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灿国的头像

王灿国

网站用户

小说
202004/23
分享
《泰山童子》连载

第六章 孙复娶妻宰相女 石介求药汶香附


  平平以为要吃顿大餐了,肚子不争气地咕咕叫起来,他悄悄咽了口唾沫。没想到徂徕先生对饭菜也不讲究,三个人,两个菜,一盘萝卜咸菜,一盆泰山三美——白菜豆腐水,没有一点荤腥儿。每人一碗玉米粥,旁边是一叠煎饼。平平心想,先生你也是出家人呀,就吃这些?

平平经常吃的也是这些饭食。师父石敢当经常十天半月地不吃饭,说是辟谷养生才能长寿健康。泰山特有的神豆腐,纯白娇嫩,与黄芽大白菜是绝妙搭配,用泰山上的泉水炖烂,营养可口,别提有多香了。据说豆腐的制作,就是来源于当初山上,道士炼丹时的无意而为,没成想倒给人间带来了美食。

徂徕先生家,世代务农,虽是大户人家,北依泰山而居,南拥徂徕耕种,汶水环绕而过,占居了风水宝地。家里虽有几百亩良田,然而那么大一个家族,除去了吃穿教用,也剩不下多少富裕。况且一到灾年,遇上蝗灾水患,那日子便入不敷出。直到他的父亲石丙,六十岁上出仕当了县令,整个家族有了第一个为官的人,享受朝廷俸禄以后,家境才稍微有些改观。

徂徕先生中举之时,刚二十出头,曾到南京应天府的南都学舍求学,结识了孙复,共同受到范仲淹的教诲。他昼夜苦读诗书,一直是吃冷饭、就咸菜。父亲的好友,应天府侍郎王渎听说他勤学苦读,派人送来好吃的热菜热饭,他坚决不要。说:“我上午如果吃了热饭,下午就不愿吃冷饭了。”让王侍郎十分感慨,嘘唏不已。

石介那时候,最信奉推崇孟子的学说,有修身养性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有铸就品德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还有为人处世的: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等等。使他养成了勤奋好学,艰苦朴素的习惯。

平平吃完饭,肚子感觉温暖,心里也热乎了。经过一番观察下来,他对徂徕先生多出许多好感。他和安安抢着收拾饭桌,争着去沏茶。平平洗好茶壶茶碗,烧开了水,把茶冲泡上,稍待一会,倒出一碗来又倒进壶里,回了一遍壶,这才倒出第一碗茶来,赶紧给先生端过去。

这泰山女儿茶,是从山里面悬崖峭壁的大茶树上采摘的。汉朝以前是捣碎了做饭吃,解毒充饥。隋唐以来烹煮了当饮品喝,醒脑提神。当朝大宋帝国发明了烘干储藏,随时随地用开水冲泡,消食解渴。

“先生请喝茶。”把茶碗递到先生手上,平平垂手侍立一旁,等先生吹吹热气,小抿了一口,才恭敬地问:“请教先生,您到汶口来做什么呢?”

“我是来买药的。”先生又啜了一口茶说:“确切地说,是来采药的。”

“什么药啊?非要来这里买?县城有那么多药店,泰山还有四大名药,难道还不够用吗?”平平不解地问,他知道泰山上有的是好药。

“不能。开药方的张神医专门强调,主药必须用汶香附。”先生眉头紧锁。

汶香附就是生长在大汶河河岸的香附,因汶河而出名。汶河两岸都是沙质土壤,从东向西的几十里河岸,只有五汶汇合处的藤村这一带药性最佳,每年采收不过千余斤。它的茎大瓤白,冰茬味厚。别看香附遍布全国各地,可都不如大汶口的香附药性好,药书上记载说,汶香附才是道地药材。

这药他是给孙夫人来拿的,就是泰山先生新娶的夫人,濮州李宰相的侄女。当初劝说孙先生成家就很难,想不到这传宗接代的事更不顺。

“这药方是给孙夫人调理身体的,可马虎不得。县城里没有汶香附了,说是大汶口直接上贡给了皇宫。只能来产地碰碰运气,可镇上的药店也都没有。找人去挖吧,人家说不是挖的季节,要到初冬才行。现在还不到麦收,怎能等得了。真是愁死人啊。”先生说完,把茶一饮而尽,不料让几片茶叶呛着了,“咳咳”地咳嗽起来。

