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梁校长听记者和科长追问课题研究的事,有话想说,但十分理智地意识到这不是他们此行的主要目的,自己在“接受调查”的同时讲这些证明自己干事的“题外话”,很不合事宜,也提不起精神。他敷衍般地应付几句,想早点结束采访。然后,就是等,等调查处理结果。
几天后,他等来了一个消息。
镇中心学校转发教育局通知,请各课题组到市教育局集中汇报研究进程,交流研究成果,也为近期结题做好准备。
梁校长征求王主任意见,王主任特意安排吴老师赴市参加汇报会。梁校长不很放心,把吴老师叫来,强调几点,希望在汇报时特别突显出来。
“上一次,我知道你能把课题研究进展情况汇报好,可你推给我,做法也不错。可这一次还是请你去汇报。不过,到市里集中汇报可不比在学校接受采访,要慎重,要全面,更要把咱研究的主要内容、进展情况和阶段性成果汇报好。”
吴老师把汇报当成一件光荣的事情。课题组成员很多都比她参与研究时间长,更有汇报资格,选择她去,肯定是对她信任和鼓励。
“研究的方案、经历的时间、参与的教师等,这你都知道,不多说。我强调几点你要记住,最好列个提纲。老师们投入研究的热情和工作态度;学校交流学习及组织安排;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这里面还需要认真总结,但我认为大家平时提到的就比较重要,比如,学生的家务劳动习惯、学生自小形成的自律意识、学生健康心理和自信心培育形成等,一条一条,有理有据地说明说深说细。”
吴老师连连点头。其实她平时就掌握了这些情况,还记录整理在课题研究过程管理手册里。她准备请教王主任和其他承担过课题的老师,深入细致地把研究进程总结出来,决心把这次代表学校的课题汇报做细做好。
“需要什么时间完成?”吴老师感觉任务不轻,追问一句。
“通知后天汇报,提前拿出就行。”
“好!”吴老师答应得自信又肯定。梁校长心里涌上一丝丝宽慰,这些年轻的新教师,专业素养好,又热情肯干,教育学生细心周到,领受任务雷厉风行,咱乡村学校不正需要这样的教师?
二
安排好课题汇报的事。摊开一个文件,梁校长又心神不安起来。
就在前不久,教育局下发一个文件通知,计划对农村小规模学校实行一体化办学方案,也就是要将硬件条件差、师资配备不稳、运转资金不充裕的100人左右的“微学校”,和相对较大的中心学校一体办学,使教师、设备及其他教育资源共享。镇里也出台了配套实施方案,推行开来也是势在必行,形势使然。他担心的是,一旦这样做,极有可能削弱小规模学校资源配置,尤其担忧不能保证好老师,师资力量配置实际上可能消弱,这势必影响到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乡村小学校曾经进行过大规模撤并。当时看有整合资源的必要,但统一规划没有跟得上,现在看来未免不是一种缺憾。一体化办学能解决当前哪些问题又会带来哪些问题?他认为很有必要近日到镇上见见领导,谈谈个人的理解和建议。
想到这里,他按捺不住内心的冲动。他克制自己静下心来,把刚才想到的一连串问题,先列出初步的解决办法,听取大家的意见,再向领导汇报。
他把自己想到的主要问题和建议排布了个框架,梁校长便感到一定要尽快见见镇中心学校或镇政府、市教育局的领导,要主动向他们反映基层的呼声,争取在决策实施之前就能有所预见、有所微调,使决策实施尽可能地有利于乡村学校长期发展,一边思忖,一边急慌慌地向校园一角的停车棚走去。
“校长!”
梁校长按了下遥控锁,正要开车门,忽听背后一声呼叫。
“马上就到晚饭时候了,你还往哪里去?”
梁校长抓着车门,还没来得及开,他看见喊他的是王主任,迟疑了一下,认为她有什么紧要的事。一听“晚饭”,
连回应一句都不屑,轻摇一下头,一下子拉了车门,准备上车。
王主任一脸微笑,诚心善意地说:“冬至节快要到了,要不要请老师们吃个饭?”
“先缓一缓。”往年有这个惯例,梁校长还是个主办者,甚至亲自下厨为老师们炒菜。今年,他还没顾上考虑。
“还有这,你看看。”王主任竟然变得啰嗦起来,她举着手机,神情兴奋地向校长走近。
“我不看了,你酌情处理,也可以和老师们沟通一下。
“这不是上级安排的活动。——要么,我转微信给你!”
梁校长连应答也没有顾得上,更无暇打开手机看。
“吃饭的事,先缓一缓吧!”
