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在秦岭的千姿百态中,唐陈子昂这句诗让人“悲欣交集”,感同身受!是呀,天地宇宙间,万胜殊类的秦岭,让自己感到是那么的渺小与孤独,不禁独自流下了泪水!
文明古国里,文化精髓如一颗颗长耀辉光的珍珠,在华夏金丝带串成的珍珠项链上熠熠生辉。秦岭,无出其右!就是金丝带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俗话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南山”之大美,在如南朝宗炳“抚琴动操,欲令众山皆响”的艺术家们的图画中,在刻碑为史的秦岭众多摩崖上。
由此,作为艺术家们观照的秦岭,给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物我,与此同时,也让艺术家们“由实入虚,超入玄境”,成为不朽的画卷。
漫步在秦岭山水,思接中国绘画史,从西周至秦汉两千年间,秦岭既引领了中华大地的中原文明,也把中国绘画推向了高峰。不论原始陶器、青铜器上的装饰图案,还是千姿百态的汉代壁画、帛画、漆画,绘画,始终是中华民族灿烂优秀的文化之一。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据《中国绘画学全史》载:“中国明确之画史,实使于汉”。专制时代,汉都长安,正是绘画之都。由此,中国最早的绘画机构——画坊,也产生于汉代。一开始,画家们是专为宫廷服务的。以画人物为主。如有记载的西汉宫廷画家毛延寿、陈敞、刘白等人,均因“昭君出塞”而留名。再如,汉武帝时代以古代先贤为主题的“麒麟阁壁画”,以教子有方为主题的“甘泉宫壁画”,以“明劝诫,著升沉”的“桂宫明光殿壁画”等等。到了东汉,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发明人、死后葬于秦岭南坡城固县的蔡伦,又把绘画推向了新阶段。《后汉书》载,汉灵帝还“置鸿都门学,画孔子七十二贤像”。此时,绘画已不为贵族和士大夫所独有,诸多文人也开始参与绘画。
这时,中国人的山水意识开始觉醒由此,绘画的对象也由人物转入山水。转为眼前的山水——秦岭!所以,秦岭是为“六朝山水画的萌芽”。六朝“三杰”之一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就以秦岭山水的青绿为主基调,把画中的人物融于青山绿水,蔚为壮观。
尔后,唐长安以秦岭为蓝本的山水画卷,融秦岭深处的儒释道为一体,把幽静、空明、禅定的玄学流于画笔,使其山水“气韵生动,应物随形”,开创了山水画的新境界。如吴道子“形神飞动”的道释人物图,融人物与山水、花鸟的画家韦偃的作品等等,把山水间的韵律,表现在绘画的构图中,借山水之势把宇宙苍穹的规律予以展现。
作为山水画创作的源泉,秦岭始终是画家们成长的摇篮。据统计,从盛唐开始,一大批山水画家都在长安居住。如,王维、朱审、毕宏、韦偃、吴道子等。归隐终南山的王维,潜心诗词歌赋、绘画艺术,其“雪溪图”、“辋川图”、“江山雪霁图”等,既充分展现了秦岭山水的灵动,又把吴道子的“水墨渲淡”表达出来。之后,经五代、宋、元的发展,形成了蔚为壮观的山水流派。至宋代,形成了中国山水画的第一个高峰。
此时,中国画这颗小树已在秦岭山水的哺育下,成长为参天大树。并有了明代董其昌的“南北宗论”之说。即:南宗为王维的“水墨画”为祖,北宗以李思训父子的“青山绿水”为宗。据记载,李思训一家五人均善丹青。尤以山水见长。被唐代誉为“国朝第一山水画家”。其评价构图多为全景,从天上到人间,从林中到水上,大都取之秦岭,其笔格遒劲、云霞缥缈。因而唐张彦远在《历代名家画记》云,“山水之变始于吴,成于‘二李’”。所以,到了宋朝,人们评价其时画作,为“今人所画之画着色山水,往往多宗之,然其妙处,不可到也”。就是感叹,与“二李”的画相比,不可同日而语!
厚德载物,秦岭大成。从唐代到北宋,山水画在秦岭的脉络不断壮大。其关仝、李成、范宽等的作品,成为中国山水的高峰。据载,其画,上有天、下有水,中间为景物的全景水墨山水。尤其根据不同景物形成的皴法笔触,巧妙把山形、山石、山表植物等的地质结构、肌理层次,在“虚与实”中勾线填色,使其画作“墨法精微,气象萧疏”,把“胸中逸气”表达无遗!
