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曾高飞的头像

曾高飞

网站用户

小说
202212/21
分享
《生如夏花》连载

第一十五章 决胜龙冈,包抄东韶

晌午的阳光白晃晃地投射下来,照得地面上热汽蒸腾,知了在树上声嘶力竭地喊叫。王如痴坐在驻地村头大树下的浓荫里认真地读书。捧在王如痴手里的是毛委员的新作《井冈山的斗争》。

一有空闲时间就读书是王如痴的习惯。战争一闲下来,王如痴就学习毛委员的著作。毛委员的文章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在谈笑间就把中国革命的前世今生说清楚,讲明白了。

王如痴是党代表,是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毛委员的文章就是最好的教科书,让他受益匪浅,让学员们受益匪浅。

王如痴正如痴如醉地沉浸在字里行间,一个女战士风风火火地走过来,老远就扯开嗓门大喊“党代表,党代表!”。女战士上气不接下气地对王如痴说:“党代表,终于找到你了,不好了,胡兰英把其他战士打了,你快去看看。”

听说胡兰英打人了,王如痴大吃一惊,赶紧合上书本,跟着女战士火急火燎地向女生宿舍跑去。

看到王如痴来了,胡兰英就像受到了莫大的委屈,她眼圈红了。王如痴哭笑不得,他没见过打了别人,自己还要生气,还要哭的。

原来是同宿舍的战友洗了衣服晾晒,没经胡兰英同意就用了她的一根棍子晾晒内衣。胡兰英从操练场上回来,看到了,觉得她那根棍子被亵渎了,很生气,就找战友很不客气地说了两句气话。

不就是一根棍子,犯得着这么大动干戈么?

战友也生气了,很不客气地顶了胡兰英。两人越说越不对,说着说着就动了手,扭打在一起了。

胡兰英是农村长大的,有些蛮力,又是老战士了,打架经验丰富;那姑娘是地主家小姐出身,逃婚出来的,细皮嫩肉,又是新兵蛋子,刚到部队没多久,自然很快就落了下风,在打斗中吃了亏,脸被抓破了,出了血。

新兵见自己脸破了,怕破相了,就一屁股坐在地上嚎啕大哭。

王如痴狠狠地批评了胡兰英一顿,说都是革命同志,要互相体恤爱护,绿豆芝麻大的事,犯得着吵成那样么?

胡兰英噘着嘴,气呼呼地说:“用我其他的什么东西都行,用那根棍子就是不行!”

一根什么棍子,那么神圣不可侵犯,那么重要?

王如痴觉得十分好奇,他要胡兰英把那根棍子拿过来,让他看看。

胡兰英转身进了宿舍,很不情愿地把棍子拿了出来。

看到那根被胡兰英看得比革命同志还重要的棍子,王如痴一下傻眼了。

那根棍子是那样熟悉,王如痴是认得的。那根棍子是王如痴带着胡兰英上井冈山,在路上,王如痴看胡兰英走累了,爬上树,挑了一根笔直的树枝,折断了,去掉枝蔓,削平了,送给胡兰英作手杖的。

上井冈山一年多来,走南闯北,东征西战,无论到哪,胡兰英都把棍子带在身边,寸步不离,视若珍宝。

就是这么一根棍子,对胡兰英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

把棍子递给王如痴,胡兰英终于伤心地哭出声来了,一半是因为打架了,受委屈了;一半是因为王如痴不懂她,又让她受委屈了。

把棍子拿在手里,王如痴突然明白了什么,觉得脸上火烧火燎。王如痴把棍子塞回胡兰英手里,什么话也没说,就慌不择路地逃了。

党代表和胡兰英,这对莫名其妙的人的莫名其妙的表现把几个女战士弄得莫名其妙,大家面面相觑,不知道那根棍子到底是一根什么样的棍子。

那年,王如痴从国民党逃兵手里救下胡兰英,把她带上井冈山,胡兰英十六岁,十六岁的胡兰英正是情窦初开的年纪;转眼两年过去,胡兰英已经十八岁了,出落得亭亭玉立了,粗布军装掩饰不住她的身体发育——十八岁的姑娘一枝花,一枝花的胡兰英已经有了自己的心事。

这两年来,王如痴把胡兰英当作自己的小妹妹,有空了偶尔关照一下,没有注意到胡兰英的感情变化。王如痴太忙了,他只顾埋头工作;在感情上,王如痴还没有从对陈香香的思念中走出来。直到看到那根拐棍,王如痴才突然明白自己在胡兰英心里有多重要。

