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舒文的头像

李舒文

网站用户

小说
202401/14
分享
《黄河的娇女儿》连载

第五章 创业故事

一行行青葱,随着地势蜿蜒,从眼前一直延伸到岭脊向前突出与天相接的地方。

吴老师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内心里竟有一种震撼。她见过蔬菜市场成捆成捆的大葱从箱式车上卸下来,见过郊区阳光大棚里正在生长的蔬菜,可真的很少见过天幕下这样生机勃勃、自由舒畅的天然态绿色蔬菜。她也像孩子们一样,兴奋地远观近看。

这时,打葱地中间过来一位40多岁的农民,穿着牛仔裤子和蓝竖条汗衬,脚上是黄色帆布鞋。他来到学生站队的平坦地上,和校长、老师们握了握手,声音响亮地发话:

“你们可以随意看,随便看,到咱这里不受啥拘束。”

他一说话就满脸笑容,布满皱纹、黝黑发亮的脸上露出白白的牙齿,而且不慌不忙,让人一看就知道是个有故事的人。看到这模样,孩子也放肆地笑起来。议论声更高。他们猜得出,这个像农民爷爷的人就是堂堂大经理了。

老师们提醒注意安全,爱护财物,话还没说完,孩子们已经各自散开。就近看合作社房子的,拿出小本子,一边细心地浏览板墙上的室传画、市场信息、种植技术,一边记到本子上。往旁边看耕作机械的,先来到一台停靠在房子一角的开沟机旁,摸摸前面拖拉机的大灯,弯下身子看看闪亮的犁铧,还坐到操作台感受驾驶的“神气”。

大家又跟着合作社经理往葱地走。放任了的孩子们顺着葱行向前奔去,就像大功率抽水机泵出一股清水,顺渠沟欢快地流动。他们一下子从这端走到几十米远的那端。

吴蒙蒙老师好奇的在一丛长势很旺的大葱前蹲下,拨开红红的黏土,细看嫩白的葱脖和胡子似的葱根。这是长在大地上有生命力的植物,而不是运放在市场里的蔬菜!

“都说这里的葱好,注册了商标,加了包装,远销全国各地,到底好在哪里呢?”吴蒙蒙老师研究似的打量葱的茎根和周边的土壤,看经理来到跟前,就直接向他请教。

“不一定就是多么好,只是味道特别、与众不同。”经理一边说,一边顺着地垄往前走,吴老师和几个孩子们也紧紧跟随着,边看边听经理讲解,“辛辣不刺激,新鲜又地道,通鼻的麻辣中还有甜滋滋的后味。”

经理看老师和孩子们听得这样认真,连看大葱的眼神都满是羡慕,更加自豪地介绍,像个专家似的滔滔不绝:“你们知道,大葱还有药用价值,不仅是中药的药引子,本身还有解表散热、消炎通透的效用。光听说不行,要亲口尝尝才知道。”

“好的,回去我们能不能带几棵呢?”吴老师果真有了亲自尝一尝的欲望。她不加思索地说。

“肯定能行的。不过吃多了反而习以为常,品不出什么特点了。我们一直认为这土生土长的大葱还真算是一种特殊的植物,自立自强,广蓄厚藏,有个性有用场。”

孩子挤成密集的一推儿,时而打量着尖耸有力的葱尖儿,时而又望一下合作社经理。

“农谚说‘懒汉栽葱’,意思就是种植大葱不需要太多的功夫,它自己有很强的适应性和自生性。它也不需要太多的雨水,偏旱的气候长得更好。说它广蓄厚藏,你看它生长的情况就知道。它的根须密密的,从土壤深处吸收营养,你再看它发白的茎儿,那是它从培土中吸收营养的见证,好像光凭根须还不够,还用浑身体表博采能量,结果它长高了,长粗长壮了。”

一个学生接口道:“大葱像花生一样,不求外表好看,但对人们有好处。”他们刚学过许地山《落花生》的课文,对老师讲解的物性、人性相通的道理印象深刻。

“是啊,辣是大葱的特性,这里的大葱辣味更浓,个性突出,但是用处也很大,调味,温散去热,出力劳动的人都喜爱。”

“大葱是个宝。”孩子们很得当地总结道。他们还关心它的价值。“老师,这一地大葱全卖了,能收入多少钱啊?”

