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曾高飞的头像

曾高飞

网站用户

小说
202212/26
分享
《生如夏花》连载

第一十六章 歼敌中洞,围猎广昌

只有被感情煎熬的人,才知道度日如年的滋味。过了相当长一段时间,胡兰英才从彭德怀那儿打听到王如痴从红三军调到红六军去了。

胡兰英是战士,王如痴是干部,平时各忙各的,很少见面,单独在一起的时间就更少了。在操练场上,从操练场下来;在战场上,从战场上下来,只要能够远远地看到王如痴的侧影或者背影,胡兰英就觉得踏实,心满意足。

如果碰上王如痴下基层跟战士交流谈心,胡兰英就感觉像过年,她和其他战士一样,把王如痴围在中间,满脸崇拜地倾听他讲革命的道理和故事;但她和其他战士不一样,胡兰英一边听,一边想:这个人是我的救命恩人,没有他,我早就被糟蹋了,死了;这个人是我的革命领路人,没有他,我就不会上井冈山来;这个人就是我爱的男人的样子,以后要嫁人,我就嫁王如痴这样的男人……

以前,胡兰英这种“痴心妄想”的机会,一个月总有那么一两次,即使行军打仗也不例外。可这次不一样了,她已经快半年没有见到王如痴啦。

恋人之间(胡兰英是这样定义她和王如痴的关系的)“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一个月不见,胡兰英觉得还能勉强接受;两个月不见,就坐立不安了;三个月不见,那就坐在炭火一样,倍受炙烤了——上井山,参加革命以来,胡兰英还没有这么长时间没见到王如痴的。烽火连天,大仗多,小仗几乎天天有,每天都有同志流血牺牲,莫非王如痴他……

一想到打仗要流血牺牲,一想到王如痴这么久不见人了,胡兰英就心里发虚发慌,感到紧张慌乱……

胡兰英不敢再往下想,她下定决心把事情弄清楚,搞明白。这么走着走着,胡兰英就到了红三军团总部门口。但胡兰英不敢为自己的鸡皮蒜皮的私事贸然进去打扰首长们,就站在门口徘徊,等候。胡兰英希望守株待兔,碰到王如痴开完会,从里面走出来。

整整一个下午,进进出出的人很多,都忙忙碌碌,但就是没有看见王如痴,胡兰英特别沮丧,她抬头望了望天,看到太阳已经落到山尖上,正要掉进山沟里去了。日薄西山告诉她,今天估计是没戏了,明天再抽空过来蹲守吧。

胡兰英正准备离开,一个红军战士跑过来,向她敬了个礼,把她带进了总部。原来是心细如发的彭德怀早就注意到胡兰英的反常了,会议一开完,他就吩咐警卫员把胡兰英叫了进去。

彭德怀给女战士胡兰英倒了一杯水,关切地问她什么事,是不是需要他帮忙。

胡兰英有点局促,紧张得不知所措,她第一次这么近距离跟彭德怀接触。但彭德怀关心的动作,真诚的表情,坦诚的目光,让胡兰英彻底放下,不管不顾了,她鼓起勇气问:“首长,我来找王如痴,他人呢?”

胡兰英尽量压抑住内心的紧张和担忧,小声地问。

“这么关心他,你是他什么人?”彭德怀没有直接回答胡兰英,他觉得这个年轻的红军女战士很可爱,很特别,想逗逗她。

彭德怀的欲擒故纵,让胡兰英更加紧张和担心了,难道王如痴他真的出什么意外了?

“如痴他……”

胡兰英不敢再往下想,她的心提到了嗓子眼,急得快要哭出声来了。

当着彭德怀的面,胡兰英竹筒倒豆子,把国民党逃兵残杀她爹妈,准备祸害她,王如痴打晕士兵救下她,两人一起上井冈山参加革命的来龙去脉原原本本地向首长做了汇报。

这下彭德怀是听明白了,原来是小姑娘担心王如痴啊,原来是小姑娘对救命恩人早就以心相许了呀。彭德怀上下打量了一下胡兰英,觉得小姑娘人不错,出身苦,觉悟高,长得漂亮,他们的经历说明两人很有缘分,是一对郎才女貌的金童玉女。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王如痴也不小了,已经成长为党和红军的高级干部了,是需要一个知寒知暖的女性来照顾他的生活起居,让他更好地投身革命工作了。

“王如痴,他好着呢!他被调到红六军去了,现在做了红八师的政治委员了。他没告诉你吗?”彭德怀说。

“没有。”胡兰英嗫嚅着说,“我觉悟不高,跟女同志打架,惹他生气了!”

“革命同志之间,生生气,打打架,很正常,就当练兵,但不要记恨,同志之间没有隔夜仇恨。仇恨只能记在敌人头上,不能记在自己同志身上。”彭德怀说,“你喜欢王如痴,我也喜欢他,你们的事,包在我身上,我要做你们的媒人,喝你们的喜酒!”

