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蒋益文的头像

蒋益文

网站用户

小说
202109/12
分享
《元朝帝国风云》连载

第一十五章 忽必烈推荐治国能人刘秉忠

15章 忽必烈推荐治国能人刘秉忠

 

孛儿只斤•忽必烈,生于1215年,卒于1294年,出生于蒙古族黄金家族,他是元朝的创建者。是监国托雷第四子,元宪宗蒙哥的弟弟。蒙古帝国尊称他为“薛禅汗”。忽必烈在青年时代,便雄心勃勃,志向远大,“思大有为于天下”。孛儿只斤•忽必烈建立了幅员辽阔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元朝。

忽必烈在位期间,建立行省制,加强中央集权,使得社会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他也曾多次派兵侵略邻国,但多遭失败。同他的祖父成吉思汗一样,忽必烈是蒙古民族光辉历史的缔造者,是蒙古族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忽必烈在位35年,1294年正月,在大都病逝,被加封为圣德神功文武皇帝,后世称他为元世祖。

忽必烈遵照蒙哥大汗的命令,率领南征的军队回到了北方的都城,到了京城的时候,听说有阿拉克岱尔和刘太平俩人遵照蒙哥汗的命令,调查核实各地上缴政府的税收,他秉公执法,不徇私情,京城里的许多官员都受到了处分。

忽必烈说:“这里的管理税收的官员,都属于我管辖,大半都是我任命的,难道他们都是贪官吗?这次我出师去攻占西南,离开大汗太远了,在朝廷里必定有不怀好意的人故意说我的坏话,我完全应该进入朝廷向大汗说清楚,消除那些奸臣的蒙蔽,不要冤枉了那些好人。”

这时刚好遇到农业部长姚枢,到忽必烈的官府来拜见他,他们过去关系很铁,无话不谈。姚枢是元初政治家、理学家。字公茂,号雪斋、敬斋。姚枢先世自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入居内地。少时学习勤奋。金朝末年,姚枢的父亲姚渊任许州,今河南许昌,录事判官,后来举家迁到了许,在那里居住了下来。

1232年,蒙古军破许州城,姚枢到燕京,即今天的北京,投靠了杨惟中,被引荐窝阔台汗。1235年,皇子阔出统兵攻南宋,诏姚枢从杨惟中随军访求儒、道、释、医、卜等各类人才。

蒙古军陷德安,即今天的湖北安陆,姚枢从俘虏中访得名儒赵复,竭力劝告他北上讲学授徒,此后理学在北方传布渐广。姚枢从赵复处尽得程朱传注等重要经典书籍,开始学习理学。

1241年,出任燕京行台郎中,不久后因与主管官员意见不合,放弃了官职,隐居于辉州苏门,在今天的河南辉县北。1250年,忽必烈召姚枢至漠北访问治道,姚枢上书陈述儒家传统的帝王之学,治国之道,深受忽必烈的器重。忽必烈受命统治漠南汉地军事,姚枢建议在与南宋接壤地区屯兵,积谷守边,再思考消灭宋朝的策略,被忽必烈采纳。

后来追随忽必烈进攻大理、鄂州,即今天的湖北武汉,深得忽必烈的信任,得以参与军事活动,屡次大胆劝告忽必烈,多次险些遭到杀害。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后,姚枢以藩府旧臣预议朝政,参定一代制度,担任东平宣抚使、大司农、中书左丞,出为河南行省佥事等官职,入拜昭文馆大学士,终于获得位高权重的翰林学士承旨的职位。

当姚枢听忽必烈提到这件事,就劝忽必烈说:“大王虽然是皇帝的弟弟,但是毕竟是皇帝的大臣,是不应该和皇帝进行争辩的。现在大王不如携带了王府中的妻子和儿女,全部都进入朝廷,表示自己对朝廷的忠心,这样或许能使那些说坏话的人再以无话可说,皇帝的怀疑就自然而然地消除了!”姚枢说到了忽必烈的心坎上,忽必烈很佩服姚枢的足智多谋,认为调解弟兄之间的矛盾,没有比这样做更好的办法了。

忽必烈听了后,接连点头说:“你说得真好,我就按照你说的那样办吧!”忽必烈回到和林以后,拜见了蒙哥汗,就把姚枢所说的大体意思,向蒙哥汗进行了说明。

蒙哥汗知道忽必烈已经看出了他的用意,为了挽回面子,他不得不假惺惺地对忽必烈说:“我很担心皇帝的弟弟带兵远征,时间久了,身体劳顿,因此是以召回都城,让你好好休养,保养好身体后再去带兵打仗,建立功勋,其实并没有其他的意思。”