这件事让王如痴措手不及,他只有落荒而逃了。

没想到这件事发生没多久,王如痴还没从尴尬的处境中摆脱出来,就因为革命需要,工作有了调动,他和胡兰英分开了。

1930年元月,中共赣西、湘赣边特委和红五军召开联席会议,决定按中央指示组建红六军。王如痴接到调令,被派往红六军担任第二纵队四支队政治委员。王如痴来不及把这个事情告诉胡兰英,走的时候也没来得及跟她告别。

要离开红五军,王如痴心有不舍,不是因为胡兰英,而是因为这支部队。从保卫井冈山,到回师井冈山,再重返湘鄂赣,王如痴跟着这支部队南征北战,出生入死,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感情。红五军勇往直前,敢打敢冲敢杀的精神,彭德怀军长拔山扛鼎,百折不回的的气魄,都让王如痴沉浸其中,深深地着迷,能在彭德怀手下做事,王如痴觉得很愉快。

彭德怀也很欣赏王如痴这个老乡,虽然两人性格差别大,但大家一起共事,取长补短,合作愉快。王如痴走马上任前,彭德怀吩咐炊事班做了两个好菜,在自己宿舍为黄公略和王如痴设宴送行。

王如痴端起杯子,敬了彭德怀一杯米酒,幽默地说:“彭军长,我自己作不了主。我只是革命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往哪里搬,从红四军到红五军,从红五军到红六军,只要是组织决定的事情,我只得坚决服从命令。从红四军到红五军到红六军,部队番号的数字在向上走,革命在发展,我是由衷地高兴。”

与王如痴一样从红五军调到红六军的那批干部,一共有40多人,包括红五军副军长黄公略。黄公略被调到红六军担任军长,替代牺牲了的李勋。

黄公略是湖南湘乡人,黄埔军校毕业,参加过北伐战争,广州起义。1928年与彭德怀、腾代远一起领导了平江起义。黄公略虽然文韬武略,英勇善战,被毛委员称为“飞将军”,但他温文儒雅,低调谦逊,爱读书,爱思考,爱写作,利用空闲时间写作了《论游击战术》一书。带兵打仗,黄公略经常告诫手下:战斗的胜利往往在最后五分钟才决定胜败!

王如痴与黄公略性格很像很接近,两人互相赏识,知无不谈,言无不尽。到红六军后不久,王如痴就因为坚定的革命立场和突出的才能表现,被提升为红六军第二纵队政治委员,二纵纵队长为罗炳辉。上井冈山闹革命一年半时间,王如痴脱颖而出,成长为中国工农红军的中高级将领。

刚组建的红六军下辖三个纵队,士兵以农民、无业游民和罗炳辉起义带过来的原国民党军队为主,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纪律散漫,戾气重。有的衣着不整,坦胸露背,吊儿郎当;有的集合时姗姗来迟,嘻嘻哈哈,叼着烟卷;有的私心较重,爱搜别人腰包,趁机捞点好处;有的本土思想严重,不愿到外地打仗。

这样一支队伍,需要好好改造,才能脱胎换骨,成为真正的革命队伍。红六军的政治建军工作任重道远。这是黄公略和王如痴到红六军上任后,做了一番调研,达成的一致共识,他们认为对红六军的改造迫在眉睫。

不久,这种共识,彭德怀也有了,并为此生了气,发了火。彭德怀到红六军三纵队驻地看望老部下。三纵战士兵不兵,民不民,痞里痞气的样子,让彭德怀怒气冲天,他不假思索地训斥三纵:“你们已经是主力红军了,是革命军队,不是军阀部队,现在这个稀稀拉拉的样子,怎么行军打仗?真是有辱主力红军的称号!”

彭德怀性子直,批起人来从不留情。看到彭军长脸色铁青,三纵战士自知理亏,羞愧地低下了头。见大家有所觉悟,彭德怀缓和了语气,继续教育:“我们是劳苦大众的军队,劳苦大众的军队,就要严于律己,养成令行禁止的革命作风,成为真正的红军战士!”

彭德怀对三纵队的训诫,让王如痴引以为戒,加强了对二纵队的教育整顿,他要求纵队党员干部身体力行,从我做起,以身作则,树立榜样,进行传帮带,在战士面前叫响“向我看齐”的口号;同时深入各支队谈心谈话,宣传古田会议精神,加强革命纪律性,强调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推行从严治军,惩劣扬优,要求纵队官兵向红四军、红五军学习,做忠诚勇敢的红军战士!

