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博思漫舞的头像

博思漫舞

网站用户

小说
202202/25
分享
《边 村》连载

第八章

吃酒席时,跟张国强家同桌的杨大爹家,由于家里地皮大,盖的房子多,被村民戏称为“杨地主”。

杨大爹名叫杨宝昌,他杨家历来都以出读书人名震云宁村。杨宝昌还有一个姐姐,年轻时候,读书考上大学,后来,就留在省城工作成家。

解放前,杨宝昌他爸家,并不在云宁村。在他老家那边,也曾有几亩田地,并不是赤贫的农民。只是家里的田地不够栽种时,会跟地主家租上一些田地来种。租来的田地,种出来收得的粮食,差不多将近一半的收成,要得拿去交地租。因为家里还是有一点钱,杨宝昌他爷爷和他爸爸,小时候都去私塾里念过一点书,算是识字之人。他爷爷掐指一算,靠租地来种,还是不合算,相当于给地主家干活,如果地是自家的,收成就全部都是自家的,那才是长久之策。老先生不知在哪里读到过,古人云:“买田不穷,卖房不富。”他打定主意,要想办法买田,勒紧裤腰带,也要攒钱买地,只要手里腾出了一点钱,他就买一点地。

就这样,在他爷爷手上,他杨家还是积累了一定的资财。可是时势逼人。快要解决前的那两年,国民党到处抓壮丁,据说,家里有两个成年儿子的,必须抓一个去当兵。他爷爷养了两个儿子,大的已经成家,小的眼看就快要成年。老爷子是读过书的人,静观天下大势,心知世道要变,自家一介匹夫草民,要懂得顺天应势。他不想让自己的任何一个儿子,去给大势已去的国民党卖命。眼看当前时局,不得不提前运筹应对。于是,老爷子把所有家产变卖一光,换成金银硬货,一半分给大儿子,令他带上家眷,去往另一个方向,他自己则带上夫人和小儿子,大家各奔东西,计划各自去往僻静淳朴的乡间找活路。其实就是为了躲避抓壮丁而逃难。他的小儿子,就是杨宝昌他爸,跟随他爹来到这个地方,先在县城避了些时日。可还是觉得不踏实。后来又到乡间,购置了两亩薄田,在田边搭了间茅屋,才落脚下来。

他们家才落定脚跟,没过多久,这个地方就解放了。新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穷人分到了田地。按人口来算,他们自家所有的两亩薄田,还太少了,又分得了一些。老爷子喜出望外,从此在云宁村安下家来,享受了几年安稳的日子。几年来的奔波逃难,老爷子整天担惊受怕,已是折腾得不轻。他的夫人,早在逃难的路上,染上疾病去世。在张罗着给小儿子娶了媳妇,抱到了大孙女,还没能等到抱杨宝昌这个大孙子时,老爷子就撒手西归了。

杨宝昌他爸,得了老爷子的教导“买田不穷,卖房不富”,也暗自盘算着,一点一点地积累自家的资财。虽然那个时候,已经不能买卖田地,但在偏僻乡间,自家住的地盘,似乎还没有严加监管。他在自家出钱买来的两亩薄田上盖起的茅屋周围,一点一点地扩大院子,过些日子,种上几棵果树,把院子的树枝篱笆扩大一点。再过些日子,又在外围种上几棵果树,又把院子的树枝篱笆再扩大一点。他家的茅屋,也重新盖成用红土夯筑的土屋。

待到可以自家开自留地的时候,他赶紧带领全家,找到那些水土条件好,又无人认领的荒坡荒山,先沿着边界种上果树,围起地界。再待有劳动力时,在地界里,一点一点地把土地开垦出来。所以,传到杨宝昌手上时,他杨家的承包地加自留地,再加院子面积,是全云宁村最多的,成了全村人羡慕的“地主”。

改革开放的春风一吹来,杨宝昌他爸,马上在自家的大院子里,搭起了鸡圈、猪圈、牛圈,养满了猪鸡牛羊。他家的自留地,大部分用来种喂牲口的青饲料。他家也成了全村最快致富的人家,也是最早把红土房屋换成红砖大瓦房的人家。

按照他杨家的传统,小孩子要从小就读书识字。杨宝昌和他姐姐,小小的,就被送去乡里小学上学。虽然文革动乱期间上学受到影响,他们的老爸,还是想办法弄些书来,让他们悄悄地在家里自己学习。杨宝昌不太爱读书,静不下来,男娃娃调皮些,整天只想着出去漫山遍野地玩耍。但他姐姐爱读书,能够自觉地在家自己埋头学习。恢复高考后,他爸先是想办法,让他姐去学校里读高中,后来,他姐就顺利考上大学,跳出农门,在大学里当了老师。他爸说,这样也好,会读书的,让她去读书,不会读书的,就让他在家里守着田地,我挣下的这些家业,也得有人守着。

他还说,他是对得起列祖列宗的。如果他家老爷子在天有灵,一定不会对他感到失望,他传承祖训,从穷困潦倒,白手起家,挣到了现在这份家业。他对得起,当年,他爹费尽心思散尽家财,带着他们四处躲避逃难的那份苦心。

