么远,妈不放心你。”母亲含着心酸的泪水说。
“妈,不要紧,我少挑一点儿,明天早晨你过秤,我最多只挑50斤。”
“50斤啊?儿子,你才好大一点儿个头啊,不行哪儿子。”
“妈,你放心好了,我挑一段,歇一段,保证在天黑之前回来,不让你为我担心。”
“好哇儿子,妈就让你试一回,万一挑到半路挑不动了,你就把柴甩到路边回来算了,妈不会怪你的。”
母亲最终还是尊重儿子的选择。她知道次日的儿子像一只刚干毛的燕子初次外出衔泥觅食,期盼他最好不要遭受暴风雨的袭击,平安无事地回到这个破旧的爱的鸟巢。
次日凌晨,山娃子挑着柴火,一步一步地摇晃着向那个镇子走去。
母亲跟在山娃子的后面,一直把他送到一个叫杨家寨的地方,掉着眼泪,久久不想离去。
山娃子知道母亲的牵挂与不安,回过头说:“妈,你不回去,我咋去卖柴呀?”
他劝回母亲,渐渐地走向黎明。
途中,山娃子的每一个关节部位几乎都感到有生以来从未有过的辛劳。他不得不放下肩上的担子,坐下来歇息一会儿,摸着带血的双肩和磨起了泡的脚板。当看着一对父子模样的人从他面前路过之后,他顿时在那里哭了起来。他恨不得问苍天为什么要情义尽弃,使他的父亲在中年壮志未酬之时狠心地离他而去,让他过早地承受生活的磨难。他也恨不得扔下这几十斤破柴,干脆转身回去算了……
山娃子越想,越放声大哭,借此抒发幼小心灵的积怨和对生活的不满。
哭过之后,山娃子并没有回去。前一天晚上是他说服母亲的,他在母亲面前做出过掷地有声的承诺,因此必须完成这项繁重而艰巨的使命。
这时候,他感到有些饿,便打开母亲为他准备的装着红薯的干粮袋,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然后,他又在路边的小沟里喝了几捧水,忘掉已有的疼痛,挑起担子,义无反顾地向前走去。
一路上,山娃子不仅看到了飞驰而去的卡车和黄包车,还看到了一些骑着自行车的青年男女,他心里真是羡慕极了。山娃子切身感受到幸福的真谛和人生的美好,一盏生活的希望之灯照亮了他卖柴的路。
山娃子往前走着,再走没多远就到那个镇子了。
山娃子越走越近,希望越来越近。
到了西关柴行,山娃子站在卖柴的队列中,规矩地排着队。
“叔叔,请问那个称秤的老人家咋称呼呀?”山娃子向站在自己前面的一个卖柴的长者打听。
那人扭头告诉山娃子:“叫陈九爷。”
“哦!”
说着,只听陈九爷喊道:“二分三,一百二十六。”
山娃子心想:二分三,可能是陈九爷报的价钱;一百二十六,可能是那个人卖的柴的重量。
“来,这个小娃子的。”陈九爷拿着一杆大杆子秤,来到山娃子面前,打量着山娃子的柴,然后上秤。山娃子连忙帮陈九爷抬秤。
“二分五,四十八。”
等陈九爷报过账,山娃子赶紧把柴挑到柴场里结账。
“一块二,数好,听到了吧小娃子!”
山娃子接过钱,一角一角数了一遍,望着付款人说:“是一块二。”
“是一块二,你个小娃子还站到这里干什么?”
山娃子听罢此话,虽然有些无奈,但是并没有放在心上,而是扛起那根父亲曾经用过的扁担,转身走在回家的路上。此时,他的心一会儿随着蛮河的河水荡漾,一会儿像小鸟的翅膀在万亩良田的上空飞翔。他要告诉天上的云儿和路边的小草,他用自己勤劳的汗水,完成了一件令母亲骄傲的事情。就在快到家的时候,山娃子想了一个足以以假乱真的鬼点子,准备用开玩笑的方式给母亲一个意外的惊喜。
顿时,他假装大声地哭着叫着:“妈,那柴我实在挑不动了,我把它甩了。呜——呜——呜……”
“算了,娃子,妈昨晚说了,你能回来就好。”
“妈,我没得用,我对不起你!”
“莫说这些,你肯定饿了,快去吃刚才煮好的苞谷糊粥。”
母亲话音刚落,山娃子伸手从荷包里掏出卖柴的钱,蓦地一声:“哈哈,妈,这是今天卖柴的一块二角钱!”
母亲顿时大吃一惊,不知所措,然后轻轻地揪了一下山娃子的耳朵,笑道:“你个小东西,你不是说把柴甩了吗?”
【题外音】这个古老的镇子叫武安镇,自此以后,山娃子每年至少要挑一千多斤柴火,到这里来卖。砍柴、卖柴和漫长的二十多里路,不仅改善了他和母亲的艰辛生活,而且磨炼了他的意志。“谋事在人,成事也在人”的哲理,渐渐地、渐渐地给予山娃子无穷的信心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