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宁远梦见和于秀莲在悬崖峭壁上凿的一条小路上艰难跋涉。小道陡得几乎是直上直下,且向外倾斜。外面是万丈深渊。路面光秃秃的,没有任何扶手。稍不注意,就可能滚下深渊。宁远提心吊胆,走到半截,想打退堂鼓。别说往回走,转一下身都极其困难。
凌晨四点醒来,宁远再也睡不着了。直觉得胸口堵得难受,一种失魂落魄的孤独感始终笼罩着他。玻璃窗朦朦胧胧泛着月白的光。除了满耳朵“呜呜”的血管流淌声,什么也听不见。寂寞得要死。
于秀莲提议到省会转一圈,散散心。宁远心里话,要是乔小叶在省会就好了。宁远和于秀莲当晚便赶了回来。
于太太忙着拌饺子馅。今天冬至,吃饺子不冻耳朵。见宁远他们回来,不好意思笑笑说:“都怪我下手迟了,谁知你今儿晚上就回来哩?”于秀莲上手边帮着和面,擀皮,边对宁远的遭遇做了简要述说,于太太笑笑,只是叹气,又唠叨了些家长里短。
于仁智听了宁远的遭遇,歪在沙发上,只是发呆,一会儿又爬在桌子上,用左手艰难地写着日记。
宁远被削职为民,赶回C站。他总感到无颜去见江东父老。尽管头头脑脑好话说了一大车,又有什么用?这可不是打一巴掌揉三揉就能解决得了的。对他的处理简直就是在脸上烫金字,再揉也揉不掉。他真成了官场上的于连.索黑尔,直差被送上绞刑架了。
不过,宁远每每一下火车,一踏上家乡的土地,仿佛从狭窄龌龊黑暗的天地挣脱出来,旋即变得轻松愉快。朦胧的月光下,一切都显得格外亲切。窄窄的遍布他足迹的站台,一岁一枯荣的小草树木,幽静的房舍、小院,小草中蜿蜒曲折的小径。甚至那笼罩着死亡气息的汉墓群也透着几分朦胧的诗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宁远到阔别两年有余的C站转一圈。对于他的“遭遇”,伙伴们有的表示惊讶,有的叹息,贾横安慰道:“还是咱穷哥儿们在一起痛快!”宁远听起来颇受用,但他实在是不甘心哪。因为他总有一种被捉弄被愚弄的感觉。士可杀不可辱啊。宁远忽然想起主席说过的几句名言,大意是,像“文化大革命”这样的运动,最好十年八年发动一次。宁远恨不得全国马上来一场轰轰烈烈的大运动。他希望有很多人被打成“右派”或“现行反革命”,他宁远也“有幸”加入他们的行列。至少他宁远不会像现在这般孤单,不像现在这般显眼,至少由于是“冤假错案”,还有平反昭雪的希望。他宁愿做一个“运动”的遗少。他出生于六十年代,他经常听大哥哥大姐姐们讲令他们十分骄傲令宁远羡慕不已的非凡经历,诸如“全国大串联”,“到北京接受主席接见”等等。尽管后来宁远也被吸收为“红小兵”“红卫兵”,但只是象征性的,与大哥大姐那时的“红小兵”“红卫兵”不可同日而语,就如一个是塑料花,一个是土生土长的鲜花。当然,倘候迎松之类被打成“右派”或“现行反革命”,他宁远宁愿做一次名符其实的“红卫兵”,管他“文斗”还是“武斗”哩,关键是出这口“鸟气”!
说谁谁谁现实表现不好,宁远家长便说:“碰到运动够他呛!”这几乎成了他们的“口头禅”。好象“运动”是一把万能钥匙,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或许长期受到“浓厚的运动氛围”的熏陶,自然而然成为“八十年代新一辈”的宁远,总有一种解不开的“运动”情结。
二
上面有令,要宁远下个星期一到C站报到。尽管在意料之中,听到这个消息,他心里还是一沉。就像被判处死刑,不吃枪子之前,总是怀着一线希望,一线期待。
宁远到段团委进行最后的交接。
宁远在段机关走廊迎面碰到乔小叶。乔小叶隔着镜片面无表情看他一眼,好象彼此不认识。宁远心中掠过一片阴影和一丝淡淡的悲哀。人家毕竟不是自己的梦中情人啊。
乔小叶一脚揣开段工会的门。旋即听到乔小叶大声调侃和“咯咯咯”的笑声。
几个同事在一楼大厅打台球。十几个人在围观助阵。可能是打得太投入了,宁远在旁边站一会儿,谁都没和他打招呼。宁远心里又掠过一缕寒意。他触景生情,想起韩作荣的一首诗《台球》:
球,不同颜色的球
拢在一起
又在长杆和手指的操纵下溃散
球,撞击着球 奇巧的挪移
清晰、阴冷且琐细的声音
下坠的沉重与有意的磕碰
蕴含在柔韧的呼吸之中。球
在墨绿的丝绒上滚动
硬碰硬的排斥
陷入网袋。球与球摞叠的音响
让眼角波动着快感
分寸的拿捏,熟稳的击打
都只为了一道简单的减法
让一些球在台面上消失
用球把球埋葬
这是不是一场悲剧?