梁校长说着,就关了车门,急急地要去给上级部门做一个自发式的建议汇报。
三
赴市参加课题研究交流会的时间到了。
梁校长已经做好安排,由吴老师代表课题组参加。他提前看了吴老师写的课题研究汇报材料,感到不错,可以拿到会上交流,他只略做改动,突出研究的实践性策略。
可到了开会的前一天晚上,梁校长忽然又接到一个通知,市里举行新时代好少年先进事迹发布会,竹峪学校推荐的那名叫淞盛的学生名在其中,需要班主任陪护参加。他只好临时改变计划,按照局通知改派吴老师带学生参加好少年的会,他自己到课题交流会上汇报。
第二天一早准备出发时,王主任急忙奔来,请求梁校长留下吴老师参加一项重要活动。
“换个人不行?这都已经说好了。”梁校长很不耐烦工作一多就手忙脚乱、朝令夕改。
王主任皱了眉头,一脸的为难情绪:“校长,你看……”
梁校长看她着急得一时说不出话来,便不再多言,耐心听她说。
“镇里举行青年教师优质课讲评,大家也都推荐了她,今天准备试讲。还有……”
“咱不是早商议过搞个专业成长梯队,让所有青年老师都参与嘛?”梁校长对此曾经有过安排。
“就是有梯队的,校长,就这次参加优质课,咱还选了三名教师,吴蒙蒙是第一位。还有,元旦前后上级来考评年度教学工作。肯定有听课一项,青年教师肯定是重点对象。代表学校呢,咱不应该提前准备、拿出最好的水平?”
梁校长一听,觉得很对,还暗叹王主任在教学工作上想的周到、想得细致。但参会换个人,对上级,对学生来说也不妥当。作难之际,忽然想到这位吴老师上个优质课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随即委婉地询问:“试讲,不就是在咱学校举行的嘛?”
“但有外校教师参与讲评。”
“试讲正常进行,吴老师的参选资格也不变。大家的优点和建议可以会后讲给吴老师,让她自己改进提高。她应该能做到的。这好少年的活动,找人替换不妥当,还是她去。”
王主任把代表学校讲好优质课的希望寄托在吴老师身上,不能参加试讲总归是个缺憾,但校长也是为学校全局考虑,说到这份上她也只好认了。
刚一转身,就看见吴老师带着个学生走出了教室。
“代表咱学校、咱乡村的师生。到现场,多拍几张照片。”王主任看到吴老师和带着的小男孩都衣装整齐、神采奕奕,也颇感到几分自豪,忽略了刚才的不快,热情地鼓励他们。
四
吴老师细心地帮助淞盛梳理好头发、整理好衣服,又给学生做了自习的安排,就带着学生走出教室,向梁校长等待的地方走来。
今天,她有一种说不出的高兴。在城里长大,无数次地在城市著名建筑间穿梭,对城市了如指掌。可今天,她是第一次以乡村教师的身份,带着乡村的学生进城参加先进事迹展示和交流。走在她前面的学生,像是她的小弟弟,像是她的小侄儿。任谁第一眼看到都不会发现有什么异于其他孩子的特点。但吴老师知道,知道他的父母、他的家庭、他的求学路和成长经历。让她联想到自己的童年、自己的工作与事业,还联想到更多的山村孩子和他们的未来。
“老师!”
她已经看见校长在等着他们,正加快脚步走,忽然听到一声低微的呼唤,伴随着由远而近的脚步声。她转头一看,一个小女生拿着翻开的作业本,跑步追赶过来。
吴老师站住,等她来到跟前,接过作业本看,这才发现她的作业还没有批改。早起,她当面改过一批,那时,一部分学生还没有完成,她告诉学生完成再改。不想,这名学生竟这么急切地追了来。
她从头到尾过目一遍,写得认真工整,也没有发现内容错误。可当她准备临时批改时,却发现身上没有带红笔,她犹豫了一下。
“对不起!”情急之下,吴老师竟脱口而出,表示对学生的歉意。接着,把作业本面向学生,用手指在上面作了画个对号的动作。“都是对的,就是无法用红笔改。”她像对同事说话一样,真诚地对学生说道。
小女孩顿时拉长嘴角笑了一下。接过作业本,抬头望一眼老师,返身往回跑。
“回来,你回来!”就在学生仰望她的一刹那间,她敏锐地发现孩子的眼中有泪光闪烁。她认为这是心理情绪的求救信号,不能掉以轻心。
吴老师一边轻声唤,一边向学生走去。
学生不知老师又有什么事,站住,把已经合上的作业本又翻开,疑惑地望着老师。
吴老师走近她,用手抚着她的肩背,弯腰凑近她,“告诉我,你遇到什么不高兴的事啦?”
