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珠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樯起白鸥。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这首由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创作于公元766年的七言诗,描绘出“秦中自古帝王州”的长安“花萼相辉”——从大明宫达兴庆宫直至曲江芙蓉园“通御气”,芙蓉小苑,珠帘绣柱,黄鹄飞舞,楼台亭阁,富丽华美;曲江水中,游船锦缆彩丝,牙樯桅杆,往来不息,连鸟儿都不时被惊艳而起的,帝都在盛景。
141年(公元907年)后,随着朱温篡唐,迫使唐昭宗迁都洛阳,这块自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灭商,建立大周、都镐京(今西安)的千年皇都,历经了13朝,结束了近2000年的使命,成为世人观瞻和永远怀念的“绝胜烟柳满皇都”!
秦岭最美关中湾。从海拔500米左右拔地而起,在20公里内再拔高2000—3000米,如同平原上矗起一道绝壁,阻止了南下或北上的人群,成为西汉时东方朔向汉武帝进谏的“夫南山,天下之阻也。南有江、淮,北有河、渭,其地从汧、陇以东,商、雒以西,厥壤肥饶……”,成为盛唐诗人李白笔下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与此同时,秦岭七十二峪造就了东晋人徐广的“关中阻山河四塞”的“四关”说,即:“东函谷,南武关,西散关,北萧关”。如四位守门神,庇护着这块土地的安宁。蜿蜒的渭河水从中穿过,形成半月地带在湾内展开,滋润出战国时张仪向秦惠王陈说“连横”妙计:“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贸,沃野千里,蓄积多饶”,并概括说“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就是说,关中,是帝王建都的风水宝地。这是秦岭最绝美、最传奇、最经典的卓越风姿——天府之国,千年皇都。
据《史记》载,比张仪早10年(公元前338年)游说秦惠文王的苏秦,这样说关中:“秦,四塞之国,被山带渭,东有关河,西有汉中,南有巴蜀,北有代马,此天府也。”136年后的公元前202年,娄敬在说服刘邦建都关中时,也说“四塞以为固,天府之国,王者之地也”。
自从有了人类,有了氏族、部落、部落联盟、诸侯、国家,都城,就是一个氏族、部落、国家,团结、进步的象征,兴旺发达的象征,继往开来的象征。这是人类诞生后,从洞穴走出,因生活方式的进化逐步向更高的生活水平迈进而必须。
在这种生存的探索中,中华民族,人口众多、居住分散、习俗各异,要形成一个拳头、拧成一股绳,选好都城,并由“天子其居所,众星拱之”而发号施令于各地,是维系朝代兴盛发展的关键一环。翻开五千年的中华民族发展史,皇都的建设是朝代兴盛的晴雨表。因而,以皇都来看中华民族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即:一是秦统一以前的三千年,二是秦汉以后的两千年。
秦以前的三皇五帝、夏商周,不太注重都城的建设。因为那时,“共主”的“天子”皆为部落联盟首领共同推荐。其住所皆为茅茨土阶。其因有二。一是当时一切初创,众多部落杂处,以德为先,提倡的是勤俭和奋斗,不追求享受。固然有孔子的“譬如北辰”之说,大家注重的还是德行,对“皇都”和“宫殿”认为只是形式,关键还是“天子”的德行;二是当时的国家是松散的组织形式,维系的还是各个诸侯国的自我约束。就是德高望重的大禹,在会稽召集部落首领联盟,到会有三千酋长;武王伐纣观兵于孟津,有八百部落首领前来助阵……等,都是出自大家的自愿。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唐代大诗人杜牧的这首“阿房宫”,描绘出秦建都于咸阳后的奢侈和皇都的盛景。如果没有项羽的一把火烧了整整三个月,今天,我们去阿房宫漫步怀古,不知是什么样的惊叹和“不敢相信”啊!
在历史转折关头,始皇的“阿房宫”为中华大地树起了皇权至上的丰碑。这不但是一座宫殿的“摆设”,关键是运用“宫殿”把皇权、皇帝、皇上的权威,以形式大于内容的方式,把帝国至高无上而“天子”君临天下,口含天宪、一言九鼎的“皇帝”推上了至尊而无与伦比的地位。
我们看看秦,自建国以来的9次迁都,就是实现其野心和唯我独尊“皇权”思想的“搬都”史、发迹史、兴盛史。从另一侧面,也可看出秦人深谙中华民族属性而为之的宏韬伟略。起初,秦人被降为奴,偏居于西垂而韬光养晦;之后到秦邑,汧邑,汧渭之会,再之后到平阳,雍城,泾阳,栎阳 ,最后到咸阳。前六次迁都,是早期的战略性东迁,由最初的西戎蛮荒之地,到了经济文化发达的西周都城腹地,为随后的强大奠定了基础。后三次迁都,是一步一步实现自己一统天下远大抱负的盛举。
秦国所处的时代,是百家争鸣、人才辈出的春秋战国时代。也是历史上大分裂,各国武力征伐、兼并争霸成为的常态的时代。秦国身处其中,自然无法独善其身。只能瞅准时机,后来者居上。所以,针对政治、军事、经济等因素的不断变化,为满足国家的发展需要,不断从西往东迁徙,向秦岭腹地靠近,是秦的都城不断在迁移中适应发展所必须,是为上策。历史也说明了这一点。
自秦以后,中国拉开了都城是为天下一统,唯我独尊的帝王号令八方、权握四海的象征。这也是,历史发展所必然。尤其是五十六个民族的中华民族,一统而巨龙腾飞的现实所需。
在秦汉以后,两千多年的都城建设和迁移中,体现出中国的社会发展,政治、经济、文化等进步态势。中国,自古介于南北和农耕与游牧两大社会状态中。所以,都城建设是这些状态最鲜明的体现。因而,秦汉为起点,在关中建都的千年,正是中华民族农耕业逐步鼎盛的千年。
但是,在哪建?却有很多先决条件。比如,地面平坦开阔。作为全国第一大城市, 没有开阔的原野是不行的。这样,才便于都城的布局和发展, 才有利于交通和农业的生产发展。
八百里秦川的“天府之国”,独居这一优势。西汉初年, 张良就曾对刘邦献言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再如,水源充足。帝王将相的宫殿园囿、沟渠池塘,都城百姓的生活日用,千亩良田的灌溉,以及航运保障等等,水源对城址极为重要。“八水绕长安”,是关中的天然优势。再则,交通通畅。秦岭扼南北、通东西所形成的“进可攻、退可守” 天然交通枢纽,正是天然的都城选址。再有,山环水绕。所在区域是险要之地,既是为了确保都城不轻易被被敌人攻占, 又是古代帝王们堪风水的要义。长安,依山傍水,“临灞河为渊”。曾有位叫田肯的人向刘邦谏言道:“其山河之险,使与诸侯悬隔千里,只需两万人马,即可敌诸侯百万之众。”最后,区域经济发达。关中,正是那个时代经济发展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