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舒文的头像

李舒文

网站用户

小说
202408/13
分享
《黄河的娇女儿》连载

第二十章 记者采访

新的一天开始了。

深秋一场细雨,山岚从河谷、山野上散发出来,笼罩着深深的沟壑和一块一块条田,贴着地表柔柔地飘逸,慢慢地上浮、升腾,好像要去迎接又一天的朝阳。然后交融在一起,雾也清亮清亮的。这会儿,偶尔还有几声鸡啼,从雾的深处传来,又消失到雾中去。空气开始澄清,天地间更加开阔、更加明澈。

校园里传出召唤学生起床的清亮的音乐。一会儿功夫,天真活泼的孩子列队从校园走出来往操场上去。

梁校长早已在操场上等候。沿场边散步足足半个小时了。此刻,他饶有兴致地看着孩子们进入运动圈。在他心目中,学校工作就如同这跑步一样,有相对稳定的流程、相对稳定的内容,只有有规律地运动起来才能实现教育的功能。而任何一项创新的举措,都需要以合适的方式融入这个流程,形成内在的驱动力,使运动的圈子更有节奏、更有动力,也更加完美。

跟随学生队伍回归校园,梁校长拿出手机开始一天的必修课。登录学习平台,浏览学习任务和新近发布的学习内容;能做的作业尽量及时操作,力争增加积分;接着查看校园网站搜索教育部门发布的文件通知,有紧要的还要随时记录下来;再后,逐个查看微信群未读信息,首先是市教育职能部门、镇中心学校的工作群及分管领导和业务人员发送的微信。还有教师、学生、家长、村干部等人发来的消息,大约有100多项。务必快速把有用信息过滤出来,至少在脑子里形成清晰印象,然后再区分轻重缓急,及时安排,一一落实。

猛然间,一组敏感的词语跳入眼帘。“采访”“调查”“省级记者”“教育局有关科室同志”……梁校长刷新机屏,从头至尾读取一遍,复原了一条信息的原意。他立刻煞了眉头,站定在原地。

这时,学生队伍已经从他身边走过,跟在后面的老师们到了跟前。他当机立断,随时便举起手机,告诉大家记者今天将要到校采访的消息。

梁校长话音一落,就激起了回声。

“今天的教研活动只该取消了!”紧跟在身后的王主任首先表示改变一项既定计划,“今天,市教研室组织的送课下乡活动在咱校举行呢,我得赶快给人家联系改天举行。”

杜老师最先快步走过来,急切地询问校长,昨天说的到市里科技馆、博物馆和儿童乐园进行学生参观前考察联络的事,现在还能否按计划进行?

勤管老崔也趁火加油,“食堂需要采购些肉蛋类食品,那,今天就以素食为主吧?”

梁校长等他们说完,一并回答道:“一切都按既定计划进行!记者采访一事说给大家知道,需要采访谁临时安排,不是要你们停下工作听任配合,更不耽误正常工作,你们尽管各忙各事。”

王主任可提醒校长:“不是还有局领导同志一起来吗?”

梁校长毅然回复:“那也不用等待!”

他还提醒王主任:“今天市里送课下乡活动一定要准备好,给老师们说一下,要珍惜学习的好机会,积极参与讲评。”

“用不用把时间推后一点,今天的采访活动不会冲突吧?”王主任心细,而且早有考虑。

“不冲突,照常进行!”听到校长吩咐,王主任闪身就忙乎去了。

杜老师意识到采访也是一件重要的事,此时该为学校大局考虑。“校长,我一走,教室里没有人上课,这不合适吧?”

