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博思漫舞的头像

博思漫舞

网站用户

小说
202202/26
分享
《边 村》连载

第十章

据说,其实,在很早以前,云宁村,只是一个地处边疆蛮荒山野的小村子。距离以前的县城城门,虽然直线距离大约只是五六公里。不过,在旧社会,五六公里的直线距离,期间可是隔着田野、溪流,要得绕过荒无人烟的丘陵、丛林,还有大片的荒野、坟冢。中间还有一条湍流不息的大河,像天堑一样横亘南北,把东西两边的土地和百姓无情阻隔。出了县城城门,沿着弯弯绕绕的羊肠小道,只能靠人畜的脚力,要得走上大半天。走到半路,走到河边,还得坐上艄公撑的小木船,才能渡过大河,然后又接着走。如果遇到大河涨水,一般河里涨水,得持续好些日子,水流才能平缓下来,那么,这些日子,村子和县城之间就完全断了交通。

在王老爷子的爸爸的爸爸的那代人,云宁村只有十多户人家。其实,就是十多户佃农,养着一户大地主,男的给地主家当长工,给人家栽田种地做牛做马,女的给地主家当佣人,给人家洒扫洗衣做饭,当丫头使女服侍人家。田地是地主家的,庄稼牛马全都是地主家的,百姓住的那点破土屋,也是人家地主赏赐给住的,只是因为让奴隶住在附近方便为他家干活。就像王老爷子猜想的,大约就连村边的河道,也是地主家的。

也许从来没人搞得清楚,这么多土地,怎么就全都成了地主家的。可能,地主的爸爸的爸爸,也是地主。也有可能,是他们出钱,逐步买下来的。但极有可能是,在旧社会的混乱世道里,地主们通过巧取豪夺弄到手的。

云宁村的田地,全都是土沃水丰的良田,稻谷年年丰收,粮食堆满了地主家的粮仓。就是靠着卖粮,地主家越来越富裕兴旺发达。地主老爷娶了三房妻室,生养了儿女十多个。地主家专门请有私塾先生,在家里教儿女读书识字。给地主家干活的百姓,几代人都不识一个字,白纸上写了些什么黑字,压根不知道,只能任人家欺负。在解放前夕,地主全家出逃之前,他几个大的儿女,早已被送去国外留洋。很可能,他家早已把家里的财物转移到了国外,早就在国外找好了落脚点,只等实在无法挽回局势了,才不得不放弃这里的家产,逃之夭夭。

解放后,县城里各种工业商业快速发展。县城通往对岸村庄的河道上,修建起了一座桥梁,牛车马车都可以通过。人们过河去县城里,不再需要等着坐艄公撑的小木船。农民分到了土地,农村里栽种出来庄稼粮食,可以很方便地运输到县城里售卖。这片天地好讨生活了,渐渐从四面八方,移居过来了好些人,云宁村和周边的村庄人口快速增长。

人来多了,要得解决住的问题,那些年,村民盖房子,还买不起砖瓦。只能就地取材,从山丘上挖来红通通的泥土,掺些沙子,和成黏腻的烂泥,用木板做成夹板,往夹板里倒上烂泥,用木锤子使劲锤打,夯筑成墙。屋顶则大多人家只能铺茅草屋顶,有劳动力或请得起工的人家,也有的用泥土夯筑屋顶。当地的土壤颜色接近鲜红,夯筑出来的土屋,红得有些耀眼。远远地看去,在一望无沿翠绿欲滴的田野里,红土小屋错落有致的一个个村落显得特别抢眼。

云宁村的红土小屋,越盖越多,不知不觉,竟成了县城周边最大的村庄。那个时期的云宁村,后山上是一片茂盛苍翠的森林,村庄周围,良田沃野溪水涓流,红土村舍掩映在茂竹修林之中。村民的日子,过得俨如世外桃源一般。

改革开放后,这个地方经济飞速发展,县城建设快速向云宁村的方向扩张。河上的老桥被拆了,代之以一座现代化的宽阔平坦的钢筋水泥大桥,大汽车都可以从上面通过。桥的两头,修建了一条笔直的公路,光滑的水泥路面连通东西十几公里。路一修通,建设发展的速度就更快了。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离云宁村不远的公路两旁已经建起了不少现代化的楼房。云宁村的部分土地也已被征用去搞城市建设开发。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群众干活致富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云宁村也出现不少“万元户”,大多数村民逐步富裕起来。人人都向往安居乐业。大家开始琢磨着改善居住条件,要给全家老小盖一所更好的房子,红土夯筑的小屋,毕竟既不结实又不牢靠。那个时候,到处在搞建设发展,砖石水泥等材料也很容易买得到。云宁村的红土小屋,一间接一间地消失了,换成了一座座红砖大瓦房,最有钱的几家,还建起了水泥浇灌屋顶的两层小楼。远远地看去,云宁村还是红墙绿树,只是那时的红墙,已经变成了红砖砌的墙。村里的道路,也建成了光滑的水泥路,不再是晴天灰雨天泞的土路。