王如痴思想治军三大招,都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二纵思想面貌很快就发生了全面改观。消息传到红四军,毛委员很高兴,决定亲自到二纵来看看,一是慰问起义过来的队伍,二是调研王如痴的思想工作方法。

毛委员来了,列队接受检阅的二纵官兵傻眼了,他们看到传说中的毛委员穿着一件破旧的黄棉衣,背后有两个破洞,露出来发黄的棉絮;一条破裤子打了好多巴掌大的补丁;脚上那双鞋也破了,脚趾头从前面伸了出来,就像夏天的草鞋。这让二纵的战士十分纳闷:毛委员这么大的官,下来视察,怎么没乘车坐轿?他的穿着,怎么比自己还破还旧?同时,他们眼睛湿润了,这个不搞特殊的大官让他们感动。

在王如痴陪同下,见到精气神的二纵战士,毛委员兴致高涨,他跳上一块石墩,声音洪亮地说:“你们起义了,来到红军队伍,我很欢迎,很欢迎啊!你们辛苦了,听说最近又打了胜仗,很不错蛮,值得庆贺,你们要再接再厉,多打胜仗,为革命再立新功!”

毛委员的话让战士们感到亲切,他们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毛委员摆了摆手,示意大家把掌声停下来,然后接着说:“你们弃暗投明,参加革命,这一步是走对了!跟着蒋介石是祸国殃民,跟着共产党才能走向光明,取得最后的胜利!”

毛委员就是毛委员,一席话说到了起义战士的心坎里,他们的光荣感油然而生,跟着共产党走,跟国民党反动派斗争到底的意志更加坚定了。

送走毛委员,王如痴趁热打铁,深入战士中,因势利导,给他们讲毛委员的故事,给他们读毛委员的文章,给他们讲上井冈山一年多来耳闻目睹的战斗英雄,给他们强调红军的纪律作风。在潜移默化中,二纵官兵的思想面貌再次发生质变,成为红六军三个纵队中第一支改造成功,素质过硬的红军部队。

被提为纵队政治委员,成为红军中高级将领后,王如痴开始出席党政军高层会议。1930年2月7日,毛泽东在吉安东固陂头村主持召开红四军前委、赣西特委、红五军、红六军军委联席会议,即著名的二七会议。王如痴第一次作为红军高层参加。二七会议上制定出台了《土地法》。王如痴认真地聆听了毛泽东就深入开展土地革命,加强根据地建设的讲话。

毛泽东的讲话感染力极强,让人鼓舞,催人奋进。

会休期间,毛泽东把黄公略和王如痴叫到身边,对他们说:“二纵以后就留在红四军,跟随红四军一起行动,咋样?”

这是毛泽东对二纵的认可和赏识,能跟随红四军一起行动,王如痴打心眼里感到高兴。黄公略是毛泽东和朱德的爱将,识大体,顾大局是出了名的。既然毛委员这样安排,黄公略坚决服从。黄公略对毛泽东说:“这是毛委员看得起我们二纵。”黄公略又转身对王如痴说:“如痴,你有福了,可以直接聆听毛委员、朱军长的教诲,跟着他们学习带兵打仗了。你们二纵要好好保护毛委员、朱军长!”

回到红六军,黄公略不放心,又把罗炳辉(时任二纵队长)和王如痴叫过来,嘱咐他们:“二纵队虽然属于红六军,但归根结底是红军的队伍。你们随红四军行动,要坚决接受红四军的领导,谦虚谨慎,做精诚团结的模范。每到一个地方都要努力争取群众,要像和尚念阿弥陀佛一样,把争取群众的观念牢记在心里!”

1930年2月底,二纵队随红四军在水南、值夏大败国民党唐云山独立十五旅。罗炳辉和王如痴带着部队深更半夜偷袭了正在睡梦中的十五旅,缴获枪支二千余支。这是二纵取得的第一场大胜利。二纵本来最缺枪支,很多战士手里还是梭标和大刀。这次胜利帮助二纵解决了武器装备的大问题。毛泽东对二纵在战斗中的表现十分满意,他写信表扬王如痴思想工作到位,二纵被改造得脱胎换骨,成了一支“俨然纪律之师”,是一支听党的话,能打仗的革命队伍!

从毛委员那儿回来,王如痴给二纵传达了毛委员的肯定,认真做了战斗总结:“二纵队在红四军领导下打了大胜仗,这是红四军的光荣,也是红六军的光荣。黄军长号召二纵向红四军学习,这次我们在战场上现学现用,学习效果是最好的,打了胜仗千万不能骄傲,红四军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永远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王如痴盛赞了起义过来的官兵:“你们和白军原来在一个锅里吃饭,现在是两个敌对的阵营,是仇人,仇人相见,分外眼红,刀枪无情,我们要的是他们的命啊。这次打仗,你们很勇敢、立场很坚定,打出了威风,你们已经是信得过的红军战士了!”

