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楚建锋的头像

楚建锋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9/15
分享
《秦岭岁月》连载

第二十一章 杳 杳 禅 音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这是唐代著名诗僧寒山,深入佛理证道后禅悟的佳句。

这样的禅悟,在浩如烟海的佛学中、在中华九州方圆的大地上,似一粒尘埃,至今,“一切有为法,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的禅机妙理,一直是众生们证道的至死向往。然而,苦苦修行中,又有几人能进入寒山的“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境界而“无我”呢?!

高深莫测的佛学传入中国,得益于秦岭。《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三十三年……发诸尝逋禁不得祠。明星出西方”。就是说,始皇一统华夏,定都秦岭北麓的关中咸阳,于公元前214年,禁“不得祠”。“不得”,就是浮屠的译音。说明当时,“佛”已在华夏有所传播。约七十余年后的公元前138年,在秦岭南坡的城固县出生、成长的张骞,受汉武帝派遣出使西域,得知大汉域外还有“身毒”(印度),尔后、公元前119年,张骞带回了“佛乐”;约两百年后、公元64年,汉明帝在秦岭北麓的“天府之国”行宫夜梦“金人”,随之,神通广大、行虚空的“佛”进入中国;又五百六十多年后的、公元629年,仍在秦岭北麓的大唐首都长安,高僧玄奘去西域、取回了“大乘佛经”——《心经》等,从此,佛教从“利他”的小乘,走向了广奥的“无我”的大乘!

“佛”一路走来,经秦岭传播出,在中国大地经久不衰,愈演愈烈。

佛学,创立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古印度。流行于恒河中、上游一带。公元前三世纪,开始向印度及世界各地传播。

西域,是指佛教兴起后,由陆路东传中国所经的地区。西汉,西域36国长期处在匈奴的势力范围内。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想联合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于是派遣张骞出使大月氏。事与愿违,12年后,张骞只身逃回了长安。虽然没有达成目的,但他发现了中亚各国和南亚“身毒”(印度)等的地理位置、历史源流。公元前119年,武帝改变了策略,想联合乌孙来夹击匈奴。再度派遣张骞出使。张骞停留一年多,失望而归。但,这次的出使,张骞为“佛”走入中国做出了贡献。

《汉书·张骞传》云:“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短短几句,把张骞骨子里的“佛性”刻画得惟妙惟肖。当时,没有一定的信仰基础,很难融入西域社会。张骞“自带”的佛家品质,正是西域之行的必备条件。因而,这次凿空,张骞带回了“胡曲”。当时,佛教尚未真正传入中国。为此,汉乐府首席音乐家李延年根据这首“胡曲”创作的“二十八解”武乐,就是佛乐。

公元64年,汉明帝刘庄夜梦见神人,全身金色,项有日光,在殿前飞绕而行,次日问群臣:“这是什么神?”大臣傅毅回道:“听说西方有号称‘佛’的得道者,神通广大,陛下梦见的想必就是佛”。

次年,“白马驮经”的故事在大汉上演。这一年,明帝派博士蔡愔等人,远赴西域求法。蔡愔不负圣恩,抄得佛经《四十二章》,且邀得高僧迦摄摩腾、竺法兰到汉地传播佛教。二师接受邀请,用白马驮着佛像和经卷,随蔡愔一行来到洛阳。公元68年,明帝为表示对二师的到来充满欢喜,在秦岭脚下的洛阳建立了至今晓誉华夏的“白马寺”。白马寺,是我国汉地最早的佛寺,取回的佛经收藏于皇室图书档案馆的“兰台石室”中。

玄奘,本姓陈,名祎、洛阳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少年岁出家,青年受具足戒,并曾游历和参访各地名师,学习《涅槃经》《摄大乘论》《俱舍论》等。感到,各师所说不一,便决定西行求法。

公元629年,玄奘从长安出发,经姑臧出敦煌,经今新疆及中亚等地,辗转到达中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进入当时印度佛教中心的那烂陀寺,学习佛法。

五年后,游历印度东部、南部、西部、北部数十国后回到那烂陀寺后,主讲《摄大乘论》《唯识决择论》,著《会宗论》三千颂,融会了空有二宗。宣讲大乘教义,获得广泛声誉。公元645年,返回长安。

史载,玄奘西行求法,往返十七年、旅程五万里,所历“百有三十八国”。此行,他把《老子》传入印度,从印度带回了大小乘佛教经律论六百五十七部。归国后,受唐太宗召见,住长安弘福寺,并将入印路途见闻撰写成《大唐西域记》十二卷,流芳后世。