校长习惯似的说道:“我去替你上课。”

这时,吴老师急步赶来,抓住每天上课前例行的沟通机会,迅速交给校长一份“完善留守儿童之家的方案”草稿。梁校长见有文字,有图表,大约五六页,一时看不完,就卷起来拿在身后,准备过后细看。他问吴老师本周末组织学生参观黄河水利工程的事还有什么问题。吴老师说方案已经制定好,需要让王主任审看,让大家讨论一下,再送校长把关。

梁校长忽然想到自己也还有一件紧事,本周内上级要来检查农村薄弱学校改造情况,需要逐项对照标准核查一遍,尤其是内部设施配置及维护。

梁校长看见杜老师离开了校园,也立刻取来教科书,踩着时间点匆匆来到杜老师任课的班级。

孩子们看校长来上课,都特别安静地望着他。

梁校长问孩子们语文课讲到了哪里,就按照教学计划,开始给孩子们上一节新授语文课——五年级上册《记金华的双龙洞》。他没有从白板上直接搜索教学程序,也没有下载现成的课件展示,而是首先背诵了一段原文:“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孩子们睁着明澈的眼睛注视着他,他反而放缓了语速,边背边走,还配合着手势,像带着孩子们来到双龙洞现场讲解一样。他希望每一句话都能让孩子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他自己也沉潜到一种美妙的环境中。

“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

“丁铃铃,咕咚;丁铃铃,咕咚……”像应和梁校长带入的意境,那泉水竟然真的发出了清脆响亮的声音,响彻了整个教室,孩子们以为是校长设计的音频课件,想像着奇妙的洞内景观,本能地东张西望,寻找声音的来……响了一阵,孩子们转移目光到窗台上,那里放着一个手机。那声波正在向外辐射,孩子们瞬间都“嘿嘿”“哈哈”笑起来,又把目光转移到校长脸上。

梁校长走过去,看也不看按下拒接键。铃声嘎然而止,梁校长继续上他的课,把一切干扰都排除在外,只想专心陪护孩子们学习40分钟。

直到学生自读自习阶段,梁校长才猛然想起记者来采访的事,是否需要车到镇上或市区接,采访哪方面内容?他看到离下课只有不到十分钟时间了,就决定干脆下课再说。

就在校长看不到的校门口,已经来了教育报记者和教育局的同志。

像是回乡探家的学者,戴一副近视眼镜,背着个小旅行包,东张西望,不时地驻足凝目。

记者的到来,门岗保安早已看到了,但未在意,人家彬彬有礼地把记者证递过来,他才知道人家是记者。另一位同行者自我介绍“教育局来的”,并主动掏出金点雨笔要在进出校门登记簿上填写。

“让我给校长说一下,您在这儿先等一会儿。”保安对上次受批评的事有了记性,坚决地拦住了记者,记者一点儿也不着急,在他打电话联系校长的那刻,离开大门口,向操场那边边走边看。

拨了一次,手机显示对方已振铃,也能听见低沉的铃声,响着响着突然被挂断,保安停顿一下又执意地拨过去,刚响了几下又被挂断拒听。“好,你挂不能怨我没报告。”保安看到记者进不了校园在外边转悠,心生歉意,前不久,他还遇到过上级来检查安全没有及时放人入校受责备的事。“经常来的领导你也不认识了?一说严格就死搬教条啦?”

“你先进来吧,校长正忙着呢!”

记者转悠过来,平和地说:“他忙,我先不见他,跟老师学生们说句话也行。”

记者走进校园。地面上没有一片纸,墙壁上到处是核心价值、古诗词、校训标语标牌,干净整洁;学生们正在上课,不时有集体朗读和多媒体音乐声传出来。树、楼相掩映,一派和谐欢乐、活跃而宁静的气氛,给人一种扑面而来的深厚文化感和乡村清新气息。不过,记者走过很多地方,这些景象已经屡见不鲜。

在“最美学生明星榜”前,记者站住了。他发现这山村的孩子有人在省市文体活动中获奖的,有发表作文的,有参加电视台节目录制的,当然还有“文明学生”“志愿者标兵”“小小科学家”“阅读之星”“新时代好少年”等等荣誉称号的。他读了几篇展示的学生实践作文,文笔与很多城市学生并无多大差别,倒是清纯之气更为浓郁。