新千年以后,城市建设向着云宁村快速推进,城市像是见风就长一样。先是纵横修建了几条公路,大河上又架起了两座更宽阔的大桥。崭新的公路两旁,很快密密麻麻地布满了楼房。没几年,高楼大厦就把云宁村围了个水泄不通,原来四通八达连接田野的村子,只留了东南西北四个出口。云宁村的田地,大部分都被城市建设征用了。好在,这个时期,农村征地补偿费水涨船高,村民们虽然失去了土地,但可以拿着征地补偿款去另谋生路。

拿到征地补偿款,云宁村又再次掀起了建房热潮。这一次,是把红砖房推掉,家家户户都建起了两三层的小洋楼。地盘宽的人家,还建起了专门用来对外出租的房子,余生可以靠收房租过日子。

曾经地处偏僻郊野的云宁村,成了典型的“城中村”,曾经的四荒八野,全部变成了繁华喧闹的城市。这速度,快得有点令云宁村人,尤其像王大爷这些,经历过旧社会的老一代云宁村人,感到快得有点措手不及,快得有点令人头晕目眩。在他们短短不足百年的人生中,亲身经历了周遭的世界翻天覆地地变迁,亲眼目睹了村子发生沧海桑田的巨变,亲自感受了新旧社会两种天壤之别的生活。这怎么能不让他们觉得人生如梦,怎么能不让他们感慨良多。

被高楼包围的云宁村,其实已经处在城市中心,成为城市的一部分了。如果,不了解的人,走在现在村子的周围,根本就不会知道,这里曾经是一片田野村庄。只有当人们沿着村子小巷,往里走,才会蓦地发现,这里的楼房建筑似乎有点凌乱无序,有的楼房之间挨得很近,不像城市小区那样,建筑规划布局得规整有致,这里的巷道有些狭窄弯曲,环境卫生也没有城市小区那样好。这时,人们可能才会突然想起来,哦,这里应该是个“城中村”。

这个“城中村”,毕竟是小地方的“城中村”,不像大城市里那样寸土寸金。因而,村中的楼房建得都不太高,也不会过分拥挤。有的村民家,有充裕的收入来源,并不需要靠租房子为生,就索性保留着原来的大院子,只为了自家人享受宽敞的庭院生活。所以,现在云宁村中,有不少人家,住着独门独户的小楼院落,过上了城市田园生活。

云宁村的村民,全都早已不栽田种地,现在,有的在自己做小生意,有的在各种企业里打工,有的事业做大当上了老板,有的闲在家里收房租过日子......也许,他们的房产证上,还写着云宁村某某号,但实际上,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里已经不能算作村庄,村民们也不能算作农民,他们已然成为了城市从业者。现在,他们所有人的谋生之路,跟城镇居民并没有什么不同。他们的子女就学升学,也跟城镇居民并没有什么两样。

如果不听老人们讲述,云宁村的年轻人们,都根本不知道,村子曾经的历史和沧桑巨变。也许,很多年后,他们的后人,想到“云宁村”这个地名中的“村”字,会禁不住地好奇,怎么我们这片地方会叫“村”呢?我们这里,跟城市里的其他小区,并没有什么不同呀(也许,到那时,这片城中村,会重新规划建设,从环境和形式上来看,已跟其他小区完全一样。可地名大概率上不会变)。那么,还有人能讲清楚,这个“村”的来历吗?如果没有人能讲清楚,就请来翻翻这本叫《边村》的书。除了云宁村,许多城中村的变迁,差不多都是循着这相似的轨迹,发展演变而来。

云宁村的年轻人,比如说,唐元生的二女儿小凤,杨大爹家的二儿子杨明诚,这些九零后的年轻人,已经不爱听,村里的老人们摆龙门阵,讲那些陈腔滥调的老黄历。他们觉得,云宁村以前怎么样,是什么样子,关我什么事,只有以后怎么样,才跟我相关,我只关心以后是什么样子。这是年轻人的天性,永远向前看,就像初升的太阳,一个劲儿往天顶上窜。

可是,兜里有钱了的云宁村人,物质生活得到迅速改善,但有些人脑子里的陈旧观念习俗仍如影随形,物质生活水平快速富裕起来的云宁村,发生的许多事情,与曾经的云宁村过去的经历,休戚相关。物质条件的富足并不能顺理成章地造就精神境界的提升,民众思想意识的转变仍需要引导教化。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