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啊!黄河!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
从你这儿发源;
多少英雄的故事,
在你的身边扮演!
啊!黄河!你伟大坚强,
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用你那英雄的体魄,
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啊!黄河!
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
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
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
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
将要学习你的榜样,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黄河故道流水潺潺,黄河湖里碧波荡漾,一排排女贞树英姿飒爽,勃发出浓重的绿色;大坝紧紧依托着坚实的山岭,以一定的坡度倾斜着,向高天延伸。沿着坡面攀登,好像可以直达九天云霄;纪念广场上的机械设备仿佛有了知觉,都在静静地聆听。 同学们按照预先的安排,分组列队,就近在树下、台阶席地而坐,陪着黄河,和世纪工程一起,听一曲经典的黄河颂。
清晰浑厚的声音是从特意设计的音响里传出的,却激荡在大家的心中。那些早已学过并能背诵的同学,和着音响一同朗诵,每一个同学都是主持人、都是台上的朗诵者。
“再来一首!”一曲终了,同学们连声高呼。
吴老师就在音响中调整出《保卫黄河》的片段,让同学继续倾听。雄壮有力、动人心魄的旋律即刻就在水波荡漾、绿意葱郁的公园里回响。
风在吼,马在叫
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
河西山冈万丈高,河东河北高粱熟了
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
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
端起了土枪洋枪,挥动着大刀长矛
保卫家乡,保卫黄河
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
二
工程纪念广场的东北侧,有一处大坝截面的标本性建筑。
面对着线条和简要文字的截面图,一些同学们走近了,像看一本内容奇特的图画书,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看了又看,仍然看不出里面隐藏着的密码来。
“这么大的大坝就是石头堆起来的?”同学们互相议论,“我感觉,应该是钢筋、混凝土浇筑起来的。”
“用石头堆起来?不可能!这太落后了吧?”
“当然啦,钢筋的韧度最高,混凝土的性能最好,而且用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给浇筑起来。那才足够结实,抵挡住洪水呢。”
围观的同学们看看标注着“壤土斜心墙堆石坝”字样的截面图,再扭头仰望近在眼前的大坝,可以分辨出,大坝的表层就是用石头堆砌,难道内里也是石头、还有土壤?两相比较,好像风马牛互不相及。
跟随过来的吴老师看到了同学们疑惑的表情,也听到了你一言我一语的议论。她正想给同学们讲解一下其中的奥秘。一个同学却大胆地问道:“老师,这大坝就是用石头和土块堆积起来的?”
身边几个同学立刻哈哈大笑。不知是笑问题太简单,还是笑大坝太简单。
吴老师却忍住笑,也不随意点拨。她举着话筒,招呼一同来的老师们。她低声告诉身边的同学:“请高手老师来给你们讲。”同学和老师们都围拢过来,来到一张“地图”前。
吴老师邀请辅导老师:“哪位老师讲一讲大坝的奥妙?”
大家稍一评议,把一位科学老师推荐出来。这位老师个子不高,一头亮发,夹克裹身,既稳重又潇洒。人家也不推辞,走过来,接过吴老师手中的话筒,说像上随堂课一样,进入角色。
“同学们,咱们边看边说——这项世纪水利工程的主体工程共有三个标段,大坝工程标,就是这个拦河大坝,其他两标是泄洪工程标和引水发电系统标,从这三标,我们就大体知道工程主体的组成。刚才吴老师已给大家讲到,三大主体工程都是由外国人承包的,但最后都是由中国人来完成的。”
站在截图前,这位科学老师就像站在白板前一样,手指大坝就像指着实验仪器一样,幽默地提醒同学们:“你们知道吧?金属也会疲劳,钢铁也有被压扁的时候,可是你能把石头压扁吗?”
“我能把石头砸碎!”刚才议论的几个同学站在一起,大声发言。
“砸碎不等于压扁。”这位老师一说话就和学生达成了默契。“砸碎成了粉沫,压扁就是变形,它们的化学性质未变,物理性质可不一样了。”
同学们都望着这位老师,听他拖长声音、饶有趣味地讲说。
“这个拦河大坝,全称为壤土斜心墙堆石坝。——喏,就是这面墙上写的。全长1667米、海拔高度281米,垂直高度160米。你们再看这两个数字,一个是坝顶最宽处仅15米,而坝底宽度是864米,同学们,你们算一算,大坝的底宽是顶宽的多少倍?”
“将近58倍!”“60倍!”那几个同学突然大声喊。
“你们吓了我一跳!”科学老师故作吃惊地说道,“那大坝上的石头可不在乎你。为什么?它非常非常地结实,它组合起来、团结起来,又按照一定的科学的模型,形成巨大的群体后,那强大可不是一般的,是不可思议的!”
