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保定许城的头像

保定许城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306/01
分享
《《水经纬》》连载

第一十六章 乱石纵横泻玉鸣

澄沙动玑贝,日照映河图;洛水见祥瑞,沉壁现《龟书》;熊龙三足鳖,破石出玄圭;华夏川流多交错,乱石纵横泻玉鸣。

《水经注》说,洛水又东径檀山南,其山四绝孤峙,山上有坞聚,俗谓之檀山坞。檀山坞在今河南洛宁县西南四十五里洛水北岸,郦氏之言总是不虚,倒不会引出什么惊天动地的故事来,却也不可小觑。东晋义熙年间,也就是公元405至418年,刘裕率水军驻扎在洛阳打算西入长安,派参军戴延之与府舍人虞道元乘船逆流而上走洛川,意在探寻水军可以到达的地方。只是戴延之和虞道元到了檀山坞,却没到洛水的源头。郦道元说戴延之和虞道元“竟不达其源也”,可能是洛水太长的缘故吧?

《水经注》中提到刘公西入长安,牵扯到了刘裕灭后秦之战,后秦是五胡十六国时古羌军阀姚苌建立的政权。刘裕两次北伐,灭南燕、亡后秦,收复山东、河南、关中等地,光复洛阳、长安两都,拓展了版图,为其建刘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刘裕是彭城县,即今江苏省徐州人,南朝刘宋开国君主宋武帝。宋武帝在位时间还不到两年就因病去世,可他除了有讨伐北魏之雄心,广收遗散书籍也功不可没。自西晋永嘉之乱和五胡乱华,承载汉文化精髓的书籍大多散落遗失。行伍出身的刘裕没大学问,却于北伐的过程中,不断地派人将散落在中原各地的书籍运回建康,也就是南京,且下令对赤轴青纸、文字古拙之书亦加收藏以传之后世。

东晋元熙二年,也就是420年,宋武帝刘裕废除晋恭帝建立刘宋,之后又相继出现齐、梁、陈三个王朝,史称南朝,与北魏对峙。南朝上承东晋下启隋朝,共历二十四帝,计一百六十九年。有论者说,南朝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为华夏文明的延续、发展和传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且形成了以建康为代表的南朝文化。

五胡十六国是南北朝时期存在时间最长的蛮夷政权,匈奴、鲜卑、羯、羌、氐五大胡人部落是西晋之后入主中原的主要代表,史称“五胡乱华”。蛮夷裂土,政权更迭频繁,除了导致难以遏制的战争灾难,汉人被迫在南方建立政权,佛教盛行阻碍了儒家思想的传播。北方少数民族迁徙到中原,上至统治者下至平民,其意识形态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蛮夷文化与汉文化也的确有了一定程度的融合,却不可能完全汉化。如此以来,南朝完全保留汉文化以延续华夏文明就是必然了。

刘宋时期,宋文帝继承宋武帝之志,极力倡导办学,曾于元嘉十五年,也就是公元438年征雷次宗至京师,让其于鸡笼山开设儒学馆。宋明帝秦始六年,也就是470年,设立儒、道、文、史和阴阳五部学以辅助国学。梁武帝代齐之后,再度复兴教育,“诏设五馆,建立国学”,也是南朝官学发展的最高峰。除此之外,南朝还重用儒生,伏曼容曾为宋明帝和朝臣于清暑殿讲解《周易》,活跃于宋、齐两代极力倡导儒学。宋明帝对伏曼容礼遇有加,常把他比作嵇叔夜,还曾明吴人陆探微画嵇叔夜像赏赐给伏。南朝极力推崇礼治,除了以此巩固皇权,还起到了维护社会秩序的功能,以至于成为不变的治国方略。齐武帝继位之初,崔祖思启陈政事,特别强调以礼教教化民众。“每博议,证引先儒,罕有其例”出自姚思廉的《梁书》,是说南齐宰相王俭于朝廷议事时旁征博引堪称礼学大家,上行下效,其影响自然不可小觑。南朝政权更迭频繁,玄学盛行、门第林立,宋文帝因此撰写了《礼记》。宋文帝以传统的儒家思想作为统治之术,认为“诏以三德,崇以四术,用能纳诸义方,致之轨度”,还强调“本立化成”,所谓的“本”就是儒家思想之精髓。只是南朝时并不绝对排斥佛教,《佛祖统记》记载,自晋、宋、齐、梁、陈氏常及万僧。南朝时道教也有所发展,陆修静、陶弘景等著名道教人士都活跃于当时的社会。如此景况也造就了南朝文化之昌盛,“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一转关也”出自清沈德潜的《说诗晬语》,尤其是谢灵运所开创的山水诗影响了一代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出自杜牧的《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其中有现实映照,也凸显出江南特有的文化氛围。