彭德怀直来直去,高兴地给胡兰英打了包票。听着首长要做自己的媒人,喝自己的喜酒,胡兰英喜出望外,却也怪不好意思的,她脸红了,就像那轮即将坠下山去的红太阳。

告别彭德怀,从红三军团总部出来,胡兰英心里就像喝了一罐蜜,她脚下生风,身轻如燕,情不自禁地哼起了歌。

彭德怀望着胡兰英的背影,听着胡兰英的歌声,开心地笑了。

那天晚上,胡兰英睡得格外香甜。她做了一个梦,在梦里,胡兰英做了新娘,王如痴做了新郎,他们结成了一对革命夫妻,出生入死,为穷人打天下。威风八面的首长彭德怀给他们做了证婚人。

胡兰英梦醒后,天还没亮。她睁着眼睛看着外面一团漆黑,高兴极了。胡兰英喜欢王如痴,就是不敢表白,只得偷偷地看着,爱着。在她心里,王如痴就是神一样的存在。

首长彭德怀要给她做媒了,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胡兰英觉得彭德怀首长真好,除了带兵打仗,对下属的感情琐事也很关心,很热心,愿意搭桥牵线,为他们做媒。

从南昌行营回到南京总统府,急切等待围剿捷报的蒋介石,等来的却是围剿接连失利,兵败如山倒的消息。蒋介石被气得暴跳如雷,把电报撕碎了,甩在送文件的工作人员身上,脱口连骂了 几个“娘希匹”。

国民党军队在人数上拥有绝对优势,在装备上拥有绝对优势,却一败涂地,真是奇耻大辱。对于这个结果,蒋介石无法接受,更不能原谅鲁涤平和张辉瓒。张辉瓒是以身殉党国了,鲁涤平还活着,蒋介石宁愿鲁涤平像张辉瓒那样死在战场上。蒋介石把拐杖使劲地反复地戳在地板上,咚咚咚的声音响彻总统府,吓得其他人大气都不敢出。

蒋介石觉得鲁涤平让他丢人现眼了,还有三个月就要召开“南京国民大会”了。本来,蒋介石是想借围剿胜利为“南京国民大会”增光添彩,灭灭怀有贰心的党内势力的气焰,进一步巩固自己的权位。中原大战虽然胜利了,但冯玉祥、阎锡山、张学良、李宗仁等都迫于形势,表面上服,其实内心不服,围剿胜利有杀鸡儆猴的作用。但围剿失利,让蒋介石沦为笑柄,颜面尽失,看起来人数少,装备差,实力弱的朱毛红军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反倒越剿越多,越剿越强了。

怒气冲冲的蒋介石毫不客气地罢免了鲁涤平。蒋介石需要在“南京国民大会”召开前剿灭朱毛红军,挽回颜面,重新树威立信。1931年2月,蒋介石任命军政部长何应钦为南昌行营主任。1931年3月下旬,何应钦率领 20个师又三个旅,共20万人,对中央苏区发动了第二次围剿。

中原大战,收服其他派系后,在蒋介石眼里,朱毛红军又成了心腹大患,欲除之而后快。朱毛不除,他治下的中国早晚会成为第二个苏联。井冈山革命形势的发展,让蒋介石感到已经迫在眉睫,刻不容缓了。蒋介石命令何应钦用三个月时间,即“南京国民大会”召开前,彻底剿灭朱毛红军,为“南京国民大会”的召开祭旗!

何应钦踌躇满志,调兵遣将,开始了第二次围剿。何应钦率领20万大军,兵分四路,浩浩荡荡地杀向中央苏区。何应钦汲取鲁涤平失败教训,变猛为稳,坚持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每推进一公里,构筑一公里工事;每推进十公里,构筑十公里工事,从西起江西赣江、东至福建建宁的广大区域,构筑了对中央苏区长达700公里的弧形包围圈。

何应钦在指挥室的沙盘前,读着战报,打着如意算盘,他准备用时间挤空间,不断缩小包围圈来钳制朱毛红军,最终达到彻底剿灭朱毛红军的目的。届时,他何应钦就是大功臣大英雄,可以在“南京国民大会”上扬眉吐气,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地位了。

刚刚败走马上又卷土重来了,得知蒋介石迫不及待地发动第二次围剿,毛泽东感觉有点意外。在党军政高层会议上,毛泽东预言过蒋介石的围剿将反复再来,但他没想到来得这么快,一点休整的时间,一点喘息的机会都不给。

祸是躲不过的,该来的总会来,没什么可惧怕的。经过第一次围剿与反围剿战争的洗礼,中央苏区已经今非昔比了,军民的革命热情被空前地激发出来,红军战士士气高涨,工农基层政权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这是毛泽东的底子和底气所在。

强敌压境,红军何去何从,在军政高层出现了严重分化。中央派来的“三人团”(任弼时、王稼祥、顾作霖)和苏区中央局书记项英都主张红军避实就虚,退出中央苏区,重新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在他们看来,红军只有3.5万,国民党军队20万,双方力量对比太悬殊了,六七个人打一个,武器装备相差天渊之别,无异于以鸡蛋碰石头,最好的办法是退,好汉不吃眼前亏。