1930年6月,红四军、红六军、红十二军组成红一军团,朱德任军团总指挥,毛泽东任总政治委员,红六军改为红三军,正式划归毛泽东、朱德直接领导。红三军在赣西南卷起红色浪潮,开创出了一片革命新天地。

1930年8月,红三军三个纵队参加了文家市战斗,红一军团要红三军打头阵。时间紧迫,黄公略命令部队火速拿下高升岭。龙芝道(罗炳辉调走后,龙芝道接任二纵队长)、王如痴率二纵队率先发动攻击,顿时山头枪声大作,高升岭之敌被全歼。占领高升岭后,二纵队居高临下,又从山上往下压,像赶鸭子一样把敌人撵往文家市,以达到战略目的。

各路红军开始合围文家市。王如痴看到了敌旅长戴斗垣骑在高头大马上指挥作战。戴斗垣与发生马日事变,杀害陈香香、雷晋乾、郭亮的许克祥同属国民党第35军。王如痴升起了满腔仇恨,他从一位战士那儿要来一支步枪,认真瞄准,扣动了板机。子弹呼啸着,正好击中戴斗垣的额头。戴斗垣哼都没来得及哼一声,就像木头一样从马背上栽了下来。戴斗垣一死,敌军群龙无首,乱了阵脚,军不成军,战无章法。经过三小时激战,文家市战斗取得胜利,歼敌三个团,俘敌上千人。

1930年8月底,中央升格红军编制,红一军团和彭德怀的红三军团合编为红第一方面军,朱德为总司令,毛泽东为总政委,红军从游击战向运动战转变。

这种变化让王如痴欣喜若狂。上井冈山两年,红军变化可真大,从当初的星星之火,形成了燎原之势,力量在急剧壮大。王如痴相信,将来红军一定能够拥有自己的大炮、战斗机、军舰,进行多军种协调,海陆空立体作战,跟蒋介石痛痛快快地决战。

此时,李立三掌握了中共中央的实际权力,共产党内出现了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希望通过一省数省的发动,尤其是通过城市暴动,夺取全国政权。

1930年9月,红一方面军迫于“立三路线”压力,硬着头皮攻打湖南省会城市长沙。红三军引蛇出洞,在长沙城南的猴子石与敌展开搏杀。军长黄公略身先士卒,冲在最前面。那一仗,歼敌七八百人。敌人吃了亏,变得比猴子还精,躲在长沙城内,只守不出。红军无奈,汹涌攻城。城内敌军凭借坚固工事,进行还击。红军折兵损将,场面十分惨烈,林彪的“火牛阵”、黄公略的“土坦克阵”都无功而返……

看到红军损失惨重,毛泽东力主撤退,可主战派杀红了眼,成了赌徒,越输越想扳本。毛泽东声泪俱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规劝:“就在前些天,蒋介石示意长沙守军,杀我妻子,刨我祖坟,让我三个年幼的儿子不知所踪。若论攻打长沙,我毛泽东最愿意!但敌众我寡,敌强我弱,我不能用红军战士的生命报我个人的怨仇啊!”

彭德怀沉默了,残酷的现实让他清醒过来,觉得毛泽东言之有理。彭德怀从口袋里掏出一把红辣椒,分了一半给毛泽东。这些天,彭德怀在前线指挥战斗,彻夜未眠,就靠红辣椒驱赶睡眠和疲惫,给自己提神。把一半红辣椒分给毛泽东,就意味着彭德怀接受了毛泽东的建议。彭德怀的意见举足轻重,决定了红军是战是退。久攻不下,红军不得不放弃攻城,从长沙撤退,转攻江西吉安。

吉安是当时赣南闽西红色区域中的一个“扎人的白点”,守敌是孤军。一到吉安城下,红军就发动猛攻,“柴刀队”斩断了铁丝网,“禾草队”填平了壕沟,“支前队”迸发出了无穷的革命力量,吉安城守军无心恋战,战死的战死,投降的投降,吉安重新回到人民手中。攻下吉安,赣西南成为“一片赤旗的世界”,革命根据地进一步巩固扩大。

攻下吉安后,红一方面军修改建制,纵队改师,王如痴担任红三军第八师政治委员。

1930年5月,蒋介石与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在河南、山东、安徽等省发生了一场新的军阀混战,史称“蒋冯阎李战争”,又称“中原大战”。10月,中原大战闹剧落下帷幕,蒋介石获胜,权力得到进一步巩固。国民党内的实力派政治、军事集团以蒋介石马首是瞻,俯首称臣。

蒋介石踌躇满志,把眼睛放在了赣南闽西,叫嚣“攘外必先安内”,准备对红军这个屡剿不灭,越剿越强的心腹大患痛下杀手,实现一统江山。

蒋介石亲自赶到南昌督战,召开行营会议。他意气风发地说:“讨逆军事胜利后,消灭共产党是目前之首要任务,希望各位效仿当年曾国藩‘剿捻’一样,在短期内剿灭红军,不得有误!”

