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坡村是古城县北山脚下一个大庄子,一些入过红枪会的村里人后来都说,红枪会最早起源于山东,在光绪二十六年前后义和团运动失败后,义和拳教民被杀了不少,其他人从京津一带回归乡里,一面务农,一面习教兼习武。民国肇始,土匪猖獗,百姓苦不堪言,于是义和拳教摇身一变,以红枪会名目在山东再度兴起。
红枪会本是一种富于宗教迷信色彩、用于抗暴自卫互助的民间秘密组织,它在古城出现大约是在豫陕大战前后。参加过红枪会的村里人都把它称之为“硬肚儿”,意思是说,练功念咒后,肚皮刀枪不入。成员们大都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祭坛排刀。祭坛时讲究要心诚,说心诚则神灵。祭的神很多,他们记得有古典小说《封神演义》“姜太公”、“太上老君”和三国故事里的“关圣帝君”等。祭时,心中只要认定一位神灵,口念咒语即可。排刀就是练“硬肚儿”功夫。祭坛排刀必须严肃、专注,否则咒语不灵。听说真有人练出“刀枪不入”的功夫,后来人们分析这极有可能是精神与气功结合的效用,说刀枪不入可能是练成了硬气功,村里的墩娃兄弟三人就是个典型的例子。
墩娃大谈起红枪会的时候很神秘,他说红枪会的仪式,主要有吸收会员与传授法术两种。吸收会员神秘而庄严,传授法术宣传“刀枪不入”思想,以此吸引信徒,提高士气,以利战斗。红枪会的组织,由大师兄统领,他的外甥卫团总就是北山脚下红枪会的大师兄,其他的被称为师弟。红枪会之间,只有横的联系,没有纵的关系,彼此不相统属。平时较少联络,遇有重大战事,各个不同的会派可互相联会,一致对敌。
据传,就在豫陕战争的前一年,古城大旱。
北山脚下的队伍过了一拨又一拨,寺坡村受尽了战争的祸害。
村里人为了过几天安宁的日子,就推举墩娃大的外甥卫团总做了红枪会的脑系,大家称他为大师兄。从这时开始,寺坡村的红枪会就闹红了天。
上阵还得亲兄弟。本来就会几手拳脚功夫的墩娃成了村里红枪会的头头,他表哥卫团总是大师兄,墩娃就被村里人称为二师兄。墩娃以教会的形式吸引村里人练拳习武,喝符念咒,说如果这样就会刀枪不入身。入了会的乡党,个个头带红巾,身着黄杉。
后来听说当时担任省长的河南人刘省长的镇嵩军收买了麻老九,麻老九派了手下的一个团进驻古城县城,都古城老百姓是横征暴敛,大家恨死了麻老九,说麻老九是刘省长的狗腿子,陕西人的败类。
驻军说麻旅长已经高升了,他除了督军和省长的眼中钉汉丞先生立了大功,被督军和省长特别看重,封为司令了,镇守包括古城在内的东府十三个县,顶得上半个省长。其实,刘省长有他的小九九,他利用陕西人对人对事忠厚刚直的性格和对己对利自保防范的心理,和陕地门阀成见地方势力,早在挥师省城前,先收买了驻东府的陕军地方封装麻老九,后又胁迫省城附近的何旅长、咸阳的党旅长等地方武装按兵不动据地自保,以期坐稳省长的位子。
卫团总和墩娃为了给乡亲们出口恶气,就带领寺坡村的红枪会成员围打了一次古城县城,说要煞煞嵩匪的嚣张气焰。
围攻县城大约是在农历七月份开始,人员超过一千多人。
队伍从浩浩荡荡寺坡村出发,围攻县城长达半月之久。也有人说曾经围攻过同州城,但是由于原始的农具和现代化的枪支根本没法比,围攻没有成功。
队伍在古城县城以北和守城的官兵展开激战,多次击败守城的官兵。首领身穿道袍,手拿刀剑和符咒,边唱边跳,说他刀枪不入,官兵遇见他的队伍枪炮无法开火。
后来,战火烧到县城以南的古水河,手拿大刀长矛的起义队伍不是官兵们步枪子弹的对手。
队伍边打边退,退到寺坡村南的土岗上驻守。墩娃大说,一天下午,太阳快落山的时候,人们听说村子里过队伍,出门一看,全部头带红巾,身着黄杉,原来是围攻县城的亲人们回来了,多数人受了伤。
墩娃大说他就弄不明白,不是说入了会像唐僧拾掇孙悟空一样念念咒,就会法力无边,刀枪不入,这些乡党们怎么会负伤呢,他有点怀疑,但不敢说出口。
县城里的嵩匪追来了,村里人说这狗日的土匪阴魂不散。
这时候恰逢玉米成熟季节。红枪会的人躲在村口南西面玉米地里,手执长矛和嵩匪展开血战。战斗很激烈,路旁的小沟血流成河,红枪会的人依靠地理优势多次击退围剿的嵩匪。
战斗继续了一月有余,后来听说是“关公显圣帮助义军”,嵩匪久攻不下,但不死心,就抱着侥幸心理,跑到村北的山坡上准备奇袭,发现这支农民组成的队伍好像神兵从天降,满山遍野都是骑红马拿大刀的关公,就悄悄地退了回去。战斗结束后发现村北有个关公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