红军退到哪,他们都想好了。项英提出来,要红军退到四川去,因为共产国际领导人斯大林说过“四川是一个革命的好地方”,四川西部是成都平原,物产丰饶,筹粮筹款方便;东部有大山,进退自由,发展基础很好。

要中央红军放弃中央苏区,退到四川?朱德、彭德怀、邓萍等红军高级将领,一听就生气了。朱德站起来反驳项英,批评他是“崽卖爷田不心疼”:“行军打仗不是过家家,可以信口开河,想入非非。退到四川,这不是把辛辛苦苦建起来的根据地拱手送人吗?这正中了蒋介石下怀,世上哪有那么便宜的事?”

不等朱德说完,彭德怀早就按捺不住了,他一拍桌子,霍地站了起来,气咻咻地说:“斯大林说莫斯科好,难道红军就要退到莫斯科去?这是什么道理啊!”

红三军团参谋长邓萍说话斯文,但更明确,他说:“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皇帝老子也不好管,我们打仗只听朱总司令、毛总政委的,该怎么打就怎么打!”

邓萍引经据典,以二打长沙为例,来说明毛泽东决策的英明。他说打长沙,当时毛总政委是坚决反对的,大家硬不听,结果吃了大亏,折兵损将。

“关键时刻,听毛总政委的,肯定错不了,红军的战斗实践已经多次证明了这一点。”邓萍强调补充说。

朱德、彭德怀、邓萍在红军中威望很高,有他们力挺,很多干部就跟着站队了。毛泽东把自己的想法阐述出来,就顺利多了。

毛泽东说:“退却不是好办法,退到四川更是奇谈怪论!我们退到四川,蒋介石会一路穷追到四川,痛打落水狗。我们还没到,或者我们的新根据地还没建成,就被蒋介石消灭了。现在的根据地就是我们的家,我们熟悉家,有家人帮助,我们要继续诱敌深入,在根据地击溃敌人。第一次反围剿的经验和手段,第二次反围剿,我们还可以用。蒋介石还会吃同样的亏的!”

项英和“三人团”不好再坚持。他们表示初来乍到,不了解实际情况,打仗的事交给毛泽东,交给总前委。大家统一了思想,形成了共识,决定把敌人诱进来,在根据地内“关门打狗”,痛痛快快地反击第二次“围剿”。

为提升各级指挥员的军政素质,减少牺牲,增强胜算,红军总部创办了“随营学校”,毛泽东讲政治,朱德讲军事,徐特立讲语文,董必武讲历史,左权讲地理。

王如痴最爱听毛泽东的课。毛泽东的课是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典范,他谈古论今,引经据典,有时候像讲故事,有时候像讲笑话,但发人深思,启迪智慧,给人力量,催人奋进。

在王如痴看来,毛泽东既是军事领袖,又是政治领袖,还是精神领袖,他的每堂课都是精神食粮,营养大餐。

根据地军民紧急行动起来,大家同仇敌忾,练兵杀敌成为主旋律。从清晨到黄昏,从圩镇到山村,从老人到儿童,都在练射击、练刺杀、练战术,个个生龙活虎,处处杀声震天。

朱德总司令马不停蹄,到各军检查练兵情况。他鼓励和告诫大家“没有金刚钻,揽不了瓷器活”,要苦练杀敌本领。看红军战士对抗,练得起劲,朱德来了兴趣,亲自上场,给大家示范,与红军战士对搏。

师长龙芝道牺牲后,王如痴既当政治主管,又当军事主管,两手都要抓。王如痴抓住战士爱戴师长的心理,给红八师练兵打上了“仇恨”的烙印。王如痴要全师官兵化悲痛和仇恨为力量,激励大家为师长、为牺牲的战友报仇雪恨!

作为过来人,王如痴知道,仇恨是最好的力量,官兵们只有心怀阶级仇恨,才能浴火重生,凤凰涅槃,在战场上舍命搏杀,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王如痴要把红八师百炼成钢,锻炼成“钢铁之师”!

红八师有个小个子,大家都叫他“红小鬼”。红小鬼天生体弱,生性胆小,练刺刀迸发不出力量。红小鬼参军前,爹娘被“白狗子”刘富贵杀害了,他躲在草垛里,侥幸逃过一命。王如痴给红小鬼制作了一个不一样的稻草人,给稻草人穿上白狗子的衣服,画上刘富贵模样,要红小鬼把稻草人当作杀害自己父母亲人的刘富贵。这一招立马见效,红小鬼紧握刺刀,双眼冒火,一下一下把刺刀捅进了“刘富贵”的心脏。此后,红小鬼的刺杀练得呼呼生风,有效有力。