蒋介石任命鲁涤平为总司令,南昌卫戍司令、18师师长张辉瓒为前线总指挥,纠集了七个师约10万兵力,采取“分进合击,长驱直入”的战术,对中央苏区发动了第一次“围剿”。

张辉瓒毕业于保定军校,曾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留学。他目光高远,骄横跋扈、刚愎自用,自称18师为“铁军师”,根本没把穿草鞋、拿单响枪的红军放在眼里。在出师动员大会上,张辉瓒高调称要“杀猪(朱)拔毛!”

为确保万无一失,蒋介石把鲁涤平、张辉瓒单独留下,对他们面授机宜,要他们推行“连坐法”:班长不退,士兵先退,致班长阵亡者,杀全班士兵;排长不退,班长先退,致排长阵亡者,杀全排班长;以此类推,若师长不退,旅长先退,致师长阵亡者,杀全师旅长。

“围剿”大军来势汹汹,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在罗坊召开会议,紧急应敌。毛泽东主持会议,主张红一、三军团东渡赣江,把敌人引诱到红色区域,利用群众的支持,在运动中寻找歼敌机会。

毛泽东的想法招来了深受“立三路线”影响的同志的坚决反对,他们觉得毛泽东的主张是“蠢子战略”,必败无疑,站起来纷纷质疑:哪有把敌人引到家里来开战的道理?这样岂不是把家里的坛坛罐罐打得稀烂?苏区人民岂不是要遭受重大损失?

他们主张“夹江而阵”,主动出击,红一军团在赣江东面,红三军团在赣江西面,东西两路,夹击敌人,卸敌于根据地之外。

到底是在白区打还是在红区打,成为会议争论焦点。

双方据理力争,谁也不服谁,会议陷入了僵局。

毛泽东犯愁了,他苦口婆心地劝道:“谁都不希望把自己家里的坛坛罐罐打得稀烂,但我们要舍得,舍得舍得,先舍后得,舍不得孩子,套不到狼,舍不得娇妻,做不了丈夫啊。这次蒋介石重兵来犯,目的就是要把红军引到白区,利用他们的实力,消灭红军,这是敌人的诡计毒计,我们千万不能上当啊!以现在红军的实力,我们只有把敌人引进来,依靠群众,把敌人拖累,拖瘦、拖垮,在运动中寻机歼敌,才是最实际的布尔什维克,才是红军争取主动、夺取胜利的策略啊!”

为争取支持,毛泽东一边劝说,一边给大家发纸烟,争取支持。这盒纸烟是在战场上缴获的战利品,很珍贵。毛泽东爱烟,尤其是在思考和写作的时候,烟不离手,一根接着一根。这盒纸烟他平时不舍得抽,但为“套近乎”,争取让大家接受他的意见,毛泽东用纸烟“送人情”,希望统一革命思想。

也许是那包纸烟,也许是毛泽东的态度,也许是毛泽东讲的道理,也许是以上因素综合在一起,起作用了,彭德怀率先表态在红区打击敌人。彭德怀的意见是风向标,毛泽东的意见获得了大家尊重,决定把国民党军队诱到根据地,来个“关门打狗”。

听到意见终于统一了,毛泽东开心地笑了。会议宣布结束,毛泽东幽默地对彭德怀说:“德怀同志要是首先表态就好了,我就可以不发那包烟了。”

毛泽东的话听得大家哈哈大笑。王如痴走过来,对毛泽东说:“总政委,这次我要把张辉瓒抽的纸烟缴了,作为战利品送给您!”

毛泽东很高兴,他拍着王如痴的肩膀,说:“只要你把张辉瓒抓了,我就把他的纸烟给大家全发罗,我毛泽东一个月不抽烟也是可以的!”

回到八师,王如痴把毛泽东的战略思想在干部会上做了传达。王如痴说:“我非常相信毛总政委,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在红军艰难险阻的关键时刻,毛总政委总有办法,而且是最好的办法,带着红军走向胜利!”

红八师干部热情高涨,纷纷表示,一定要让敌人有来无回,葬在井冈山。王如痴循循善诱,说这次反“围剿”,成败关键就是“诱敌深入”,一定要在“诱敌深入”上多做文章,做好语言章,做大文章。

有干部问:“王政委,万一敌人不深入,咋办?”