学生摇转几下头,不自信地表示否认。
吴老师却不由她隐瞒,陪着她一起向教室走去。
一再追问,小女孩才如实地说,刚才同桌抢走了老师特意送给她的一本故事书。她要了几回,人家不给,也不说什么时候归还,她很生气。
教室里,那名同桌正在埋头看抢来的书,猛不防,她守护不及被人一把夺过,她本能在大喊一声:“还我书!”
她抬头一看,吴老师正严肃地看着她。
“是谁的书,就还给谁。”吴老师温和而坚决地说。
那名女生自知理亏,拿起回放到桌上的书还给了同桌。
“跟我走!”吴老师一反温和常态,唤了这名女生,把她带出教室。
来到自己的住室。吴老师从书柜上抽取了一本同样的书,送给这名女生。“你还想看什么书,可以在这里随便挑选。也可以到图书室挑选,要是还没有,我还能给你们网购,很快的。”
“记住没有?”吴老师一语双关地提示她。
“我记住了,老师!”
吴老师看着她知错认错改错,欣慰地笑了。那笑,让人遇到了,能一直舒畅到心底。在学生眼里,她从“温”老师变成“凶”老师,又从“凶”老师变回了可敬可爱的“温”老师。
五
梁校长耐心地等吴老师处理完身边事,看着时间已经不早,发动了车,带着吴老师、学生淞盛一路飞奔,赶赴市区。
到达市区,他先把吴老师和学生送到文化城好少年先进事迹发布会场门口,看着他们走进大厅,再调转车头赶往位于另一方位的市教育局。
兜了一圈看准一个车位停了车,他直奔局四楼会议厅。
刚进局大院,就迎面遇上一位副局长,还没有等他向领导问好,这位局领导竟先向他打招呼:
“文川,你来的巧,正有事想找你呐。”
“尽管安排!”梁校长十分客气地应承。他揣度,离不了还是学生未按时到校的事,不是批评就是警告,难有什么好结果。而这一关命中注定,必须硬着头皮过。
但副局长知道开会要紧:“先参会。会后你到我办公室一趟。”
已经到了开会的时间,梁校长不便多问,推测着可能是什么事,满腹疑虑地一口气登上四楼会议厅。
会议室里已经坐满了人,就好像是大家都等着他一样,他刚一签到,在指定的前排座位上坐定,交流汇报会便随时开始。他看见,教育科科长也特意参加了会,刚才说话的那位副局长也大步走进会场,坐到主席台的位置上。
与以往截然不同,主持人用语十分简捷利落,三五句点明主旨和程序安排,即进入交流阶段。参与交流的基层单位发言人,需上台坐到发言席位上。
第一位发言结束。就轮到了梁文川的竹峪小学,但人家直接点到的了课题名称及编号。
座位上,梁校长把发言稿展开来,放桌子上认真过滤,他再次字斟句酌,还不时地添加一两句他认为应该说的话。听到主持人叫号,赶紧收了稿纸,捏在手里尽量沉稳地走上讲台,上台前还不忘给与会交流的同志深鞠一个躬。
他坐定,调整仪态和心绪,把稿纸展放到恰好的位置,把扩音话筒扭转得不高不低正合适,准备以不卑不亢的态度向大家汇报内里有货的研究内容,主持人却抢过了话头。
主持人是局设教育科学研究所的所长。只见他望了一眼梁文川校长,扫视一眼会场,随手从讲桌上拿起一张报纸,举给大家看:
“先简单介绍一下,同志们,将要交流的这所学校也是一所普通的乡村小学,位于黄河岸边的山区农村。学校小,却研究出了不小的成果。啥样的成果呢?在这里!”
所长把报纸举高,让大家都能看能见,参会的同志都凝视注目,望向这张报纸,可是看不见上面的字,连标题也看不清。
“哗啦!”所长随即把报纸收回来,“这是咱们省教育厅主办的教育行业报,大家一直订一直看我就不说了。最近,该报记者特意到我们市的学校采访,人家发现了这个典型。这个典型就是校长梁文川主持课题的这所学校。”
梁文川可疑惑得不轻,他虽然知道事情并不像一些人说得那么严重,可也断没有料到这样的结果。“不是奔着问题来,专挑咱毛病的吗?怎么写成了这样的报道?
坐在讲台上,梁校长说不出的不自在。这时,他低头看手机,竟看见了王主任给他发来的内容。他凝聚了眉峰,专注地看了又看。本省教育报电子版:《一所内生式发展的山村小学》,他上拨了好几次,还没有见到底线,大约数千字的篇幅,讲的都是他们学校的发展纪实!
“这所学校从乡村小学校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精准选题,持续用力,务实研究,提出了推进乡村学校发展、提高育人质量的方法策略。人家报道的标题是《一所内生式发展的山村小学》。现在,我们就请课题主持人梁文川校长,从课题研究的角度,介绍内生式的内涵和效果!”