敌我剑拔弩张之际,中央给红八师派来了一位“独臂师长”。独臂师长叫刘畴西,1897年生,比王如痴大6岁。刘畴西是湖南望城人,黄埔一期毕业,跟王如痴的哥哥王濬欧是同学。刘畴西参加过东征,作战英勇,在讨伐陈炯明的战斗中负了伤,被锯掉了左臂。

刘畴西与王如痴有一段共同经历,都曾被组织派到苏联留学,两人算是校友。刘畴西到红八师那天晚上,在师部见到王如痴,两人越聊越投机,就走出驻地,来到附近山坡上,坐在一起唱《喀秋莎》。这对军政主管一见如故,革命情谊迅速升温。

都在苏联学习过,刘畴西和王如痴练兵有相似之处,就是注重实战。他们带领红八师在青塘一带搞军事演习,派出部分红军在湖坵岭扮“敌人”,在山头修筑工事,在阵地上插“白旗”;其余红军从吊钟岭向湖坵岭发起猛烈冲锋。几个回合下来,当然是“红军完胜”,“敌军缴械投降,或被全歼”。

扮成“敌人”的红军战士感到憋屈,不愿意了。王如痴循循善诱,告诉他们,“敌人”扮得好,一样光荣,为红军增加了更多实战经验,有利于增强红军的战斗力和反围剿的胜算。王如痴一番话虽然打消了大家的疑虑,轮到扮“敌人”了也不推辞,但在他们看来,扮“敌人”终究不光彩,以后军事演习,要扮“敌人”,要么轮流来,要么抓阄决定。

军事演习是在苏联留学时的必修课,刘畴西、王如痴学以致用,用逼真的练兵方式锤炼部队,检验部队的战斗力,效果显著,提升很快。红八师的练兵方式,别开生面,得到了总前委的肯定,并被推广。

练完兵,开完会,刘畴西和王如痴喜欢一边散步,一边聊天,一起交流思想和带兵经验,商讨对策。他们喜欢在湖坵岭和吊钟岭选一处地方,坐下来,望着远方,深入地交谈,有时候也憧憬革命胜利之后的生活和打算。

太阳落下去,霞光满天,把天空映得通红。

驻地到处飘荡着革命的歌声,让人热血沸腾,催人奋进。

革命斗争的经验告诉他们,山雨欲来风满楼,一场残酷血腥的战斗正在等着他们!在无情的刀枪面前,生命是如此脆弱,参加革命以来,多少亲密的兄弟,多少亲爱的战友,都慷慨赴死,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这一战,又有多少兄弟姐妹要倒在血泊中,甚至包括他们自己!

何应钦的四路大军,一路上蚕食鲸吞,悄然逼近,先打哪一路?

毛泽东在排兵布阵,确定主攻方向的时候,引用了《管子》一段话:“故凡用兵者,攻坚则韧,乘瑕则神。攻坚则瑕者坚,乘瑕则坚者瑕”。也就是常说的“柿子专拣软的捏”。经过反复权衡,毛泽东要红军首先消灭战斗力较弱的王金钰的47师和公秉蕃的28师,然后,从西向东横扫,进行各个击破。

1931年4月下旬,红军主力昼伏夜出,在东固集结,做好了隐蔽待敌的准备。很多人认为这是一步险棋,东固距离敌军二个师不足30里,就在其眼皮底下,空中又有敌机侦察,这么多红军要隐蔽好,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旦被敌人发现,就等于把红军置身于危险境地!

但毛泽东胸有成竹地解释:“就是因为在敌人眼皮底下才叫‘灯下黑’,才能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东固有三好:地形好、群众好、红军好,可以安心隐蔽,万无一失,大家尽管放心!”。

一旦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上次东韶之战,公秉蕃吃了大亏,心有余悸,如今重赴险境,他是小心翼翼,多次派人到东固侦察,但都没有发现红军的踪影。何应钦派出侦察机在东固上空来回盘旋,左看右看,也没看出什么破绽。

生性多疑的公秉蕃还是不放心,把部队开到富田(位于吉安市境内)就不走了,在那儿修筑工事,又做起了“缩头乌龟”。公秉蕃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以静制动,以逸待劳,守株待兔,诱引红军前来进攻,然后用坚固的工事和优势的兵力消灭红军。

红三军在东固隐蔽,目的也很明确,就是等敌出动,在运动中寻找机会,歼灭敌人。

这种相持,打的是消耗战。时间在一天天过去,粮食在一天天减少,本来就底子薄,粮食不够的红三军出现了粮荒。粮荒给部队带来了很大困扰,大家只能靠挖竹笋、采野菜充饥,肚子饿得咕咕咕地叫。司号员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对王如痴说:“王政委,该死的敌人怎么还不来啊,再不来,我连吹军号的力气都没有了!”。

王如痴很心疼战士,可是没有办法。红八师快断粮了,先是把三餐变成了二餐,接着又把二餐变成了一餐,战士们饿得十分难受。为转移他们的心思,王如痴给讲起了“孔子废寝忘食”的故事。