王如痴看了那位军官一眼,赞许地点点头,说:“这个问题问得好,要让敌人中计上当,就得假戏做真,把敌人的怀疑消除掉,一心一意地跟着我们的圈套走!”。王如痴以“牧童诱牛”为例,把道理深入浅出地讲清楚了,“一头牛几百斤,靠绳子牵,靠柳条子抽不一定好使。牛惹急了还会用锋利的牛角拱你,结果牛没牵动反把自己伤了。如果牧童手拿一把青草在前面引诱,牛肯定听话,想把牛带到那儿就带到那儿!”。

这个比喻让官兵们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原来诱敌深入,是要敌人先尝点甜头。他们觉得毛总政委和王政委的水平真高,主意真好,这一仗准能马到成功。

1930年10月下旬,红军主力东渡赣江,一夜之间就撤到了根据地腹地。红三军暂时留在赣江西岸,担任扰敌任务,不断给敌人制造麻烦,引诱敌人。

就如何扰敌,王如痴提出了“蜜蜂战术”。他说蜜蜂机动灵活,红军就要学蜜蜂,趁敌人不注意,蛰一下就跑,不要伤了敌人元气,不要跟敌人纠缠,只要把敌人惹急了,惹恼了,让他们难受,让他们中计,让他们顾此失彼,打乱他们的“围剿”部署就行。

退到根据地腹地,红军如鱼得水,如虎添翼,变得消息灵通,神出鬼没。他们加紧备战,河滩上、丛林里、禾坪中到处刀光闪闪、杀声阵阵。训练之余,有的擦洗枪械,磨刀试刃;有的在太阳下晾晒弹药;有的则三三两两聚在一起写决心书,制订立功计划。连与连、排与排、班与班开展竞赛活动,全军将士精神抖擞,斗志昂扬。

军民对即将收缩的根据地实行坚壁清野,不给敌人留下一丝一毫的东西。磨盘、舂筒被年轻人搬起来扔进了池塘里;青菜、白菜被妇女用菜刀砍了,烂在菜地里;粮食、油盐、红薯、花生及能搬动的东西全部“坚壁”进窑,深藏地下。

为防止敌人渗透和破坏,在根据地实行赤色戒严,儿童团拿着梭标,戴着红袖章,巡查盘问陌生人,根据地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1930年12月25曰,红军在小布召开歼敌誓师大会,台下万人攒动,红旗招展,刀枪林立。主席台两边悬持的一副大字对联十分醒目: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

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

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军政领导健步上台,台下掌声经久不息。就要打大仗了,毛泽东迎风而立,胸有成竹,说现在已经具备克敌制胜的六个条件。毛泽东伸出左手,举起,张开五指,用右手一个接一个地把左手手指按下去,逐个做了详细阐述。随后,毛泽东指着对联说:“这是我们红军打击敌人的法宝,这个法宝很管用,包我们打胜仗!”

毛泽东的语言生动活泼,幽默风趣,会场时而鸦雀无声,时而响起阵阵欢笑。他的话,给了军民无限信心;他的手势,给了军民无穷力量。誓师大会上口号震天,如春雷滚动,震荡着寂静的山谷。

初战重要,总前委慎重对待,吩咐十二军35师担任诱敌任务,将敌人一步一步引向“陷阱”。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击溃敌人八个师不如吃掉敌人一个师!经再三权衡,红一方面军决定首先吃掉谭道源的50师。

经侦察分队密报,12月26曰,敌50师向小布进犯,红一方面军在小布布下埋伏,守株待兔,张网以待。

时值严冬,霜风飕飕,冷露阵阵。红八师完成扰敌任务后,迅速向小布集结,加入设伏队伍中。将士们蹲在冰冷潮湿的战壕里,眼巴巴地盯着通往小布的大路,从日出到日落,从日落到日出,一天一夜过去了,路上连个人影都没有,敌军不上当,红军无奈地撤出阵地。

第二天,听说谭道源的50师又要来了,官兵们兴奋异常,又进入了阵地埋伏。但狡猾的敌人还是没来,原来是有人告密,说小布埋伏了很多红军。谭道源一听,吓得半死,慌忙缩了回去,依托山上工事龟缩不出,红军再次无奈地撤出了阵地。

数次扑空,红八师谩骂一片,称非要敲破谭道源这个缩头乌龟的壳不可。师长龙芝道笑了笑,说:“这不算什么,兵不厌诈,钓鱼不在急水滩,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王如痴看出大家的不耐烦,接过师长的话,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我们可不能没有打仗就把气泄了。谭道源再狡猾,顶多就是一个孙猴子,毛总政委就是如来佛,谭道源是逃不出毛总政委的手掌心的。他躲得了一时,躲不了一世。红军一定会收拾他的!”