走着,看着,讲着,听着,他们顺着地垄,不知不觉竟走到了山的额头上。

啊!向南一望,只见景色苍茫、山河远阔,还能望见黄河闪着粼粼波光。

“同学们!”

梁校长从后边走过来,站到离同学们很近的地方,举着数码话筒,高声喊道,“我们今天研学实践的目的,就是‘走进金秋,游历家乡,了解历史,体验乡情’,大家现场观看了传统的民居,大葱种植基地和合作社生产加工厂房,肯定有比较丰富的观感。现在,我们就请石经理给大家讲讲家乡人民艰苦奋斗、建设乡村的经历,一定会加深你们的感受和印象。”

石经理吩咐大葱管护工,从厂房里拿了几捆编织袋来,给老师同学们一人发一个。孩子们就挨近葱垄,席地而坐。梁校长和石经理还站着,他主张现在开讲。

石经理不慌不忙地从衣袋里掏出一盒红旗渠香烟,问梁校长:“抽一支!”

梁校长摇摇头:“不,我不能抽!”

石经理立刻意识到梁校长话中有话,把烟又装回去,抱歉又幽默地说:

“我拿错东西了,应该是这一个。”他弯腰从垄沟里拔起一棵不大的青葱,高高地举起来,声音响亮地问:

“你们说这是什么,同学们?”

“嘿嘿,哈哈!”孩子们被他故弄玄虚的问题逗乐了,“谁不知道这是大葱,我们天天吃,呛鼻子流眼泪,你大小瞧我们啦!”孩子们小声议论的声音,估计经理也能听得到。

石经理把葱从右手换到左手,右手又不自觉地伸进口袋摸住烟盒。

“你们知道这是大葱对吧?但你们知道的是作为调料品的大葱,你们对作为农产品的大葱了解吗?我看也未必。现在我问你,谁能答出来,请举手!第一,大葱几月栽种,几月收获,生产期大约多少天?第二,大葱生长最适宜哪种土壤?第三,大葱生长最喜欢哪种肥料?谁知道就直接回答好了,不举手也可以!”

这几个小问题还真把吃葱长大的孩子们问住了,他们交头接耳地对答案,不能完全答出,也不敢肯定答案准确。

忽然,后排一个孩子受了同伴鼓动,大方地站了起来:“经理你好,我来回答第一个问题,咱们这里的大葱4月栽种,10月收获,生长期大约180天。谢谢!”说完径自坐回原位。

“谢谢这位小同学,回答正确!”经理的肯定评价立刻引起一片掌声,既是对经理的感谢,也是对勇于答问同学的鼓励。

但接下来冷场了,私下纷纷议论,而没有站起来正式回答的同学。老师们甚至悄悄鼓励孩子们:“大胆点,勇敢点,答错也没关系。”

等不到同学们回答,经理却不着急,他和气地望着孩子们,把话峰一转。

“答不出也没关系,咱们就不用用语言来回答了,咱们就通过实践来完成这答卷好不好?”