忽必烈那时的心情非常复杂,心里七上八下的,很想还向蒙哥汗说明一些事情,看见蒙哥汗的眼中包含着忧伤的泪水,觉得当帝王的为难,也不禁感到悲伤起来,也跟着流下忧伤的眼泪。俩人面对面哭泣了一阵,相互之间都没有再说别的什么话。

到了第二天,忽必烈和蒙哥汗兄弟俩再次相会,蒙哥汗想另外建造城市和宫殿,作为新的都城,忽必烈听他的提议,也很赞同,就向他保荐了一个人,名字叫做刘秉忠。

刘秉忠原名侃,字仲晦,邢州人,他的曾祖父是金朝的邢州节度副使,蒙灭金后,他父亲在邢州元帅府里是个军事长官,刘秉忠长大了在邢州节度府里当了一个小官。

刘秉忠年青时遭逢乱世,刘秉忠感慨“大丈夫怀才不遇,应当隐居起来寻找机会”,于是放弃官职上了武安山。过了几年,天宁寺高僧虚照禅师听说刘秉忠是个人才,派弟子请他下山:“不要在那里作道士了。”

于是刘秉忠在天宁寺当了和尚,做了虚照的徒弟,法号子聪。其实道士也罢,和尚也罢,对于刘秉忠来说,出家是假,寻求机会出山做官,参与治国理政是真。师徒二人游历山西大同,他看南堂寺是个好地方,就居留了下来。

1242年,高僧海云印简,奉召前往和林漠北王府觐见忽必烈,路过大同,听说刘秉忠博才多学,足智多谋,就邀请一周前往。有机会接近蒙古亲王,刘秉忠自然很高兴地答应了。

忽必烈召见二人,问:“佛法里有没有安天下的办法呢?”海云回答道:“应该在天下大贤硕儒中询问古今治乱兴亡之道。”刘秉忠于书无所不读,尤精于易经,至于天文地理律历,三式六壬遁甲之术,无不精通,他很关心时事政治,论天下形势了如指掌。

忽必烈大为赏识,于是把刘秉忠留在幕府,参与军政大事,命令他还俗,赐名秉忠。和林之行,刘秉忠得遇明主,自此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蒙古帝国的命运。

蒙哥即位后,忽必烈受命在金莲川设置王府,管理漠南地区,广招汉族人才,开始施展“大有为于天下”的抱负。刘秉忠、姚枢等人辅佐忽必烈在金莲川制定了“广招天下英俊,讲论治道”的用人方略及施政方针,藩府旧臣,四方文士,大批有识之士迅速云集到忽必烈的王府,由刘秉忠荐引,他的同学、学生、故交如张文谦、张易、李德辉、刘肃、李简、张耕、马亨、王恂、刘秉恕等人,都是当时的社会精英,先后进入王府,为忽必烈献计献策。

1251年,受封邢州的答剌罕,蒙古贵族称号,向忽必烈提出报告,陈述情况说,邢州连年天灾人祸,百姓逃散,没有多少户人家了,快派有能力的官员来治理吧。刘秉忠与张文谦一起向忽必烈推荐熟悉邢州情况的燕赵名士张耕和刘肃,忽必烈采纳了他们的意见,在邢州设立安抚司,派近侍脱兀脱带张耕和刘肃前往。邢州吏治,是忽必烈潜邸中汉臣的初步贡献,也是刘秉忠向事业成功迈出的第一步。

蒙哥汗六年,1256年,忽必烈为便于统治中原地区,命刘秉忠在恒州东、滦河北岸的龙岗,今内蒙古多伦附近,兴建都城,三年竣工,命名为开平。

1259年蒙哥汗在南伐南宋中战死,忽必烈听从张易计策,抢在其弟阿里不哥行动之前,从武昌出发,带着刘秉忠、姚枢、郝经、廉希宪、阿合马、董文忠兄弟等重要谋士,日夜兼程,轻骑奔回北方。

公元126064日,忽必烈在开平即大汗位,设开平府,年号“中统”,取“中原正统”中两字,大有囊括天下之意。1264年又改年号为“至元”,取自《易经》中“至哉坤元”的意思。