可球没有知觉。它不解长杆的撩拨
球离不开球台。可悲哀的
倒是离不开球台却长着双腿的人
宁远想,台球离不开球案,可他必须离开工作了近三年的京南车务段机关。仅仅因为他是长着双腿的人吗?常说,长三条腿的蛤蟆不好找,长两条腿的人可到处都是啊。
回想前几天的所作所为,宁远觉得颇好笑。再与别人谈及此事,自己都感到腻味。宁远抱着某种例行公事的心理,怀着一线谈谈的渺茫的希望,边敲门边推开陆清风的办公室。见赵冬青段长双手扶着桌子,爬在陆清风对过,正商量着什么。赵冬青斜宁远一眼,一直目送他坐在沙发上。听陆清风介绍,他才认出宁远来。赵冬青拿眼斜着宁远,脸上无一丝笑容,问:“你是不是党员?党员就应该讲党性!”他坐在宁远对过的床上,问:“谁最早把这消息透露给你的?”又带着训斥的口吻问宁远,“你都给候迎松书记讲了些什么?!”然后又讲了一大通他与陆清风走过的曲折经历。他和陆清风一唱一合,喜笑怒骂。赵冬青忽然问宁远:“你听着没有?”他说,他打过仗,出过国,出生入死好几回,说着走到宁远跟前,非要宁远摸摸他的脑袋。宁远站起来伸手摸摸,头顶果真有一个指头肚大的圆坑。他说,当年他正在调车,听说抗美援朝,就自愿报了名。有几个一块报名的,临走又变了卦,说啥也不去了。纯粹是孬种。在战场上,他的脑袋差点给打碎。赵冬青意味深长地对宁远说:“以后注意,领导叫干啥就干啥,别挑。当然,除非特殊情况,像参加抗美援朝,那就是我自愿去的,是我挑着争着要去的。平时,你适合干什么,领导心里清楚,用不着你去说明,更不要提任何要求。”宁远感觉这老头挺有意思,很可爱。
宁远到C站报到时,站长室挤了一屋子人。贾横站在霍全顺站长面前,借助手势,竭力在辩解什么。好像是作业中发生什么问题。这仿佛是有意表演给宁远看的。因为,他马上就要扮演贾横的角色。
原本说好的,宁远到C站学习内勤值班员。即便他原来干过内勤值班员,因为好几年未接触过,难免手生,从新学习或熟悉一下在情理之中,谁知令上写的竟是学习助理值班员。一贬到底,可能与这次“大闹”书记室有关。宁远和霍全顺站长聊一会儿。他对宁远说:“车站人手紧,先替几天调车吧。”这无疑又朝宁远胸口刺一刀。从车务段到车站,从机关办公室到基层生产一线,虽不能说从仙界到凡间,毕竟是人生的大起大落。宁远对这种“巨大”的人生变化尚未适应,突然又要他像以前那样穿一身油乎乎的工作服,重操旧业,他如何受得了?再说,刚被削职为民,他的思想还没有转过弯,总得给他一个适应过程吧,让他直接学习助理值班员也行,按步就班,他实在不愿再节外生枝,也不愿任何人再给他添任何麻烦。因为没有任何思想准备,宁远只喃喃地嘟哝几句,反正是不情愿。继而是一阵难堪的沉默。刚报到就出现了不愉快,可谓“雪上加霜”了。宁远一心想打破僵局,可惜力不从心。眼下的霍全顺已不是和他平起平坐时的那个霍全顺了。他也不是在段机关当干部的那个宁远了。
三
明天宁远就要上班了,他又找霍全顺聊了会儿。霍全顺劝他少发牢骚。他说,他也曾有过类似的遭遇。当时他啥也没说扛着铺盖卷就回来了。要说不生气那是假的。回来没多久,胃粘膜脱落,到东北疗养了三个月。气的。现在咋儿样?咱比他们谁差?咱争的就是这口气。
宁远遭贬谪之后,首次以普通职工的身份在C站露面。在段机关上班时,他经常在本站上下车。戴鸭舌帽,呢子褂,说起来真有些派头。乍一换上按规定必须穿的路服,好像戴了紧箍咒。一走出家门,好像全家属院的人都在拿嘲笑鄙视的目光看他,拿手指头在背后厾点他。他究竟犯了什么弥天大罪,竟落了个“千夫所指”。