“好!”孩子们立刻振臂欢呼。

石经理又把那棵大葱举了举,饱含深情,徐徐道来。

“孩子们,咱们刚才说到,这是调味品是农产品,可是还没有完全说准它所经历的身份。有村史记载,自明代开始,咱们当地村民就开始种植这种植物。几百年来,它都是作为一种生活离不开的食品被人们喜爱,代代相传,年年种植,和其他粮食作物一样,成为咱们这里传统的农产品种植品种。国家改革开放以来,这项农产品又经历了两个阶段,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过程中,大葱成为商品,咱们村里扩大种植面积,引进新技术,产量大幅提高,收获季节大车小车来到田间地头收购,然后销往市外、省外、全国各地。作为商品,大葱给全村村民带来了人均收入大幅提高。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大葱为村民富裕、村集体经济增长立下了功劳。最近几年来,人们在生活富裕的基础上又追求生活质量的提高,对食材食品有了更高的需求,更重视保健和养生,政府也把生态农业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咱们家乡的大葱又迎来了一个新机遇,因为生长地域特别,品种质量上乘,成了赠送亲人朋友的礼品。刚才,你们在大田里已经看到那大片大片的种植园区,收获以后,在这车间里装上专用的包装箱,打上商标,就以尊贵礼品的身份运往北方和南方的大城市。你们别看这产品到处都有,那么普通平常,运到城市备受青睐,前年我们积极申报,还被国家农业部评为“无公害生态产品”,那是一个国家级的光荣品牌 !”

露天课堂里再次响起热烈的掌声。吴老师和孩子们一起,把敬意献给像石经理一样的乡村创业人。孩子们很少有人知道,家乡的特产这么有名气,真的了不得!

看着孩子们一个个笑脸,石经理也更加兴奋起来。

接着,他讲述了大葱基地的建设过程,又讲了注册商标提高品质的经历,还讲了在大葱基地设立乡村旅游节的由来。他讲到困难和阻力,也讲了起推动作用的力量,尤其是在困难时期给予指导的农业科技部门、驻村第一书记和慷慨捐资的企业家和慈善人士。

“这项产业能发展到现在这个规模,是党的富民政策指引,是很多人鼎力支持的结果!”

顿了顿,石经理问老师和孩子们,谁有什么问题,可以现场提出、现场回答。

“我提个问题,石经理!”站起来的是吴蒙蒙老师。在听讲中,她感觉石经理有教育工作者的气质,莫非也当过教师?

“你一开始就在村里创业吗?还做过什么工作?”

石经理很沉稳地望一眼吴老师,随即回应道:

“我还以为你这位老师要提葱的问题,你却提了个人的问题。你把我当成创业人物了,其实谈不上的。我和你们学校的梁校长是同班同学。那一届学生从小学刚升初中就搬到新建的学校,市里派来的几位老师水平不得了,那一届学生中就出了不少人物,人民教师、国家公务员、企业家,还有几个军队人才,我算是最差劲的一个。一毕业就在村里任村委委员,又抽调到乡镇里任职好几年,后来就当了这个经理,一直到现在。经理,就是经手管理,为乡亲服务。”

“我想问石经理,你还住窑洞吗?”一个高年级学生不失时机的站过来追问。显然他从观感出发质疑。

石经理已经知道孩子们早已看过他的窑洞住室,他并没有惊奇的神情,也没有立刻回答的激动。他摆一下手示意提问的那个学生坐下,手拿着烟盒像拿着一块沉重的砖块一样,掏出又装回,装回又掏出。

“学生们,你们说窑洞住着好不好?”

有孩子悄声说:“好,窑洞冬暖夏凉。”

“窑洞里就是冬暖夏凉,我们的前辈多少代人都是以窑洞为居所。你们知道,抗日战争时期,党中央的办公地点就设在陕北的窑洞里,毛主席他老人家就是在窑洞里运筹帷幄,指挥抗日战争的。还有咱们的习总书记,他青年时期,也在陕西梁家河村的窑洞里住过六七年,领着乡亲们干了许多大事。可是,孩子们,现在我们农村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了,村里还有多少人住在这古老的宅院?大家不都搬进了宽敞明亮、干净舒适的小楼房?我在这里也有一个办公和住宿的地方,说实话比那里好多了。我住窑洞不为别的,就是为了省个空调费,为了鼓励自己不忘前辈,不忘困难群众,等全村父老乡亲的生活水平全都提高了,我自然就搬出来啦!”

“叭叭、叭叭……”在老师们的带动下,孩子们又热烈地鼓了一次掌。

梁校长把记录本拿在手里,看了一眼,总结性地说道:

“在现场参观中,同学们已经看到美丽乡村的风景,从石经理的讲述中,同学们已经了解到美丽乡村由穷到富的变迁历程。我们确实学到了课本上、课堂上没有的知识,也是最有用的知识。但同学们最应该记住的,还是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艰苦奋斗、舍己为公的人,石经理就是这样的人。让我们再一次感谢他!”

