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保定许城的头像

保定许城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305/10
分享
《《水经纬》》连载

第七章 兼葭萑苇济水寒

济水非一源,却与黄河出一脉;黄河多枝津,汾、浍两水亦同源;水中红莲浑如醉,岸边牡丹绕露丛,岂不知芦花遍地无杨柳。

 

《水经注》说,济水出河东垣县东王屋山,为沇水。只是古义上的沇水指济水全流,史书对其记载多歧义。郦道元甄别史料又实地考察,说今济水重发之源出自轵县西北平地,水有二源,东源出自原城东北。原城曾是夏王少康的都城,也就是今河南省济源市。武王伐纣兴建周室,封十六弟于原,原城又变成原国的都城。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致使王朝的权力渐渐削弱,待周平王迁都后,各路诸侯蚕食王畿之地、割据为证,且诸侯国之间也不断发生纷争。《水经注》说,昔晋文公伐原以信,而原降,即此城也。晋文公以诚信治国,两功原国不忍下手,原人听说之后干脆投降了,且连卫国也归顺了晋国。韩非子对晋文公赞赏有加,“非信则百事不满也,故信之为功大矣”!

《史记》说,重耳不得意,乃能成霸。重耳就是晋文公,所谓不得已缘于其亡居外十九年才得到王位。司马迁对晋文公也赞赏有加,“谦而好学,善交贤能智士”、“古所谓明君也”。只是晋文王成功地治理内政后,大败楚国与诸国会盟,以臣召君,欺凌天下共主,也就是周朝的君王,难怪孔子说:“齐桓公正而不谲,晋文公谲而不正。”古人也好,今人也罢,对晋文公评价很难做到众口一词。只是孔子批评晋文王也不是没有一点道理,重诡计而轻道德仁义究竟受人贬责。只是晋文公听从了大夫狐偃的建议,俘叔带、迎襄王复位,也算光复了大周王朝,可说到重耳勤王来还得说王子带之乱。

王子带与周襄王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也叫太叔带、叔带,曾联合戎人篡夺王位,却被秦、晋联军打败,哥哥原谅了弟弟。只是叔带暗中与王后隗氏私通,周襄王废黜了王后,也绝不会饶过自己的兄弟。王后隗氏怀恨在心,周大夫颓叔和桃子乘机干脆奉叔带再次联合狄军攻打襄王,却又被晋文公打败。王后隗氏是狄人之后,与叔带私通有前因必然有后果,那她对周襄王怀恨在心自然顺理成章了。

狄人属于先秦时期的中国北方部落,周人把非华夏四方称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荀子·正论》说,故诸夏之国,同服同仪,蛮夷戎狄之国,同服不同制。“今京不度,非制也”出自《左传·隐公元年》,就周朝对待狄人而言,礼自然极其重要。“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出自《礼记》,那周人与狄人之疏之疑之异之非自然显而易见。无礼而蛮,域外为夷,粗野也不通情理、鲁莽、强悍,难怪《玉篇·大部》说,夷,蛮夷也。有人说,商代之鬼方是周时期的赤狄人,周人称之为狄,那蛮夷与华夏族很早就在对抗与融合中并存。周襄王曾经联合翟国攻打郑国,还娶了王的女儿隗氏。《国语注》说,新安翟姓,春秋时赤翟,也就是赤狄之后,以种名为狄姓,后改为翟姓。周朝联合狄人攻打近亲之国、娶夷族之女都遭到周大夫富辰的反对,可周襄王固执己见,到底埋下了祸根。叔带造反,周襄王被迫逃出了都城,弟代兄行使王权,且继续与隗氏寻欢。待晋文公率兵勤王帮周襄王复了位,叔带死了,隗氏也命丧黄泉。

周王朝统治势力逐渐衰弱,主流意识形态遭受冲击,致使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自母系氏族解体后,男性一直充当社会的主要角色,女性存在越来越式微,却不意味着失去了与主流意识形态对抗的勇气和信心。许穆夫人嫁许救卫、郑庄公之母穆姜阴谋叛国,贵族与庶民一样,女性置身在周王朝统治之下都无法摆脱不断深化的宗法制度和礼乐文化,待时机成熟就开始彰显自身存在的价值了。只是礼崩乐坏直接导致的后果是无礼而乱,烝、报、奔、私、诱、通、淫、乱等乱象多见于《左传》,叔带与隗氏私通不过是其中的一种。温县温泉镇前上作村至今还留着一座黄土冢,据《温县志》说那是隗氏的坟墓。“淫逆倘然无速报、世间不复有纲常”出自唐人胡曾的咏史诗,诗人借助叔带与隗氏私通抒怀,可见“纲常”二字的分量!

温县古称“温”,缘于境内有两个温泉。苏国的旧址就在今河南焦作市温县,始于夏,商朝末年助武王伐纣有功受赐十二邑。春秋末期,苏国被狄族所灭,周将温地收回作为畿内之地。晋文公勤王助襄王复位,周天子干脆将原国、温国等在内的土地赐给了晋国。《水经》说,(河)水出王屋山为沇水,东至温县西北为济水。温县南滨黄河,济水又流经其西北,那王后隗氏长眠于济水岸边也就有了说得过去的理由吧?