王如痴说:“孔子是古时候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不求富贵,一心专注做学问,有时忘记吃饭、睡觉呢!”。接着,王如痴话锋一转,“我们红军要向孔子学习,专注革命事业,也要有废寝忘食的精神啊,饿没什么可怕,多喝几瓢水,拧紧一下裤腰带就过去了!”。

王如痴要战士挑来一担水,拿着瓢,舀了一瓢,仰起头,咕噜咕噜地连喝了两瓢。“好甜啊!”王如痴抹着嘴巴说;“好饱啊!”王如痴摸着肚皮说。战士们信以为真,你一瓢我一瓢地喝起水来,一担水很快就被喝得精光。虽然水不能当饭吃,只能解一时之饥,但水却是取之不完,用之不尽的,有水喝,总比空着肚子好,总比饿着肚皮强。

已经是春夏之初了,各种各样的动物活跃起来。夜里,四周蛙声一片。青蛙叫,泥鳅闹。为获取食物来源,朱德带着红九师27团的战士点着火把,背着竹篓,拿着梳叉,到稻田叉泥鳅。

王如痴觉得这是一条自力更生,填充肚皮的好路子,如法炮制,晚上带着战士们下田叉泥鳅,摸螺丝,抓青蛙,收获很丰盛。大家连夜生火“打牙祭”,把青蛙泥鳅田螺一锅煮,吃得忘乎所以,腥味都不在乎了。

老是这样等下去不是办法,毛泽东学起了诸葛亮“搞屯田”。正是农忙季节,毛泽东吩咐红军战士静悄悄地换上老表的衣服,到田里帮他们莳田。可以换着法儿透气了,红八师官兵心里乐开了花。很多官兵都是农家子弟,干农活很有一套。王如痴是莳田的一把好手,只见他左手分秧,右手插苗,倒着身子,一路莳过去,头都不抬,只听到哗哗哗的水响,那些禾苗莳得又整齐又匀称,看得老表竖起大拇指,战士们不住地喝彩。

看着大家兴致高昂,王如痴诗兴来了,当即吟诗一首:

加紧加紧再加紧,

努力春耕切莫停。

增加生产钱粮足,

支援战争打敌人。

何应钦守株待兔,只推进不进攻,可把蒋介石急坏了。“南京国民大会”眼看就要召开了,剿匪还没有丝毫实质性进展,他的“增光添彩计划”就要竹篮打水——一场空了。蒋介石再也无法容忍围剿前线的不作为。他在电话里很不高兴地批评了何应钦,并下达了进军的死命令:要求各部迅速开进,不得有误!哪支部队不前进就取消哪支部队的番号!

在国民党内部,蒋介石已经一统江山,声威盛隆,权力集于一身。把他惹急了,可没什么好果子吃。蒋介石的命令一级一级地传达下来,当官的害怕了,不得不硬着头皮加快向中央苏区推进。

蒋介石的这道命令成了参加围剿的国民党军队的“催命符”,打破了整个战场上的僵局。1931年5月15曰,公秉蕃部极不情愿地离开富田工事,经中洞向东固进击。公秉蕃心知肚明,部队贸然进击,先敌而动,自己成了“兔子”,暴露在对方的枪口之下了。

看到狡猾的“兔子”终于出洞了,东固红军暗暗高兴,他们打心眼里佩服:还是毛总政委厉害,沉得住气,算得比诸葛亮还准。听到报告,红军总前委认为机会来了,命令红三军为中路,从东固向中洞方向进击,寻找机会消灭公秉蕃部。

命令下来,黄公略迅速召集红八师、红九师军政主管商量作战方案。那夜,红三军军部灯火通明,大家聚集在地图前,沿着公秉蕃师的进军路线,七嘴八舌,献计献策,不放过一个细节,寻找最佳歼敌方案,一宿没睡。

中洞三面环山,就像一个天然的布袋子,进去了,把布袋口扎紧,就连一只苍蝇也飞不出来。黄公略用笔在地图上划了一个圈,一拳砸在上面,兴冲冲地说:“我们就在这里打伏击,把中洞变成公秉蕃的葬身之地!”

但据可靠消息,公秉蕃师已经向中洞开进了,红三军要抢先在中洞设伏,就要找一条近路直抵中洞。作战地图上除了大路,没有任何小路标注。

正在犯难之际,毛泽东从白云山指挥所赶来了,他猜到了黄公略的意图,要黄公略找当地老表,向他们打听有没有小路。

黄公略敲开了当地德高望重的乐著春老人的门,把意思对他说了。乐著春思考了片刻,高兴地 说:“有一条小路通往中洞,比大路近小半天,但不好走,走的人也少。”。

毛泽东闻讯大喜,当即面示黄公略:“红三军改道,沿小路高速隐蔽前进,抢占中洞附近制高点,待敌通过中洞,扎紧布袋口,全歼公秉蕃部!”