老师和同学们正要再次鼓掌,石经理却果断地阻止:

“我的话还没有说完呢,先不用总结!”他又拿起了他拿过好几遍的那棵大葱,走到离师生更近的垄沟里。

“刚才我说过,要通过实践回答葱的生产问题,怎么实践呢?咱们就从培育一棵葱做起,你们可以先向家长问问有关栽培的技术要领,明年春天,梁校长可以到这里领葱苗,然后发给大家,不要多,每人两棵就行,你要自己动手,独立栽培。到10月收获季节,把你亲手栽种的大葱拿来,如果每棵达到0.4公斤,我给你10元钱收购,最重的前10名,每棵奖励100元!”

“真的吗?该不会骗我们吧!”孩子们来了兴致,不待允许就高声议论起来。

“这是我向同学们的承诺,有你们的老师校长,咱们这么多人在这里作证,还有门口那个生产合作社的牌子,我们不会欺骗大家。不过你们一定要自己全程管护,自己自始自终地照顾它,直至长大收获。”

前排几个男孩子慷慨激昂,一心要争取前10名。

“我有话说在先,”石经理补充说:“不过这100元奖励发给你,你必须用于学习,鼓舞你学得更好,你不能挪作他用!”

梁校长示意同学们安静。

“奖励是其次,重要的是动手实践的过程,这个过程让我们体验劳动的艰辛,让我们学习并掌握种植技术,更让我们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感谢石经理对我们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热情支持,我们决不辜负石经理的期望!”

同学们高举小手,表示热烈应和。

“你看,那不是黄河流来的地方吗?太雄壮了!”壮美的景色,使孩子们流连忘返、惊叹不已。

同学们走到高处,站在山头,登高望远。西南方向群山连绵,山峡中闪动明镜似的水面;东边众多山岭相连,水面更宽阔,有的山头完全坐落在水面上,像一座座岛屿。孩子们的目光被山河景色拉得老远老远。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黄河走东溟,白日落西海。”

孩子们真切地看到了母亲河,触景生情,都争着背诵有关黄河的诗词,好像诵读展示比才华一样。

“李白还有一首诗是《望天门山》,他说‘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那后一句形容眼前的黄河很贴切。”

有同学随时反驳道:“那是描写长江的,不是黄河。”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黄河颂》写的是黄河吧!”这名同学颇不服气地“顶”上一句。

先贤达人写黄河的诗虽然很美,很有意境,但此刻面对黄河被大坝拦住已经形成千岛湖的景观,孩子们又有自己的观感。

“我看,更像是‘黄河之水云中来,奔流到此多徘徊’。”

又一个孩子直说观感:“这里的黄河更像海,壮阔的大海!”

“啊,黄河,你雄浑壮阔,你奔腾向大海,又回眸凝望依依不舍。”

“啊,伟大的母亲河,我想化为一座青山,守护在你的身边,陪伴着你一路行走,让你美丽青春到永远!”

连任课老师们也没有想得到,这些孩子们临场发挥,即兴作文,竟然有如此的书生意气,情不自禁给孩子鼓掌点赞,山头上一片喝彩声。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大家回头一看,是石经理。

他接着告诉同学们:“70多年前,就在这里,发生过惊天动、泣鬼神的壮举!——这些事,是我从父亲母亲那里听到,现在,人们已经不大提起……”