车站规定提前十分钟到站,打扫卫生。宁远只得随乡入俗。在段机关待了两年多,自己主持一沓儿工作,也算一方土地,上班来下班去,哪有这么多王八屁股,规定(龟腚)。人说二回包子不好吃。对此,宁远算有切身体会了。所谓“落毛的凤凰不如鸡”。
霍全顺吩咐宁远先打两天日勤,也就是打杂。今天的任务是分大米。临近过年了,车站给职工联系了上万斤大米。看一时半时分不完,趁交接班功夫,霍全顺叫来十几名职工,将成袋的大米搬进仓库。有十几麻包。一麻包足有二百来斤。于游阔往手心“扑”吐口唾沫,搓搓手,招呼几个棒小伙子:“来。帮我抽到肩上。”宁远一听愣了。于游阔已四十来岁,年龄不饶人哪。何况他本骨瘦如柴。见人们有些迟疑,于游阔不耐烦了:“老头操老娘,晚早这点活!还磨蹭个啥?快点!”说着,背朝大伙,猫下腰。恭敬不如从命。人们“哼哼哈哈”地喊着号子,将小山一样的麻袋抽到他狭窄瘦削的肩上。真担心会听见“喀巴喀巴”如枯柴断裂的腰折声。大家不约而同地都没有松手。于游阔倒背双手,攥住麻袋的两个角,上下颠颠,稳住了,说:“别管了,别管了。”继而像个乌龟,迈着坚实有力的步伐向仓库走去。其他几个有自知之明的,一人拽住麻袋的一个角,像抬一口肥大的死猪。几趟下来,手腕子又酸又痛。宁远解手时,解裤腰带的力气都没有了。
四
C站家属院的几只狗,死的死,逃的逃。
于秀莲说,家属院靳太太家被盗了。奇巧的是,被盗的竟是邻居田太太暂时放在她家里的豪华落地电扇。前段时间她儿子结婚时没地方搁。这豪华电扇原是与靳太太那台普通电扇放在一起的,后一个却安然无恙。人们都说,这贼肯定是个知底的。做贼心虚,难道还能像在商店里挑挑拣拣不成?从作案现场看,那贼颇有心计,事先做了周密安排。如在唯一的出口处拦了几道铁丝网,还准备了一根木棍。宁远晚上回来时,听于太太说,他们家也被盗了。昨夜在院里晾晒的衣服,今天竟不翼而飞了。后来于太太发现靠在墙头檩条粗的竹杆上,有贼滑过的痕迹。同时左邻右舍也发现有贼涉足的迹象。顿时,全家属院笼罩在一片阴影中。随着夜幕的降临,有几家早早息了灯。不知谁在修补加固门窗,“叮叮当当”敲得山响。以往搓麻将搓到很晚的几家,也早早歇息了。除了各自在自家的房前屋后象征性地拦几道铁丝网,别无办法。周围是一望无际的旷野。一到晚上,有月亮,四周是朦朦胧胧暗暗淡淡的一片神秘,没有月亮,整个家属院上空犹如扣了顶黑锅,眨眼的星星犹如锅底破的洞洞。这时,家属院的人们格外怀念曾经或爱怜有加或过份虐待的狗来。
于太太发现家里喂的鸡昨夜被偷了三四只。田太太家被偷了七八只。她们个个恨得咬牙切齿。田太太说:“是不是贾横干的?听说那小子平时不正干,没事就赌!”在一旁的田友云忙提醒她:“别胡说了,让人听见,跟你没完!”田太太立时噤若寒蝉,警惕地向四周扫一眼,然后跟田友云回去了。其他几个也好像冒犯神灵似的,各自散去。
老雷经过连续两个晚上的蹲坑,终于逮住前来伺机作案的小偷。正是贾横。老雷举起巴掌,本想狠搧他几巴掌,又抬起脚想揣他个跟头。想起他和霍全顺的特殊关系,终究没有出手。老雷只骂了两句,便放人了。
五
宁远原本想好了,到车站,老老实实,安分守己,做一名职工,上班来,下班走。无奈,站长总是给他找些“闲事”,今天分大米,明天抄写材料。树欲静而风不止啊。
宁远 在学习室抄写材料,见衣帽整齐的乔树风掂着一只黑皮包走进来。他此行是找霍全顺站长洽谈一笔货物运输生意。宁远向他点头示意。乔树风由于肚皮渐渐发福,远处看仿佛一只昂首挺胸的高脚杯。此人平素特别讲究穿衣打扮,特干净,只要没事,便坐下来弹衣服上的尘土,从帽子弹到裤脚,一直到皮鞋,“有枣没枣打三杆”,似乎成了例行公事。那种耐心和执著,犹如猫咪闲遐时舔舐梳理自己的皮毛。乔树风被霍全顺客气地请到自己办公室。
