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末期,老沙窝人们每天可以从收音机里听到一些国家大事,听到一些戏曲、评书、相声等节目。最受欢迎的是评书节目,是刘兰芳播讲的评书《岳飞传》《杨家将》,风靡了那个时代。
李宝林和妻子陈桂兰商量,去县城买台收音机,妻子同意了。第二天上午,李宝林骑着自行车驮着陈桂兰去了茌东县城。
城里的街道也不是很宽,也就是七八米宽的街道,汽车很少,只有骑着自行车的人来回的穿梭着。等他们俩来到县城中心的时候,突然被三个戴着大檐帽,穿着青色衣服的公安人员拦住了。“站住!下车!你们是哪里的?干什么去?”李宝林来不及用自行车上的手刹,两个腿直接下垂伸直,两只脚用力摩擦着路面,自行车慢慢的站住了。
李宝林把车子往里面一歪,妻子桂兰就跳了下来。“干嘛呀!不让我们农村人走路呀!”陈桂兰大声说道。她并不害怕他们,因为她知道自己和丈夫没有做过犯法的事。听到陈桂兰这么一说,那几个穿制服的人,上下打量了一下。接着说,我们是按照上级精神在这里专门检查自行车的牌照的,你们的自行车砸牌了没有?李宝林客气的说道:“领导同志!我们是从李寨那边的老沙窝来的,来城里办点事,平时也很少出门,所以就没有砸牌。”“我们不管,没有牌就要罚钱!”一个长得有点黑胖的人说到。
一听说要罚钱,陈桂兰急了,大声说道,“自行车是我们自家的,又不是偷来抢来的,凭啥罚钱!好!你们罚吧!最好罚一万元,我去找我的亲戚,你们的局长评理去,看看罚的合适吗?”那几个人一听说,和局长是亲戚,那个长得黑胖的像个头模样的人就立马转变了态度。“你们大老远来趟县城也不容易,照顾照顾你们,就不罚款了,但是车牌一定要砸上,就拿五块钱砸牌吧!”李宝林见不砸牌脱不了身,就说,那就麻烦领导们给砸上车牌吧!陈桂兰不情愿的拿出了5元钱,砸上了车牌。她知道自己兜里只有35元钱,很可能没了这五元钱,就没有他们夫妻俩吃饭的钱了。
他们来到位于县城中心的百货大楼时,已经是上午11点钟了。李宝林对售货员说:“同志!麻烦你给我们挑选一台收音机吧!”“好的!你要什么价格的?我们这里有好几种呢!有二十多块钱的,有五十多块钱的,还有八十多块钱的,你要哪种?”陈桂兰说:“我们就要二十多块钱的吧!那就麻烦你给我们调试吧!”
服务员拿过来一个书本大小的收音机说:“这个吧,别看小,但是音质特别好,价格是二十九元,再加上2块电池1元钱,一共30元整。”陈桂兰从里面的兜里掏出了用手绢包着的30元钱,对李宝林说:“他爹,中午我们没有吃饭钱啦!本来我们计划着吃饭钱的,可是砸了车牌了。”李宝林看着妻子桂兰苦笑了一下,“没事,我们马上回家,回家吃吧!”
出了县城,李宝林说:“桂兰!把收音机打开吧,我们一边听,一边走。”就这样他们到家里时,已经是中午一点半了。李宝林回到家里,一头扎在炕上,双手和两腿张开,“累死了!累死了!赶快做饭吧!炒菜时,多放点油,饿的我透心凉了。”李宝林让妻子桂兰把收音机拿过来,他躺在炕上,两手抱着收音机。一会换这个台,一会又换那个台,不知道听哪个台好。“他爹!你按着一个台听不行吗!你来回的老是播来播去的,别播坏了!”“没事,收音机就是播的,哪能播坏了呢!”最后,李宝林把收音机的台,定在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收音机里播送着全国各地的新闻,他都听得入迷了,竟然忘记了自己还没有吃中午饭。夫妻俩喝着热腾腾的面条,听着收音机了的各地新闻消息,高兴地无以言表。李宝林说:“有了收音机就心里不烦了,我们可以知道全国各地以及世界各地的新闻了,做在家里就能知晓天下事。再过几年,我们还要买电视机,坐在家里,就能看到北京开会。”桂兰说到,“你别再吹了,有收音机听着,也就行了,你知道的多了,在大街上吹起来,还知道回家呀!”
