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蒋宇航的头像

蒋宇航

网站用户

小说
202209/16
分享
《《春秋争霸战》 (下)》连载

第六章 莱国的覆灭

经过一年努力,晏弱把东阳城建了起来。但以东阳城现有的兵力,不足以摧毁莱国,需要从临淄派增援部队过来。

晏弱写了一封求援信,派僚将飞车送往临淄交给齐灵公。主要内容是以下两点:

1. 虽多次受王湫出兵干扰,但在东阳之兵有效反击下,东阳城已顺利建成。

2. 东阳之兵以工程兵为主,战斗力稍弱,若要攻伐莱国,须派出精锐之旅增援。

齐灵公读过信后,对晏弱十分欣赏。

齐灵公说:“叔夷果然智勇过人,虽受王湫干扰,仍于此短暂时间内,完成建城之功。”

崔杼说:“东阳已立,伐莱可行也。”

齐灵公说:“昔莱公无礼,夙沙卫讨伐无功。今王湫屡次领兵入境阻扰,既然城已建成,伐莱可也。”

齐灵公命崔杼立即组织队伍。

崔杼亦立即着手进行。齐国的兵源主要是“国人”中的士和农。士可以看作是常备军,以习武为职,是部队中的精锐及核心,但数量有限。庶人平日以务农为主,虽然农闲时也会习武,但征招了新兵之后,还是需要训练才能投入战斗。

崔杼到军营巡视,了解兵卒训练情况。兵卒训练由高厚负责。崔杼见士卒们个个精神抖擞的,感到很满意,又去视察军械准备情况。军械由工正陈须无负责,他是陈公子完曾孙。崔杼见到战车、弓箭、戈戟、攻城云梯等军备都已准备充分,可以向前线开拔了。

这时,一个青年人突然走到他跟前来。

年青人说:“吾愿为先锋,为大军开路搭桥,为寡君效力也。”

崔杼并不认识这个年青人。

陈须无倒是喝止说:“不得无礼也。”陈须无向崔杼解释:“吾子陈无宇,年少无知矣,望大夫恕罪也。”

崔杼说:“何罪之有也?年青人勇武求战,齐国正需要如此战士也。”

他看着陈无宇,是一副英气勃勃的样子。

陈无宇又叫田无宇,因为齐语里陈、田同音。当年陈宣公杀太子御寇而立宠妃之子为太子,公子完怕受连累逃到齐国。齐桓公想封陈完为卿,陈完推辞,齐桓公就任命他为工正,由此而世袭下来。而为了彻底融入齐国,陈完也时常自己写成田完。西汉时,田完后裔王莽篡汉称帝,追尊田完为齐敬王,庙号世祖。当然,这是后话了。

傍晚,崔杼在书案前审阅地方报上来的公文。他的御车东郭偃走进来。崔杼与他是远亲,崔杼是齐丁公之后,东郭偃是齐桓公之后。崔杼对东郭偃也十分信任。

东郭偃说:“棠公求见。”

崔杼问:“何事也?”

东郭偃说:“欲参战伐莱,已于门外候见也。”

崔杼说:“请!”

崔杼有一段时间没见棠公了,他要参加伐莱之战,这当然是好消息,棠公也了解莱国的特点,或许能在现场给出有建设性的意见。虽然这次战役不是他指挥,但此战对齐国十分重要,所以崔杼也是十分关注,并不因晏弱为统帅自己就置身事外。

崔杼说:“天意乎,吾正欲与棠公讨教也。”

棠公说:“亡命之人矣,岂敢打搅也。”

莱国始封于商,人口不多,民族特点接近于东夷,性格刚直,打仗勇猛,倔强而贪婪。崔杼还是想再深入了解一下,向棠公询问了一下莱国的人文特点,以及军队的文化特色等问题。棠公也向他作了详细的解释。

崔杼说:“依君之言,吾虽有优势,战事仍将艰辛也。”

棠公说:“得寡君庇护,吾余生安逸。而灭国之仇,未敢有忘,愿随军出征,为寡君效力,以报此仇恨也。”

崔杼说:“吾闻棠公家中孩儿尚小也。”

棠公说:“大丈夫当敢作敢为,岂可因儿女情长而忘大义也。”

可以理解的,棠邑被莱国吞并,这对棠公而言,就是国恨家仇。

齐大军在高厚率领下,离开临淄。经崔杼推荐,陈无宇和棠公为校尉随军而行,听从高厚调度。大军旗帜鲜明,军容鼎盛,战车隆隆,战马嘶鸣。穿过宽阔的田野,向着东阳的方向,往险峻的山间路开拔去