红三军紧急集合,改道前进,连夜出发。他们披星戴月,马不停蹄地奔跑了60多里,拂晓时分,神不知鬼不觉地抵达了中洞,占据了九寸岭高地,悄悄地布下了口袋阵。

红三军刚埋伏下来,公秉蕃28师就像一条长蛇往布袋里钻。黄公略吩咐下去,要大家不要出声,不要暴露,让敌人全部进入包围圈。见蛇头和蛇尾都进入布袋了,扎口袋的机会来了。黄公略一声令下,枪声,炮声,就像雨点一样往敌人身上招呼。

突然遭遇伏击,公秉蕃28师惊惶失措,官兵四下逃窜,寻找躲避的地方。

不等敌人反应过来,冲锋号已经吹响了,红八师、红九师就像猛虎下山,居高临下,直扑下来。

“消灭28师——”

“活捉公秉蕃——”

红军从天而降,喊声响彻山谷。

看着漫山遍野冲过来的红军,公秉蕃傻眼了,他想不通,侦察兵明明白白地告诉过他,中洞没有红军啊,红军是从哪儿来的?但有一点他一下就明白了,他的28师中埋伏了,被包饺子了,他要葬身中洞了。

公秉蕃一边组织手下拼死抵抗,一边跟勤务兵互换了衣服,随时准备金蝉脱壳,溜之大吉。

红八师、红九师势不可挡,把敌人死死地压制在山谷中。他们越战越勇,把敌人的长蛇阵截成数段,首尾不能相顾,命令无法传达。其他兄弟部队陆续赶来增援,经过6小时激战,公秉蕃部28师被全部歼灭。

公秉蕃被俘,由于他穿着普通士兵衣服,又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说自己只是一个普通士兵,是穷苦人家出身,被抓了壮西,他上有老母,下有妻儿子女,请求宽大处理。

红军向来优待俘虏,年轻的战士没有经验,也不认得公秉蕃本人,就信以为真,把公秉蕃当普通俘虏处理,给他发了一个大洋作路费,把他放了。

公秉蕃千恩万谢,拿着路费,不敢逗留,侥幸逃跑了。

在中洞战斗中,红三军缴获了一部电台。

这可是宝贝啊,有了电台,就可以给红军装上千里眼、顺风耳了,可以从根本上改变红军的情报系统和指挥系统了。黄公略异常兴奋,他提起笔,写了封信,把这个好消息告诉朱总司令和毛总政委:

无线电台有一副完全的,并有汽油三瓶,人员十余,已派交通队长负责转送总部。电码八本送上,请查收。尚余许多交八师政治委员王如痴转总部。

红军士气大涨,乘胜追击。

1931年5月19日,红一方面军向东横扫,红三军为中路,红四军为左右路,剑指退至白沙的郭华宗43师。红三军再次担任主攻。

正是吃饭时候,为争取时间,战士们拿起红薯、饭团就出发了。王如痴一边快速奔跑,一边振臂高呼:“同志们,时间就是胜利!加快脚步,别让敌人跑了!黄军长要我们勇猛杀敌,多抓俘虏,多缴枪,我们八师一定要做到!”

师长刘畴西快步如飞,一马当先,跑在全师的最前面。作为经验丰富的指战员,他知道战士很累很辛苦,只要他跑在前面,大家就没有怨言,一定会跟上,唯恐落后了;他知道追击溃敌要在其立足未稳时,攻击效果最佳。

有师长带头,政委打气,红八师就像一条御风前行的巨龙。红小鬼边走边风趣地说:“刘师长脚上踩了风火轮,我们怎么跟得上啊!”

刘畴西高声大气地说:“兵贵神速,再加把劲,我有风火轮,你们也有,我们都要变成三头六臂,神通广大的哪吒!”

大家跟着刘畴飞和王如痴,疾步飞奔。

快到白沙了,洋竹面挡住了去路。

洋竹面,山势陡峭,是白沙的一道天然屏障。

郭华宗不是吃素的,他在此布下重兵,阻击追赶他们的红军,为自己赢得喘息机会。

红八师向洋竹面的敌人发起了猛烈进攻。但都被居高临下,据险守候的敌人打了回来,动弹不得。战斗进行了两个小时,红八师仍被阻在山下,不能前进半步,而且伤亡惨重。

万不得已,刘畴西下令部队停止进攻。这样下去不行,得另想办法,找到敌人的“软肋”。刘畴西吩咐王如痴安排部队短暂休整,救治伤员,同时随时做好再进攻的思想准备,他自己带上望远镜和侦察兵,对洋竹面四周地形进位全方位侦察。

就在这个时候,毛泽东、朱德带领的部队赶到了洋竹面对面山头。他们见红八师受阻,立即派出一个连的兵力组成突击队,带上手枪、机关枪和手榴弹,在白沙游击队的带领下,迂回到洋竹面左侧登山,进行突然袭击。

