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一次难忘的黄河之旅”“我爱你,黄河母亲”“珠明母亲河”“如今黄河碧波涌”“我陪黄河走了一万里”“脚印留在黄河岸”“一群白鹭河上飞”“黄河今与昔”“赞歌唱给黄河听”……读着一篇篇学生作文的标题,吴老师把抄写得工工整整的作文格纸,一张一张,细心地张挂到校园文化长廊的展示窗里。
那天,她带着本校几十名同学,从黄河小浪底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回到学校,已经到了放学的时候,她安排大家到校园新建的洗浴间洗漱。她感觉孩子们行走了一整天肯定都累了,晚饭后活动一个小时,就让同学们再自习一会儿。可孩子们却劲头十足,照样跳绳、踢毽子、打篮球乒乓球,自习课上还没等老师布置,就开始书写观后感的作文,还不到下课时间就写了出来,誊写好,纷纷送给吴老师。吴老师本来想小憩片刻,刚冲一杯茶水,参加观访实践活动的各年级同学就三三两两地来到门前,响亮地喊:“报告!”
一声报告,倦意顿时消失。吴老师接过来,看到字迹整洁,篇幅都在两三页,夸赞同学们写得好。一个高年级同学抓一下耳朵说:“您让我们看得多,有啥写。”吴老师一一细读,为同学们有感而发、书写认真而欣慰。
吴老师拿了一迭,一边张挂到橱窗里,一边忍不住再看几眼标题和正文。一个与众不同的标题是“我当了一次志愿者”,她发现作者就是那个倔强的小浩杰。细看内容,记叙的正是那天帮助同学带书包、拿物品的事儿,从前到后、字里行间流露的都是帮助同学、为大家服务的诚意和愉快。“有的同学说谢谢,我就说我也得到过同学们的帮助。”
还有一篇作文的结尾处有这样几句话:“我们看了黄河小浪底,感到黄河雄伟壮丽。但黄河有时也会发脾气,决口、流凌、冲泥沙。因此,我们也不能光赞美,还要进行建设,让黄河生态更美好,万代千秋造福人民!”吴老师思忖,首批参观学习结束了,对学生进行精神文化、生态文明教育还要持续进行,在以后的活动中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咦!”快张挂结束时,王主任从这里经过,她过目一遍学生的作文,随口发出一声赞叹,“咱的学生写得不赖嘛!”吴老师也很受鼓舞,她向王主任说了同学们写观后感的情况,认为这次教育实践活动效果确实不错。王主任一边细看作文内容,一边告诉吴老师,合适机会再组织一批,坚持把这项教育活动做下去。
二
王主任接着递给吴老师一个下载的纸质通知。
“既然教育活动好,这个正适合咱们做。”王主任顺理成章地说。
吴老师接过一看,原来是省教育厅举办的德育案例征集通知。她迅速浏览一遍内容和时间要求,也觉得很有参与应征的必要,因为就像学生说的“有内容可写”嘛。
“就是不知道能不能写得好。”
“只能写好,不能写差!”王主任随时鼓劲,“你看,人家是层层选拔呢,有上报数量指标,咱可不能在基层就给选掉了。”
吴老师细看格式要求,再看一遍内容要求,听说层层筛选,感觉任务不轻,心里也没有什么可靠的把握,便谦虚地说道:“我尽量努力吧!人家学校的高手们多着呢。”
经过几件具体事,王主任非常信任吴老师,知道只要她答应就一定能做好:“只要用心去做,哪有做不好的呢?何况你们年轻老师!”