梁校长知道,这是一段乡民抵御外辱的悲壮历史,也需要讲给下一代,就鼓励石经理借这个机会给孩子们讲讲红色村史。

石经理顿时收敛慈祥、愉快的微笑,神情变得严肃凝重起来。一句句沉重的讲述,把孩子们带入到已经远去了的乡村历史的云烟里。

太阳快要落山,黑沉沉的夜幕似乎要从远方猛扑过来。古老的小山村被一声跟一声的吆喝和凄厉的枪声惊扰得阵阵颤抖。

三个月大的婴儿刚刚入睡,忽然被母亲遥醒,裹了一件破旧的衣服抱在怀里。孩子嗷嗷地哭了几声,母亲更加心焦,她想往外走又停住脚步。

“别让孩子哭,你把他抱到山洞里藏起来。”说着,孩子的父亲一步跨出了门。

母亲随后也出了屋门,向外奔走,但她走向另一个方向。像她一样在慌忙奔逃的人还有不少,他们甚至彼此顾不上打招呼,都在脱离家园向山野逃亡。那里有先人挖掘的土窑洞,还有树藤丛生的崖壁。

那些血气方刚的中青年男人们,骨子里恨透了入侵家园、杀人放火的强盗行为,他们挺身而出,发誓要决以死战。但老人、妇孺无以可挡,要让他们躲避起来。

摇摇晃晃的树,摇摇晃晃的路。母亲奋力地跑,拼命地跑,她唯恐晚了一步,连孩子都难逃一劫,她更担忧因为自己的行踪暴露一村老人孩子的躲避之处。在奔跑中,怀中的婴儿因为这反常的颠簸不住的哭啼。一路上撒下断断续续的哭声,母亲磕磕绊绊,总算没有倒下去,总算跑进了防护山洞。

那小婴儿时不时哭出声来更让人心焦,几个老乡们向她投来责备甚至愤恨的目光。她当然知道这样下去的后果,迟疑一下,她终于用手掌捂住了孩子的小嘴巴,孩子不再发出哭声,但驱赶乡亲的怪叫仍未停止。

过了片刻,她本能地松开了手,孩子不再作声,她下意识低头看时,在惨淡的晚光中孩子的脸色竟然变得乌紫。

“乖啊!”母亲在心里唤了一声,自己差一点昏过去。她忽然大了胆子,把孩子平放在自己的膝盖上,一手捏着小鼻子,一手揽着身子,口对口地吹气和吸气。

终于,可怜的小婴儿起死回生,发出了一声清亮的哭声,母亲一头汗水,连连唤着连乳名也没有的孩子,为孩子招魂。

可是,这一切招致了更大的灾难!鬼子们端着枪向这里搜寻,明晃晃的刺刀闪着寒光。

除了先到的中青年男丁,几乎全村的老人孩子都被强押到山顶。那时山顶上是鬼子的一个据点,修筑有炮台、了望台。居高临下地监视着黄河两岸和通向河边的必经之路。村民们站的地方,正处在炮台口之下。

那个小军官手抚军刀,杀气腾腾地追问,前几天谁谋害了他们的一个士兵。

没有反应,军官环顾四周,更加气急败坏:“我要统统杀绝,片甲不留!”

村民们看得见,炮台阴森森的机枪口,已经对准了大家,村民周围警戒的士兵晃动着明晃晃的刺刀,把村民紧紧围作一团。

空气凝固般地沉寂了片刻,一个青年后生从村民中挤了出来,他说是他杀害了一名鬼子兵,因为这个兵“违反了军纪”。

军官魔鬼一般哈哈大笑:“你的,英雄。”接着,他转身朝向大家,手抚军刀,大声追问:

“同样的有?”

又站出来一个高个头壮年,他就是婴儿的父亲。

他们想换回一村老小的性命,但他们的处境让乡亲捏出一把汗。

军官弯下腰,凑近他们的脸,似乎从中发现了什么秘密。然后,却阴险奸诈地向士兵们扬了扬手。两个士兵立刻带过来两只牛犊大小的军犬,线索一纵,两只军犬就像两只饿狼一样凶猛地向先站出来的那个村民扑去……

一声惨叫,瞬间淹没在军犬的狂吠之中。

两只军犬比赛似的狂叫、猛扑、嘶咬,青年很快被扑倒在地,浑身血肉模糊,鲜血淋淋。一只军犬又拖着青年向后退,被咬破的腹腔流了肠子,染出一地血迹……

太阳落山了,天闭上了眼!

但是,一个人没有闭眼,他一直直直地看着这一切,像一尊木雕,像一座石像。

谁?婴儿的父亲!