刘宋是南朝之始,刘裕建宋结束了东晋王朝的统治,胸中少文墨却尊崇儒学,之于汉文化的延续可谓厥功至伟,且影响了后世。遥想当年,刘裕率水军西入长安,过洛川、探水路不见源,却没耽搁其于征伐的间隙不断地收集承载着汉文化精髓之书籍。礼兴于周、儒盛于春秋,佛、道、玄并入华夏,蛮夷之习熏染中原。只是澄沙动玑贝,日照映河图,洛水悠悠,奔腾东去,观其脉、察其络,虽迷而不乱!

《水经注》说,洛水又东径宜阳县故城南。秦武王以甘茂为左丞相,曰:寡人欲通三川、窥周室,死不朽矣。古代称三川为三川郡,也就是今河南洛阳地区,西周时指关陇地区的泾河、渭河和洛河。《国语·周语》说,周幽王二年,三川皆震,阳伯父曰:周将亡。周幽王二年,也就是前782年。秦武王生于前329年,卒于前307年,其放言“欲通三川、窥周室”时离三川闹地震相差四百多年。作为秦惠文王之子、战国时期秦国的国君,秦武王享年只有短短二十三年,可其心怀鸿鹄之志。之后,秦昭襄王继位,创造性地运用远交近攻和近交远攻策之术,除义渠、灭东周开创了新纪元。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存有争议,可西周灭亡是不争的史实。《水经注》说,茂请约魏以攻韩,斩首六万,遂拔宜阳城,故韩地也,后乃县之。宜阳隶属于河南省洛阳市,位于洛阳市西部,西周属周南地,为召伯听讼之所。甘茂请求秦武王联合魏国攻打韩国,攻下宜阳城,没尽收三川,却也扩展了秦国的版图。周幽王轻礼游戏无疑是坏礼乐之始,庄公首霸致使周天子威信扫地,再是鲁桓自立、楚国称王,也就有了东周列国,先是春秋五霸,再是战国七雄,最终被秦吞灭,华夏才成为一统。只是礼乐之说经历了春秋争鸣之后,儒学并未获取独尊的席位,这不能不与“轻礼”的秦人有关。秦人多年为周戍边,与戎人杂居错处,远离中原才被视为“蛮夷”,之后统一华夏,可其精神依然“偏居一隅”,悲哉?喜哉?不能一概而论。只是洛水长流东去看似无踪,又怎能抹去秦武王之誓、茂联魏血洗三川之行呢?一蚁之穴可溃千里之堤,何况,秦魏联军斩首六万得宜阳血染洛川!