徂徕先生所说的泰山先生孙复,字明复,号富春,晋州平阳人,祖居闻喜东宜村。幼年家贫,父亲早亡,母子两人相依为命。但他刻苦学习,饱读诗书。他为求学四处奔波。当生活拮据、贫困潦倒的时侯,曾到南京睢阳书院求助,正值范仲淹守孝在家,被应天府知府晏殊请来执掌学院。他见孙复是个贫穷窘迫的书生,就资助了他十千文。

没想到,第二年,孙复依然落魄,万般无奈又去求助,此时的他已经三十六岁了。范仲淹大惑不解,皱着眉问道:“你辛辛苦苦,路途遥远,风餐露宿的,又来我这里要钱,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孙复伤心地说:“因为母亲年迈多病,要养老送终,需要钱,我只会读书讲学,别无其他长处,收入很少。如果能攒到一千贯钱,我也就不麻烦你了”。

范仲淹说:“我看你面相气度不同寻常,言辞举止也挺有学问,不像要饭的人。但如果一直这样下去,肯定会耽误你一生。”

孙复难堪地垂下了头。他读书做学问一般人难比,挣钱养家却不如一般人。

范仲淹沉思一下,接着说:“我看不如这样,你在这里一边读书一边教学,一来有薪俸可拿,二来能研究学问,你老母亲也可以得到赡养,你看这样行吗?”

孙复惊喜万分,连忙回到:“谢范先生美意,谢范先生成全。”

范仲淹唏嘘不已:“贫困真是可怕的灾难,多少杰出人才因此而被淹没啊!”

于是给了他一本《春秋》,让他留在了书院,月薪三千文。老天可怜,幸亏遇到同样经历过磨难的范仲淹,对他有意眷顾,才解了这燃眉之急,也免除了他后顾之忧。

石介十分敬重孙复,他们最早在南京结识,那时的石介还是举子,尚未进士及第,孙复也在应天府睢阳书院读书讲学,两人兴趣相投,都对孔孟之道推崇有加,感觉相见恨晚,正是一见如故。他们交往融洽,相谈甚欢。后来石介出仕郓州推官,通过好友士建中,与孙复又有许多交集。

石介转任南京留守推官后,再次与孙复相聚。他正值而立之年,踌躇满志。孙复已经四十有三,仍孑然一身,并且四举未中,虽满腹经纶,仍是一介布衣。

景祐三年,石介继母去世,回家奔丧,依制要守孝三年。石介便力邀孙复与自己一同回家,在徂徕开办了书院,聚徒讲学。因为两人名气较大,学问渊博,四方名士学子,尽皆投奔来学,一时人才济济,学子满堂。

过了两年,为了方便学子,书院迁到奉符县城,在岱庙东南的汉柏林,建立“信道堂”,继续讲学授经。后来岱庙扩建,信道堂这个地方被并入岱庙,在知县马永柏的支持帮助下,书院搬到六朝古寺普照寺西北、唐朝诗人周朴读书修炼的栖真观,在那里重新整理院落,修葺房舍,构筑厅室,继续办学。规模要比“信道堂”大出几倍。莘莘学子,皆来投奔,一时门庭若市。

从那时起,凌汉峰下的这处院落,就正式命名为泰山书院,石介专门写了《泰山书院记》,刻在石碑上,立在讲书堂西面的石壁之上。八方学子更是蜂拥而来。这其间,江南名士胡瑗也慕名访学来到此处,与孙复一起研习经书,著书讲学。

石介虽然年轻,但是科举顺利,已为官两任。因服丧居家,只能倾其资、竭其力,兴办学院,培养人才,以报效国家。他请孙复来讲授孔孟之道,不顾官职高低、地位悬殊,推崇孙复的学问道德,心甘情愿做学生,与四方名士一起恭敬孙复为师,执弟子礼仪。