突击队全副武装,顺着小路,劈荆斩棘,攀藤越崖,神不知,鬼不觉地摸上了洋竹面。他们突然出现在洋竹面敌军身后,向着敌人猛烈开火。

听到洋竹面山头传来剧烈的爆炸声,枪声和喊杀声,刘畴西知道朱毛派遣的“孙悟空”钻进了“牛魔王”的肚子里,是到了内外夹击的时候了,刘畴西命令司号员吹响了冲锋号,红八师就像潮水一样向山上涌去。

洋竹面山上的敌军,腹背受敌,乱了阵脚,被打得丢盔弃甲,四散逃命。洋竹面被拿下,白沙通道被打通,红四军、红三军迅速合围了白沙郭华宗部。

白沙敌军发现被围,顿时乱作一团。

郭华宗企图率部突围,但前有大河,后被红军猛烈火力死死封锁,真是“上天无路,下地无门”。红军以排山倒海之势冲过来,一举歼灭了郭华宗43师的一个旅,缴获两门七五山炮和160多发炮弹。

战斗结束,红军战士振臂欢呼,庆祝胜利。

1931年5月22日,红一方面军继续向东横扫,以红三军团为攻击主力,红四军协同;红三军、红十二军为总预备队,剑指中村高树勋27师。

在攻击高树勋27师之前,毛泽东给指战员做了深入分析:“高树勋部是西北军冯玉祥的基干部队,战斗力较强。这回柿子有点硬,得换个吃法。各部在攻击时一定要有啃硬骨头的心理准备,我们要通过这一仗,打出红军的虎威来!”

总前委做出决定:第一次攻击只出动三分之二的兵力,其余留作总预备队,看战场上的情况,相机行事。

红三军被部署在层山一带。红八师先头部队在当地老表引导下,翻山越岭,在高湖脑南麓隐蔽下来,严密监视着敌人的一举一动,等待进攻命令。

朱德总司令来到红八师检查备战情况。战士们立刻围了上来,吵着要仗打。朱 总司令笑着说:“隐蔽待命待出了急性子,这可不行啊。中洞、白沙两战两捷,红三军担任的都是主攻,你们又是红三军的主力师,功不可没!红三军团、红四军与敌27师正在战斗,你们是总预备队,想打仗,机会有的是,关键是每一仗我们都要打赢啊!”

听着朱总司令的话,红八师深受鼓舞,斗志炽热。一直随着部队冲锋的王如痴知道,中洞、白沙两仗打得很艰苦,战士们没吃上一顿饱饭,几乎没合过一次眼。由西向东,一路打来,红八师没有一个怕死的,没有一个叫苦的,没有一个叫累的!

王如痴清了清爽子,吩咐全师官兵养精蓄锐,检查武器装备,随时准备投入新战斗!

这时候,红十二军也赶到了高湖脑南麓,中村一带的赤卫军也赶到了,总预备队的力量进一步壮大。

总前委见时机成熟,命令总预备队全体出击,以风卷残云之势,配合红三军团、红四军围歼高树勋部。一时间,红军力量激增,敌我双方力量发生急剧变化,主战场上掀起漫天尘土,火光四溅,硝烟弥漫。

战斗呈现一边倒态势,高树勋部溃不成军,丢盔弃甲,辎重、枪枝、军毯、纸钞、行军锅遍地都是。中村战斗历时两天一夜,歼灭27师一个旅,活捉敌旅长,俘敌官兵3000余人,缴获武器装备3000余件。

1931年5月26日,红一方面军继续向东横扫,由红一军团担任主攻任务。其中,红三军为左路,红四军为中路,红十二军为右路,红三军团为总预备队,剑指广昌胡祖钰第5师和毛炳文、许克祥部。

5月27日凌晨,广昌战斗打响。广昌城的外围战斗进展顺利,红军越打越强,越打越猛,一个个如猛虎下山、蛟龙出海,向着溃不成军的敌人冲一阵,杀一阵,打一阵,将敌人压缩到城内。

胡祖钰正在城头用望远镜视察,被王如痴看到了。他对刘畴西说:“师长,我们来个擒贼先擒王。”刘畴西马上就明白了王如痴的意思,他调过来一门迫击炮,指着胡祖钰,要炮手把敌军首脑干掉。炮手瞄准了,刘畴西一声令下,炮弹呼啸而出,飞向城墙,落在胡祖钰身边,轰地一声爆炸了。胡祖钰应声倒地,身上嵌满了弹片。受了重伤的胡祖钰赶忙把指挥权交给副师长,发起了反扑,企图夺回外围阵地。但主将受伤,战士无心恋战,保命要紧,他们做了做样子,就缩回城里,躲了起来。

战斗转入攻城。敌军知道,如果城被攻破了,他们就要死无葬身之地了,于是强打精神,凭借坚固的工事,强大的火力,负隅顽抗。

红八师负责左侧攻城,刘畴西组织了几次冲锋,都被敌军火力顶了回来。

刘畴西杀红了眼,他把空袖子扎进裤带,准备亲自带队,再次组织冲锋。

但刘畴西一跳出战壕就被王如痴一把拉了下来。王如痴说:“师长,敌人居高临下,火力太猛,不能强攻!强攻要吃大亏!”