吴老师听出校领导在鼓励她,而她自己也不知道是否真的能做好,不便推辞也不便响当当地答应。接着请教王主任总结德育案例应该注意哪些问题、体现什么重点,还问咱学校哪位老师获过奖有经验。
“总结过多少材料啦,你也是有经验的。”王主任听出吴老师心里着意,很是欣慰,她简要介绍几句,应和吴老师的真心请教,最后用缓和的语气说:“咱们学校的老师们教研结合做得还不够。我想让老师们借这个总结提升的好机会,都积极参与,锻炼提升自己。你们年轻教师更应该当仁不让呢。到时候,咱也组织个评委,来个校内评选,再择优上报。微信通知刚发,等一会儿,我再提醒大家一下。希望你们早做准备。”
吴老师张挂完一迭学生作文,又回头看一遍,心有一丝感动:不用说同学们啦,咱看了就深受启发。孩子们向着理想目标努力上进,老师岂不也应如此!王主任安排的事,她就悄悄地放在了心里。
三
晚上。夜色清凉。
例行的学科教研会结束,王主任宣布一件事,让大家再停留一会儿,将之前安排的德育案例评出上报。
老师们坐着没动,他们都等待着这一少不了的程序。有的把已经收起的笔记本和笔,重又打开放在桌面上,准备写评语和即时投票。
王主任拿出一迭纸质打印材料,准备交给大家集体展评。本来,她想照以往的方式,每人发一份样稿现场阅读打分,但这次总共就10来份。她想节省纸质和时间,直接拍照打在白板上让大家一起浏览、一起评议。她这样一说,大家也都同意。
一位年轻老师配合着王主任,很快拍照完毕,并打包直接上传到白板上。只等王主任操作播放。王主任耐心地照着程序来,她从手机上翻出征集通知,重述一遍内容和格式要求,就开始进入阅评程序。
到会的老师全体参与审阅评分,就像听讲公开课和评选演讲一样,一篇案例播放结束,随时收集评分。播放完毕,分值结果很快也计算出来。根据镇中心学校的数量要求,按分值从高到低顺序,评选出3篇比较优秀的案例。
王主任随即鼓励积极参与案例撰写的老师们:积极参与征集活动,认真反思总结,对专业成长一定起到微妙的助推作用。同时,所有参与本次活动并拿出案例的教师,均在师德考核中加分。大家纷纷鼓掌,对获得推荐资格的老师表示祝贺,也对本次征集评选活动圆满成功表示满意。而获得推荐资格的老师也站起来,招手,表示对同事们热情支持的感谢。一场评选活动至此结束。
大家纷纷起身,说说笑笑的,离开小会议室。吴老师却看见大姐老师低着头,用手抹一把额头,悄悄地出了室门,和其他老师的神态迥然不同。
吴老师心情一时沉重起来。大姐老师也参加了案例评选,但结果未在前三名。其他参评而未选老师都只当是机会多多的正常教研活动,并不放在心上,大姐老师好像心事重重。她刚才看到了大姐老师的案例展示,主题、基本内容、事例的典型性,都不差,甚至不比评上的次,忽然觉得自己的案例获得优秀是大家对她的鼓励,这个优秀评给其他老师也并没有什么不当。而评给了她,却让另一些老师委屈了。此时。她不仅高兴不起来,还对大姐老师有一种隐隐的愧疚感。
灯光,从稀疏的枝叶间柔和地投射到校园地面上,人走过去,像䠀过清凉的小河水。
吴老师回往住室的路上,竟然感觉是孤独地走过一片树林,树林那样安静,她轻轻的脚步会打扰这份安静。一种凉沁沁的感觉弥满在心头。
四
正像吴老师看到的那样,大姐老师心里堵了一团棉。
会议结束,她走到校园里,不想带着这样的情绪和包袱往自己的住室走,脚步像粘在地上一样,迟疑了一会儿,等老师们都走过以后,悄悄来到王主任的门前。
她把自己很多年都没有晋升职称、想得到教研成果奖励增加职评条件的个人情况和想法,如实说给王主任。王主任耐心地听她说完,同情地点头表示认可,也答应在可能的时候给予适当照顾。说到本次评选,王主任说集体评议结果已经出来,学校不可能更改。但大姐老师从教经历比较特殊,工作十分勤恳,王主任也像大家一样把她看作大姐。王主任就以姐妹的情义和身份,建议她见见吴老师,同事之间先沟通,有啥情况她自己再出面说。
大姐老师想不起来该对人家吴老师怎样说,这口实在难开。
走到门前了,也没有想出个头绪来。在学校工作了20多年,还像个初上岗的新老师。她一敲门,听见吴老师轻盈地应了一声,忽然有了泼辣的胆量,就只当咱就是乡村的大姐,大姐和小妺说话还有啥忌讳?
“我感觉,你的这篇案例也很有特点。”还没等大姐老师开口说话,吴老师倒先夸赞了一句。
大姐老师顺势接口道:“你再不要提这个啦,我下的功夫也不算小,谁知道都是白搭蜡。”
吴老师真诚地和她交流,“要不,咱们干脆合作,你看行不行?”
大姐老师当然也很乐意,她没想到吴老师竟先说了她希望的话。但她总是感到让吴老师作难了:“给你添这个麻烦,我心里很过意不去。要不是职评需要增加些条件……”
“你要瞒着不对我说,那才让我作难呢。”吴老师说着,就随即打开了电脑,调出案例文档。点开页面。“让我再看看你举的那个例子,很生动的一个实例哩!”
大姐老师掏出那份迭了又迭的纸质材料,用手掌压展,递给吴老师。吴老师看了看例子的那一段话,“咔咔嗒嗒”,一小会儿就把文字给输入电脑了。她起身让座,让大姐老师在电脑上直接看,大姐老师谦让说“我看可不如你看”,吴老师把她拉坐到自己的座位上。大姐老师就从至尾细看一遍。吴老师看她那样认真,一定会看出什么问题来。
果然,大姐老师就提出几个“小问题”:几个错别字,几个表达不明确的语句,更关键的是,增加了新的例子,结论却没有相应地修改,结论和论据联系不够紧,感觉在贴近教学实际方面显得有些薄弱。
吴老师一听,暗暗吃惊。大姐老师一直自嘲自己是“半路老师”,大家也都认为她在专业方面无法与师范毕业生相比,谁知道在默默的学习中,人家也有独到的长处。
“你尽管修改哦,大姐老师!”
