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金城千里”、“四塞之国”,秦岭北麓的关中平原,是自周以来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核心区域,并被称为最早的“天府之国”。
战国时期,张仪向秦惠王就称颂关中“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贸,沃野千里,蓄积多饶”,为“天府,天下之雄国也”。这,比成都平原获得“天府之国”的称谓早了很多。之后,始皇修通了郑国渠,这里就成为良田千里、物产丰富,帝王建都的风水宝地。成为真正的“天府之国”。
关中,南倚秦岭山脉,渭河从中穿过,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四面都有天然地形屏障,易守难攻,从战国时起,张良、娄敬、韩生就用“金城千里” “四塞之国,来概括关中的优势。
地名指“四关”之内,即东潼关、西散关(大震关)、南武关(蓝关)、北萧关。据有关资料,现关中地区位于陕西省中部,包括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杨凌五市一区,总面积5562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385.06万,位于中国四大地理区划之一的北方地区。
关中平原,指中国陕西秦岭北麓渭河冲积平原,平均海拔约500米,又称关中盆地,其北部为陕北黄土高原,向南则是陕南山地、秦巴山脉,为陕西的工、农业发达,人口密集地区,富庶之地,号称"八百里秦川"。
西周起,先后有12个王朝在关中建都,历时1100多年。都城,向来是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中心。因而,中华文明的摇篮在黄河流域,而黄河文明的摇篮,则在渭河流域的关中。从神话、传说和考古发掘看,“人文初祖”炎帝、黄帝的族居地和陵墓都在关中地区。经考古发掘证实,关中是华夏古文明最重要、最集中的发源地之一。 这里有数十万年前的蓝田人和大荔人文化,有仰韶文化的典型代表半坡文化。是最早的原始农业发祥地,形成了最早的农耕、织布、制陶等生产技术,并还创造了最早的文字。因而,关中平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是亚洲最重要的人类起源地和史前文化中心之一。
得关中者,得天下。四方的关隘,再加上陕北高原和秦岭两道天然屏障,使关中成为自古以来的兵家必争之地。《史记》中“鸿门宴”记载:“或说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强。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沛公然其计,从之。十一月中,项羽果率诸侯兵西,欲入关,关门闭。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十二月中,遂至戏。”
这段文字说明,得关中者,得天下!王关中者,王天下!刘项争霸,是为争关中也。在随后展开的楚汉争强中,刘邦采纳了韩信之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把实力从偏居一隅的秦岭之南的汉中,在巧妙布迷魂阵中,袭陈仓而进入秦岭北坡,占据关中,再图天下。尔后,历史正是在这一逻辑下,朝着应有的方向发展。汉之后的唐等大统一王朝,都因得关中,而得天下!
《尚书》载,禹封九州,关中属雍,因富饶而得名。说明,远古时期,关中就有原始人居住。商时的周部落,就在渭水中游的黄土高原生存。到周文王和周武王时,实力逐渐强大,尔后灭商,建立了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奴隶制王朝,并把都城从丰邑扩展到沣河东岸的镐(今西安长安)。之后,这片土地上又有了12个王朝在此建都。就是说,关中不但是兵家必争之地,而且是王朝建都的首选。王朝建都,必定是那年那月人们心目中向往的“天堂”。当年,吕不韦去了一趟位于关中的秦国,回来后,就抱定要到“天堂”的关中去生活,最后,吕不韦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抱负而到关中,并任秦国宰相多年。临死,吕不韦端着始皇赐予的毒酒,也说“此生不悔,入秦国!”