同学们的目光跟随着他高举又摊开的两手,津津有味地听他讲。
“顶宽与底宽的比例是多少?——对呀,1:58,1:60。”说着他举手在面前空画了一横,“这是1分米的长度。假如这就是大坝宽度的话,那么,底宽应该有多少——你给咱们演示一下。”
“60个1分米,6米嘛!”同学们边说边伸展胳膊演示,可一个人再尽力伸展胳膊,也不到两米,至少需要3个同学手臂相接的长度。一组三个、四个同学争着互相拉手,体验坝顶与坝基的悬差。
“基座这么宽,就是结实啊!”
“是啊,谁都别小看了到处都有的平凡的土石。”
科学老师接着讲解,大坝建成后,上游库区的最大水容量可达126.5亿立方米,最高蓄水位达275米,使下游防洪标准由原来的不足60年一遇提高到千年一遇。
“这大坝呢,就起的这个作用。”
同学们微笑着发出感叹声,科学老师更有兴致:“小浪底拦河大坝,就堆土量来说,在中国目前首屈一指,是最大的壤土斜心墙堆石坝。多大呢?填筑总量5073万立方米,如果把它拆成一米见方的土石堤,就可以围绕地球一圈多。而这么多的土石从哪里来?就地取材,挖掉黄河南岸的石门沟、李家沟两座大山,筑成了这个大坝。”
同学们一边“哗哗哗”拍手,一边举目寻找大坝的来源——那两座山的故乡。
三
横空出世的大坝静静地屹立着,两岸连绵群山举托着明朗朗的天空,风景树凝定了舞蹈的姿态,年老的机械设备像回访厂矿的老工人,激动了感情,焕发了精神,一边抽着香烟,一边欣欣然地观望着、听讲着……
吴老师接回话筒,却朝同学们中间看。
“同学们,这位老师不仅讲出了大坝建筑的科学知识,还附带阐释了世界观的道理,讲得那么生动,你们的表情就是证明。我们都是黄河的儿女,领受黄河的恩泽,装扮黄河的美丽。现在,就请你们讲一讲自己知道的工程建设故事。”同学们互相观望探看,只是笑着鼓励同伴,甚至抓着同伴的手往上举,自己并不争着上前讲。
吴老师知道同学中有人能做到,就进一步鼓励:“先指个同学讲,大家边听边想,——刚才哪位同学说,他的爷爷参加过工程建设,就讲讲你爷爷的故事。”
刚才在工程车上体验驾驶的同学,一个活泼欢快的小男生高高举手,应答一声:“就是我!”,回头抓了一把同伴的手,三步并作两步小跑了过来。到吴老师面前,不好意思地把挽到肘子上的校服的袖子拉下来。
“那是工程建设刚刚开始时候的事情。”小男孩看同学们注视着他,眯眯地笑,他极力忍着,进入到故事里。“有一天,一个五十多岁的老人来到工地招工处,要报名参加工程建设。一个管招工的外国人要看他的身份证,他理直气壮地说,我是中国人,就在这村里住。外国人把身份证凑近鼻子,瞪大眼睛,看了又看,却说了一句英语‘NO!’,老人不服气,问他‘我要为小浪底工程建设出力,你恼什么?’外国人指手画脚比划一阵。老人听懂了他嫌弃爷爷年龄大、拒绝招用的意思,很不服气,心想你来我们国家的地盘干活,还要我们看你的脸色,就反驳一句说:你满脸胡子,一头白发,不比我年龄还要大?他愣了半天,一脸尴尬,然后,就挺起大肚子哈哈大笑。”
“他招收你爷爷了吗?”
“没有。这外国人说一不二。我爷爷便掏出他的焊工技术资格证,那个人把证书扣在脸上又看了老半天,像看天书一样,一脸严肃地签了他的名字。我爷爷就戴着个安全帽,提着工具箱,每天大摇大摆地出入工地,成了一名电焊工。”
小男孩看着同学们欣然的微笑,自豪地说:“那时候,你如果不是订了合同的建设工人,想进工地看一看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那可是门都没有,想在大门口站一会儿,就会遭到保安训斥。”
“干了几年,我爷爷的腿受伤了,回来养伤治疗。可工地上一直打电话,还是那个管招工的外国人非让我爷爷去,我爷爷的伤还未好,就又回到工地上,这一去又是几年。我爷爷说,他焊过脚手架、焊过工程车,还在发电洞里安装过发电机,直到工程完工。外国工人离开时,还让我爷爷跟随他们到国外的工程去,我爷爷拒绝了。”
这时,小男孩好像又见到爷爷一样。“我爷爷虽然是个普通的农民电焊工,却受到水利部建设管理局的表彰,那个奖牌现在还在家里挂着。”
“我的故事讲完了,”小男孩向大家鞠了一躬,“谢谢同学们!”