《水经注》说,又东北出散关南,洛水东径九曲南,其地十里,有坂九曲。《穆天子传》所谓天子西征,升于九阿,此是也。九阿又称九曲,位于今河南省宜阳县西北,郭璞却怀疑是新安县十里九坂。《穆天子传》中说天子西征是指周穆王征讨犬戎部落。犬戎又称猃狁,曾经活动在今陕甘一带,都城在如今的甘肃省静宁县威戎镇。《后汉书》说,昔高辛氏有犬戎之寇,帝患其侵暴,而征伐不克。高辛氏是黄帝的曾孙、尧帝之父,犬戎视二白犬为祖先,以白犬为图腾,曾是炎黄的劲敌。《后汉书·西羌传》说,昔夏后氏太康失国,西夷背叛。及后相即位,乃征畎夷,七年然后来宾。至于后泄,始加爵命,由是服从。后桀之乱,畎夷入居邠、岐之间,成汤既兴,伐而攘之。及殷室中衰,诸夷皆叛。至于武丁,征西戎、鬼方,三年乃克。畎夷就是犬戎,又称混夷、昆夷。《后汉书·西羌传》载录的文字表明,犬戎与华夏族始终存在于对抗与融合中。待武王伐纣兴周,犬戎依然有不臣之心,那周穆王西征自然顺理成章了。公元前964年,祭公谋父统领周军跟从周穆王西征,进兵阳纡,周军大胜,《史记·周本纪》说,自始荒服者不至。周王朝在周边外族中失去了威信,缘于周穆王对边境少数民族采取了高压政策,荒服者,也就是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就不再和周朝来往。周幽王继位之后,腐败朝政、宠爱褒姒,还废嫡立庶,导致太子宜臼逃奔申国,也就是姥姥家门,申侯联合缯国和犬戎一起攻西周大胜,周平王迁都洛阳立东周。宗法制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立于夏,兴于商,到了周朝愈加完备,这就牵扯到影响后世的礼乐文化。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血缘是宗法制的核心思想,构筑了分封制的绝对分配原则,而礼乐制是二者的保障,也就上升到了文化层面。不管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是否真实,废嫡立庶本身就是对礼乐文化的破坏,那他无疑是东周之后礼崩乐坏的罪魁祸首!“不恤国事,不乐臣妾,肆意远游”出自《列子·周穆王》,对于一个人的评价不能一概而论,也相信穆天子登上九阿时激情满怀,却不知“南山秋风已萧瑟”!继“秋风”句之后,张耒在其诗作《洛水》中紧接着再续“倒影上下迷空翠”倒是不错的景致,可洛水东去不复还又作几何感想呢?

《水经注》说,(枝渎)又东北径三王陵东北出,三王,或言周景玉、悼王、定王也。枝渎是洛水的支流,郦道元说其东径周山时,却没忘记周灵王冢。依据《皇览》说,周灵王就葬在洛水南岸城西南的周山上。周灵王在位时周朝国势日益衰败,天子威信低落,诸侯各国纷争不断,还有了弭兵会盟,约定各国间停止战争,奉晋、楚两国为共同霸主。“盖以王生而神,效谥曰灵”出自《皇览》,传说周灵王生来有点神异,前去墓前祭祀的人络绎不绝。《水经注》又说,又东北径三王陵东北出,三王,或言周景王、悼王、定王也。史料说,定王应为周敬王,即景王之子、悼王之弟。只是郦道元查阅史料和传记,其中没提到周景王、悼王和定王究竟葬在了哪里,可周山上的坟的确属于周朝。《水经注》说,今陵东有石碑,录赧王以上世王名号。想郦道元著《水经注》之前一定上过周山,当时正是南北朝对峙时期,作为一代儒宗,叹周室之衰微,望南朝之遥远断然不会无动于衷,可其真情实感亦“所未详矣”!

《水经注》说,(甘水)又东北过河南县南,《周书》称周公将致政,乃作大邑成周于中土,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郏山,以为天下之大凑。秦置河南县,属三川郡,治所在今河南洛阳市西涧水东岸,西汉属河南郡,西晋末废,东晋义熙末复置,北魏太和中属河南尹。郦道元说,甘水发源于非山东麓,北流注于洛水。非山是传说中的山名,有人疑是《山海经》中提到的旄山,郭守敬著《水经注疏》时也提出了质疑。清代经学家孙星衍说,今宜阳县东南有鹿山,一名非山,甘水出焉,郭守敬却说:“孙氏谓鹿山一名非山,为此《注》误文所惑。”至于甘水,一说是今广西灵川县西北甘棠河,一说是渭河支流,在今陕西周至县东,可郭守敬只对甘水的流向予以了否认,并没说其不注入洛水。“宜阳入洛之水甚多”出自《水经注疏》,那其中的一条就叫甘水也未可知。好在郦道元意在以甘水引出周公文以洛水为依托建都的事,至于水名之乱可不计较。《水经注疏》说,《周书》称周公将致政,乃作大邑成周于中土,守敬按:原书作土中,孔晁《注》,于天下土为中,则作中土为是,《类聚》六十三引《周书》亦作土中。百度汉语说,“土中”意为四方中心地区,那洛阳作为周朝之大都会就是不二的选择。《孝经援神契》说,八方之广,周洛为中,谓之洛邑。洛邑是周朝都城洛阳的古称,《汉书·地理志》说,昔周公营洛邑,以为在于土中,诸侯蕃屏四方,故立京师。