贾横替调车作业数错车,造成返勾作业,又因与同伴发生争执动了拳脚,被停职检查。他向宁远要一张稿纸。宁远明知故问:“写啥哩?”他“嘿嘿”一笑,若无其事地说:“站长让我写写昨天上班的经过。 ”说毕在宁远一旁坐下,铺开稿纸,左右端详一会儿,好象在看一部天书,然后大模大样地挥笔在稿纸上写几个字,见宁远斜眼偷觑,便起身坐到离他最远的会议桌西侧,与宁远遥遥相对。宁远知趣地继续埋首写他的材料。一会儿,贾横凑过来,问他“错”字如何写。“这一错,铁难铸”。讨教后,复又坐回原位,皱着眉头,半天才写一个字。过一会儿,贾横又过来向宁远讨教“拳”字。宁远心里话,终于“不打自招”了吧?
打日勤,意味着老在站长身边转悠。宁远只好硬着头皮应付。身在江湖,身不由己啊。上午听说车务段来检查工作,宁远将招待室打扫一边,匆匆躲了。和宁远一块打日勤的贾横,挺卖力气,叠被窝,套被套,擦玻璃。于游阔下夜班刚睡着,被他不客气地赶跑了。
六
快过年了,田太太托亲戚的福,弄了一袋带鱼,给左邻右舍分了一些。平时不大对劲的,自然没份。于秀莲说:“有啥了不起?不就是几条带鱼吗?”她不仅能弄到带鱼,还能搞到鲤鱼。她说,她早和东风煤矿安科长联系好了。
休班,宁远随于秀莲到东风煤矿买鱼。于秀莲在车站负责托运行包,经常与煤矿打交道。倘没有这层特殊关系,断不会卖给你的。
安科长有言在先,此事不足为外人道。赶到那里,正巧碰见安科长。他笑着迎上来:“我说呢,等你们半天了,也不来,正要找你们呢。”他有一米七多,圆圆的微黑的脸,一团和气。于秀莲急不可待,兀自向对过的仓库走去。安科长笑着向她打手势:“跟我来,跟我来。早给你们挑好了,小灶饭。”宁远忙不迭地报以十二分感激的笑。安科长在前头带路:“和职工们一块分,忒扎眼,这事你们也知道。”尾随他七拐八拐,来到另一间仓库。里面放着四五个鼓鼓的编织袋,散发着浓厚刺鼻的鱼腥气。安科长亲自打开袋,里面冰冻的带鱼完整无损,几乎一般大。于秀莲惊喜得合不拢嘴。安科长在上面拍拍,“这是专门给你们.......还有工区,预备的。说吧,要多少?我给你们称。”说完从里面抽出冻结成板状的带鱼,朝秤上一扔,冰渣溅起老高,秤杆高高的。“算十斤怎么样?”不等对方说话,早扔进宁远张开的口袋。然后,他又打开另一个编织袋。“鲤鱼!”于秀莲脱口而出道。安科长将最上面几条大肚子鱼扔一边,捧出三四条玉米棒大小的鲤鱼,挺匀称,“这对你们是格外照顾喽?”秤杆依然高高的。“算五斤!”又亲自装上,然后搓搓手,“怎么样,还满意吧?”宁远连连点头。他又微笑着转向于秀莲,“怎么样,算帐?”于秀莲双手交叉放在胸前,极不自然地笑着,忽儿看看宁远,忽儿看看安科长,待会儿,试探着问:“能不能再给称几条带鱼?”“行!”安科长头一别,口气虽温和,但明确讲了,剩下的还有好几家哩。于秀莲笑笑说,“我是说,我们那鱼,也有好几家分哩。”安科长随即点点头:“好吧,再给你饶几条!”临走,他一再嘱咐于秀莲,回去不要乱说。
在于秀莲面前,宁远心里忽然涌起一股莫名的自卑。在某些方面,他确实不抵于秀莲。倘于秀莲在段团委,断不会落到他这般地步。起码她敢于并善于运用手中的权力,关键时候能得到“相应”的实实在在的回报,从而在心里上得到某种“平衡”。即使她将来不再从事这项工作,却不至于有太大的“失落感”。别说他宁远,陆清风又怎么样?不是照样后悔吗?