当时的兖州知府,是孔道辅,是孔子第四十五代孙,他多次来泰山会晤孙复。他们志同道合,推崇孔孟。经过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孟子后人。于是上奏皇上恩准,建立了孟子庙,请孙复写作了《新建孟子庙记》,祭祀在庙中。并推荐孟子四十五代孙孟宁,担任迪功郎,当了邹县的主簿。他每次来泰山书院时,石介都陪伴侍立在孙复身旁,孙复坐着,他持杖站立,孙复起来,他赶忙搀扶。孔道辅很是感动,写了“能使鲁人皆好学”的题词,刻在授经台下面的石壁上,来赞颂他俩的功德。

最终促成孙复娶妻的,是景德二年的状元公李迪,他历任真宗、仁宗两朝宰相,年过七十终于致仕,回到老家濮州养老。

他听说孙复才高德厚,就多次来泰山书院看望,顺便带一些吃的、穿的、用的物品,资助书院。见孙复年届五十,头发花白,面容憔悴,吃不好,穿不好,身体也不好,仍全心著述讲学,心中爱惜怜悯人才,感慨万千:人过四十天过晌,这个年龄眼看要衰败,还不成个家,这满腹经纶,优秀品质,怎么传承下去呢? 老宰相为之凄然。正好弟弟家有一个侄女,正待字闺中,相貌端庄,人品贤淑,便主动劝他娶为妻子。

孙复听了,感觉像五雷轰顶。吓得他连忙推辞:“承蒙老相国抬爱。您家小姐,应该嫁给高官显贵,我一介穷书生,人也年过半百,可不能误人青春,万万使不得啊。”

李宰相正色道:“我是欣赏你的为人和学识,才要这样做的。有个妻子在你身边,为你洗衣做饭、照料侍候,你能节省时间做学问,万一小病小灾,也有个端水喂药的人。”

见孙复仍固执己见,不觉躁恼:“我是状元出身,又做了两朝宰相,不是来巴结你,企图增光扬名。”

孙复唯唯诺诺,仍然推辞。见他油盐不进,李宰相拂袖而去,暗中委托石介再去劝说。

石介找个机会,诚恳地劝说:“先生,您敬仰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等圣人,而这十一个圣人都娶妻生子了,因为圣人都重视继嗣、重视人道。所谓人道,就是君臣、父子、夫妇。如果不娶妻,就没了父子;没了父子,就是没了君臣。夫妇、父子、君臣都没了,就是灭了人道了。那么家族、人类还怎么去繁衍?国家还靠谁来治理呢?先生既然学习仿效圣人之道,就应该娶妻生子才是。何况,李相国是发自真心,体贴爱护你,才这样做的啊”。见老师不做声了,就陆续写了《明隐》、《贤李》等文章,送给泰山先生看。

孙复读完这情真意切的文章,反复斟酌,明白其苦心,也感恩李宰相厚爱,最终同意了这门亲事。然而结婚事小,生育事大,半年过去了,孙夫人一点动静也没有。这可又急坏了众人,于是,请县城北关的张了明神医,来把诊号脉,就开了这个药方。

石介比孙复还急 ,马上转遍城里各大药店采购,大部分的药都有,唯独缺这汶香附。多方问询打听,只好来了汶口镇,心想,买不到就去挖呗,结果还不到季节。

见徂徕先生心烦意乱,平平心中不安,决定要帮他。摸着怀里的呼宝瓶,拿定了注意,说:“先生,别着急了,我有办法。明天给你个惊喜。”

“睡觉去吧!明天等你的好消息。”徂徕先生压根不相信有什么奇迹。

安安倒是心里好奇,一进屋就问平平:“你有什么办法吗?”

“汶香附真有这么稀罕?”平平不答反问。

“是真的稀罕。贾记信安堂垄断啦,收购一空,高价卖到了东京,说是皇宫专用。”

“产量不大,也多赚不了几两银子,他干嘛垄断呢?”平平想不明白。

“他们垄断汶香附这一种药,等于垄断了整个药材市场,朝廷采购,多大的面子啊,全国大药行都得和他做买卖。可想而知,他的生意该有多好。”安安倒是挺聪明。

“哼,是这样啊。他们也太霸道了。凭什么呢?”平平更加气愤。

“哎,平平哥,你来这里想干嘛?不在山里练功了?”安安转移话题,不愿再谈汶香附的事。他喜欢自己的偶像,要聊些高兴的事。

“我是来看汶阳田的,山下的地可真大呀。不像我们山里,一共三块地,锄了两块,还剩一块,说什么也找不到,走的时候才发现,原来被草帽盖住了。”平平自嘲地说。

“你可真会说笑。”安安醒悟过来,哈哈大笑。

“不知这里的麦田有没有虫害,会不会也有荒年呀?”平平担心地说。

“净瞎操心,遇到荒年,粮贩子赚钱,没咱的好事。快说到哪弄药吧。”

