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梁迎春老狼的头像

梁迎春老狼

网站用户

报告文学
202305/16
分享
《辽南老酒见闻录》连载

第一十八章 扔一杯

人生因收藏老酒而结缘,与不同的人喝酒亦呈现出不同的诗酒人生。

2023年3月28日,瓦房店供暖已经停了,室内的温度略有凉意。我的朋友圈热情不减,与大连广惠传媒玛雅电影工作室的韩伟东,作家刘胜斌等九位好友,再聚明阳饭店。席间举杯时,韩伟东说:“干杯,在我们老家叫做扔一杯!”

“扔一杯”,我还是第一次听说,由此而引发扔一杯的话题,我认为有必要收录在《辽南老酒见闻录》中。让我们的祖辈们发生的寻常酒故事,日常生活中酒的民俗民风,纳入酒的传统文化发展中,这也是老酒历史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在民间有这样的一句俗语:“高薪不如高寿,高寿不如高兴,高兴不如扔一杯。”这其间有健康、有快乐、有氛围,有故事。不同的场景,体现的意境不同;因方言地域的差异,南方与北方韵味不同。我作为辽南老酒故事的记录者,将会与发生的故事、故事中的人物交融,只叹语言不能尽述当时的画面。

记不得是哪个年代的事了,山里的一户人家,在春寒料峭时急需一把镢头,女主人给了丈夫五元钱,让他带着儿子去城里的铁匠铺买,想让青春年少的儿子见见世面。为了少走弯路,父亲带着儿子从门前的小河冰面上穿过,又走了半上午的山路,来到铁匠铺前已近中午。父亲算了算兜里的五元钱,去掉买镢头的钱,两个馒头加一碗汤正好。

好不容易出一次山,最好买两瓶白干带回家。于是,父亲跟铁匠铺的夫妻俩讨价还价,但铁匠铺老夫妻就是不便宜,干了一辈子的铁匠,货真价实不讲价,童叟无欺。这位父亲一狠心把镢头买了,转身进了对面的杂货铺,买了两瓶白干。压低声音对儿子说,“走,回家!”儿子看着父亲的脸色,也不敢说肚子饿。

父亲拎着镢头,儿子拎着两瓶酒,回到山里已近黄昏,穿过门前的小河就到家了。儿子兴奋地走在前面,父亲刚想提醒儿子小心点,儿子一个趔趄后仰摔倒,手中的酒也飞到后面,紧接着听到酒瓶破碎的声音。儿子缓过神坐在冰上,心想父亲肯定会骂自己,可父亲怎么没声音呢。儿子转过身向后看去,不远处父亲正趴在冰面上,紧喝着酒呢。“再不喝,就扔了!”父亲扬起脖子嚷道。这应该是“扔一杯”的原型。

还有一个说法,跟江湖道义有关。复县古道沟追溯到清嘉庆年间,曾有小股土匪出现,商旅马帮路过古道沟是要拜山头的。这一碗酒淋漓尽致扔一杯,若是洒在脸上或脖子上,肯定不是老江湖、老商贾,这就有说法了。若是藏奸耍滑,这碗酒不是喝在嘴里,而是扬到脑后,则不见诚意。土匪也有道上的规矩,不劫信差,不抢孕妇和接生婆等,若扔一杯扬到脑后,下场可想而知。

“扔一杯”的历史,具体年代无从考证,最早流行黑龙江、吉林两省,也有称“扔一个”的。在辽南地区一般称为“干一杯”,在辽中、辽西地区多称为“整一杯”。而饮酒的器皿,从盅到碗再到杯,这个升级的过程,可见物资逐渐丰富,饮酒品质的追求。

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讲,南方的传承优于北方。除却我们可以想象得到的场景,“扔一杯”在南方“过门酒”的宴席上,体现得较有文化意义。早期的时候,青年男子去看中的女子家,女子或有意,或模棱两可,女方的家长这时起着关键作用,是否认可他们来往。宴席中“扔一杯”,女子的家族长辈仔细观察青年男子,若扔得不好,说明没见过世面,将来也不会有大的发展。

扔一杯的具体动作,本人理解为:端杯离嘴一尺距离,张开嘴,手向上一抖,杯不沾唇,用巧劲,酒不洒、不漏、不滴,整齐地扔进嘴里,再扬脖,一饮而尽。喝酒人的豪爽,体现得淋漓尽致,好友喝酒的快乐氛围溢满华堂。这显然与古人的意境氛围不同,而扔一杯的基本动作是不变的。

时过境迁,扔一杯走过百年的历程,尤可见岁月净化的精髓。

2023.03.30.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