大姐老师也不再谦让,笑着说:“那我就再看一遍。”她边看边改,像她平时写教案那样,格外地耐心、专心。在一时拿不准的地方,还用下划线标注出来。
改到最后,吴老师直接把大姐老师的名字写到自己的前面,也就是第一作者的位置。大姐老师不愿意,说:“增添个名字就很不错啦!”
“这一回,咱就这样!”吴老师伸直手指,护着电脑键盘,怕谁要来抢走一样。
“我不抢,我不抢!”大姐老师笑出“格格”声,凑近电脑又远离,表示同意和感谢。
满含着感激的心情,她告别吴老师。伴随着几个舞蹈的动作走在校园里。穿过清凉的夜色,她感觉一身清爽。
五
吴蒙蒙和大姐老师都满怀希望,等着案例推荐评选的消息。
大姐老师来到学校后,怀着极大的感恩努力工作,她自以为知识能力有限,平时虚心好学,不争荣誉,把精力都用到教学和为大家服务的事情上,后来参加招考顺利通过,她养成的勤于工作的好习惯仍然不变。可是积累的职评条件却不足,一推再推,一让再让,好几年就过去了。“一茬茬学生都毕业成才啦,咱还在原地站着不动,像个老留级生。”她经常嘲笑自己。得到同事们的鼓励和帮助,她铆上了心劲,也满怀着希望。
第三天,王主任从镇中心学校开会回来,给她们带回来一个消息,镇中心学校向市级推荐也有数额限制,评选比较严苛,吴老师她们的案例落选。
“哦?”在场听到这消息的老师们几乎都颇感意外。
大姐老师在意外中又有几分不服气,她第一个表示质疑:“他们咋评的?是不是很客观公正?”
王主任却不急不躁地解释:“你说人家不客观公正吧,咱校选送三篇评上了两篇。况且,我们都在场,都参加了评选投票,表面上咱看不出有什么问题。”
一句话一下子把大姐老师堵得再说不出什么理由。但她心里还是不服气,甚至更怀疑,不是怀疑她自己的,而是怀疑人家吴老师整理的材料不该有这样的“待遇”:“他们也像咱们学校那样展示出来,一个一个地评?”
“那倒不是,”王主任如实地给老师们说,“时间很紧,只是浏览一遍。咋说呢,你能说只有咱的做法合理?评的多了,常常会有一些偶然性。咱们哩?抱着学习的态度就行了,一次评不上又有什么。”
大姐老师听出王主任在鼓励老师们,自己也应该这样对待评选。但她却觉得这个结果真的对不起人家吴老师,要是以人家的原稿上报也许不至于如此。
王主任一离开,她就去找吴老师。她心里已经想好了一个弥补的办法,那就是托付一个人,去镇里“问一问”。
六
吴老师拿着教案、教科书和教具,提前往教室去。听大姐老师告诉这个消息,顿时脸就羞红了,很不好意思地说:“咱真的需要再好好学习。”
“咱就是这命运啊,”大姐老师把吴老师当成小妹妹,真倒心里话,“那一年,学校批准,我把材料都整理好了,有位老教师要我让一让他,这一让人家升上职称啦,我可是再也没有机会。这一回,你看,连个案例也评不上,命该如此吧!”
吴老师微微地动了动嘴唇,一丝惭愧的羞色从她脸上掠过。
“这咋说哩?”大姐老师迟疑片刻,还是直话直说,“太对不起你啦,要是你直接申报,还能落到这个结果?让你陪着我丢一回人啊。”
“哈的!”吴老师忍不住掩口而笑,“不至于如此吧?”
大姐老师忽然又来了一股泼辣劲:“我还想托人去问问情况,不是我去,我托村干部去。”
吴老师看大姐老师仿佛下了很大决心一样,就急忙劝阻:“你别着急,别慌忙啊,等我给你说一件事儿。”
“你有好办法?”
“等我上课回来再说吧。”
说着,吴老师匆匆走向教室。她想先让过大姐老师的急切情绪,先把眼前的课上好再考虑这事儿。要说心情,吴老师却有深深的惭愧却又说不出口,自己连着讲课、报材料都比较顺,自愿去帮助同事,却得到这下下的结果,要是到上层落选还能理解,这第一关……这究竟是运气,还是质量未达到?
她相信未来有多种可能,有很多偶然性,实现美好愿望也有风险,有不可预料的意外。但勤奋努力无疑是改变环境和命运的最好出路。而勤奋努力只能悄悄地付之于行。
一下课,她猛然联想到一件相关信息。她模糊地记得,近日在集体办公室翻阅省教育报,哪个边角有一则征稿通知,好像也是有关德育案例的内容。如果,征稿内容基本一样,根据要求再修改上传,岂不又多了一条路径?
她直奔集体办公室查询。她远远地看见办公室的门敞开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