或许这就是权与利的关系。他宁远在团委待了两三年,权在哪儿?利又在哪儿?一天到晚忙忙碌碌,却不知都忙些啥。简直就是猴子捞月。
在回来的路上,宁远还胡思乱想。眼前汉墓群上面蓬断草枯,十分荒凉。去年他与乔树风来这儿为老山前线定做鞋垫,那是什么身份?今天是什么身份?现在人家乔树风还在段机关,经营着那个服务公司。还和以前一样,每天坐火车跑通勤。听说,马上要在市里要房子了。
宁远想起来便觉十分好笑。在段机关奋斗了两三年,近千个日日夜夜啊,“奔趋乎爵禄之位,伺候乎权贵之门,摇尾而乞怜,胁肩而取媚,以侥幸于寸进”。却原来是水中捞月,“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宁远就像安科长手中随意摆弄的鱼,谁想饶就饶一条。而且他是“一尾被煎的鱼/火熄时/灵魂的余烬叫寂静”。
七
宁远继续打日勤。没事便去外勤值班室。那是他的“避难所”。一则那里闲杂人员多,不觉得无聊拘束。二则愈是热闹的场所,愈好隐藏自己,不显山,不露水。人们天南地北,海阔天空,什么都啦呱,而且像二八月猫吵窝一样热闹。贾横也在那儿。到年根了,自然离不开肉蛋蔬菜之类。诸如价格贵得要命啦,香烟名酒防止假冒伪劣啦,继而又谈及工资奖金如何偏低,上面如何抠屁眼嘬指头。头头脑脑如走马灯,好多愿望化为泡影。贾横说:“去年所以领那么多奖金,全粘人乔树风的光。别看一个经理,谁也不尿谁。”
宁远心里话:这话不假,连候迎松都敬他三分。道理很简单,乔树风管着全段的“小金库”,候迎松贪得无厌,公款私用,自然是吃“乔树风”的嘴软,拿“乔树风”的手短。何况,副局长是乔树风的亲家!
于游阔说:“怕?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都是一个人,谁能比谁尿多高啊?要说遇事好说好商量行,要说怕,咱怕谁?反正我是谁他妈的也不草鸡!”
乔小叶副站长找宁远谈话,计划抽他下来替几天调车。宁远勉强答应后,去总务借信号灯,总务说啥也不愿意借。你不愿意借,我还不乐意干哩。宁远转身又找乔小叶,说啥也不替了。后来觉得自己出尔反尔,有些出格,又找乔小叶,说,还是替调车吧。乔小叶见他反反复复,以为他妻子在拉后腿,便旁敲侧击,说了几句。于秀莲知道后,非要找他们给她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看计划,晚上有一勾作业。睡之前调车组哥儿几个坐一块闲聊。宁远的心情异常复杂。他曾在这儿待过好几年。一切都是那么熟悉而又陌生。到段机关后,经常下来检查工作,没事便过来与弟兄们叙叙旧,好不亲热。当然,那口气是洋洋得意的,居高临下的。墙上那块“共青团调车组”牌匾,还是他亲手制作的。如今,牌匾上几个字依旧金光闪闪,罩在他头上的光环却消失了。宁远已是平头百姓一个。他与他们又成了平起平坐的哥儿们。在某种意义上讲,他可能还不如他们。如果说,他们原来就是现在仍是一群普通的鸡,宁远原来也是一只普通的鸡,后来从这鸡窝里飞出去,当了一段金凤凰,而今那凤凰受伤了,落毛了,又飞回来了。落毛的凤凰能好看吗?