“这个好办,准备个篮子,明天给你装满。”平平胸有成竹地说。

“篮子有的是,看这个行吗?”安安顺手拿来个笨拙的大提篮。

“太大!是装药,不是装煎饼!”平平嗔他贪心。

“这个行吗?”安安又拿来个精致的小圆篮。

“这还差不多。睡觉吧,明天给你满满一篮子就是了。”平平上床休息。

“不行,见不到药,我睡不着觉。”安安不放心,他怕平平会半夜溜走。

平平眼珠一转,说:“你转过身去,合上眼,我不说好,你不能睁开。”

“行、行、行。”安安答应着,捂住眼,从指缝里偷偷瞧。

平平转过身去,从怀里掏出呼宝瓶,回头瞅了瞅安安,才小声对宝瓶说: “给我一篮子汶香附。”然后把瓶口对准那个圆篮子,呼啦啦倒满了。

平平正要把瓶子装进怀里,安安惊叫起来:“哇!等等!我看看是个什么宝贝啊!”

平平吓一跳,赶忙塞进怀里:“哪有什么宝贝!快看这药,对不对呀?”

安安抓住平平的肩膀,瞪大眼睛问到:“是什么宝贝?快告诉我。”

“哪有什么宝贝,是法术,你要有兴趣我可以教你。”平平装聋作哑。

“你不说实话!也好,要教我法术是吧?这可是你说的,我愿意学,现在就教。”安安死缠烂打。

“那得师父同意才行,你又不是我们同门中人。”平平赶紧往外推。

“咱俩结拜兄弟吧,你师父就是我师父啦!”安安早眼红平平的功夫,愿意认平平当大哥。

“那可不行,你是小先生,将来是要做官的。”平平推开安安的手。

“我才不愿当官呢”,安安说完眼圈红了,泪珠在眼里打转儿,哽咽地说:“听先生说,我爹也是当官的,他俩是好朋友。我爹在知府跟前,比先生还受重用。后来不知得罪了谁,被朝廷贬去南方,死在了路上。母亲从此也不见了。为了报答先生养育之恩,我才不离开先生。其实我最讨厌官场,我愿意浪迹天涯,和你一样,无拘无束地过日子。”说完从怀里掏出一个红布包,解开来,拿出一个小拨浪鼓,轻摇几下,“卟咚咚”,有节奏地响起悦耳的鼓点。这时,安安的小脸才慢慢地洋溢出幸福的感觉。

安安小心翼翼地用红布擦拭拨浪鼓。平平凑过头细看,发现这个拨浪鼓与众不同。鼓身是紫檀木的,黝黑透红,暗香沁鼻。鼓面是莽蛇皮,褐黄相间,两面同一个图案,像“夏” 字的篆书。鼓柄和两边的弹丸都是白水晶做的,晶莹剔透,做工精致,整个拨浪鼓浑然天成,精妙绝伦。它的个头不大,正好一把握住,应该是小时候的玩具。

平平拍拍安安的肩膀:“是家传的吧?”见安安点头,平平真情流露地说:“咱俩是一样的苦命啊。好,你这个兄弟我认下啦!结拜就免了,你还是跟先生求取功名吧。”

“不,我要跟你学道。要拜,现在就拜。大哥在上,受小弟一拜。”安安拱手作揖,就要下跪。

平平拉住他说:“好啦,好啦,咱俩就免了。要拜就一齐拜师父吧。”

“师父是谁啊?”安安期盼地问道。

平平没搭腔。默默地引领安安,双膝跪地,面朝北面泰山,恭恭敬敬地三叩首。平平心里暗自得意:师父嘱咐自己广交朋友,下山没几天,就收了个师弟,虽说以前就认识,但如果不是遇到石先生,还没有此机缘。

“好了,睡觉吧,明天一早给先生惊喜。”平平当了大师兄,心里不免兴奋,微笑着发号施令。

平平以为要吃顿大餐了,肚子不争气地咕咕叫起来,他悄悄咽了口唾沫。

没想到徂徕先生对饭菜也不讲究,三个人,两个菜,一盘萝卜咸菜,一盆泰山三美——白菜豆腐水,没有一点荤腥儿。每人一碗玉米粥,旁边是一叠煎饼。平平心想,先生你也是出家人呀,就吃这些?