靠近工程车的同学,就敲着钢铁车身,“嘡嘡嘡”,表示对讲故事的人和故事主人公的赞美!
四
“我!”
受到同伴的感染,同学们热情高涨起来,好几个同学同时高高举手。
“我伯伯在工地三标开过车。”
“我爷爷和德国专家是好朋友,还给他养过马。”
“我也要讲,我奶奶在建管局做保洁工作。还有,我爷爷当过大坝顶上的保安……”
一个个藏在童心里的真实故事,都吸引着大家。同学们报以掌声和叫好。
吴老师也和大家一样,想借这个绝好的机会,让同学们讲一讲铭记在心底的故事,让自己从另一个角度感受这个伟大工程。
同行的辅导老师给吴老师建议,来到这里确实不易,应该紧张安排,多看几处景观。
这时,她看见一些同学们打开随身携带的水壶,不住地仰头喝水,再一看时间,她不自觉地犹豫一下。在这青山碧水与现代工程相依偎、自然生态与人文景观共交融的天地间,看着生龙活虎又清纯稚嫩的孩子们,她更深刻地意识到自己作为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教育是第一场人生之旅,你要带着孩子们翻山越岭、跋山涉水,而每一段路程、每一处坎坷都需要他们自己去经历。孩子在你心中是花朵、是天使,在你眼里就是人,就是成长中的人,你能给孩子的,既是呵护又是激励,既是严格又是放任……
一念而过,她果断安排下一步旅程。
“听讲建设工程的故事,我们还有机会,甚至就在半个小时以内。现在,将近12点,我们需要进入午餐生活环节。”
接着,她和各校带队的辅导员老师们商议学生露天就餐的事宜,并联系就近学校的配餐情况。
辅导员老师稍做安排,同学们立刻散了队,开始自由活动。三三两两的同伴一起,有的走向森林小屋似的卫生间,见识童话般的小建筑;有的迈开大步,沿着条石铺成的草坪步道漫行,体验行走的浪漫;有的到清澈的池水边近观,寻找鱼的游动和跳跃;还有的沿着黄河故道里的人工溪流,在竹林里感受绿荫……
一会儿,午餐饭菜送到。一只保温桶、一个大柳筐、两个大菜盆被抬放到台阶上。两位炊事员掀了菜盆的盖子,立刻就升腾起一缕缕热气,饭菜的清香扑鼻而来。
辅导员老师们顿时成了生活服务员,有的帮助打菜,有的帮忙分馒头。而摆放开来的饭盒、筷子,同学们自由而有序地领取,三五个同学的小队列,自然排成又随时消散。
纪念广场上,一时成了孩子们的生活区,欢声笑语和着饭菜的香味,在绿茵茵的公园里漫溢。孩子们或坐或站或半蹲,吃着菜、喝着汤,待续着刚才的故事会。一派新颖别致、其乐融融的生活场景。观访学习的孩子和老师们,陪护着母亲河,享受着温馨而富有意义的营养午餐。
吴老师盛了一盒菜,菜里放着半块馒头。端着,和同学们站在一起。她根据自己的体验和营养知识,提醒同学们:如果太渴,就应先喝水再吃饭,如果有临时做的茶水或面汤,就尽量不用随身携带的瓶装水。
高年级几个女生不像男生们一手端菜、一手拿馒头和筷子,一边吃还一边游走,她们把菜碗放在围堰边的墙台上,屈蹴着身体吃饭,一种天然的优雅。
“老师,你给我们讲养生知识?”她们看着老师笑。
“要爱惜粮食,珍惜盘中餐,这大家都知道。”吴老师善意地告诉孩子们,“我们也要爱惜自己的身体。”
一位炊事员来到吴老师面前,吴老师放下菜碗,接过递送来的热汤,说声:“谢谢您!你们也一起用餐吧。”
转过身,她对刚才问话的几个女生说:“也给你们加些热汤吧?”