当晚的月色非常美。月亮周围罩着一圈淡淡的光晕。田野房舍,汉墓群,好像披层轻纱。天上有些模糊的星星与地下晕黄的灯光相映成趣。大地像刚放了原子弹,“汨汨”地往天空冒着蘑菇云,仿佛汉墓群颠倒了过来。天地一片混沌。
宁远半夜睡得正香,免不了梦见乔小叶,正在情意缠绵,突然被一阵“咣咣咣”的砸门声惊醒。只听于游阔在门外扯着嗓门儿喊道:“同志们,开过来了!往煤矿送一勾车!”因为宁远一点都不愿意醒来,他在努力回忆着令他如痴如醉、忘记残酷现实的梦境,那怕捕捉到一丝半缕,没有,脑袋一片空白。“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倘在车务段机关,谁会半夜砸他的门?在这里睡个好觉,做个好梦也是一种奢望了。不过“耗子”的那句“同志们”确实令他心里有了一丝暖意。“同志们”在十分明确地告诉你,“我们是一个战壕的战友”。和这样的“同志们”在一起,他最起码感到轻松。
继续替班干调车作业的贾横和宁远,揉揉惺忪的睡眼,极不情愿地穿上那身油包,正在穿着,外面又是一阵“乒乓乒乓”砸门声,还不时用脚揣:“利索点儿同志们!车马上到了。”于游阔催促道。
“好了,马上好了!”贾横答应着,又小声嘟哝道,“外人不知道,还以为闹地震哩!”
贾横跟机车,宁远在后边摘挂钩,取送车。机车转头,牵引一列空车去东风煤矿。宁远在一节空车厢里,扒着车帮,欣赏着外面的夜色。淡淡的月光下,大地一片朦胧。影影绰绰的汉墓群渐渐走出他的视线。两边是一片片熬冬的小麦,麦田里不时见到或孤独一个或三五成群的坟堆。宁远想,如果此时他置身于这荒郊野外,乱坟丛中,他会感到害怕。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火车使他有一种幸运、依赖和安全感,甚至有一种相依为命的感觉。在车务段团委待了两三年,他从未有过这种感受。只是有一样是相同的,他的命运像扒着火车,总是被别人牵着走。
八
早起刚钻出被窝,宁远与妻子吵了一架。于秀莲埋怨他不如这个不敌那个。看人家多会来事,把站长围得团团转。宁远哩,天生一付死鱼眼,只知道傻干,费力不讨好。宁远顿时火冒三丈。电视电影里面,大凡说这种话的,都不是贤妻良母。再说,他这次回来,别无所求,高高兴兴上班,平平安安下班,余愿足矣。宁远禁不住想起《螳螂的爱》。现实中的于秀莲在某些方面比小说中的于秀莲更令他无法忍受。这才结婚几年,于秀莲咋儿就变成这样儿了?纯粹一个黄脸婆。
“有的少女梦很短很短/刚刚燃起在喜洋洋的红烛上/就被一剪刀剪下来/飘散成碎片——、在锅里炸得很黄很酥/在搓板上搓得一干二净/在奶瓶口吮得又响又甜”。如果于秀莲真如诗人说得这样,宁远就心满意足了。那么梦中乔小叶的少女梦是否像诗人说得那般“很长很长”?“有的少女梦很长很长/当碎片飘散下来/赶忙拾起揉成一团/从中抽出缠绵的丝/系住雨中絮语的黄昏、绾牢雪地并行的脚印/或者穿起一串诗的贝壳/韵脚就是蜜吻/或者织一张柔网/到夜的深处/捕捞浪漫的月光”。
宁远抽空继续写他的小说《螳螂的爱》:
发现宁远有外遇后,妻子于秀莲如梦方醒。乔小叶的介入犹如一头来自北方的狼,使于秀莲本来平静甚至有些麻木的内心世界一下子被激活了。这对她不仅是一场感情危机,也是一场生存危机。她的合法地位受到严峻挑战。她的自身条件不太好,很难再找一个像宁远这样各方面都比较满意的“郎君”。没有宁远,她后半生怎样度过,她想都不敢想。嫁一个五六十岁的老头子,打死她也不愿意。苦心经营十几年的小家庭,突然遭到暴风雨的袭击,摇摇欲坠,岌岌可危。习惯了安稳度日的于秀莲,无论如何也受不了。千方百计,甚至不惜一切代价消除隐患,维护稳定,是她本能的选择。她恨不得一夜之间把宁远从近于崩溃的婚姻边缘拉回来。