平平经常吃的也是这些饭食。师父石敢当经常十天半月地不吃饭,说是辟谷养生才能长寿健康。泰山特有的神豆腐,纯白娇嫩,与黄芽大白菜是绝妙搭配,用泰山上的泉水炖烂,营养可口,别提有多香了。据说豆腐的制作,就是来源于当初山上,道士炼丹时的无意而为,没成想倒给人间带来了美食。

徂徕先生家,世代务农,虽是大户人家,北依泰山而居,南拥徂徕耕种,汶水环绕而过,占居了风水宝地。家里虽有几百亩良田,然而那么大一个家族,除去了吃穿教用,也剩不下多少富裕。况且一到灾年,遇上蝗灾水患,那日子便入不敷出。直到他的父亲石丙,六十岁上出仕当了县令,整个家族有了第一个为官的人,享受朝廷俸禄以后,家境才稍微有些改观。

徂徕先生中举之时,刚二十出头,曾到南京应天府的南都学舍求学,结识了孙复,共同受到范仲淹的教诲。他昼夜苦读诗书,一直是吃冷饭、就咸菜。父亲的好友,应天府侍郎王渎听说他勤学苦读,派人送来好吃的热菜热饭,他坚决不要。说:“我上午如果吃了热饭,下午就不愿吃冷饭了。”让王侍郎十分感慨,嘘唏不已。

石介那时候,最信奉推崇孟子的学说,有修身养性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有铸就品德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还有为人处世的: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等等。使他养成了勤奋好学,艰苦朴素的习惯。

平平吃完饭,肚子感觉温暖,心里也热乎了。经过一番观察下来,他对徂徕先生多出许多好感。他和安安抢着收拾饭桌,争着去沏茶。平平洗好茶壶茶碗,烧开了水,把茶冲泡上,稍待一会,倒出一碗来又倒进壶里,回了一遍壶,这才倒出第一碗茶来,赶紧给先生端过去。

这泰山女儿茶,是从山里面悬崖峭壁的大茶树上采摘的。汉朝以前是捣碎了做饭吃,解毒充饥。隋唐以来烹煮了当饮品喝,醒脑提神。当朝大宋帝国发明了烘干储藏,随时随地用开水冲泡,消食解渴。

“先生请喝茶。”把茶碗递到先生手上,平平垂手侍立一旁,等先生吹吹热气,小抿了一口,才恭敬地问:“请教先生,您到汶口来做什么呢?”

“我是来买药的。”先生又啜了一口茶说:“确切地说,是来采药的。”

“什么药啊?非要来这里买?县城有那么多药店,泰山还有四大名药,难道还不够用吗?”平平不解地问,他知道泰山上有的是好药。

“不能。开药方的张神医专门强调,主药必须用汶香附。”先生眉头紧锁。

汶香附就是生长在大汶河河岸的香附,因汶河而出名。汶河两岸都是沙质土壤,从东向西的几十里河岸,只有五汶汇合处的藤村这一带药性最佳,每年采收不过千余斤。它的茎大瓤白,冰茬味厚。别看香附遍布全国各地,可都不如大汶口的香附药性好,药书上记载说,汶香附才是道地药材。

这药他是给孙夫人来拿的,就是泰山先生新娶的夫人,濮州李宰相的侄女。当初劝说孙先生成家就很难,想不到这传宗接代的事更不顺。

“这药方是给孙夫人调理身体的,可马虎不得。县城里没有汶香附了,说是大汶口直接上贡给了皇宫。只能来产地碰碰运气,可镇上的药店也都没有。找人去挖吧,人家说不是挖的季节,要到初冬才行。现在还不到麦收,怎能等得了。真是愁死人啊。”先生说完,把茶一饮而尽,不料让几片茶叶呛着了,“咳咳”地咳嗽起来。

