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白雪皑皑、银光四射,这是“关中八景”之一的“太白积雪”。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云:“太白山南连武功山,于诸山最为秀杰,冬夏积雪,望之皑然”,这是对“太白积雪”景色描述最早的出处。
“雪花点翠屏,秋风吹不起” ,这是元代朱铎《太白山》诗中之句;唐代诗人杜甫也有“犹瞻太白雪,喜遇武功天”之句;宋代苏轼亦有“岩崖已奇绝,冰雪戛琱锼”的描述……到了清代,朱集义在“关中八景”中描述道:“白玉山头玉屑寒,松风飘拂上琅玕。云深何处高僧卧,五月披裘此地寒。”
太白山是秦岭的主峰所在,最突出的特点是“高”。海拔3700余米。西邻海拔2820米的玉皇山,东邻海拔3070米的地肺山,太白山比两个邻居要高出700-900多米。之南,是“白菜心”的汉中盆地;之北,是“大周原”的关中平原,比“白菜心”和“大周原”要高出3200多米。在秦岭一脉,人们无不仰视而敬畏太白山。
太白山的山域,西以石头河、褒河与玉皇山分界,东以黑河、湑水河与地肺山分界;横卧于陕西省眉县、太白县、周至县三县境内。万山磅礴看主峰,太白山主峰拔仙台,海拔3700多米,向西扩展形成一道山梁,即:拔仙台、跑马梁、太白梁、鳌山。这里,是秦岭3000米以上山峰最密集的地方。沿鳌山向西扩展,山势崛起,形成摩天岭,往南直达汉中的天台山。在整个秦岭山脉中,太白山是山域最小的一块。
“太白六月积雪”,是清代以前常见的现象。如今,全球气候转暖,这种反季节的盛夏如冬的场景,不多见了。但是,从环境气候学的规律看,太白的主峰拔仙台是陕西省的至高点,也是我国大陆的东半壁——东经105°以东地区的最高峰。一般情况下,海拔每升高120米,温度就降低1℃,西安市的海拔大约是400米,四月末的温度是22℃左右,如此估算,在太白山海拔3000米以上的地方,目前应该就有积雪存在。只是,“白玉山头玉屑寒”的场景,现在见不到了。
太白山,得名于武王姬发的封禅。而且,自古就是建功立业的象征。当年,后稷在今武功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邦国“有邰国”。成为周的先祖。武功县地处关中平原腹地,是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发祥地。
武王灭殷商建立西周后,以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分封亲属和功臣,并封山、封水、封神。为感谢泰伯禅让之恩,随将秦岭主峰最高峰命名为“太白(泰伯)”山,以纪念其文治武功。并将太白山次峰(今称鳌山)命名为“武功山”,将斜水(今称石头河)命名为“武功水”。 北魏《水经注》也载:“太乙山,亦曰太白山,在武功县内,去长安二百里,不知其高。”
《国语》载:“昔少典氏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炎帝以姜水成,黄帝以姬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姬水,就是今天武功县境内的漆水河。
自周代后,历朝历代将武功归属于长安都城的京畿之地。
“金星之精,坠于终南圭峰之西,其精化白石若美玉,时有紫气复之,故名”,这是唐末道士杜光庭在《录异记》中记述的。道士的解释,使太白山之有了“仙气”。“金星”,即“太白”,合称“太白金星”。后来,太白金星成为道教中的“白帝子”。《水经注》也载:“汉武帝时,已有太白山神祠,其神名谷春,是列仙传中人。”
太白山山巅的大爷海、二爷海、三爷海、玉皇池四个高山湖泊,在山高云淡中更显池水清澈,终年的积雪银光四射,更显出太白山的如梦如幻的迷人景致。