当军犬忠实地听从主人的指使,张开沾染血迹的大口,再次扑过来的时候,想不到,木雕复活了,石像迸发了力量!

当最会为主子效劳的第一只军犬嚎叫着猛扑过来时,青年毫无声息,一不动不动。刹那间,青年猛一闪身,军犬扑空,还未等它回头,青年就转身抬脚,乡亲看到时,他已经像一块巨石一样砸在军犬的脖子上,几乎同时,两手抓住一条翘起的后腿,一脚踩住另一条后腿,只听得“吃骨”一声,军犬的一条腿生生扯了下来……

拿着一条狗腿的青年,又站成了一尊木雕、一座石像。

另一条军犬“丝丝”地低吠着,嘴里像含了山上的黄沙石。它呆呆地望着青年。都说狗眼看人低,这回可是破天荒的不一样了。

这番惨烈的情景,看呆了的,还有鬼子的军官和在场的士兵,他们一路烧杀抢掠,从中国东北的关东登陆,一直入侵到中原腹地的黄河北岸,不知经过几多如此血性的反抗,但此刻,着实愣怔了一下,武士道精神也许并不能所向无敌,并不能主宰他人命运!

鬼子军官走近青年村民,“嚯”地拔出军刀,狠劲地在空中挥舞一下,嘴里呜噜了一声好像动物的什么语言,然后把刀尖戳在面前的沙地上,双手握住刀柄,身体前倾,一身的重量都依凭在刀身上,好像没有这柄军刀,他不过是一团军衣包。

突然,他“嗨”了一声,接着又是一阵子枪上膛的声音,他抬眼看着面前的村民,又扭头看着背后的士兵和炮台,他慢慢地又把军刀收回,穿回到刀鞘里。

“你的,真正的英雄!”接着哈哈一阵狂笑。

可是,笑过之后,他命两个士兵用刺刀把青年逼向人群的后侧,在悬崖边上,猛然把青年向前一推,这位青年猝不及防,踉跄几步,坠下了深渊……

讲到这里,石经理突然两手发抖,嘴唇打颤,脸色刹时变得惨白。

梁校长赶紧从老师们的背包中掏出一瓶矿泉水,递给石经理,可是迟了,石经理没有接住水瓶,却一下子瘫坐在草地上,梁校长上前看时,他竟然两眼紧闭,听不到呼吸的气息。

梁校长顿时慌了神,情急中追问“谁有速效救心丸?”

几位老师立刻围了上来,拉胳膊掐手心,临场紧急施救。

孩子们被惊吓得鸦雀无声,睁大明亮的眼睛注视着石经理。

好一会儿,石经理清醒过来,喃喃地说:

“那个被推下悬崖的人是我的爷爷!那个婴儿是我的父亲,那抱着婴儿的妇女咧,就是我的奶奶。”

“这位奶奶可不是一般的老人哪!”梁校长感叹道。

“自此之后,这里就成立了抗日武装,名叫砚仙联,和黄河岸边的杜八联一起,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开展敌后斗争,护送八路军南渡黄河,阻止侵略者西进,一直到抗战胜利。我的这位祖母从此认定一条路,跟定共产党,一心闹革命。支前总是走在前,烧饭、送粮、做鞋,还接替船工划桨摇船,护送抗日先遣队过黄河,护送解放大军南下。老人九死一生,度过了战争年代,在新中国建设时期仍然是一位为人称道的妇女带头人,开山修渠、架桥修路、农田改造,还有植树造林、兴村建校,她奋勇当先,一直干着创基业的艰苦劳动,多年的老劳模。我的这位祖母被全村一代人都当作老奶奶,受人爱戴、被人敬重,一直活到90多岁。”

石经理回过神来,讲到他的祖母颇为自豪,一口气讲了这么多。

梁校长熟知村史,也见识过这位老人,此刻,面对师生,更为动情:

“我们常说,我们是黄河的儿女,这位老奶奶就是英雄的黄河女儿,是值得骄傲的黄河女儿。”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