晏弱出东阳迎接高厚。

两人见面,行过礼后,高厚拿出虎符递给晏弱,晏弱接过与自己手中的虎符相合。高厚拿的是右半,晏弱拿的是左半,正好合起来。虽然两人认识,但规则必须遵守。

晏弱把虎符交还给高厚。

高厚说:“吾奉寡君之命,率三军而来,归子统一调度也。”

晏弱说:“敢有不从君命乎。”

理论上说,这似乎是有点尴尬的,因为高厚的官阶比晏弱高,现在却要听从晏弱指挥,面子上难堪了。高厚没有介意,晏弱也是坦然接受的。他们的任务是战胜莱国,这是共同的事情,晏弱在数年前就一直在筹划对莱作战的事情,齐灵公让晏弱为统帅,而不单是看官阶的高低,这是明智的。

高厚向晏弱介绍自己随行的将领,晏弱与他们一一相见。晏弱仍是注意保持对高厚的尊重,没有简单地把他视作为自己的下属,而是视为合作者。当然,部队最终要听从他指挥,这是必须的。

晏弱说:“舟车劳顿也,大夫先作休息乎?”

高厚说:“吾欲一观前线也!”

晏弱说:“善矣!”

高厚想尽快了解一下战场的情况,熟悉环境。

王湫最后一次组织大军袭击东阳,被晏弱大败后,晏弱乘胜追击把莱城围困了起来。包围圈距东阳城不过十数里远,但晏弱的部队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工程兵的状态,而且已连续服役了五、六年,战斗意志也不那么强烈,攻击力不足。不过,围城战打起来主要就是个防守战,防止城内守兵突击。

高厚留下陈无宇和棠公安顿大军,自己则随晏弱往莱城的方向去。

他们来到前线,在指挥官引导下,晏弱登上楼车,高厚跟随在后。他们蹬上同一辆楼车,指挥官指挥士卒推着楼车向前靠近莱城。在远离弓箭射程的范围之外,也在防备守城兵马突然出击的安全距离之外停下来。

晏弱和高厚在观察城市守军情况。

城上守军见到齐军这边有动静,立即去通知王湫。王湫走上城头,眺望晏弱的楼车。

正舆子说:“何事也?”

王湫说:“貌似是高厚来也。”

因为距离远,看得不是太清楚,他只是大约估计。

正舆子说:“齐军有援兵乎?”

王湫说:“似是援军已至也。”

正舆子说:“吾已加高城墙,不惧也。”

王湫说:“高厚勇也。需于城上加备巨石,以及油料、干草,以备其强攻也。”

莱军这边也就迅速地行动起来。加备巨石,以待齐军攀城用。油料、干草则是为放火箭 用的。

高厚说:“莱城似有加高,攻城难度加大也。”

高厚带来的部队主要是为强攻用的。高厚之前到过莱国,但那时城墙没有这样高,现在,他们预先准备的云梯不够长,够不上城头。但如果硬要接驳加长的话,攻城士兵不好控制云梯,也容易被城上守兵推倒。

晏弱说:“吾曾用巨木撞击城门,但门后乃瓮城也。”

高厚说:“莱城虽然坚固,但没有护城河防护,或许可以利用也。”

但是,怎样才能够利用,他也想不出办法来。这是他能在莱城的城防中找到的唯一弱点,但这能算是一个什么弱点呢?有许多城邑都是没有护城河防护,特别是在缺水的地方,依然能够守卫得很好。

不过,言者无心,听者有意,被高厚这么一启发,晏弱心中却是有了主意。

晏弱说:“可积土为山,堙之也。”

高厚一时没能理解过来。“此山如何建之?”

