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元朝帝国乘风破浪远征日本
在中国的大海东边,有一个国家叫做日本国,日本国和高丽国仅仅相隔一条海峡,因为那里是最接近太阳出来的地方,因此就把那里取名为日本。
日本国,由本州、四国、九州、北海道四个大岛及六千九百多个小岛组成的东亚群岛国家。日本国的名意为“日出之国”。公元4世纪中叶成为统一的国家,当时称为大和国。
日本平安时代。以平安京,即京都为都城的历史时代,始于794年(延历十三年)桓武天皇迁都平安京,终于1185年,文治元年,镰仓幕府成立,历经400年。庄园制度让开垦耕地的人永久拥有耕地,他们结合成利益集团,使用武力兼并庄园,渐成各地武家实力的来源。
日本镰仓幕府。源赖朝平定平氏后,建立以镰仓为全国政治中心的武家政权时代。始于1185年,即文治元年镰仓幕府成立,终于1333年幕府灭亡,历经149年。
在北条时宗在位的时候,元世祖忽必烈曾两次侵犯日本未果。后期,幕府的统治日渐衰败,无法维持,终于后醍醐天皇举兵,然后被讨伐大将、上野大族足利尊氏的倒戈而灭亡。
日本南北朝时代。后醍醐天皇消灭了镰仓幕府后,就进行了第一次的王政复古,推行新政,史称建武新政。足利尊氏逼迫后醍醐天皇退位。新天皇光明天皇策封他为征夷大将军,是为北朝。后醍醐天皇退位后持着天皇象征的三神器退往大和的吉野,今奈良县,是为南朝,至此南北朝终于形成。
日本室町幕府。足利氏原是上野豪族,而且更是镰仓幕府将军源赖朝同族,足利尊氏在京都的室町开设幕府,是为室町幕府。南北朝的统一是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进行的,他统一日本了以后,曾企图篡夺皇位。但在他死后,第四代将军足利义持阻止了此事。由于当初足利氏为了对付南朝,必须于京都开设幕府,而在镰仓设公方府,引来了关东大乱。
在第八代将军足利义政在位的时候,因继承权问题爆发了应仁之乱,自此幕府的权威日下。原本受幕府策封于各地的守护大名,有的渐渐被守护代、家臣、国人篡夺政权,有的可以保持政权至战国时代。从应仁之乱开始,至足利幕府灭亡,称为战国时代。
在数十万年前,来自中国东北的原始人类进入朝鲜半岛上居住,一些又迁徙到日本。日本民族是主要由古代中国汉族、长江下游的吴越人、中国南方沿海人和少量的西伯利亚通古斯人、少量南洋群岛的马来人以及中南半岛的印支人融合而来,逐渐迁移到日本融合衍变而来。
战国时秦国灭燕国、齐国和越国时,大量燕国人、齐国人和越国人逃到朝鲜半岛和日本。中国的西周灭商之后,商朝遗臣箕子到朝鲜半岛与当地土著建立了“箕氏侯国”。
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15世纪,朝鲜半岛北部属中国领土,在此期间和以后到清朝时当中国北方出现战乱和灾害时,陆续有大量中国人移民朝鲜半岛,后来又从这里向东向南到了日本。还有一条移民路线是从中国东部直接跨海到日本。
在元世祖忽必烈执政的至元二年,高丽国的赵彝等人,前来元朝建立外交关系,他们在报告中说,大陆和海岛上的日本国是完全可以相互通行的,请求元世祖派遣使者到东边的日本去。元世祖忽必烈本来就是一个好大喜功的英雄帝王,不仅想统一中国,还想统一世界。
元世祖忽必烈一听说赵彝等人的建议,自然非常高兴,就迫不及待听从了他们的建议。决定在第二年秋天,命令兵部侍郎,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副部长的赫德,作为使臣代表中国,礼部侍郎殷弘作为代表团的副团长,携带着国书,到东方的日本去出访。