到“校本研修公告栏”前,记者又站住了。他看到有一项活动是课题研究,主持人梁文川,课题名称是农村学校应用性课题《影响学生十年后人生发展的因素研究》,内容有“10年前本校六年级30名学生的职业及发展状况”和“实施劳动教育方式后学生个性品质变化表现”。再往一旁的宣传公示栏里看,有“最美乡村教师”“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一串名字。他不由沉思一下,这大山中的小学校在育人方面不仅有一种寻根探源、追溯本质的求索精神,还有一种向外看、向前看的长远眼光。

记者转到教学楼的背面。他看到了学生晾晒的被褥和衣服,看到了一畦一畦的蔬菜种植园。见过很多示范性学校、城市名校,除了有专职生活教师的学校,很少看到学生被褥在外晒太阳的现象,基本上都是整齐折叠在寝室双层床铺上。那菜园有年级的标牌,提醒着学生直接参与种植劳动的项目。不过,他还有疑问,他急于想求证这一切生成的过程。

整个校园没有人走动,他想询问却只能忍着。他回到教学楼正面,走过一个教室,透过窗户看见黑板上有《记金华的双龙洞》,不由得驻足听了片刻。

梁校长无意中发现窗外有人探望,即刻意识到一定是记者来了。趁学生埋头自习,连忙走出去询问。

“这里的老师挺敬业的,”记者握住梁校长的手称赞道,“不打扰你上课,等会儿我见下你们的校长。”

“我就是。你稍等!”说着,梁校长把记者晾到门外,他径自走回教室,给学生安排自习。他轻轻地告诉孩子们讨论练习的方法。同学们大声回答说好,连记者在外都听得耳鼓震荡。

“走,到办公室去吧!——你看,还需要叫老师学生配合吧?”

“哪有配合这一说!”记者开诚布公地介绍采访背景,他近日在本市城区学校采访省内教育改革示范校,偶然听到有山区学生集体逃学的消息,还听说有市区学生到山区约会的事,虽是道听途说,但毕竟有风声,极有可能演变成一场意外舆论,他顺便赶来核实。

“我们来,也就是这个目的。”一同来的市教育局的同志也随时介绍。

“唔……”

梁校长老半天没有说出话来,竟也忘记了对来访者握手表示热情。他若有所思,似是默认。好事不出门,赖事扬千里!他早已想到这事儿不会轻易到底,可没想到来的这么快!记者大老远进得山来不是写什么新鲜事的新闻,竟然追着个谣言瞎说,挑毛病找问题来了,而且还惊动了教育主管部门。

“这么一回事啊?”梁校长不冷不热的回应了一句。搁早几年遇到这样的情况,他会找个借口拒绝采访,甚至毫不留情地采取委婉的办法,把记者轰赶出去。咱做教育工作就是为了想法让学生变得更优秀,只会找毛病,甚至放大问题、传播负面新闻,这种行为,不管你是谁,他都会有鄙视的情绪,打内心里瞧不起这样的人。他听多了大话套话,看多了光说不干的怪现象,愈加不屑。现在来乡村采访的高端媒体记者越来越多,从北京来的国家级新闻单位已经屡见不鲜,但人家来基本上都是采访农村的发展变化,采访农家富裕的生活故事,哪像你这样记者呢?

记者干脆地亮明:“了解情况,还原真相。”

“不错,确有过几个孩子没有告诉老师,学校也不知情,结伴往城里去,但早就按应急方法解决了,况且实际情况绝不像传言的那样。”梁校长也干脆地简介情况,而且带着很强的主观情绪。他从听者的表情中觉察到,记者已从他的语气里意识到他不屑于对这个事情深究的态度。

梁校长望了一眼教育局来的教育科长,淡然地说道:“你们尽管了解,我说的不算。——要不,我回避一下?”说着,他就要离身远去。

“文川,”教育科长叫住梁校长,他没料到这位温和谦逊的乡村小学校长,还有这个牛脾气,立刻拦住劝阻,“不至于如此!”