东方不亮,西方亮,才跑了一条大鱼,又来了一条更大的鱼。1930年12月29曰,敌18师张辉瓒部窜到了龙冈。张辉瓒对这次“围剿”很卖力,因为他是蒋介石钦点的前线总指挥。“围剿”总司令鲁涤平对他说,剿匪成功后,把他提拔为军长。张辉瓒认为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他做梦都想着军长的任命状。

好事多磨,前些天张辉瓒被红军耍了,也变精了。王如痴派出一个小分队,趁着浓雾,指示小分队插在18师和公秉番的新5师之间,向着他们各放了一阵枪,看他们上当,就借助地形和天气掩护,悄悄地溜了。浓雾中,18师和新5师误以为对方是红军,互相射击,枪声炮声不断,热热闹闹,你死我活地打了一个多钟头,双方都伤亡不少。等到太阳出来,云开雾散,他们看到对方的青天白日旗,才知道大水冲了龙王庙,把自己人打了。

这件事让蒋介石怒火中烧,在电话中把张辉瓒和公秉番狠狠地臭骂了一顿。为了将功补过,挽回颜面,张辉瓒命令部队长驱直入,寻找红军主力决一死战。可他没想到,此刻的18师已经孤军深入,落进了红军包围圈。

龙冈四面是山,群山环抱,山路崎岖,峭壁林立,中间是个盆地,是个打伏击的好地方。得知张辉瓒进入包围圈,朱德兴奋异常,他摊开地图,用笔不停地在上面画圈圈,他对指战员说:“红烧肉终于送到嘴里来了,老子等的就是这一天,润芝生日都没吃上红烧肉,今天就不要讲客气,我们给他来个‘五瓣莲花阵’,就在龙冈消灭张辉瓒!”

朱德一边说,一边握起拳头,狠狠地砸在桌上。

大仗前,王如痴给八师做军事动员,他说:“鱼肉都摆在砧板上了,关键看我们怎么动刀了!我们一定要把刀磨得锋利,杀他个人仰马翻,活捉张辉瓒!”

全师官兵情绪高涨,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准备活捉张辉瓒过大年!

总前委调兵遣将,兵分三路:红三军、红十二军为左路,担任正面主攻;红四军、红三军团为右路;江西独立师迂回敌后,截断敌军退路。三路大军张开天罗地网,准备合围敌18师。

1930年12月30日凌晨,黄竹岭指挥所一片繁忙,作战参谋进进出出,火药味弥漫。远眺龙冈,大雾涌动,深不可测。毛泽东激动地对朱德说:“总司令,你看,真是天助我也!三国时,诸葛亮借东风大破敌兵;今天,我们借晨雾要全歼顽固之敌啊!”

两人相视而笑,他们已经很久没有这样开心过了。

八时许,张辉瓒的先头部队与红三军七师交上火,拉开了龙冈战斗的序幕。七师奋勇进击,梭标大刀一齐上。敌人凭借武器优势,与七师展开疯狂对攻,战斗陷入胶着。

张辉瓒大骂手下无用,亲自带兵上阵支援。红八师、红九师火速驰援,从两翼夹击敌人,红三军的三个师形成了正面对敌攻势。红十二军、红四军、红五军团也围了上来,全线出击。红军把敌18师团团围住,张辉瓒成了“瓮中之鳖”。

但张辉瓒不是浪得虚名的,他带领敌军作困兽斗,战争十分激烈,枪声,炮声,喊杀声不绝于耳。龙冈一片火海,山坡上的草皮都被炮弹翻转了过来。

毛泽东在指挥所里枕着龙冈的枪炮声安然入睡,为这一仗,他已经几天几夜没合眼了。睡前,他对警卫员说:“你们听着,听到打炮,打机关枪,不要叫我,越打得激烈,越不要叫我。如果黄公略军长来了,就立刻叫醒我……”

黄公略带领红三军不顾一切地拼杀,红八师没有孬种,师长龙芝道和政治委员王如痴身先士卒,率领官兵以命相搏,冲击正面之敌。突然一颗炮弹落了下来,龙芝道眼疾手快,把王如痴一把推倒。炮弹炮炸,弹片纷飞。龙芝道不幸中弹倒地,鲜血直流。王如痴爬起来给龙芝道检查伤口,龙芝道一把推开他,吩咐道:“我死了,八师就交给你了,一定要打赢这仗,活捉张辉瓒,祭我在天之灵!”

王如痴含着泪,点了点头。龙芝道自己用手捂住伤口,拼尽最后一口气,高声喊道:同志们,冲,冲,冲!

龙芝道的喊声越来越弱,却让八师战士充满仇恨的力量,王如痴冲出掩体,一声怒吼:“冲啊,同志们,为师长报仇!”

全师官兵从壕沟里一跃而起,迎着枪林弹雨向敌人冲去,跟敌人短兵相接,拼起了刺刀。敌18师见红军杀过来了,溃不成军,亡命逃窜。红八师越战越勇,满山满谷都是震耳欲聋的喊杀声!

红三军趁势直捣张辉瓒的师部指挥所。护卫师部指挥所的警卫营营长是黄公略在国民党军队时候的旧部,看到老上级来了,率领全营官兵投了降。张辉瓒见大势已去,连忙脱下将军服,换上士兵服,趁乱钻进了万功山的一个被茅草遮掩的山洞里,躲了起来。

王如痴带领战士到处搜索,最终战士们从茅草堆里把张辉瓒揪了出来。

战士们从张辉瓒身上搜出来一包纸烟,交给了王如痴。

看到高档纸烟,王如痴立马就判断这个穿着普通士兵衣服的“兵”是条大鱼,叫来俘虏一指认,居然是张辉瓒!