宋代以后,与秦岭有关的山水画达到了巅峰,传世之作也层出不穷。如元代王蒙的《辋川图》,明代王履的《华山图》、明代戴本孝的《华山十二景图》、明代吴彬的《明皇幸蜀图》等等。
在世纪更迭中,20世纪60年代以赵望云、石鲁、何海霞等为代表的长安画派,把秦岭的青山绿水用如椽之笔,留给了灿烂的人间。
深入秦岭腹地,由秦始皇发明的在群山峭壁上刻字,以记事、以明志、以留名,把秦岭伟岸的身姿表达得熠熠生辉。与此同时,也成为我们了解历史、传承文明、留存书法瑰宝的重要史料。
据统计,秦岭南北麓及西秦,现存与历史记载的碑刻5000余通。时间跨度,上至先秦、下迄民国,共计2600余年。其中,先秦两汉有21通、魏晋南北朝有63通、隋唐五代440通、宋金元257通、明代462通、清代3181通、民国495通,不详177通。
作为人文历史,这些碑刻涉及到碑碣、墓志、塔铭、造像、摩崖五大类,四个方面内容,即:纂言的官方文书、乡规民约等;记事的建筑、桥梁、水利等修建;述德的墓志、德政、传记等;文学艺术的诗词、警句。
碑刻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无穷尽。如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馆,宝鸡出土的石鼓文,再如早已遗失,现存有佚拓的唐太宗《温泉铭》等等。尤其是研究、临摹、学习中国书法艺术的“葵花宝典”。据统计,涉及到篆书、隶书、楷书、行草四大类。其中,“花中之王”,是现存于汉中博物馆的“汉魏十三品”!是为“国之瑰宝”。
这是横跨秦岭天险、贯通南北的褒斜栈道,是世界上人工开凿的第一座隧道,是由汉初丞相萧何倡修山河堰的水利工程。故而,这里成为过往仕官商贾、文人墨客记事咏物镌刻的“宝地”。上自汉魏、下至明清,世代不绝。形成了蔚为壮观的石门摩崖石刻。
据统计,石门故址石刻有104种。其中13种汉至南宋时代的石刻,称为“汉魏十三品”,即:13件著名摩崖石刻的合称。上世纪七十年代因修建石门水库,迁至现汉中博物馆。其中,有汉刻8种,曹魏和北魏石刻各1种,宋刻3种。
记述或赞颂褒斜道修治通塞历史的汉魏摩崖,有5种。如,《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镌刻于公元66年,是我国早期的摩崖石刻,其书体为篆书向隶书过渡的典型代表。《故司隶校尉犍为杨君颂》(又称《石门颂》)号称我国汉代摩崖“三颂”之首(另外两颂为《西狭颂》、《郙阁颂》),其汉隶被誉为“汉人极作”。《右扶风丞李君通阁道摩崖》、《杨淮、杨弼表记摩崖》都是汉代摩崖的精品。曹魏《李苞通阁道摩崖》属少见的三国遗存,是研究三国蜀魏之战的实物资料。
还有北魏《石门铭》,在魏碑中地位极高,被誉为“不食人间烟火”之仙品;以及《石门》、《玉盆》、《石虎》、《衮雪》四种汉隶大字摩崖。署名“魏王”的《衮雪》,出自曹操手笔。
《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释文》、《释潘宗伯、韩伸元、李苞通阁道题名》追述汉魏往事,是宋代仿写汉隶的好作品。《山河堰落成记》又名《重修山河堰碑》,形巨体丰,该地摩崖石刻中最大的一块碑刻,是南宋绍熙年间官民整修山河堰竣工后的记事碑。
石门石刻,反映了我国文字由篆到隶、由隶到楷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中国书法演变的历史轨迹。因而,既是研究褒斜栈道通塞和汉中水利建设的珍贵史料,又是研究汉隶书法艺术的重要实物。两千多年来,一直为历代学者所推崇。宋代欧阳修的《集古录》、洪适的《隶释》,赵明诚的《金石录》等都有对汉中石门石刻的著录,尤其清代以来,重要的书法研究和辑录,都收有汉中《石门颂》等作品。民国时期,中国出版的第一部大型工具书《辞海》,其封面就是集汉中《石门颂》中的“辞”、“海”二字而成。近代书法大师于右任曾有“朝临石门铭,暮写二十品,辛苦集为联,夜夜泪湿枕”的诗句。
在绵延不绝的秦岭,还有灵崖寺、张良庙、武侯墓、武侯祠、蔡伦墓、华山庙、玉泉院、重阳宫、草堂寺、楼观台……等形成的碑刻群,从汉隶到唐楷,佳作不断。
这些彪炳史册的煌煌巨制,把悠悠秦岭衬托得光彩夺目,让人情驰神纵!
乘风御云!秦岭,道不尽的美,说不完的俊,就让我们以游无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