“长安三千金世界,终南百万玉楼台”。秦岭的“后花园”长安,以其雄浑的气势、海纳百川的胸怀,把佛学在中华大地推向了鼎盛。基此,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在中外哲学的融通中,长安也把中国的文化、经济、政治等推向了世界。因而,有了汉晋时期,佛教“三宝”传入终南山;十六国到北周时期,大批高僧到“寒山”(太白山)隐居、修行,关中大地修建塔、修行禅定风靡一时;隋唐雄奇俊秀的终南山一带,“一片白云遮不住,满山红叶尽是僧”;两宋至明清,佛教经历了“灭种”并步步式微的过程,然而,秦岭却始终是佛禅一体,经久不衰的佛教胜地。

为此,长安,有了汉传佛教的摇篮,中国佛教经典译传中心、中国佛教宗派祖庭中心、中国历史上养僧护僧中心,中国佛教史上的慕道、学道、修道、悟道、证道中心,中国佛教文化传播中心等,佛教美誉。

佛教传入中国后,自成体系,形成了九大宗派,即:华严、唯识、律宗、净土、密宗、天台、禅宗、三论、三阶教派。每一宗,都有自己的祖庭。就是开各大宗派祖师居住、弘法、布道的寺院。这是中国汉传佛教区别于印度佛教的特点。终南山,除天台、禅宗两大宗派的祖庭未在此外,其余七大均在。使“一花六瓣”的佛教之花,盛开在终南山上。

“法界缘起”,作为唐代“樊川八大寺”之一的华严寺,位于如今的西安长安区。始建于唐贞观元19年(公元803年)。寺院可南观终南山玉案,可谓“寺南几十峰,峰翠晴可掬”。在未发生少陵塬崩塌事件前,有华严宗初祖、二祖、三祖、四祖的墓塔。现还存有寺院初祖、四祖的观塔。建于天子峪,有“终南正脉,结在其中”的相国寺,是弘扬华严宗的重要道场。由唐王李世民父子修建。峪内,山体形如龟,下有泉水汇流,甚是奇伟。庄严的佛像,“念佛是谁”的大字,让人心生敬意!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阿弥陀佛”!作为净土的祖庭,香积寺位于终南山子午谷,是为“佛光天上转,僧影目中过”的净土宗祖庭。建于唐永隆二年(公元681年)。与此同时,修建在秦岭北坡口的蓝田悟真寺,也是净土宗的重要发源地。悟真寺建于隋开皇初年(公元581年)。唐时扩建为上、下两寺。上寺,殿堂依山势而建,共4000余间,周围竹林环抱,又称竹林寺。下寺,在王顺山巅,流水潺潺,房廊台殿,绕云拂檐,煞是壮观。

被誉为“中国的佛”的玄奘,是唯识宗的祖师。生前,玄奘称终南山为“众山之祖”,死后归藏的兴教寺,一眼就能看见终南山。兴教寺位于西安城南的少陵原畔是唐代樊川八大寺院之首。公元664年,玄奘圆寂后,葬于白鹿原。公元669年,有改葬为樊川,并由唐肃宗题“兴教”二字,寓意为大兴佛教。寺院坐北朝南,远眺终南山,峰峦叠嶂,气象庄严,山门额上镶着“护国兴教寺”、“法相”、“庄严”九个大字,格外肃穆。

终南山沣峪口有座远观如凤、地脉连绵、山奇高俊、沟壑纵深的“凤凰山”,山腰就是南山律宗的祖庭净业寺。寺院,创建于隋开皇10年(公元590年),坐北朝南,东对青华山,西临沣峪河,是静心清修的宝地。位于沣峪口东坡的丰德寺,始于隋朝,因道宣住此弘法,故而也尊称为律宗祖庭。

在天子峪,有三阶教的祖庭“百塔寺”。寺院建于西晋(公元281年)。原名淳化寺。隋开皇14年(公元594年)复建。三阶教创始人信行圆寂于真寂寺,弟子们依嘱收其尸骨建舍利塔于终南山天子峪。后来僧人们纷纷效仿,“以身布施”。天长日久,以信行墓塔为中心的数百座塔魏巍屹立,故在唐大历6年(公元771年),更名为百塔寺。

建于终南山北麓圭峰脚下的“草堂寺”,是中国第一个国立译经场所。建于后秦、兴于唐代。这里,诸峰奇秀、茂林葱郁、瀑布如画,是三论宗的起源地。因寺内有一古井,常年烟雾缭绕,是为长安八景之一的“草堂烟雾”。

茫茫秦岭,群山叠翠,奇峰竞秀,妙趣横生。悟道证道,是为天眷。据统计,在其南麓、北麓,东、西、中断的近百个寺院中,秦岭就是一座忽远忽近的心灵栖息地,精神金字塔。漫步其间,杳杳的禅佛一味、不二法门,会让你在自然与人文的观照中,不由自主地融入秦岭的雄奇而忘我。

这,就是一座山化为精神的力量所在!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