可惜他没能活到现在,没能看到云宁村,从一片田野乡村,变成繁华都市,没能看到,他的儿子,在他的大院子里,盖起了四幢楼房。如果,他活到新千年后,拿到征地补偿款,他会不会还想继续去买田?当然,他想也没用,因为在新社会,田地不能买卖了。那么,他肯定会想盖房子,并且就在他的大院子里盖。所以,看来,他的儿子杨宝昌,也是传承祖训了。

杨宝昌生养了两个儿子。在拿到征地补偿款时,他的大儿子,已经大学毕业,当上一名教师,并且准备与女友登记结婚。他的小儿子,因为像他本人一样,不太爱读书,初中毕业后,就到社会上闯荡。

对于手里那笔可观的征地补偿款,到底该怎么用。他们家里展开了激烈讨论。

杨大爹说:“家里再没有田地了。以后,全家人就得靠这点钱过生活。必须好好作打算。”

他大儿子,因为想要新房子结婚,他自己又是有工作的,以后并不愁收入,“我想在外面买套别墅,只要给我首付款和装修钱,不够的,我们自己贷款,慢慢还。剩下的钱,你们和小弟,在家里盘算好,计划着用。”

他小儿子,一心想自己当老板,干大事业,“我不想老是这样给别人打工。我想自己做点生意,你们把我那份钱给我,我自己去创业。”

两个儿子的这些想法,听得杨大爹心里直发毛,“创业?这么容易就能创业吗?你有什么特长本事,你会点什么技术,你拿什么去创业,你以为有钱就能创业就能干大生意了吗?”这个小儿子,从小不好好学本事,对他,杨大爹心里是一万个不放心,手里更是把钱捏得贼紧。对大儿子的要求,杨大爹也另有想法,“你们年轻人,只想着外面的别墅漂亮安逸。可是你好好算计下,你在外面买一套别墅的钱,可以在家里自己的地皮上,盖上两幢楼了。这点钱,不能乱花呀,打算得好,钱会生钱,打算不好,钱花出去就再也没有了。”

可他大儿子认为,云宁村现在已经成典型的“城中村”了,村里环境卫生不好,水电和污水处理设施不配套,巷道七拐八弯又窄又乱,小汽车开进来都没法错车,来个朋友找自家门都会找到迷路。在这里面,盖多漂亮的房子也不好住,他还是喜欢外面规划整齐配套设施完善的小区。

他小儿子认为,不趁着自己年轻,有闯劲有创业的激情,也有精力,等以后年纪大了,更是不可能做自己的事业了,难道要他一辈子给别人打工?

“唉,如果你们爷爷还在世,他肯定不会同意你们这些想法,你们这会把他千辛万苦挣来的家业荒废掉。”杨大爹虽然从小不爱读书,可他爸对他的言传身教是影响深刻的。“你们眼睛没看到,云宁村现在整个村子都是工地都在盖房子。人家地皮才巴掌大点的,都要全部盖成房子。我们家这么大的院子,你们爷爷苦心经营,好不容易挣下来留下来给你们的,你们都不爱惜。我不为他守好这份家业,怎么对得起他老人家。”

“老早以前,你们老祖爷就跟你们爷爷说了,袁大头、纸币,甚至金子、银子,捏在手里,都是不安稳的,会有不值钱的一天。换成田地和房子,就不同了,永远都是值钱的(这只是杨老爷子的一家之言,读者朋友切不可盲从哦)。你们年轻人,是没得过老一辈人的教诲,他们是经历过战乱年代的人,对世道人心是得着深刻教训的。”

杨大爹在家里,虽然不是说一不二,可也是镇得住的。讨论来讨论去,全家人都依了他的主意,合理利用自家的地皮,建盖四幢各四层的楼房。他说,云宁村周围有那么多高楼大厦,有多少在楼里上班的人要租房子住呢。多盖些房子,以后,靠收房租就可以过得很安逸了,何需去创什么业。而且,这云宁村处在城市中心,以后,自家这些房子肯定会越来越值钱。虽然盖房子把钱全部用完了,可这不是拿钱生钱了吗?自家盖的新房子,虽然没有外面的别墅配套齐全一点,可他们两兄弟,结婚都有新房子住了。在他们老两口还活着的一天,他们收房租,以后不在了,两兄弟各分一半的家产。这难道不比现在把那点钱分给他们,拿去花了,更合理更合算吗?

杨宝昌家花钱的精打细算,跟张国强家有得一比。如果云宁村人,家家都像这样,对手里的钱爱惜如命,学会算账,懂得投资,树立良好的理财观念,张国强这个热心人,就不用这样操心劳神了。云宁村里有的人家,拿到征地补偿款后,并不懂得珍惜,不会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用在能够产生最大效益的地方。有少数人家,本身并没有什么经营头脑或做生意的经验,却把手里的钱胡乱投资,很快就把钱花了个精光。张国强很为他们感到惋惜,这些人真是不懂得,补偿款拿到手里,用得好了,将是一种能改变自家命运的资本,而且这种资本对于农村家庭来说很难得,碰巧他们的祖辈上是农民,国家分给了他们土地,碰巧在他们这辈上,国家需要征用他们的土地,他们才获得基本上所有人都从来没有见过的这么大的一笔钱。可是,有的人确实没能很好地抓住这种本可以彻底扭转人生命运的大好时机。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