郦道元借用挚仲治的话说,古之周南,今之洛阳,汉高祖始欲都之,感娄敬之言,不日而驾行矣。挚虞,字仲治,西晋著名谱学家。《史记》说,然而刘敬脱挽辂一说,建万世之安,智岂可专邪!司马迁说的刘敬就是娄敬,劝谏刘邦舍洛阳建都汉中成功,高祖赐其刘姓,拜为郎中,号奉春君。洛阳因地处洛水之阳而得名,夏朝初年,禹划九州,河洛属古豫州地。洛阳是夏王朝立国和活动的中心地域,太康、仲康、帝桀都以斟鄩为都城,《括地志》说,故鄩城在洛州巩县西南五十八里,盖桀所居也。西周代殷后,始在洛阳营建国都。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是为东周。汉高祖五年,也就是前202年,刘邦建汉,初都洛阳,后迁长安,改三川郡为河南郡,治洛阳。堆积史料无非解释一个名词或地名,可其中也不乏故事。高祖初都洛阳当然有其说得过去的理由,可娄敬驳刘邦也振振有词。《史记》说,已而问娄敬,娄敬曰:“陛下都洛阳,岂欲与周室比隆哉?”武王伐纣,兴周也兴礼,礼者礼法也。《论语·为政》说,导之以德,齐之以礼。娄敬劝谏汉高祖时也说,及周之盛时,天下和洽,四夷乡风,慕义怀德,附离而并事天子,不屯一卒,不战一士,八夷大国之民莫不宾服,效其贡职。娄氏之言也不过说周王能以德服人、以德治国,民心所向,天下安顺,那刘邦就没有德行了吗?非也。娄敬在接下来的谏言中言简意赅,刘邦不是无德,而是难与“积德累善十有馀世”的周人比肩,关键是迁往关中之后可守秦地之险,也可靠膏腴之地拒外患而求得保全,按司马氏所言就是“案秦之故地,此亦搤天下之亢而拊其背也。”起初,刘邦并没听信娄敬的谏言,待留侯张良说话了才当日乘车西行到关中建都。

春秋之乱导致礼崩乐坏,经历百家争鸣儒学逐渐成为显学,却没独占鳌头。待刘邦建汉后,奉行黄老之术,以道家思想为宗,兼收阴阳、儒家、法家、墨家之精髓,讲究修行、经世和致用,无为而无不为也顺应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刘邦乃平民出身,不喜欢被礼所缚,曾摘下儒生的帽子撒尿实为市井无赖之举。只是刘邦当了皇帝就不能像干亭长时无拘无束了,何况,黄老之术又不丢弃儒学,除了为儒生和经师们提供宽松的生存环境,还逐渐消除了焚书坑儒留下的阴影。遗憾的是,黄老之术不是治国的万世灵丹,待无为而治出现的后果妨碍了皇权,汉武帝独尊儒术才结束了一个时代。刘邦留恋洛阳不过羡慕周室兴旺几百年,娄敬谏言从实际出发取其利而避其害,至于周人治国之德就在其次了。郦氏借用他人之言说起高祖建都来冷静又理智,并无多余之言,只是泱泱洛水东去,该留住的终究要留住,看似无痕却有痕,岂能视而不见乎?