对于秀莲的所作所为宁远越来越反感,反感透了。他无法容忍她的“小聪明”:经常偷偷翻看他的口袋。有一次发现一纸出租汽车报销单据,于秀莲和他好一阵闹。乘坐时间是晚上十一点,而那天晚上,于秀莲正好上夜班。于秀莲像福尔摩斯,当着宁远的面,细细地推敲判断推理。尽管宁远不时报之不以为然的冷笑,但内心明镜儿似的。他那天确实是和乔小叶幽会了。宁远暗暗责怪自己,真是太麻痹了,太麻痹了!宁远就是这么粗心大意,和乔小叶幽会的第二天,于秀莲会轻而易举挑出一大堆破绽。牙刷牙膏保持原样儿,显然没有用。毛巾是干的,被褥还是于秀莲临上班时叠的那样儿,有棱有角,整整齐齐。等等等等,不一而足。细节决定成败呀。显然在这方面宁远还是个小儿科。后来,宁远再去幽会,有意挤点牙膏,湿湿毛巾,弄乱被褥。与其说“吃一堑,长一智”,不如说,在被于秀莲牵着鼻子走。
只要有空,于秀莲就坐下来看电视,对家长里短的节目特别感兴趣。什么婚外恋啦,第三者插足啦,闹离婚啦等等。见宁远躲得远远的,便讥讽道:“哟!咋儿了?戳到你的心病了?”看到宋丹丹的前夫英达,做为央视栏目《道德观察》的特邀嘉宾,于秀莲大骂:“这种离婚的男人,最不是东西,也配主持这个节目?”在她看来,男人就不应该离婚。凡是离婚的都不是东西。
宁远知道于秀莲在有意刺激他,心里话:全世界乱七八糟的事多了,你看得过来吗?你管得过来吗?有本事把自己的事好好解决一下。
宁远希望于秀莲在这方面能表现出一定的大度宽容,起码在精神空间上,能给宁远更多周旋的余地,使他得以静思默想,权衡利弊,在处理上更理智些,说不定还会有一丝愧疚。他希望能独自躲在一个阴暗角落,默默地哭泣,默默地舔舐心灵滴血的伤口。于秀莲根本不给他忏悔的时间。步步紧逼,寸步不让,于秀莲根本不知道宁远在想什么,迫切需要什么。所以注定她的一切努力适得其反。伤痕累累、疲惫不堪的宁远只好向乔小叶寻求庇护。
于秀莲也曾对宁远直言不讳地讲:“我们是针尖对麦芒!都是这个脾气,没办法。”
家人说:“你们俩都够自私的。”
九
“呜呜”刮了一夜风。宁远打开门,只见外面昏昏沉沉,混沌迷茫。狂风呼啸着,像柔韧的柳条抽打自己的脸。昨天还是风和日丽,于秀莲直嚷嚷该灭火了。谁知一夜之间......大自然的喜怒无常,难以捉摸,与人间是多么相象!
于秀莲老家拍来电报,于仁智弟弟病危。于太太知道于仁智和弟弟最要好,又是带病之身,决计对他不提此事,推说他的大侄子要结婚,老家让她回去一趟。于仁智弟弟知道自己患了绝症,死活不让输液。一醒来便将输液针头拽掉,但求速死。平时,都是拿被子捂着脸。他啃着眼泪对于太太说:“我好后悔!本想与孩子结伴去看看大哥,没去成。我们今生今世再也见不着喽!”于太太劝他吃些东西,不要作践自己。他犹疑一下,终于答应,爬在被窝里面吃了五个饺子,第二天便去世了。于太太和于游阔先后两次回老家料理丧事。于仁智曾向家人打听,他们吱吱唔唔地搪塞一番。于仁智颇不满意,不是摔盘子就是摔碗,时常摔脚,大小便失禁,不能说话。听说,偏瘫十年一犯,第二次再被栓住,十有八九性命不保。掐指一算,于仁智偏瘫已整整十年。幸亏有彩霞时常诊治,对症下药,小心侍候。于太太天天烧香拜佛,求上天保佑,千万别骑拉着大年闹事。
大年三十,宁远、于秀莲赶回宁远老家过除夕,第二天一大早又赶回C站家属院。
在一片“劈劈啪啪”的爆竹声中,宁远携于秀莲给亲朋好友拜年。天空有雪花在飘舞。那雪愈下愈大。眨眼儿,院里厚厚的一层鞭炮碎屑被雪埋没。整整下了一上午。中午举家团聚,宁远多喝了几杯。宁远正在午睡,听见于太太叫于秀莲上自己盖的小平房上扫雪,又吩咐连同相邻的小平房也一块扫了。宁远赶忙起来。平时,宁远工作忙,扫雪这差事都是由邻居承包。于太太试图阻止宁远:“叫秀莲扫吧。”宁远说:“没事。”宁远爬到房上,那雪亮得刺眼。他听见邻居家大呼小叫,笑声不断,像是在饮酒。于太太笑着冲他喊:“轻点。扫到路上,还得费劲。”宁远连连答应。他拿一把扫帚将一堆堆的积雪朝街道的一面推,落到地面,“轰”然有声。于秀莲也上来帮忙扫雪。于太太叫宁远下来,说:“叫秀莲扫吧。”宁远执意不肯。于太太在下面嘟囔道:“刚喝了酒,小心点。秀莲,你看着他点!一喝就那么多,说了多少回不听。”宁远边扫边说:“没事没事。放心好了。”
扫毕雪,于秀莲看着宁远走下梯子,跟着下来。于太太随他们回到屋,说:“可把我吓坏了,大年初一,摔一家伙,多败兴!”又悄悄对于秀莲说,“忒不知节制。三个人喝了一斤八两!”