徂徕先生所说的泰山先生孙复,字明复,号富春,晋州平阳人,祖居闻喜东宜村。幼年家贫,父亲早亡,母子两人相依为命。但他刻苦学习,饱读诗书。他为求学四处奔波。当生活拮据、贫困潦倒的时侯,曾到南京睢阳书院求助,正值范仲淹守孝在家,被应天府知府晏殊请来执掌学院。他见孙复是个贫穷窘迫的书生,就资助了他十千文。

没想到,第二年,孙复依然落魄,万般无奈又去求助,此时的他已经三十六岁了。范仲淹大惑不解,皱着眉问道:“你辛辛苦苦,路途遥远,风餐露宿的,又来我这里要钱,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孙复伤心地说:“因为母亲年迈多病,要养老送终,需要钱,我只会读书讲学,别无其他长处,收入很少。如果能攒到一千贯钱,我也就不麻烦你了”。

范仲淹说:“我看你面相气度不同寻常,言辞举止也挺有学问,不像要饭的人。但如果一直这样下去,肯定会耽误你一生。”

孙复难堪地垂下了头。他读书做学问一般人难比,挣钱养家却不如一般人。

范仲淹沉思一下,接着说:“我看不如这样,你在这里一边读书一边教学,一来有薪俸可拿,二来能研究学问,你老母亲也可以得到赡养,你看这样行吗?”

孙复惊喜万分,连忙回到:“谢范先生美意,谢范先生成全。”

范仲淹唏嘘不已:“贫困真是可怕的灾难,多少杰出人才因此而被淹没啊!”

于是给了他一本《春秋》,让他留在了书院,月薪三千文。老天可怜,幸亏遇到同样经历过磨难的范仲淹,对他有意眷顾,才解了这燃眉之急,也免除了他后顾之忧。

石介十分敬重孙复,他们最早在南京结识,那时的石介还是举子,尚未进士及第,孙复也在应天府睢阳书院读书讲学,两人兴趣相投,都对孔孟之道推崇有加,感觉相见恨晚,正是一见如故。他们交往融洽,相谈甚欢。后来石介出仕郓州推官,通过好友士建中,与孙复又有许多交集。

石介转任南京留守推官后,再次与孙复相聚。他正值而立之年,踌躇满志。孙复已经四十有三,仍孑然一身,并且四举未中,虽满腹经纶,仍是一介布衣。

景祐三年,石介继母去世,回家奔丧,依制要守孝三年。石介便力邀孙复与自己一同回家,在徂徕开办了书院,聚徒讲学。因为两人名气较大,学问渊博,四方名士学子,尽皆投奔来学,一时人才济济,学子满堂。

过了两年,为了方便学子,书院迁到奉符县城,在岱庙东南的汉柏林,建立“信道堂”,继续讲学授经。后来岱庙扩建,信道堂这个地方被并入岱庙,在知县马永柏的支持帮助下,书院搬到六朝古寺普照寺西北、唐朝诗人周朴读书修炼的栖真观,在那里重新整理院落,修葺房舍,构筑厅室,继续办学。规模要比“信道堂”大出几倍。莘莘学子,皆来投奔,一时门庭若市。

从那时起,凌汉峰下的这处院落,就正式命名为泰山书院,石介专门写了《泰山书院记》,刻在石碑上,立在讲书堂西面的石壁之上。八方学子更是蜂拥而来。这其间,江南名士胡瑗也慕名访学来到此处,与孙复一起研习经书,著书讲学。

石介虽然年轻,但是科举顺利,已为官两任。因服丧居家,只能倾其资、竭其力,兴办学院,培养人才,以报效国家。他请孙复来讲授孔孟之道,不顾官职高低、地位悬殊,推崇孙复的学问道德,心甘情愿做学生,与四方名士一起恭敬孙复为师,执弟子礼仪。

当时的兖州知府,是孔道辅,是孔子第四十五代孙,他多次来泰山会晤孙复。他们志同道合,推崇孔孟。经过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孟子后人。于是上奏皇上恩准,建立了孟子庙,请孙复写作了《新建孟子庙记》,祭祀在庙中。并推荐孟子四十五代孙孟宁,担任迪功郎,当了邹县的主簿。他每次来泰山书院时,石介都陪伴侍立在孙复身旁,孙复坐着,他持杖站立,孙复起来,他赶忙搀扶。孔道辅很是感动,写了“能使鲁人皆好学”的题词,刻在授经台下面的石壁上,来赞颂他俩的功德。