《水经注》说,洛水又东,明乐泉水注之,水出南原下,三泉并导,故世谓之五道泉,即古明溪泉也。五道泉在今河南巩义市西南,1990年代撤巩县建巩义市。洛水又往东流经巩县故城南,此城为东周王室所居的地方,原是周时王畿以内的巩伯国。《民国巩县志》说,巩之为巩,始于西周巩伯国,周显王二年,也就是公元前367年,西周惠公封其少子姬斑于巩。商代称阙巩,秦庄襄王元年,也就是公元前249年置县,因“山河四塞”巩固不拔而得名巩县。《吏记音义》说,巩县有谷水者也。谷水发源于崤山以东的马头山谷,流经渑池、新安,至洛阳会孝河,东南流注洛河。崤山以古崤县得名,又称嵚崟山、肴山,古地名,在河南西部,洛宁县西北,今陕西省西安、洛阳之间的黄河流域,与函谷关并称崤函,为天下“九塞”之一。洛水之丰裕得益于有多条水注入,古来就该如此,要是涓涓细流,黄帝东巡河也就没必要驻足。《吏记音义》说,黄帝东巡河,过洛,修坛沉壁,受《龙图》于河,《龟书》于洛,赤文绿字。《龙图》就是《河图》,北宋孔传说,伏牺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文以画八卦,谓之“河图”。闻一多在《书信·给梁实秋先生》中说,河图则取义于河马负图,伏羲得之演为八卦,作为文字,更进而为绘画等等,所以代表中华文化之所由始也。《竹书纪年注》说,龙图出河,龟书出洛,赤文篆字,以授轩辕。《龟书》是《洛书》,张衡说,龙图授义,龟书畀姒。《洛书》也像《河图》一样都钟情于数字之变幻,寓意万物有气即有形,有形即有质,有质即有数,有数即有象,“气、形、质、数、象”巧妙组合融于一体。《吏记音义》又说,尧帝又修坛河、洛,择良即沉,荣光出河,休气四塞,白云起,回风逝,赤文绿色,广袤九尺,负理平上,有列星之分,七政之度。尧帝再在黄河和洛水岸边修筑祭坛,龙马衔甲伴着瑞气、白云和旋风就从河中出来了。龙马衔甲就是赤甲,古代谶纬家谓为帝王受命之祥瑞。《尚书中候》说,龙马衔甲,赤文绿色,甲似龟背,袤广九尺,上有列宿斗正之度,帝王録纪兴亡之数。《吏记音义》又说,记兴亡之数,以授之尧,又东沉书于日稷,赤光起,玄龟负书,背甲赤文成字,遂禅于舜。之后,舜以禅禹。只是商汤东去洛水巡察,仿效尧帝设祭坛,且连续扔下三块璧玉,竟然无五色祥光升起,除了见到一对黄色的鱼,还有一只在水中沐浴的乌鸦。之后,乌鸦随着鱼飞了起来,化作一块刻着红字的黑玉和一块有红字的黑龟甲,汤遂起兵伐桀,所以《春秋说题辞》说,河以道坤出天苞,洛以流川吐地符,王者沉礼焉。如此以来,龙马衔甲就显得越发神奇了起来。

《天问》说,伯禹愎鲧,夫何以变化?纂就前绪,遂成考功。有人说《天问》中的“愎”字其意为“腹”、“怀抱也”,也就是大禹的确是从鲧的腹中生出来的,这一说法基本符合神话起源的本真意图。只是还有“禹生于石”的说法,鲧死后化成石,以吴刀刨开而出禹。古时以吴地作刀最为锋利,张华作诗赞:吴刀鸣手中,利剑严秋霜。“伯禹愎鲧”的神话隐藏着生殖崇拜,于原始先民的心中万物都具有灵性,石作为生殖能力象征才有了无母而生的神话。其实,“伯禹愎鲧”是父权崇拜的产物,鲧、禹生活的年代正处于从母系到父系氏族的过渡期。之后,禹有了启,也有了家国天下的政治格局,其间,神话的作用自然不可低估。再之后,启兴夏、汤建商、武王立周,礼乐阜盛,却依然有很多神话流传于后世。只是河出图、洛出书与“伯禹愎鲧”的神话令后世不忘,也注定汤汤华夏之川流波涛汹涌、起伏跌宕。站在洛水岸边,回首还是眺望都让人感怀不已,却难以尽言,只是悠悠水去亦有声,言者无过也多余!