老沙窝初冬的晚上,天气还不算寒冷,上玄月像镰刀一样挂在村东南的天空中。村南的大路上,正在上演豫剧电影《朝阳沟》,包括外村的人,大约有几百人看电影。正面的人太多,就有好多人坐在银幕的后面观看,在看电影的人群中,年轻的男女最多。
豫剧《朝阳沟》是一部描写爱情的电影故事,城里姑娘银环和未婚夫栓宝相约,高中毕业后共同赴栓宝家乡参加农业生产劳动,银环母亲反对,后来经过栓宝做思想工作,同意去朝阳沟,几经波折后,落户朝阳沟的感人故事。表达了一对时代男女的恋爱、婚姻、情感等方面的 思想观和人生观。
电影播出后,老沙窝村的男女,改变了媒妁之言的旧婚姻观念,村里有三对青年男女,在自己的父母不同意的情况下,就私奔了。在外地的亲戚家里住上半年或着一年之后,有的就挺着大肚子,有的带着孩子,回到了村里,双方家长不得已就同意了他们的婚事。
第十七章高中生活
1981年夏,18岁的李大星考上了茌东县第二中学,来到县城读高中。这是老沙窝村出的第一个高中生,接到通知书那天,父亲李宝林高兴地让母亲到村里的小卖部里,买了一条豆腐皮、鱼罐头和一瓶景芝白干酒,又让妻子桂兰炒了一盘子花生米,自己喝了起来。
那天,他自己喝了约有半斤酒,虽然是头有点晕,但是脑子还是清醒的。他说:“桂兰啊!咱就大星这一个儿子,既然儿子考上了高中,我们一定把他供成大学生,走出乡村,不再向我们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我有这个决心,就看大星给不给我们家争气长志气了,就看我们家的祖坟上冒不冒青烟了!”,母亲陈桂兰说:“我何尝不愿意咱们家儿子,出人头地啊!为你们老李家光宗耀祖啊!不知道我们家大星有没有这个命啊!”“你放心吧!一定会有,大星一定能考上大学!”李宝林得意的说着,好像大星马上就是大学生一样......。”
茌东二中不在县城,而是在离县城15公里的一个博兴镇上,这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乡镇,也是通往省城的必由之路。学校就坐落在博兴镇的西北角,是一座县直农村高中。始建于1951年,占地面积10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3万多平方米,体育用地23000多平方米,绿化用地4万多亩,是一座典型的园林式学校,整个学校的是仿古青砖建造,房顶全部是瓦房结构,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全县的20多个公社的农村,县城的学生很少。因为,县城的学校一般都在县一中上学,几乎没有离开县城来农村上学的。
大星去茌东二中报道那天是9月6日,天气还很热,李宝林借了书记家那辆八成新的大金鹿自行车,把被褥捆绑在自行车后架的外面,让大星坐在后车架子上,去报道的。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村的主要交通工具就是自行车,赶集上店都是骑着自行车去,近一点的就靠步行。那天去学校报道时,书记王凤莲特意去了李宝林家里,从兜里掏出20元钱,对大星说:“孩子啊!你是咱们村的第一个高中生,不仅为你爹娘争了光,也算是为咱村争光了,到了高中要好好学习,不要辜负你爹娘和全村人对你的希望,争取三年后考上大学,鲤鱼跳龙门!”李大星点了点头,对王凤莲说:“大娘!我会记住你的话,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不辜负你和全村人的希望,你就等待着我的好消息吧!”
老沙窝村距离茌东二中学校大约有12公里,骑自行车一小时的路程。李宝林感觉驮着大星和被褥,一点都不感觉累,或许是高兴的缘故,再就是李宝林才四十多岁,也正在当年。
学校共有两个大门,一个是北大门,一个是南大门。北大门是学校的正门,大门外就是一条东西向的公路。大门的两侧是青砖瓦房的寝室,大星被分配到高一·一班。在班里报了到之后,李宝林和大星来到了寝室里。当时的寝室,是三间房子为一个单元,寝室是坐北朝南,屋里的背面,全部是用砖砌起来的大通铺土炕,没有一张木床。李宝林对大星说:“大星啊!学校条件和我们家里差不多,别管条件咋样,你都要好好学习,在这里艰苦几年吧。”大星说:“爹!你放心吧,我是来学习的,不是来享福的!”李宝林对于大星地回答很满意,十几岁的孩子,能说出这种话,他也知足了。
学校的的伙房,就在学校中央的三间大房子里,锅是那种生产队里喂牛时用的大锅,学校里只负责,早晨和晚上熬玉米粥,干粮和咸菜都是从自己家里带,李大星每星期要带一罐头壶咸菜和30多个窝头。所有学生的窝头,都是自己用网兜装着,放入大锅上的大笼里。大笼有四五层,吃完这一顿饭,就把下一顿要吃的干粮,用网兜装起来放到大笼上,再准备下一顿的饭。班里有生活委员,安排值日生,一般都是男生值日,女生不值日。男生轮流用一个米多高直径五十公分的大铁桶,由两个值日生,抬着去伙房里打粥。但是自己的干粮,无论男生还是女生,都要自己去伙房里拿。有的捣蛋的学生饭量大,自己带来的窝头不够吃了,就随便拿女生的干粮,所以女生经常是吃不上自己带的干粮,也就是喝碗粥。
三年的高中生活,很快就结束了,虽然李大星刻苦学习,但还是高考落榜了。那些日子,他很失落,不愿意出门,也不愿意见人,只愿意自己呆在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