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楚建锋的头像

楚建锋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2/07
分享
《秦岭岁月》连载

第三章 华 夏 脊 梁

浩瀚山海,魏巍秦岭。神化生命,圣化人格。父爱如山,仁者大成。目视云霄,上穷无极。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人者,天地之心也!根脉垂成中,龙的传人伏羲和女娲,把大写的人字交给了自己的子孙——炎、黄二帝。从此,华夏古人类从发生到发展的百万年文明画卷,便浩浩荡荡的展开。

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道不远人。俗话说“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为万物之灵”。人能弘道。炎、黄二帝,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在“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中,居秦岭,诚其心、顺其时、合其德、行其义,在“天人合一”中,类万物之情,与天地参、百折不挠,化育万物、越挫越勇、永不言败,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挺起了部落联盟大仁大德之脊梁。

关山重重,云水慢慢。大山,构成了每个人的生命底色。大山之德,仁义为本。炎、黄二帝,正是“仁义之德”,从秦岭脚下的渭水之滨,走向了中原,跨过黄河、长江,走向了华北、漠北,走向了九州大地;使“仁义之德”,渐进成为华夏民族坚强而永恒的民族魂魄。

泛爱众,亲亲为大。仁者爱人,是儒家提倡的中华传统美德。炎、黄二帝身上,集中体现出这一品格。

《国语》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炎帝、黄帝。炎帝以姜水成,黄帝以姬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

炎帝,是关中西部地区的农耕部落首领。一开始,活动在渭河流域的姜水附近。姜水是岐水的一段。今天,陕西宝鸡地区有姜城堡、清江河、神农庙等遗迹。当时,其母是姜水一带的首领。炎帝成人后,继承了首领之位。这样,这个氏族也完成了从母系向父系氏族的过度。

《帝王世家》云:“神农氏,姜姓也。”炎帝继承首领后,自然界的食物已不够吃了。为了活命、让更多的人活命,炎帝在前人的基础上改进了灶,充分利用火的技术使熟食广泛化。火,让氏族的人丁兴旺,大大提升了氏族的繁荣。为此,久而久之,大家都忘记了他的姓氏,把他叫“炎”帝。与此同时,炎帝还教会人们种植五谷,教人耕田,利用太阳的光照耀,使五谷丰登,万民安乐,让人们从此衣食无忧。使原始社会,由采集狩猎进步到农耕时代。为歌颂其功德,尊称为“神农氏”。因此,宝鸡就成了我国原始农业的发源地之一。后来,炎帝的部落沿着渭水向东逐渐迁徙。

以游牧生活为主的黄帝,与炎帝同然,以秦岭脚下的陕西关中和甘肃天水为轴心,制定历法、创造文字、染五色衣服等,把自己的部落不断发展壮大。

修己,以安百姓。据《五帝本纪》载,蟜氏族叫附包的姑娘嫁给了少典氏族的首领,怀孕24个月后生下一子。此子,一出生就会说话。年幼时思维敏捷,稍大一些纯朴勤勉,成年后明辨是非。此子姓公孙,长在姬水边,改姓姬。生于轩辕丘,轩辕有土德祥瑞,因此号为黄帝。

最初,以少典氏族为核心的黄帝部落,以游牧为生。那时,正处在神农氏衰落的时代。诸侯之间相互攻伐,残害百姓。于是,轩辕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达己者达人”中,顺应天地四时的规律,推测阴阳气候变化,论说生死的道理,分析存亡的原因。按时节栽种谷物和草木,驯化鸟兽和昆虫,包罗日月星辰,泽及土石金玉,劳烦身心耳目,节约各种器物。与此同时,测量土地,开山通路,从东面到大海,登上丸山,一直到泰山;西面到空桐山,登上鸡头山;南面到长江,登上熊山、湘山;北面驱逐荤粥,来到釜山与诸侯合验符契,后来在涿鹿山坳处创建了都邑,使部落发展壮大,百姓安定。

仁者勇,舍生而取义。俗话说,君子喻于义。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逐步发展,部落之间的争夺、兼并时有发生。但是,已经形成的部落联盟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五帝本纪》云:“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

据载,当时处于原始社会的中晚期,逐渐形成了华夏、东夷、苗蛮三大集团。其中华夏集团以黄帝、炎帝两大部族为核心。有81个氏族的九黎诸部落,在蚩尤率领下西向进入华夏集团的豫中地区。哪里,居住的是炎帝。蚩尤的部落联武器精良、“铜头铁额”、勇猛善战,所向披靡,炎帝部落无法抵挡、节节败退,居地全失。蚩尤占据了炎帝族居住的“九隅”,即“九州”。炎帝迁回到黄帝的逐鹿地区。蚩尤尾随而来。炎帝向黄帝求救。于是,华夏集团与东夷集团之间的一场武装冲突、著名的“涿鹿之战”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这场距今约4600余年的“战争”,由黄帝部族联合炎帝部族,与东夷集团中的蚩尤部族,在今河北省涿县一带展开,对于古代华夏族由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转变产生了重大影响。

涿鹿之战,既是部族之间的一场大规模战争,又是炎黄二帝站在道义的制高点,以弱胜强的战争典范。之后,黄帝趁势收复了中原,使华夏族各部落实现了团结统一。史书称,涿鹿之战是中华民族在发展时期兴亡绝续之大事。奠定了华夏集团在中原地区的基础,进一步促进了各氏族部落间的融合。从此,黄帝成为华夏民族的共同祖先、华夏民族的脊梁。

战争后,方圆数千里慑于黄帝威严,各宗族安分守己,不敢轻易发动战争,使得中原及其四方趋于安定。活动地域的相对固定,生产力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使华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特别是对现代的汉族来说,则更具有开天辟地的意义。随着黄帝对周围部族影响的扩大,华夏族在其它氏族中的影响也随之增大。久而久之,周围许多氏族不是归顺华夏族,就是被华夏族同化。在华夏族日益发展扩大的同时,其人口也不断增多,这就是汉族人口之众多的重要渊源。

诚其意,格物致知。炎、黄二帝,用铮铮铁骨打造出的华夏部落脊梁,用人格塑造出的华夏部落联盟精神,创造出的华夏民族大一统格局,是中华民族的前身,是世世代代炎黄子孙、中华儿女高山仰止的人格之“德风”,更是中国早期社会的文明雏形。

《史记》载:“黄帝行德,天夭为之起。”黄帝以前虽为神农氏统治,神农氏之末,出现了“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的政治乱象,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最终通过阪泉之战与涿鹿之战,击败了两个重要对手——炎帝与蚩尤,代神农氏而立:“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

就是说,黄帝在格物致知中,“修其德,依于仁,游于艺”。与此同时,炎帝也在“心正而意诚,修身而后、齐家治国”中,国是滋大。所以,炎帝的“先主后臣,先大后小”都是为部落、民族的发展,没有个人的恩怨。黄帝同然。因而,这对同胞兄弟,从秦岭走来的帝王,胸怀大志,为民族的发展“诚其意”,共同缔造出大美的华夏民族。

斯人已去,精神永恒。一生中为民的炎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140岁时,因误尝“火焰子”(断肠草)而捐躯。后世的炎黄子孙们,只能在秦岭脚下的常羊山上,永远永远地惦记和怀念。

百岁黄帝,也在又一十八年后,乘龙归西了。中华民族儿女们,不断从四海归来,在黄陵县“世界柏树之父”下,缅怀当初由黄帝亲手种下的这颗常青树。见树,如见黄帝,在永恒思念中,无尽地表达着炎黄儿女的敬仰情怀,久久地,久久地……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