《水经注》说,南流与西源合,西源出原城西,东流水注之。水出西南,东北流注于济。济水又东径原城南,东合北水,乱流东南注。河道曲折,水流也杂沓不循常道被称之为乱流。闲读《水经注》之始,只是一味地在意河的走向、变迁和岸边的风景或古事。待心中也有了一张“河图”才感悟,人世间如此杂沓何止一股乱流注入,所出之枝津可见人生之乖舛,亦可见其交错之不顺遂而又是那么得自然!

《庄子》说,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毛嫱和丽姬都是大美女,一个是越王的美姬,一个是晋献公的宠妃,庄周看问题总是很飘逸,“沉鱼落雁”也就有了由头。只是《史记》又说,及破骊戎,获骊姬,爱之,竟以乱晋。司马迁之言可不虚,《列女传》说,骊姬继母,惑乱晋献,谋谮太子,毒酒为权,果弑申生,公子出奔,身又伏辜,五世乱昏。自古红颜多命薄,独留青冢向黄昏,岂不知倾国倾城佳人貌,谁知红颜乃祸水……要是将前后顺序颠倒一下也是一种态度。

骊姬和妲己一样,不过是两国交战后的砝码或战利品,司马迁用“获骊姬”三个字就不无道理了。骊戎是古戎人,曾与秦的先世通婚,那被晋献公打败后,将首领的女儿收入金屋也不为过。国君做事往往不受制约,晋献公倒是没像纣王恣意妄为,可说起其家事来也挺乱。晋献公先娶了贾国的女子为妻,却没生子,干脆与齐桓公之女齐姜私通。只是儿女双全了还不行,晋献公再娶狐季姬和小戎子,人家姐儿俩还不错,给他生了晋文公和晋惠公。狐季姬和小戎子生了两个国君,骊姬也不能落后,干脆和自己的妹妹也给晋献公生了两个儿子。待晋国的公子们一个个地长大了,骊姬也就为了给自己的儿子谋求霸位,逼死太子又陷害重耳和夷吾,兄弟俩只好逃出晋国。只是晋献公去世之后,晋国的君位继承也是一波三折,骊姬到底让自己的儿子奚齐当了国君,却被里克杀死。里克是国卿大夫,晋献公的股肱之臣,拥立太子申生,卓子,也就是骊姬的妹妹之子继位后又被他除掉,最终被晋惠公夷吾逼死在家中。晋惠公去世之后,他的儿子,也就是晋怀公继位,却死于叔叔之手,重耳才变成了晋文公。至此时,“骊姬之乱”早划上了句号,可对女主人公的死说法不一。《烈女传》说,卓子死时骊姬还在人世,里克将其鞭杀。只是晋惠公逼里克自杀前问罪,不过怎么杀害奚齐、卓子又逼死荀息,却没提及骊姬之死。《左传》是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鞭杀骊姬也该是一大罪状,晋惠公与里克一样对她恨之入骨才不提亦未可知。

《西周封考国疑》认为,晋国国都自唐叔虞始封到晋侯缗时一直在翼,也就是今山西翼城,到晋献公时期才迁都于绛,至晋景公十五年又迁都于新田。依照时间判断,“骊姬之乱”应该发生在绛。绛就是今山西翼城县东南十里故城村,浍河是翼城县境内的主要河流,是黄河的支流,又是汾河的支流。黄河入晋过豫,与浍河同源,也自然与济水同出一脉。说骊姬死在济水岸边着实有些牵强,只是细想想又如何将一脉水分开呢?

《水经注》说,于城西南为陂水,淹地百许顷,兼葭萑苇生焉,号曰李陂。济水旧水道往东南与奉沟水汇合,到了李城,也就是今河南温县西南有个占地百余顷的池塘。蒹长成后为萑,葭长成后为苇,都是极易在水边生长的芦类植物。《论语》说,欲人子孙蕃殖,不失其类,有如萑苇。百度汉语解释完蒹葭之后又以其比喻柔弱微贱者,再和《论语》中的话联系起来就有点意思了吧?“蓼花被堤岸、陂水寒更绿”出自《田家三首》,柳宗元在诗中提到的陂水不是李陂,蓼花也不是兼葭或萑苇,却都生长在水边或湿地上,且可能会生长在一起。蓼花盛开的时节天气不会寒冷,芦苇也应该郁郁葱葱,那“陂水寒更绿”中的“寒”也就另有意味了。《水经注》又说,又径隤城西,屈而东北流,径其城北,又东径平皋城南。济水到了李城并没停下来,过隤城到平皋一路东去。有水的地方肯定会生出兼葭萑苇,不会都像李陂有那么大的气势,可就是一棵、一丛或一小片也必定与济水相伴,那是不是可以说“芦花摇堤岸、济水寒更绿”呢?