梁校长参加这位局科室负责人主持的会议也不是三次两次,对安排的专项工作自然遵行照办,历来把科长安排的工作当成教育局的重要工作去做。但,这会儿,梁校长却装着不认识这位科长,主动把自己以“对象”的身份放在公事公办的位置上。听到科长用语有点客气,反而更加强硬,誓不回头地回答:

“老师学生,你们尽管采访。我过一会再来。”说罢,梁校长谦和一笑,转向毅然而去。

“老师,你辛苦了!”下课提示音乐从教学楼顶的喇叭里传出来,整个校园里激荡着欢乐的乐曲,孩子们立刻从教室里涌出来,静悄悄的校园顷刻热闹非凡。

吴老师也来到校园,看孩子们自由活动。科长和记者也向老师们这边走来。

抢球案打乒乓球,拉开绳索跳大绳,坐到轮胎上荡秋千,倒挂在单杠上晃悠,胳膊攀着同学的肩膀,三四个人连在一起,配合默契地在校园里并排走。站定在宣传栏前看同学们的照片和事迹介绍,冷不防被同学们碰到,回头一看,有人学斗鸡,欢快的单腿跳跃无意或有意的碰到同学身体,结果他们也加入到决斗中去,勇猛地向别人进攻……校园里充满了说话声、笑声和各种运动发出的声音,欢腾得像烧开了水的锅。

记者被这山村孩子欢快自由的游戏所吸引,饶有兴趣地看着。目光却触及到教学楼对面墙壁上的标语,“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他对科长说:“要不,就直接把当事学生叫来再问一问?”

“也好。”科长向老师们说明来意,吴老师一丝也不犹豫,立即答应。

还没走到教室门口,浩杰和几个同学迎面走来,他们没有像其他同学那样在校园里尽兴欢闹,而是循着一棵大桐树走来,边走边朝树梢上望,那树的主干上有一个喜鹊窝,一只喜鹊飞来很快又飞走了。

“浩杰!”吴老师轻声一叫,浩杰和几个孩子立刻扭头把注意力转移到这边,几个同伴也和他一起来到面前。

“记者问你话,你大胆说!”吴老师鼓励这个有点腼腆的孩子。

“我也是记者呢!”旁边一个同学抢着说。他是校园小记者,最近还领到了市《晨报》和省《小学生学习报》的小记者证。记者和科长都被这个敢于大胆说话的孩子逗笑了。记者温和的应答:

“今天,咱就在这里开个记者交流会,记者采访记者,你们看好不?”

“你是客人你就先问吧!”那个大胆的孩子,摆出主人的姿态,慷慨地礼让记者,说完还十分友好地注视着记者的脸,企图把握表情中的内涵,其他同学也看着他们,现场气氛活跃。记者担心这场面不利于访谈,示意老师们控制一下同学们的情绪。他到过许多学校,知道农村学校的孩子反而更活跃,采访个别同学常常需要回避。吴老师提醒同学们:

“自由活动。”孩子们立刻听出老师是为了迎合记者。高年级的学生还说人家这是搞调查呢,咱们快走!孩子们立刻四散开去。

吴老师就来到浩杰的背后,抚着他的肩背,给他一个依靠似的。记者提问了几个有关身份和家庭的基本情况的问题,就直奔主题:

“几个月都见不到爸爸妈妈,是不是很想念他们?”

“不是!”小同学忽闪着大眼睛,想了想,肯定地回答道。

“不是?”记者疑惑地反问。

吴老师急了,怕他会突然说出什么意外的话来,立提醒:“你那天不是说太想念爸爸妈妈,跟着同学们去的吗?”

