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几十年,脚步太匆匆。有的人流芳百世,有的人遗臭万年;有的人来过了,什么也没有留下。
消亡的是肉体,不朽的是精神。社会进步,摧枯拉朽,时光碾压一切,唯有时代精神就像启明星,十年百年千年万年,它依然在那里,一如“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那些承载时代精神的历史人物,不能被湮没在历史长河中,而应被后代铭记,怀念,传承其精神,并发扬光大。
这是我们创作这部长篇小说的根本原因和澎湃动力。
我们都没有写过关于历史人物的长篇小说的经验,对那个时代,我们只是道听途说,知之甚少,能搜集阅读到的资料,也是语焉不详。但我们还是义无反顾地接下了这个艰巨的写作任务,大家做到了群策群力,努力把以家乡著名革命烈士王如痴为原型的这部长篇小说创作好。
在中国现代革命史上,有一张照片彪炳千秋,照耀汗青,即中国共产党著名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杰出的农民运动领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和红十军团的缔造者方志敏烈士英勇就义前的那张三人戴着镣铐的合照。
那张照片中,居中的方志敏是天下无人不识君;左边那个“独臂将军”、当年红十军团军团长刘畴西也是知之者甚众,但右边那个革命先烈却比较鲜为人知——他就是王如痴。
即使在王如痴出生成长的故乡祁东县,人们对这样一位英雄先烈,也是知道的不多。如果没有一部伟大作品讲述王如痴的故事,他有可能被当作普通人一样,被抛进被人遗忘的角落,湮没在历史长河中。
作为红军时期重要战将,王如痴带领战士,浴血奋战,舍命搏杀,身经百战。面对敌人屠刀,慷慨赴死,以身殉国,其斗争精神,革命气节,气壮山河,名垂青史。
这样一个人物,不应该被历史和人们忘记。虽然祁东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大人物辈出,但在中国现代历史上,有这种作为、地位和声望的,也就王如痴一人而已——即使把王如痴放在衡阳地区,他对中国革命所做的贡献和与之对应的历史地位也是能够跻身前列的。
鉴于此,我们这个创作班子一致认为,王如痴既是家乡祁东县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把他的故事创作出来,进行跨越时空的传播,让更多人从中受益,汲取奋然前行,砥砺逐梦的力量,是我们这个创作班子的历史使命。
长篇历史小说的创作,是一个苦活、累活、重活,感谢祁东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支持成立了强大的创作班子。正县级干部王志武同志多次主持召开相关创作会议,定调子,参与撰写修改,为我们创造条件;感谢王如痴家属代表王溪云、王聚云和王顺成老师讲述王如痴故事,参与创作修改;刘继海、周建元(诗人,笔名聂泓)、彭建华(作家)、陈江衡等热心参与润色,提出宝贵的修改意见。
为向建党百年献礼,这部小说的创作比较赶,从2021年1月开始着手创作,到3月初完成初稿,30多万字,共计花费40多天,平均一天六七千字。从时间上看,算得上是一个创作奇迹,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本书也得到了作家出版社副总编辑颜慧老师的鼓励和支持,她为将此书纳入作家出版社建党百年的相关出版专题努力奔走推动。
虽然写作时间仓促,但我们是用心在写的,希望对得起王如痴烈士,对得起烈士的家属,对得起烈士家乡的人民,对得起成千上万的读者;希望这本书能够将王如痴烈士的故事讲精彩,让王如痴烈士的伟大革命精神薪火相传。
王如痴烈士年少时就嫉恶如仇,极富反叛精神,与身边的罪恶势力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他为革命牺牲时,刚过而立之年,仅有32岁,没有成家,无儿无女。他有一句励志誓言:革命不成功,不讨老婆。
这部小说,以王如痴的成长和革命经历为主线,以王如痴跟三个革命女同志的情感故事为次线,用小说的方式来诠释他的这句名言,以强化人物的故事性和小说的可读性,希望读者理解。
从王如痴为革命牺牲算起,转眼就八十六年过去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神州大地发生了“天翻地覆慷而慨”的沧桑巨变,革命先烈们憧憬并为之奋斗的国富民强的梦想正在阳光照进现实。
但当下的中国正处在一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键时期,我们还没有最后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可以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让革命先烈的精神在新时代发光放热!这是我们学习先烈的初心。作为后来者,我们既要守护好,发展好,建设好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打下的江山,又要继承先烈遗志,弘扬先烈精神,砥砺前行,认真奔跑,努力逐梦,最终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把中国建设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伟大国家,让五十六个民族,十四亿中国人安居乐业,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
2021年3月22日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