刘畴西火了,气愤地说:“各军都在勇猛攻城,只有我们八师熄火了,这丑出大了,我丢不起这个人!”

王如痴据理力争,刘畴西不依不饶,这对军政主管在战场上第一次脸红耳赤地吵了起来。

前线进攻受阻,红军伤亡较大。毛泽东急了,他亲自上一线督战。

毛泽东用望远镜扫视了一下战场,看见敌方城头碉堡林立,火力交织成网,不断有战士倒在冲锋的道路上。

毛泽东眼睛湿润了,心在滴血,他命令部队暂时停止了进攻。

毛泽东在前线召开紧急军级战地会议,重新研究和布置攻城方案。

毛泽东说:“敌人虽然被围困,已经走投无路了,但他们的兵力高度集中,城内聚集了14个团,这是我们事先没有估计到的地方。以前,我们还没有打过8个团以上的敌人,现在是14个团了,要一口吞下去,肯定会撑破肚皮!”

毛泽东停了停,点了一支烟,但只是夹在手指间,没有抽。想着攻城牺牲的战士,他就心里堵得慌——在他眼里,每个战士都是宝贝疙瘩,每个战士的生命都比泰山还重。

沉默了片刻,毛泽东继续说:“我们面对的敌人,不但兵力集中,而且武器好得多,我们如果还要硬拼,那就是乞丐和龙王比宝,肯定要吃大亏的!”

听着毛泽东的话,众将领从杀红眼的现实中冷静下来,都不作声了。

在一线指挥战斗,看着被围困却作困兽斗的敌人,他们觉得冲锋对;冷静下来,想着敌人坚固的工事,强大的火力,看着成批倒在冲锋道路上的红军战士,他们追悔莫及,又一筹莫展。

他们对毛泽东心服口服,一心盼着他想出好办法来扭转不利战局。

毛泽东决定来个“虚张声势”的新战法:总预备队、赤卫队全部投入战斗,用虚张声势的强大攻势压迫敌人,吃掉一部分敌人,击溃一部分敌人,故意放走一部分敌人。

这个战法被大家认为太高明了,获得了一致赞同。

新战法上演了,红军展开佯攻,给城内敌人施加压力,上百条机枪吐出长长的火舌,无数挂鞭炮在煤油桶里燃放,赤卫队密密麻麻地站满城外的大小山头,摇旗呐喊,军号吹得震天价响。

枪声、爆竹声、军号声、喊杀声把广昌城外搅得翻江倒海。

看到前所未有的阵仗,城内敌人心慌了,不知是计,误认为守在城内就是等死,于是努力尝试突围。

顺化渡桥是城内通往东北方向的一条通道,负责堵住该桥的是红三军的一部分。他们突然接到撤走的命令,很不理解,以为是煮熟的鸭子不吃了。但军队就要服从命令,他们不得不撤。撤下来后,听上级一解释,才恍然大悟,纷纷佩服毛总政委用兵如神。

看到顺化渡桥的红军撤了,广昌城内的敌人感谢天无绝人之路,蜂涌出城,你挤我,我挤你,狼狈不堪地突出红军包围圈。

眼见城内敌人所剩不多,毛泽东命令部队攻城。战斗进行得很顺利,来不及逃跑的守军被全歼。

敌5师师长胡祖钰受伤后,医治无效,一命呜呼了。

1931年5月29曰,红一方面军继续向东横扫,以红三军团为主攻、红十二军为攻城预备队,剑指建宁刘和鼎的56师。

敌56师号称“福建第一师”,全是德式装备,不论官兵,每人背一把大马刀,士兵一律是双套“七八式”长枪,有的还配有驳壳枪和冲锋枪。

刘和鼎拥兵自傲,烧杀抢掠,吃喝嫖赌,无恶不作,把老剿建宁搞得乌烟瘴气,民怨沸腾。当地百姓对他们恨之入骨,暗地称56师为“遭殃军”。

彭德怀对刘和鼎部的恶行早有耳闻,决定老账新账一起算。战斗打响后,刘和鼎自负地跟红三军团、红十二军展开对攻。几个回合下来,刘和鼎成了彭德怀的手下败将。建宁一战,共歼敌三个团,俘敌3000余人,缴获的西药可以供红一方面军用半年之久。

从江西东固打到福建建宁,红军用时15天,向东横扫700里,五战五捷,歼敌3万余人,缴枪2万余支,痛快淋漓地粉碎了蒋介石的第二次“围剿”。

胜利后,毛泽东站在建宁城头,诗兴大发,脱口而出,写下了《渔家傲·反第二次“围剿”》一词:

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

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

这首词很快就传遍了全军。

读着毛总政委的词,王如痴觉得荡气回肠,佩服有加。

王如痴找来笔墨纸砚,花了两个小时,认认真真地把毛主席这首词写下来,挂在红八师师部,有事没事都要认真读一遍。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