《水经注》说,济水又东径封丘县南,又东径大梁城北,又东径仓垣城,又东径小黄县之故城北。济水到了阳武县境内,郦道元提到东黄乡缘于刘媪死在了那里。刘媪是刘邦的母亲,对于其生卒年月今人大体推知是周赧王年间,至于死于何时何地,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很肯定地说:“沛公起兵野战,丧皇妣于黄乡。”《史记》和《汉书》也那么说,只是刘邦是沛郡丰邑人,母亲为什么死于阳武之东黄乡就不得而知了。待刘邦平定了天下,除了派人带着棺椁去东黄乡招魂,还封母亲为昭灵夫人,又建陵寝让老人家的神灵有个安身之处。吕后七年,也就是公元前181年,丞相陈平等人提议追尊刘媪昭灵后。吕后七年是汉高后吕雉早权倾天下了,先把戚夫人囚禁起来,再毒杀刘如意,接下来砍她的手脚、剜掉眼珠、熏聋耳朵、喝下哑药,最后扔进窟室裹变成人彘。除了除掉戚夫人母子,吕雉为了亲生儿子刘盈,连刘肥都不放过,好在那小子识相才逃过一劫。只是吕雉诛杀韩信、彭越,为了稳固刘邦的江山也功不可没。吕后临朝称制继续实行黄老之术,继始皇帝承先秦之余绪之后,女性依然处于比较优越的地位。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吕雉是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女性,也是第一个皇后和皇太后,还开启了外戚专权的先河。话题好像扯远了,想想也是,从吕后下嫁给刘邦到称为皇太后与济水毫无牵连。岂不知吕雉的故里在单父,也就是今山东单县,位于当时的丹水和济水交界处,属于西周和春秋时期的鲁国。吕雉生于战国末叶,为了躲避仇家的纠缠,父亲吕文才决定举家逃到沛县。之前,吕雉一直生活在单父,也应该是济水岸边,那她对兼葭萑苇就不会陌生。只是也未必让吕雉站在茂密的苇丛前,面对脚下的济水必须感受“寒”和“绿”吧?

《水经注》说,济水又东径东昏县故城北。阳武县之户牖乡矣,汉丞相陈平家焉。户牖乡属于阳武县,也就是今河南省原阳县东北阳阿乡。东昏县就是郦道元说的户牖乡,“秦始皇东游至户牖乡,昏雾四塞不能进,故其地为东昏”出自明正德《大名府志》,这可能是汉武帝建元元年于冤句县西南置东昏县的缘由。待王莽执掌了天下改东昏为东明,可东汉建武元年又把东明改为东昏,想想就有点意思了吧?只是陈平投奔陈胜之前还没人买秦始皇的账,他的老家依然叫户牖乡。司马迁说,陈平家穷,嫂子嫌小叔子不顾家又好逸恶劳就恶语中伤,结果被哥哥休了。只是陈平归了汉王后,绛侯、灌婴等人又说他在老家时曾与嫂子私通,却不过是传说,未证其详。

秦始皇焚书坑儒意在推行法家统治,视儒学为异端邪说也自然合乎情理了,那所谓的“三纲五常”和“三从四德”等伦理规范还不可能对秦代妇女形成约束,尤其是在婚姻方面拥有与丈夫相对平等的地位。秦简《为吏之道》所附抄的《魏户律》说,民或弃邑居(野),入人孤寡,徼人妇女非邦之故也。陈平在老家时还在秦朝的统治之下,要是他真的与嫂子通奸,照样可以依律受罚。《会稽刻石》说,防隔内外,禁止淫佚,男女洁诚。夫为寄豭,杀之无罪,男秉义程。丈夫要是有外遇就是寄养在别人家传种的公猪,妻子将他杀了也无罪。秦律赋予妇女那么大的权利,却也给了男人很多特权。“弃妻不书,赀二甲”依然出自秦律,陈平休妻只要去官府登记后就可以把人家赶出家门。只是哥哥休妻不过缘于嫂子嫌恶陈平“不视家生产”而已,“夫死未葬,就嫁之妇,亦不干法规”出自汉律,被休和改嫁不是一回事,可细想想又没有什么区别。

陈平与嫂子通奸是传闻,可哥哥休妻经过司马迁那么肯定地叙述完丝毫不令人怀疑。只是秦律对妇女提供了极大的权利保障,妻子才嫁五回最终投入了陈平的怀抱。《史记》说,户牖富人有张负,张负女孙五嫁而夫辄死,人莫敢娶。别人不敢娶一个克死五个丈夫的女人,可陈平敢,张负也敢嫁,理由也好,“人固有好美如陈平而长贫贱者乎?”之后,陈平娶了张负的孙女,资财日益宽裕,交游也越来越广了。遗憾的是,对于陈平的妻子史书没太多的记载,司马迁也只是说她是张负的孙女,可人家与丈夫生了两个儿子,且承袭了爵位,也算是善始善终。至于陈平的嫂子,被哥哥休了后也不知去了哪里,却相信她不会离济水太远吧?

《水经注》说,菏水又东北,径定陶县南,又东北,右合黄水枝渠,渠上承黄沟,东北合菏而北注济渎也。到了这里依然没与汶水合再注入大海,那就还能在济水岸边看到郁郁葱葱的蒹葭萑苇!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