“叭叭叭!”主持人话一结束,会议上就立刻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可这一阵掌声却把梁校长的心神给拍乱了。他一时不知如何回应大家的关切。全场的目光都集聚到他这边,他感到一种不堪承受的压力。
待掌声落下,他望了望全场,定了定神,镇静地说道:“这一切,是课题组成员和全体老师们共同努力的结果,也与上级领导的关怀和大力支持密切相关!”
他再次站起来向大家鞠躬,表示向先行者学习的虚心与诚意,然后展开那几页吴老师撰写、他改了又改的交流发言稿……
六
“很抱歉,那件事对不起领导。”
会后,梁文川仍然沉浸在感奋里,一想到副局长待说的事儿,他感到凶多吉少。便强做作镇定,跟着副局长,未到办公室,他就急切地先承认自己的问题。
“哪件事?”
“还有几件事?”梁校长心里老大的不痛快,“这一件事就把我整得焦头烂额,还敢有几件事?”但他没有说出口,说出口的话是:“我们接受处理。”
副局长不回话。走到大楼出口大厅里,人少了些,副局长又反问:“接受啥处理?”
梁校长也愣了。你这位局领导是真不知道基层情况,还是有意玩深沉看下属笑话?他也站住,忍不住直接反问这位上级领导:
“局长,哪你叫我有什么事?”
副局长看着这位乡村小学校长的直率神态,顿时明白他心有块垒、阴影不散,反倒更显豁然大度,揶揄地说道:“文川,你有事该当处理,挨着我来过问?咱不说其他,局里的行风室是干啥的?人事政工科是干啥的?纪检监察室是干啥的?”
梁校长不自然地笑了,这才放松了绷紧的心弦。
“学生离校那个事,不是早就调查清楚,不算什么事故。我们也向上级汇报了,你倒还记在心里当负担。”
梁校长站在出口处不走,等局长下步工作安排,不想再到办公室。
“我说的,是另一个事儿。”
“我们马上落实。”
“那倒也不必,”副局长态度和蔼地说,“想调动你校一个青年教师到局里工作。这个不是决定,也,不勉强。先征求一下你的意见。你说行再往下进行,你说不行咱就先不说。”
梁校长瞬间反应过来,明白了抽人的对象和用意,随即回问一句:“一定得是刚毕业上岗的青年教师?”
“原则上就是这样。全市抽选几个。”
“局长,我又遇上一道难题啊!”梁校长一下子想到像吴蒙蒙这样的青年教师刚刚担当起工作大梁就要被调走的后果,顿时面露难色。
“不必不必,随你意愿。”
本来,该和副局长握手告别,情急之下,梁校长留下一句“让我考虑一下”,就转身离去。
七
接住开完会在场外等待的吴老师和好少年学生,已逼近12点钟,梁校长带他们在就近的早中晚餐店用过午餐,就开始返程。
出了一个挨一个红绿灯的市区,驶向郊区宽敞大道,不多时,望得见遥远的山岭。快速位移中,缥缈的山岭越来越清晰,终于近到眼前。一阵加速上行,车便进入山区交通大道。
一路上,梁校长有话想说却不知从哪里说起。
“要是有机会,你可愿意到市区工作?”没头没脑的,梁校长突然问了一句。
“在哪里工作都是工作,咋不可以?不过,现在还要在乡村。”吴老师随情随意地回答。
“三五年后,终归要回市区,迟回不如早回。”
吴老师没有随时回答。她忽然意识到校长全天说话和平时不一样,平时总是鼓励青年教师扎根乡村磨砺人生,奉献教育体现价值,干出一番不愧于人民的事业。今天好像更替个人考虑一样。半天,她迸出一句话:“我不想早回。”
梁校长一番绕圈子,心中大体有了个底儿。可他自己却拿不定主意。留,当然是本意,可强留能持续多长时间?以往的情况谁都知道,何况,咱把人留到乡村小学校岂不是耽误了人家的前途?这例子也不是没有。还有,局领导既然单独找他说这事,肯定有统盘考虑的背景。想来想去,终究不免有些悲观。
而坐在车后排的一师一生,却是另一种心情。学生看着眼前的风景,用诗词表达感叹,“路转溪桥忽见”“一山放过一山拦”“横看成岭侧成峰”“山重水复疑无路”。老师也富有兴致地讲解其中的故事。
一架旋转的大风车出现在眼前。学生问:“哪是不是人在操控?”
老师:“风作动力,人在操控。”
学生:“将来,我也想去操作发电风车。”说着,师生两人还轻声吟唱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