元朝代表团到达高丽的时候,那里的国王名叫王禃,对他们的出访非常热心,专门为他们派出使者作为向导,和他们随行,他们不畏艰辛,航海到达了日本。在那里登陆后,也没有见到有人出来迎接他们,受到了冷遇,他们真是一丈二尺高的和尚摸不着头脑,只得无功而返,回到了位于西方的故国。
好大喜功的元世祖忽必烈对此并不死心,决定重新派人出访,就命令皇帝身边的起居舍人,相当于现代的后勤部长潘阜等人,携带着国书第二次访问日本,他们在日本停留了六月之久,也没有受到日本的友好好的接待,最后也只好回到国内。
到了至元六年的时候,高丽国执掌着大权的大臣林衍,发动叛乱,提出倡议,要求废除原来的国王,高丽国国内发动叛乱,后院起火,国王禃就像热锅上的蚂蚁的一样,人心惶惶,不可终日,情急之下,大树之下好乘凉,就进入元朝的朝廷,乞求元朝为他派出支援军队,帮助他平定国内叛乱。
元世祖忽必烈在高丽国王的请求下,也不好驳回他的面子,就为他派出了一支一万多人组成的军队,护送着王禃回到他的国内。这时也刚好遇到林衍已经死亡,那些叛乱分子听说元朝的大军到来,就争先恐后地逃跑了,到远方避难逃生。
高丽国王王禃机缘凑巧,得来全不费功夫,没费多大劲就恢复了王位,高丽从此也相安无事,平静了下来。元世祖忽必烈看见王禃平定了内乱,就想借此机会扩大对外交往,就命令秘书监赵良弼到东方的日本国去出访,并命令高丽王禃,派出专人护送代表团他们到达日本,必须在预定的期限内到达日本。
赵良弼到了日本以后,当时日本国王很会拿架子,装派头,中国和高丽联合代表团始终没有见到日本的国王,只得与日本的一个级别并不很高的官吏,名叫弥四郎的人相见,弥四郎带领他们到太宰府的西守护所。去拜见级别更高的官员。
当时的警卫人员告诉代表团说,过去他被高丽的人逮捕过,多次听说那些国家要来讨伐日本,因此他们对代表团并不看好,就不想接见派来的使者。今天他们又听说那些国家为了扩展自己的生存空间,经常发动战争侵略别的国家,他们的扩张行为难以让人置信,实在出人意料。
当时由于隔着海洋,相互交往很少,信息不通,缺乏交流,相互都不够了解,因此难免会产生不少的误会。当时中国的京城,离日本非常遥远,往来很不方便,为了促进相互了解,只好先派遣者,从日本返回国内,以后再日本建立外交关系之类的话。
赵良弼看到事件已经发展到如此地步,也无可奈何,就派遣他的随员张锋,先陪同日本国的二十六名使者,迅速返回燕京,报告相关情况。元世祖忽必烈为了商量对策,就召集见姚枢和许衡等入,前去拜见他,商讨有关事宜。
元世祖忽必烈问他们说:“日本使者这次到来,很可能是接到受了国王的派遣,可能也担负着特别使命,前来窥探我国的强弱状况和真实国情的,他们自称是由守护所派来的,与朝廷无关,我们事情并不真是这样的,你们认为我的判断正确吗?”
姚枢和许衡等人都齐声回答说:“皇帝英明,说得非常正确,我们认为现在不应该准许他们进入朝廷拜见皇帝,只适合对他们优待一些,看他们的反应如何,以后再根据情况作下一步的安排。”
他们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办法不能说不好,然而对待别人友善的办法,也不应该友善到这种地步。元世祖忽必烈认为他们的建议很好,就点头同意,照他们的建议办理。
姚、许等人从朝廷退出以后,他们把日本派来的使臣留在客店里居住下来,十多天后都没有召见他们。日本使臣受到冷遇,也觉得在此长期居住下去也索然无味,没有意义,就乞求准许他们返回国内。
远在日本出访的赵良弼看见日本的使者返回了国内,也跟着立即启程回到了中国,后来赵良弼又去日本往返了一次,仍然是徒劳无益,没有收获,两国之间的外交事务毫无进展。
这个日本国是亚洲东方的古老国家,那里既有君主也有臣民,为什么元朝派去的使者人数众多,来往不断,他们竟然置之不理,视而不见,就像故意装聋作哑一样。