王如痴高兴极了,带着几个战士,押着张辉瓒,去见毛泽东和朱德。

见到毛泽东,王如痴掏出纸烟,递给了毛泽东,敬了个礼,兴奋地说:“总政委,张辉瓒被抓来了!”

毛泽东接过纸烟,很高兴地看着王如痴,说:“如痴,你这个老乡真厉害呀,有诚信,说到做到了,说给我张辉瓒的纸烟就给我张辉瓒的纸烟,说把张辉瓒活捉了就把张辉瓒活捉了!”

王如痴被毛泽东说得怪不好意思,赶紧说:“总政委,不是我厉害,是我们红军厉害,是您和总司令用兵如神,厉害!”

见到张辉瓒,毛泽东笑着说:“张总指挥,你这仗是怎么打的嘛,你不是要‘杀猪(朱)拔毛’吗,怎么被我们捉了?”

张辉瓒满脸惶恐不安,忙不迭地说:“我受人蛊惑,是非不分,我有罪!我有罪!”

龙冈大捷歼敌俘敌9000余人,缴枪9000余支。

战士们押走张辉瓒之后,毛泽东一时兴起,提起毛笔,饱蘸墨汁,龙飞凤舞地写下了《渔家傲·反第一次“围剿”》: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

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

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

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站在毛泽东身边,看着毛泽东词,王如痴佩服得五体投地,觉得毛总政委文韬武略,真是“神人”一个。王如痴也能出口成诗,在前往苏联留学的大货轮上,他曾即兴做过一首诗。但他的诗比起毛泽东的词来,就高下立判了。

敌18师被歼,张辉瓒被捉,真是“打倒一个,吓跑一群”,国民党各路围剿军队顷刻作鸟兽散。红一方面军挥师向东,追歼谭道源50师,命令十二军负责正面攻击,三军团负责左翼攻击,红三军负责右翼攻击,以一部牵制许克祥师,一部迁回东韶,占领一线高地,截断敌人退路,红八师担任迂回包抄任务。

听说许克祥也来了,王如痴眼里冒火,恨不得扒其皮,啖其肉,为陈香香、雷亚乾、郭亮等革命同志报仇雪恨。

1931年1月3曰凌晨,东韶晨雾弥漫,峰峦若隐若现,退至东韶的谭道源部被红军三面包围,战斗打响了。十二军、三军团发动猛烈进攻,枪炮声、喊杀声此起彼伏,撕裂天空,震撼大地。

在红军强大攻势下,敌人阵地一个个被红军占领。谭道源准备鱼死网破,纠集部队垂死抵抗,组织了一次又一次疯狂反扑。眼见局势无法逆转,谭道源带领部分残兵败逃往黄泥寨,龟缩在里面不出来。

黄泥寨是东韶的一个制高点,地形险要,易守难攻。守军居高临下,用密集火力压制红军进攻。在老乡带领下,红军另辟蹊径,攀上了地势更高的雪崖脑。上了雪崖脑,他们先是集中从上面往下面扔手榴弹,然后架起枪,居高临下地射击。

从天而降的手榴弹在敌群中突然开花,子弹雨点般落下来,打得谭道源部晕头转向,鬼哭狼嚎,趴在工事里头都不敢抬一下。趁此机会,寨前红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了上来,对着敌人扫射。黄泥寨尸横遍野,谭道源不得不慌忙撤退。

红三军没有担任正面攻击的任务,他们冒着倾盆大雨,迂回东韶,抄敌后路。

兵贵神速,王如痴带领八师一路飞奔。

“快,同志们,再快点,别让谭道源跑了,胜利就在眼!”

一路上,王如痴不停地催促战士们加快脚步。

接连下了几天暴雨,河水急涨,汹涌的洪水挡住了红三军的前进。

红三军克服重重困难,全力渡河,向东韶背后包抄,快速形成了最后的合围。

敌50师参谋长感到绝望,劝谭道源说:“师座,快撤吧,一旦合围形成,我们被包了饺子,就插翅难飞了!”

谭道源见大势已去,无力回天,仓惶撤出了战斗。

东韶大捷,歼敌一个多旅,缴获战利品无数。

红军前后五天,打了两场大胜仗,取得了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

第一次反围剿,保卫了中央苏区,使中央苏区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扩大。

中央政治局对此评价道:红一、红三军团与江西劳动群众,在苏维埃争取的一致行动,取得了令人意外的结果,在伟大的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新的光荣一页!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