第二天上午九点,刚睡醒的宁远发现月白蓝窗帘朦朦胧胧的一片白。外面少有的清静,间或听见有人说话,像空谷足音,还听见邻居在“沙沙沙”地扫房子。于仁智在院里跟邻居打招呼,口音含混不清:“还下哩......扫它咋?”邻居说:“看样,没啥后劲了。”宁远赶紧起来,房上的雪等着他扫哩。
院子里白得耀眼。天空依然飘着稠密的雪花。鸡窝,围墙及影壁墙上面,呈面包状的积雪足有半尺厚。十几年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雪了。难怪人说,牛马年,多种田。
扫毕房子,宁远又马不停蹄赶到C站清扫道岔。铁路一旁的土路被雪覆盖,一望无际的田野,汉墓群,沟沟坎坎,浑然一体。有棱有角,不甚雅观的,经雪一装点,也有了优美的曲线。一切都显得浑厚,圆润,晶莹饱满。汉墓群失去了往日的孤傲冷清和神秘,也变得玲珑剔透了。皑皑白雪模糊掩盖了肮脏龌龊与冰心玉壶的强烈反差,大地万物几乎以同样面目出现在人们面前,咄咄逼人,耀眼刺目,宁远晕眩的脑袋经过清新空气的吹拂和过滤,顿时也变成一片空白。我们不妨把漫天大雪视为“天然的洗脑济”或“清新济”。有时,宁远就爱胡思乱想,他认为,当一个人晕头转向时,或许才能真切感受到地球在旋转。糊涂即清醒,病态即常态。
面对刺目的皑皑白雪,宁远触景生情,忍不住朗诵起陈茂欣的那首《雪孕》来:
雪孕
是春和夏和秋的凝结
也是企盼和渴望的传统
瑞雪兆丰年一旦发生疑问
雪孕恍惚变成悲哀
九月怀胎的雪孕
同样是个漫长的过程
大人们喜悦叩庆它降临
孩童们欢呼雀跃它降临
我却思虑它降临的不幸
它把自然装点得很美
也掩饰角角落落面目的丑陋
并且制造数不尽滑跌的悲剧
我担心雪孕是个怪胎
一年一度地不愿得到证实
雪孕的诞生
需要没有污秽的产房
需要净洁如初的真实
需要相适相依的恬睦
雪孕永远不需要怪胎啊
宁远一边朗诵,一边流泪。他想起了自己胎死腹中的女儿,那个洁白如雪的女儿。
当晚,夏夏、洪洪意外发现宁远的书包里有一沓崭新的十元的票子,宁远便顺水推舟,一人给他们一张,提前发了“压岁钱”。于秀莲老大的不乐意。嫌他抢了她的“买卖”。
放年假的夏夏、洪洪见宁远伏案写日记,便说:“你又不是学生,忙乎这些干啥呀?”于秀莲在一旁帮腔:“他是吃饱撑的,瞎忙乎。”夏夏笑着说:“我看也是瞎忙乎!”
过年走亲访友,颇是热闹。如果把家比做录音机,那么孩子们便是磁带。没有他们的“叽叽喳喳”的嬉笑打闹,哪来的节日欢乐气氛?
听说热闹了几日的孩子们都要回去,宁远心中涌起莫名的惆怅。他和妻子给孩子们开玩笑说,已花钱将他们买下了,谁也不许走。夏夏死也不干,先是哼哼唧唧地向宁远求饶,放他回去。夏夏见软的不行,又来硬的,一付鱼死网破的架式,冲他撸胳膊绾袖子,拿出在影视里学的少林功夫,和宁远好一场厮杀,并扬言要报告公安局来抓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