史载,当时邯郸以为世界性国际繁华大都市,作为这个都市的大富商吕不韦,他的财富可以说,富可敌国。但是,他第一次去秦国,见到这里的普通农户都富可敌国,而且豁达开朗,使他知道了“天外有天”的道理。暗暗发誓,一定要到关中、到秦国去发展。
后来,吕不韦见到了正在赵国都城邯郸做质子的秦国公子嬴异人。异人公子虽然在秦国是王族的直系后裔,但是生活的却很惨。既享受不到王族世子的豪华车马和服饰,而且天天粗茶淡饭,常常连温饱都难以维持。可以说是凄惨一片。然而,去关中的秦国开了眼的吕不韦却恰恰把常人眼中的凄惨看成了“奇货可居”。最后,吕不韦真的成功了!嬴异人这“奇货”,不但使自己成为秦国的相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且,自己从“小巫见大巫”的邯郸,来到了真正富有的关中、八百里秦川的关中,成为这里的实际主宰者。现在想想,当年吕不韦的“奇货”,除嬴异人外,可能还包含着关中这片肥沃的土地。
秦时明月汉时关。这样,关中一路走来,成为了刘项争霸问鼎的关键地带。公元前207年,刘邦按约定率先攻入关中,却被项羽撕毁“先入关中者为王”的盟约,以秦岭南端的“巴蜀汉中41县”为封地,是为汉王。后,刘邦用近四年时间击败项羽,再次入住关中,建立西汉王朝。这一时期的关中,号称“陆海”、“天府”,是“百工所取给,万民所仰足”的富饶之地。
西汉11位皇帝,在关中统治天下210年,不但百姓富足、国家稳定,而且帝王们充分利用关中的资源,享尽了荣华富贵。如,汉高祖大建未央宫,占长安城面积的七分之一,还有40余座宫殿,与秦始皇的阿房宫有一比。武帝时期,扩建上林苑至秦岭。据载,上林苑始建于秦,位于渭河之南、终南山北麓。这里,山川秀丽、河流蜿蜒、风景优美,是游览、打猎的绝佳之处。秦始皇在前代国君修建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改造,在此修了宫殿140多座。秦末战争,上林苑毁。公元前141年,16岁的刘彻登上皇帝宝座,就开始大造上林苑。扩建后,上林苑南至终南山、北跨渭河,而且苑中带苑,修建了36个区域的苑囿,都有宫观、池沼、园林等景色组成不同特色的皇家园林。其中,最大的水池为昆明湖,是仿云南的滇池而建,既可观光游玩,还可训练水军,是为“银河”。园内还移植了大量的奇花异草,引进了成群的珍禽走兽,煞是壮观。
隋代北周,定都城关中,改名为“大兴”。据载,“龙首之山,川原秀丽,卉物滋阜,卜食相土,宜建都邑。定鼎之基永固,无穷之业在玆,因即城曰大兴。”
谁知“大兴不兴”!很快,李渊的大唐取代了隋。同样看上了关中的好风水,定都关中,并将“大兴”改为长安。
“翠微寺本翠微宫,楼阁亭台几十重。天子不来僧又去,樵夫时倒一株松”,这是全唐诗中署名为骊山游人,描写唐太宗死后、翠微宫改为翠微寺后的诗句。诗人刘禹锡也有诗道:“龙颜不可望,王座生尘埃”。这些诗句,把当年唐太宗在关中营造的翠微宫“苍山秀岭四面环列,杂花野草流彩溢秀,白云舒卷于足下,雄鹰翱翔于蓝天,万壑 空静,如入仙境” 的壮观景象,刻画的入木三分。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这是李白《长恨歌》中的诗句。把唐玄宗与杨贵妃的行宫,骊山华清池描写的惟妙惟肖。华清池位于骊山北麓,背靠骊山、面对渭水,风光旖旎、内有温泉,是唐太宗营建,赐名为汤泉宫。后,唐玄宗两次修建并命名为华清宫,取“温泉皆涌而自浪,华清荡邪而难老”之意。当时,华清宫,既是唐玄宗的陪都,又是他沉溺于女色,从此不理朝政,使盛唐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这之后,唐之后,关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中心,不可避免地开始东移,随后北上……
在朝代更迭中,关中形成了风土醇厚、人直而尙义,四方志士多乐居焉的一大批风俗民情。如民谣中的“陕西十大怪”——房子半边盖,姑娘不对外,面条像裤带,烙馍像锅盖,油泼辣子一道菜,泡馍大碗卖,帕帕头上戴,唱戏吼起来,板凳不坐蹲起来,下雨下雪逢礼拜,就是指的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