“我们自己去!”说着,就站了起来。
这时,几个男生带着自己的饭盒,快步走向打菜的炊事员。他们吃得快,像军人行军打仗抢时间一样。
吴老师告诉同学们:“大家不用太紧张,把饭吃好,下一步,攀登大坝顶。”
五
一支小小的彩色的队伍,开始一段小小的长征。
队伍由一群少年组成,红蓝相间的校服让队伍在大坝背景下显得格外醒目。这群少年从坝底出发,沿西南大坝和山体结合地带的步道,向坝顶登攀。
远望好像一段不算高的陡坡,近走却蜿蜒曲折、峰回路转。走几道连续台阶,再走上硬化步道,时间不长,老师和同学都累得直呼大气,不由得放慢脚步,甚至站立片刻。辅导老师们分别走在队伍的前头、中间和最后,卫护着团队,不断地给同学们鼓劲,也给自己鼓劲,努力地向上登攀。
吴老师特意走在后面,守护着这支队伍,不让一个成员掉队。
走一程,她自己也气喘吁吁,感觉两腿发酸。好想站立一刻歇息一下。这时,她看见两个女生坐到路旁的草地上,干脆不走了。
看见吴老师,她们只是红了脸蛋羞赧地微笑。
“继续走啊,小姑娘们!”吴老师态度坚决地鼓励。
“老师,我们走不动了,我们就不上坝顶了吧?”
“一定要登顶!”吴老师朋友似的给她们说心里话,“我也累了,我也不想再登,可是,咱们怎能走到半山腰……”
女生们站了起来,拎起水杯和书包。吴老师也不多说话,就直接把她们的书包拿过来,背在自己的肩上。
两个女生嘻嘻笑着,手拉着手,继续攀行。
可刚走不多远,又发现几个男生坐在路边。他们身旁放着书包和其他物品,敞开上衣的拉链,出了热汗的头发有的贴在前额上,有的被手抓得翘了起来。这会儿,竟然在玩“剪刀石头锤”的游戏,几只小手在面前飞快地闪动和亮相:“砸住!”“包!”
“走!”温和的吴老师严厉地命令。她可没有想到,在这紧张的行程中,还有这么淘气的孩子在偷懒,她忍了忍,只说一个字。
“呼啦!”几个男孩子像听到号令一样迅速站起身,可还在争议着“包”和“砸”的结果。
“我们在等你们哪!”男孩子们玩够了他们的儿童游戏,一齐站着,理直气壮地回答吴老师。
吴老师一看,嗬!这几个孩子不正是前不久闹出“离校出走”事件的当事人了吗?他们不在一个班,什么时候又到了一起?还要等别人?
“怕我们掉队?”
“那哪会是!”孩子们一着急就只说短语。他们还指着地上的一堆书包,说:“拿这!”
“替同学带书包?”吴老师忽然明白,错怪孩子啦!
那个曾经是“三人独行侠”带头人的大男生,豪爽地说:“也不是光带书包,别的东西我们也帮忙带。”
他们要替吴老师背书包,吴老师看地上还有那么多,坚持自己背。三个男生一条一条捡起书包带,一个人至少背了三四个。
“同学们都跑累啦,那你们还有这么好精神。”吴老师夸奖他们。
三个孩子像长大成男子汉该有担当精神一样,“我们经过考验,不怕苦、不怕累。”有个男生擦了一把头上的汗,补充说,“谁要是腿痛腿酸真的走不动了,我们还能背着他走,我们轮换背,就能背到山顶。”
同学们听了他们的话,仿佛从哪里来了股劲头,“嘿嘿哈哈”,一边笑,一边加快脚步行走,登顶的步伐甚至变得轻松了似的。
他们一边走,一边指看黄河南岸和北岸的“景点”。“那里是黄河故道。工程建设前,黄河就冲刷着山根流过。”“黄河故道旁边还有一个纪念碑,是纪念在工程建设中牺牲的中国和外国的工人。”“那是黄河船工住的窑洞,他们搬迁到平原新村了,故居还留在那里。”“我看见咱们村子的山头啦!就是那儿!”
一会儿,台阶变成硬化平面,一会儿硬化路变成窄窄的石铺路,而且越往高处越陡峭,越往高处越曲折,攀上巨石、绕过大树,连绵不断地延展。看似不远,行则愈艰。同学们登攀,远眺,发现新景象,抒发观时感。
终于,大坝顶展现在眼前。坝西,万顷湖光连接天际;坝东,青山护卫,黄河东去。
同学们围站在一起,远眺黄河湖光,目送黄河东去。他们在辅导老师指导下,共同朗诵一首诗,抒发观感、表达情志:
黄河,我们珍爱你
千里蜿蜒
万年滔滔
华夏大地
破一路艰难险阻
望大海奔腾不息
养育万物
福泽人民
喝退顽敌
激浊扬清历千秋
魂魄不屈志不移
黄河,我们珍爱你
千里碧波
万顷涟漪
浩然正气
一路高歌唱和谐
山河有你显威力
守卫黄河
陪护母亲
永远相依
愿你强健无疾患
青春常在经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