最终促成孙复娶妻的,是景德二年的状元公李迪,他历任真宗、仁宗两朝宰相,年过七十终于致仕,回到老家濮州养老。

他听说孙复才高德厚,就多次来泰山书院看望,顺便带一些吃的、穿的、用的物品,资助书院。见孙复年届五十,头发花白,面容憔悴,吃不好,穿不好,身体也不好,仍全心著述讲学,心中爱惜怜悯人才,感慨万千:人过四十天过晌,这个年龄眼看要衰败,还不成个家,这满腹经纶,优秀品质,怎么传承下去呢? 老宰相为之凄然。正好弟弟家有一个侄女,正待字闺中,相貌端庄,人品贤淑,便主动劝他娶为妻子。

孙复听了,感觉像五雷轰顶。吓得他连忙推辞:“承蒙老相国抬爱。您家小姐,应该嫁给高官显贵,我一介穷书生,人也年过半百,可不能误人青春,万万使不得啊。”

李宰相正色道:“我是欣赏你的为人和学识,才要这样做的。有个妻子在你身边,为你洗衣做饭、照料侍候,你能节省时间做学问,万一小病小灾,也有个端水喂药的人。”

见孙复仍固执己见,不觉躁恼:“我是状元出身,又做了两朝宰相,不是来巴结你,企图增光扬名。”

孙复唯唯诺诺,仍然推辞。见他油盐不进,李宰相拂袖而去,暗中委托石介再去劝说。

石介找个机会,诚恳地劝说:“先生,您敬仰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等圣人,而这十一个圣人都娶妻生子了,因为圣人都重视继嗣、重视人道。所谓人道,就是君臣、父子、夫妇。如果不娶妻,就没了父子;没了父子,就是没了君臣。夫妇、父子、君臣都没了,就是灭了人道了。那么家族、人类还怎么去繁衍?国家还靠谁来治理呢?先生既然学习仿效圣人之道,就应该娶妻生子才是。何况,李相国是发自真心,体贴爱护你,才这样做的啊”。见老师不做声了,就陆续写了《明隐》、《贤李》等文章,送给泰山先生看。

孙复读完这情真意切的文章,反复斟酌,明白其苦心,也感恩李宰相厚爱,最终同意了这门亲事。然而结婚事小,生育事大,半年过去了,孙夫人一点动静也没有。这可又急坏了众人,于是,请县城北关的张了明神医,来把诊号脉,就开了这个药方。

石介比孙复还急 ,马上转遍城里各大药店采购,大部分的药都有,唯独缺这汶香附。多方问询打听,只好来了汶口镇,心想,买不到就去挖呗,结果还不到季节。

见徂徕先生心烦意乱,平平心中不安,决定要帮他。摸着怀里的呼宝瓶,拿定了注意,说:“先生,别着急了,我有办法。明天给你个惊喜。”

“睡觉去吧!明天等你的好消息。”徂徕先生压根不相信有什么奇迹。

安安倒是心里好奇,一进屋就问平平:“你有什么办法吗?”

“汶香附真有这么稀罕?”平平不答反问。

“是真的稀罕。贾记信安堂垄断啦,收购一空,高价卖到了东京,说是皇宫专用。”

“产量不大,也多赚不了几两银子,他干嘛垄断呢?”平平想不明白。

“他们垄断汶香附这一种药,等于垄断了整个药材市场,朝廷采购,多大的面子啊,全国大药行都得和他做买卖。可想而知,他的生意该有多好。”安安倒是挺聪明。

“哼,是这样啊。他们也太霸道了。凭什么呢?”平平更加气愤。

“哎,平平哥,你来这里想干嘛?不在山里练功了?”安安转移话题,不愿再谈汶香附的事。他喜欢自己的偶像,要聊些高兴的事。

“我是来看汶阳田的,山下的地可真大呀。不像我们山里,一共三块地,锄了两块,还剩一块,说什么也找不到,走的时候才发现,原来被草帽盖住了。”平平自嘲地说。

“你可真会说笑。”安安醒悟过来,哈哈大笑。

“不知这里的麦田有没有虫害,会不会也有荒年呀?”平平担心地说。

“净瞎操心,遇到荒年,粮贩子赚钱,没咱的好事。快说到哪弄药吧。”