至元三年,刘秉忠受命在原燕京城东北设计建造一座新的都城,命名新都为大都,郭守敬负责都城水系和建筑材料的运输问题,这就是明清两朝的皇城,今天的北京。

公元1271年的旧历十一月,刘秉忠领衔给忽必烈上了呈文:“元正、朝会、圣节、诏赦及百官宣敕,具公服迎拜行礼。”就是说按照忽必烈认可的方案,制订典章朝贺礼仪制度以及命名国号行朝仪的一系列策划工作已经完成,蒙古大汗可以顺理成章地成为中原正统的至高尊者。

至元十一年,1274年,刘秉忠随元世祖到上都避暑度夏。同年八月,刘秉忠在南屏山别墅无疾而终,时年五十九岁。元世祖得到丧报,非常吃惊,悲痛不已,他对群臣说:“秉忠事朕三十多年,小心缜密,不避艰险,言无隐情。其阴阳术数之精,占事知来,若合符契,只有朕知道,别人是不会了解的啊。”

于是委派礼部侍郎赵秉温护丧,厚葬大都,最终改葬邢州祖茔,今邢台县贾村。刘秉忠拜光禄大夫,位太保,参领中书省事,死后赠太傅,封赵国公,谥文贞。成宗时,赠太师,谥文正。仁宗时,又进封常山王。

刘秉忠是邢台人,他英俊豪爽,潇洒风流,不拘小节,因为家庭出身贫寒,只担任了一个府令史的小官,池塘难养大鱼,他才华横溢,空怀壮志,他认为身为小官很难施展自己的远大抱负,就辞去官职去寺庙里当了和尚。

风云际会,因缘凑合,也许上天有意让刘秉忠发迹,他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遇到忽必烈召见僧人海云,就邀请刘秉忠一起前往,在与忽必烈的会见中,刘秉忠才思敏捷,对忽必烈提出的问题从容应对,回答得体,尤其显出他对中国哲学经典《易经》以邵康节的治国道理非常精通,因此得到忽必烈高度赞赏,刘秉忠给忽必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忽必烈这次就向蒙哥汗举荐了他。

蒙哥汗也接受了忽必烈的举荐,随后就命令刘秉忠选择地理位置,选定在桓州的东面,滦州的北面一个叫龙冈的地方,作为吉祥的地方,监督工匠进行修建,确定名称为开平府。

蒙哥汗曾经迁移到这里居住,蒙哥汗到来后就按照帝王的规格,在民间选择美女,作为大汗的大汗妃和小汗妃,增加修建了朝廷街市。这时蒙古帝国正处在兴旺的时期,到处充满了浓郁的喜庆气氛,蒙古大将兀良合台送来的捷报,又到达了宫廷,还有皇帝的弟弟旭烈兀,不久前遵照命令征讨西域,也送来了捷报,蒙古帝国这时真是热闹非凡,好戏连台。

兀良合台从吐蕃进攻白蛮、乌蛮以及鬼蛮各个部落,都在今天的云南省境内。这些少数民族部落根本不是蒙古军队的对手,很快就被打垮投降,罗罗斯和阿伯两个小国家,都因为害怕蒙古大军的强大攻势,双方没有开战,就主动乞求投降。蒙古军队又乘胜打垮了阿鲁等各个部落,到此为止西南地区全部平定。

蒙古军队攻占下云南境内的各个部落后,又继续南下向交趾发起进攻。交趾就是安南,唐朝时期曾经设置安南都护府,因此就取名为安南,那里世世代代都是中国附属国家。

蒙古军队南下进攻后,安南国王陈日煚在抗击蒙古军队的战争中失败,逃跑到了海岛上,那里的都城随即就遭到了蒙古军队的大肆屠杀。

陈日煚派遣使臣向蒙古军队谈判和平条件,蒙古军队士兵久居北方,对南方炎热的气候很不适应,很早日班师返回北方,就和安南约定每年向蒙古缴纳一定的钱币,就同意和安南和平解决,蒙古军队也没有在那里久留,驻扎九天就向北返回了。

那时西域也很不平静,发生了回回叛乱,蒙古朝廷决定平定叛乱,皇帝的弟弟旭烈兀从和林率军出发,沿着天山的北面山麓,经过阿力麻里,直接到达阿母河畔,在那里招集了西域的各国国王,会合各国军队,联合向西进军,攻打进了木乃奚国。

木乃奚国在宽甸吉思海的南面,过去拖雷率领蒙古军队曾经从这里过境,那时只是在城外大肆抢掠一番。那时拖雷并没有攻进城内,避免了一场战火。

这次旭烈兀为回回教徒所躲藏的地方,就在这座城市里,为了清剿回回教徒,蒙古和其他国家的联军就分兵三路,同时向城市发起猛烈攻势,这次战争看来是无法避免的了。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