《水经注》说,伊水又东北,涓水注之,水出陆浑西山,即陆浑都也。《水经注疏》说,山当在今嵩县西北,今有顺阳水,出宜阳县南五十里鱼儿泉,《一统志》疑即涓水,非也。即陆浑山者也。陆浑山在河南洛阳境内,涓水的发源地,涓水是现在流经伊川县鸣皋乡东入伊水的顺阳河。《水经注》又说,涓水又东径陆浑县故城北。平王东迁,辛有适伊川,见有被发而祭于野者曰:不及百年,此其戎乎。西汉置陆浑县,属弘农郡,治所在今河南嵩县东北陆浑北二十余里,西晋改属河南郡。辛有是周平王时的太史,姒姓,其两子到晋国任史官,董督典籍,因姓董氏。伊川一般指伊川县,夏时县西南大部地域称豫州伊阙地,周襄王时称伊川,战国时改称为伊阙。被发者之言也充满了神话色彩,可其谶语果真应验了。鲁僖公二十二年,即公元前638年,秦国和晋国果然把陆浑一带的戎人迁到了伊川,陆浑这个县名也就有了由头。

只是郦道元所述并不完整,《左传·僖公二十二年》说,初,平王之东迁也,辛有适伊川,见被发而祭于野者,曰:“不及百年,此其戎乎!其礼先亡矣。”周幽王失礼在先,周平王间接弑父谋位在后,彼此互为因果,却必须承当连带责任。周失礼而无法呈现武王治周时之盛景,戎人入伊川的直接后果就是“其礼先亡矣”。《风俗通义》说,戎者,凶也。“残暴、厉害、不吉利”都是对凶字的解释,礼兴于周,无礼则凶。“夷蛮要服,戎翟荒服”出自《史记·周本纪》,荒服属于古“五服”之一,指离京师二千到二千五百里的边远地方,一千五百里至二千里为要服,可见戎翟之居地比夷蛮还要远一些。西羌是西戎的别支,《风俗通义》又说,羌,本西戎卑贱者也,主牧羊。”《韩非子·难三》说,是以明主言法,则境内卑贱莫不闻知也,不独满於堂。韩非说的“法”意思应该是“.标准、模范、可以仿效的”,除了法令、法规,礼对日常行为的约束也不可小觑。所谓卑贱者就是不受法之束缚,东汉泰山太守应劭说西戎卑微,韩非子释卑微,《史记》说,后十有馀年,武王伐纣而营雒邑,复居于酆鄗,放逐戎夷泾、洛之北,以时入贡。之后二百余年,穆王伐戎,且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然周室衰微,祸起萧墙,家贼引来外患,致使周天子失信于诸侯无力自保,东周之始也是春秋之初,礼崩乐坏可悲可叹!好在春秋之后出现百家争鸣,儒学兴起,逐鹿华夏,与法、道、墨等一比高下,虽曲折,究竟有独占鳌头之时。遥想当年辛有抵达伊川,听完被发者之言不知何等悲哀,只是观伊水、看涓水,举目仰视陆浑山,天地氤氲,万物化淳,阴阳二气交会和合又怎能逃得过自然二字?

《水经注》说,(涓水)又东南左会北水,乱流,左合禅渚水,水上承陆浑县东禅渚,渚在原上,陂方十里,佳饶鱼苇,即《山海经》所谓南望禅渚,禹父之所化。渚是水中的小块陆地,郭景纯说,禅,一音暖,世人称这片泽地为慎望陂。《左传·昭公七年》说,昔尧殛鲧于羽山,其神化为黄熊,以入于羽渊。实为夏郊,三代祀之。传说鲧治水无功,被尧处死在羽山,其神灵就化作了黄熊跳进羽渊。依照《山海经》的说法,鲧化黄熊就在慎望陂,可郭景纯提出了质疑,只是又没过分地计较,反正变成了精怪,就不论在哪里了。只是晋代郭璞引用《开筮》的话说,鲧死,三岁不腐,剖之以吴刀,化为黄龙也。遗憾的是,对于鲧死后的变化争论不休,《经典释文》说,熊,音雄,兽名,亦作能,如字,一音奴。能,三足鳖也。其实,鲧死后化作黄熊也好,黄龙或三足鳖也罢,都是说禹之父人死神灵还在,可“禹生于石”又怎么解释呢?其实,答案很简单,解释不透的就不解释了,何况,万变不离其宗。“洛水秋深碧如黛,乱石纵横泻鸣濑”出自张耒的《洛水》,洛水只不过是诸多河水中的一条,泱泱华夏之川流纵横交错,有声有色、雪浪淘淘方可见大《河图》!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