原来当时的日本国,封建割据,称雄一方的藩臣执掌了大权,他们主张的是闭关锁国政策,首要的藩镇北条时宗尤其顽固不化,井底之蛙,坐井观天,夜郎自大,自以为是,无论哪个国家使臣出使日本,他都一概予以拒绝。元朝派去的使臣进入日本后,他还算对使臣格外客气,任凭他们自由来去,没有加以任何限制。
还特意派出使臣陪同使者返回国内,但是他绝对不是出于真心,完全是虚与周旋,敷衍了事,但是这也算是最好礼遇了。偏偏元朝的皇帝并不明白其中的原因,硬要反复派遣使臣去访问他,和他建立友好的外交关系,让他不得安宁,好心没有得到好报,这样就反而让他恼怒起来,后来就谢绝元朝派去的使臣,拒之门外,不再加以理睬。
到了至元十一年的时候,高丽国王王禃死亡,他的儿子暙继承了王位。元世祖忽必烈认为高丽国归顺元朝已经有许多年了,就把皇帝的女儿忽都鲁揭里迷失派遣出去,出嫁给新继位的国王,就命令他派出五千人的军队,帮助讨伐日本国。
因此就任命凤州的经略使官实都,以及高丽的军民总管洪茶邱,率领大小战船九百多艘,装载一万五千水军,和高丽的水兵汇合在一起,航海进入日本境内,准备登陆作战。
日本听说元朝水军到来,根本没有当一回事儿,不慌不忙,也不派遣将军率军出来迎战,只是命令原有的军队和民众守住重要关口,坚壁清野,严阵以待,好像是胸有成竹的样子。
元朝水兵初次到达日本,路途生疏,也小心谨慎,不敢鲁莽地向驻军发起进攻,就这样按兵不动,耽误和拖延了好几天,不但没有立下什么战功,反而耗费了许多军饷,许多弓箭之类的武器。
直到弓箭和军粮都耗费完了的时候,为了生存,就不得不四处抢劫,骚扰得当地民众,他们捉住几个日本人,抢夺了一些牛马以后,这样就算是完成了这次军事行动,达到了预期军事目的,欺上瞒下,返回国内,向皇帝报告军情。日本远离中国大陆,的确也非常难以攻占,元朝的将领缺乏水战经验,的确也很无用,出师远征,劳而无功,枉费心机。
到了第二年的时候,元世祖忽必烈又派遣礼部侍郎,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副部长杜世忠,兵部侍郎何文著等人,前往日本访问,却被日本人拒绝,那时的日本真没有开放意识,错过与中国建立友好关系的机会。
到了至元十七年春天的时候,元世祖忽必烈再次命令杜世忠等人到东方的日本访问,他只是知道派遣使者出访,其实也发挥不了多大作用,何况出访的旅途艰险,出访的使者经常都可能丧失性命。
那次出访时所携带的国书,言词可能说得非常严厉,不够友好,那样就大大地惹恼日本的外交大臣,他们竟然把杜世忠等人杀死了,因此酿起了国际争端。元世祖忽必烈接到使臣惨遭杀害的报告后,自然非常愤怒,就命令右丞相阿喽罕,右丞相范文虎,以及实都、洪茶邱等人,调集十万水兵部队,浩荡地向东方开进,征讨日本国。
阿喽罕这时已经年老力衰,没有志向,也没有能力率军从事远征,只是由于皇帝的亲自任命,不敢当面推辞,只得勉为其难,硬着头皮,率领军队向东进发。
在行军的途中,由于路途遥远,军情复杂,屡次拖延行军日期,到达高丽的以后,竟然在那里停留下来,不想继续进军,只是找借口说,气候条件差,不利于行军作战。
后来又接连召开了几次军事会议,有的人说最好是先进攻壹歧岛,那样就可以控制住日本出海的重要关口。有的人又说应该先占领平壶岛,把那里作为驻扎军队的基地,然后再进攻壹岐岛。阿喽罕是缺少主见的人,在将领们的众说纷纭中,毫无主见,左顾右盼,无法决断。
阿喽罕这样毫无主见,优柔寡断,后来就导致心绪零乱,忧心忡忡,后来更是寝食不安,彻夜难眠,就导致了他老毛病重新复发,身体状况每况愈下,无法继续领兵作战,就在遥远的东渡日本的途中,向皇帝提出报告,请求辞去军队职务。没有多久就在军队中死亡了。真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