“是他们太想念我啦!”

小同学的回答立刻引起记者大笑。

“他们想你,你怎么知道?”

小同学仿佛得到了鼓励,十分认真地叙述:妈妈在工地受伤了,爸爸在医院照顾他。妈妈给爷爷打电话,问我在学校怎么样,我想去看看妈妈。爷爷说:“你又不是医生,去能帮什么忙?小孩子要听老师话。”他就是不让我去。

“那你就自己决定去啦?”浩杰想了想,还是顺从地点点头,“我是跟着同学们去的,他们说要去参观大世界。”

小浩杰大胆起来:“我去,我给妈妈带了小礼物,那是他最喜欢的东西!”

“啥?”

“一张奖状。”

“是的,一张综合实践活动的奖状。”吴老师插话为他证实。

“你是班主任吧?我一看就知道。”记者看吴老师像大姐姐护着小弟弟一样的姿态,禁不住打趣道,接着问了她的基本情况。

“刚才在宣传栏里看到你的名字,还是教学能手,刚上岗就被评上了?”

“学校鼓励我的吧!”吴老师笑吟吟地答。

“你班里是不是还有父母在城里务工的学生?”

“有,多着呐,而且想到城里去的孩子也不少。”吴老师无所忌讳,直言道。

“亲情联系?”

“多着呐,看望父母,参观城市、体验科技馆,见识大世界……”

“学校安排有实践教育活动吧?”

“有是有,但学业负担多,远远不能满足学生成长需要,也就是说,校园好像容纳不下孩子们的梦想似的!”

记者以敬佩的眼光看向这位年轻的乡村教师,含蓄稳重又开朗自信,他不相信学校会有什么问题,却还想了解更多的东西。

“还需要了解什么?”吴老师反问记者。

见到这位记者,吴老师感觉像见到教育界的专家,接受了教育科长的询问,她回到记者采访现场。记者没有干脆应答,但这个提醒,让他想到刚才他无意中发现的另一个访谈线索。

记者沿着校园花池间的通道,和几位老师边走边谈。先问到那天城区学生来山区是否属实,老师们谈了了解到情况。接着,问到那项课题的由来和研究现状。

吴老师介绍说,就是在她到这所学校的前几年,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一位专家型科长,在查看当年升入大专院校学生的来源时,发现了一个意外的现象:小学生经过初中三年和高中三年教育在高考时达到大专录取线以上,其占学生总数的比例,自然应该是城市学校、经济发展较先进的平原地区学校要高些,可是却有几所山区农村小学名列前茅。他认为这不能仅从农村学生更具通过升学改变命运的强烈愿望来解释,应该还有教育教学的因素,尤其可能有长效教育方法。这长效教育方法在哪里,是什么?他建议我们进行深入的跟踪研究。第二年,学校就申报了一项省级教育科研规划课题。

“但是,我们认为研究到这里还远远不够。缺乏发展的视野,也没有融入新的教育教学因素。要推动学校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真正为学生的一生发展着想,必须与时俱进的延伸研究。”

吴老师指着身边的几位老师,介绍说:“他们都是课题组成员,就是今年刚上岗的新教师,包括特岗都加入到这个团队。外地农村学校有什么好经验,你介绍介绍,我们正需要学习提高。”

记者望着校园里两棵高大的杨树和桐树,似在沉思,没有立刻回答。

“你能介绍一下课题主要内容吧?”记者直接问道。

“课题研究共有三项内容,都正在进行中,还没有得出终结性结论。主持人是梁校长,他承担有主要研究工作,人家会说得更全面、更好。”

记者期待似地望着科长。

科长特意单独座谈,了解到事情并非外界传说那样复杂,心里一块石头落地。而他就曾经“托付”过这位校长一项教育研究的“软”任务。此刻,他迫切想知道研究进程和结果,便坚决地说:“走,他不见咱,咱去见他!”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