“这个好办,准备个篮子,明天给你装满。”平平胸有成竹地说。

“篮子有的是,看这个行吗?”安安顺手拿来个笨拙的大提篮。

“太大!是装药,不是装煎饼!”平平嗔他贪心。

“这个行吗?”安安又拿来个精致的小圆篮。

“这还差不多。睡觉吧,明天给你满满一篮子就是了。”平平上床休息。

“不行,见不到药,我睡不着觉。”安安不放心,他怕平平会半夜溜走。

平平眼珠一转,说:“你转过身去,合上眼,我不说好,你不能睁开。”

“行、行、行。”安安答应着,捂住眼,从指缝里偷偷瞧。

平平转过身去,从怀里掏出呼宝瓶,回头瞅了瞅安安,才小声对宝瓶说: “给我一篮子汶香附。”然后把瓶口对准那个圆篮子,呼啦啦倒满了。

平平正要把瓶子装进怀里,安安惊叫起来:“哇!等等!我看看是个什么宝贝啊!”

平平吓一跳,赶忙塞进怀里:“哪有什么宝贝!快看这药,对不对呀?”

安安抓住平平的肩膀,瞪大眼睛问到:“是什么宝贝?快告诉我。”

“哪有什么宝贝,是法术,你要有兴趣我可以教你。”平平装聋作哑。

“你不说实话!也好,要教我法术是吧?这可是你说的,我愿意学,现在就教。”安安死缠烂打。

“那得师父同意才行,你又不是我们同门中人。”平平赶紧往外推。

“咱俩结拜兄弟吧,你师父就是我师父啦!”安安早眼红平平的功夫,愿意认平平当大哥。

“那可不行,你是小先生,将来是要做官的。”平平推开安安的手。

“我才不愿当官呢”,安安说完眼圈红了,泪珠在眼里打转儿,哽咽地说:“听先生说,我爹也是当官的,他俩是好朋友。我爹在知府跟前,比先生还受重用。后来不知得罪了谁,被朝廷贬去南方,死在了路上。母亲从此也不见了。为了报答先生养育之恩,我才不离开先生。其实我最讨厌官场,我愿意浪迹天涯,和你一样,无拘无束地过日子。”说完从怀里掏出一个红布包,解开来,拿出一个小拨浪鼓,轻摇几下,“卟咚咚”,有节奏地响起悦耳的鼓点。这时,安安的小脸才慢慢地洋溢出幸福的感觉。

安安小心翼翼地用红布擦拭拨浪鼓。平平凑过头细看,发现这个拨浪鼓与众不同。鼓身是紫檀木的,黝黑透红,暗香沁鼻。鼓面是莽蛇皮,褐黄相间,两面同一个图案,像“夏” 字的篆书。鼓柄和两边的弹丸都是白水晶做的,晶莹剔透,做工精致,整个拨浪鼓浑然天成,精妙绝伦。它的个头不大,正好一把握住,应该是小时候的玩具。

平平拍拍安安的肩膀:“是家传的吧?”见安安点头,平平真情流露地说:“咱俩是一样的苦命啊。好,你这个兄弟我认下啦!结拜就免了,你还是跟先生求取功名吧。”

“不,我要跟你学道。要拜,现在就拜。大哥在上,受小弟一拜。”安安拱手作揖,就要下跪。

平平拉住他说:“好啦,好啦,咱俩就免了。要拜就一齐拜师父吧。”

“师父是谁啊?”安安期盼地问道。

平平没搭腔。默默地引领安安,双膝跪地,面朝北面泰山,恭恭敬敬地三叩首。平平心里暗自得意:师父嘱咐自己广交朋友,下山没几天,就收了个师弟,虽说以前就认识,但如果不是遇到石先生,还没有此机缘。

“好了,睡觉吧,明天一早给先生惊喜。”平平当了大师兄,心里不免兴奋,微笑着发号施令。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