成书于明代的神魔小说《封神演义》,把太白山的梦幻景致进行了充分演绎。小说以姜子牙在太白山下垂钓为由头,拉开了虚实相伴的太白山。其“凤鸣岐山”,“三宵五阵”,“太白宝光”……,最后姜子牙在太白山之巅——拔仙台,封诸神和周武王封诸侯结尾而结尾,使太白山从传说走向了文学描绘,也从艺术传播走向了人们的社会生活。
如今,太白山森林公园内的春秋战国时期王禅老祖修道的“鬼谷子洞”,相传为汉钟离、吕洞宾等八仙修行处“钟吕坪”,道教始祖老子骑牛过玄关路经汤峪休息的“青牛洞”,唐玄宗携杨贵妃游汤峪所建的“唐子城”,药王孙思邈上太白采药的栈道……等遗址,为神话留下了现代版的“穿越”和“神迹”。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出自唐代诗人李白《蜀道难》,以秦岭、太白山之险而言蜀道之难。作为穿越太白山的傥骆道,把比“登天还难”的秦岭与西南四川的通道打通了。与其它褒斜道、子午道、连云栈道、陈仓道等齐名的傥骆道,是关中通往西南最快捷,也最险峻的一条古道。
傥骆道得名于秦岭南口陕南洋县的傥水河口,秦岭北口位于周至县西骆峪。名字虽得名于傥谷和骆谷,但两谷并不直接相通,中间要经过西骆谷水、黑水、湑水、酉水、傥水等河谷。要翻越西骆谷水与黑水之间的十八盘岭、黑水与湑水之间的秦岭主脊、湑水与酉水之间的兴隆岭、酉水与傥水之间的牛岭和贯岭梁……等四五座大山岭,因而,傥骆道是由众多谷道组成的一条迂回曲折的山谷道路。从周至骆峪口沿骆峪、经厚畛子,越兴隆岭,沿酉水华阳至洋县,全程约420多公里。
据载,这条路线主要于军事活动。三国时期,刘备在汉中建立了军事基地,征战进退,都是首选傥骆道。公元244年,魏将曹爽出骆峪伐蜀。公元257年,蜀将姜维出傥骆道伐魏。唐代,傥骆道曾一繁荣,成为由长安入川最捷近的道路,沿途馆驿多达11处。中唐以后,傥骆道成为官道,官员任免,回京述职,多走此路,路上曾经遍布亭帐馆舍,以备军旅之用。公元783年,德宗避乱南郑,公元880年僖宗去蜀,都是取道傥骆。
形态不一,特点各异,由下到上分为低山区、中山区、高山区的太白山。其,低山区黄土覆盖,中山区石峰发育,高山区保留冰川遗迹。
低山区在海拔800~1300米之间,地形起伏中,黄土掩覆的基岩裸露处,水流常沿断裂带叮咚而下,形成天然的幽深峡谷。中山区在海拔1300~3000米之间,北坡从刘家崖到放羊寺,南坡从黄柏塬到三清池,属石质区。大殿以下,沟谷断石呈“V”型,谷间山梁陡峭,多呈锯齿状。大殿以上,石峰林立,姿态万千。大殿至斗母宫一带层峦叠翠,势若屏风,把附近的花岗片麻岩柱峰,打造得傲然挺立。
高山区在海拔3000米以上,至太白山顶峰。有保存较完整冰川地貌形态。如,冰蚀的冰斗、角峰、槽谷,冰碛的终碛堤等。拔仙台被各种冰川地貌包围。冰斗湖、角峰大太白海和二太白海,在拔仙台西北,东、南、西三面的崖壁环绕。三太白海是一个受断层影响的冰蚀湖,湖面高程海拔3485米。玉皇池是太白山最大的冰蚀湖,湖面高程海拔3380米。从拔仙台顶面,东北到文公庙梁,西经跑马梁直至鳌山,大小不等的棱角状砾块遍布、覆盖山梁及台原,连成一片,状似石块构成的海洋、河流,煞是迷人。
太白山南、北两坡,气侯迥然不同。形成了不同类型土壤,以及以气候为基因、以植被为标志的自然综合体的天然景观也不同。因而,太白山的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山上林木茂盛,中草药遍地皆是,尤其世界上仅存的孑遗植物——独叶草在太白山独有。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野生动物提供了充足食物,雉类之血雉、红腹角雉,以及兽类之大熊猫、金丝猴、羚牛等珍禽异兽,大都在太白山繁衍生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