晏弱说:“吾周城而建,此事可成也。”

高厚说:“如此甚善也。”

他不懂工程上的事情,只是明白垒土山相当于降低城墙的高度。但是,新土较软,士卒反而行动不便。城上若泼水下来,泥土打滑,士卒站立不稳,恐怕也会要成为活靶子。

晏弱与他不同,晏弱自幼熟读《周髀》篇章,作为土木工程专家他懂数学,有技术,不然齐灵公也不会派他负责修建东阳城。此时《周髀》还没最后成书,只有部分篇章流传。这本书最著名的是提出了商高定理,也就是人们所熟悉的勾股定理。周髀就是勾股术之意。

商高定理与毕达哥拉斯定理完全一样,是同一条定理,只是来源不同。商高定理最早是大禹治水时发现,似乎也可以称之为大禹定理,但大禹所发现的只是一条经验公式,也就是所谓的“勾三股四弦五”。而商高把这条经验公式抽象为一般形式,以便于研究工程、天文及数学上的问题。

但商高定理最早的数学证明,却是后来汉代《九章算术》中给出的,就像毕达哥拉斯定理的数学证明是在欧几里得《几何原本》中给出的一样。虽然,欧几里得的生活年代比汉朝早一百多年,但《几何原本》没有原本,已知最早的版本是公元四世纪时才出现的赛翁抄本,是欧几里得之后七百年的事情。而赛翁自身传承不明,只知道他是世界上第一位女数学家希帕蒂娅的父亲。赛翁应该是东罗马帝国人,相当于中国西晋时期。所以,在世界上,以有据可信的资料而言,是《九章算术》最早地给出了这条定理的数学证明。当然,这也容易理解,古代中国的数学发达,是与天文学的发达,以及大型工程建设需要有关的。因为唐初规定《周髀》为国子监明算科的教材,所以,这本书后来就改名《周髀算经》

回到营帐中,晏弱彻夜进行计算,第二天早上天刚亮时就去找高厚。

晏弱先在地上给画了一个四方形。

晏弱说:“此,莱城也。”

然后,他在四方形外画了一个圈。

晏弱说:“周城而建也。”

在圆圈的左边,他画了一个三角形。

晏弱说:“此土山之形也。”

也就是土山的横断面。

晏弱说:“始垒于左,逐步上垒,向城墙推进,至傅于堞,而后放云梯过兵,必陷莱城也。”

高厚说:“如此靠近莱城,若城头莱兵放箭,无处可躲矣。”

晏弱说:“垒山之兵,可以木栏栅为盾也。”

这个办法倒是奇妙。

高厚问:“周城而垒?”

晏弱说:“必周城而垒也!”

他十分肯定。

高厚说:“而莱卒岂不死战乎?”

晏弱说:“攻城之时,可留下一条生路供莱子走也。”

这正是“围三阙一”的战要,高厚点头称是。他明白晏弱的计划了。

战略战术明确下来之后,两人就各自分头准备。高厚指挥的是攻击部队,他须立即训练士兵走云梯。不是练习怎样爬云梯,而是走云梯过桥,不仅能在云梯桥上健步如飞,还要能负重,能举起兵器。晏弱则负责挖土垒山,征集民夫,根据计算土方量,组织安排好人力物力。

这一天,齐军的围城兵马突然前压,四面八方直逼莱城下。城头上的莱兵以为齐军要攻城,立即严阵以待。当齐军接近,正舆子下令放箭阻止。齐军却突然停下来,堆土垒山。

正舆子说:“其欲何如?”

王湫说:“欲垒土山乎?吾出城阻之。”

王湫点兵冲出城去。但晏弱早有准备,下令围城部队万箭齐发,王湫只能退回。

晏弱组织了大量民夫搬泥,一天过去,土山已堆起半人高。

王湫也没见过这个阵势,感到无计可施。没法子去搞破坏的,只能看着土山不断垒高,一步步向墙边逼近,投下巨大黑影,这令人感到相当恐惧的。

王湫说:“与寡君议之,唯弃城而去也。”

二人立即去面见莱共公,趁土山还没垒起,赶紧突围出去。莱共化随他们来到城头。莱共公面色铁青。当然,现在土山还没垒起来,组织力量突围还是可以的。只是他已心灰意冷,为了什么而复国呢?

莱共公说:“吾与莱城共存亡也。”

拒绝了他们的提议。

既然莱共公这样决定了,他们唯有静待最后的命运到来。

但是,过了一夜之后,天刚蒙蒙亮的时候,王湫和正舆子一起上城巡察。他们看到齐军垒起的土山,紧挨着城墙,快够得上女墙的高度,云梯已经可以搭过这边来,只是还有一个上仰的角度。王湫发现齐国在南墙方向的兵力似乎弱一些。

王湫说:“若吾搭云梯过去,可以先杀一阵也。”

既然抱着必死的决心,那目标就是要给齐军造成最大的伤亡,抓住这个机会,也是先下手为强。

正舆子说:“但城内并无足够云梯也。且既欲冲杀之,不若突围而逃,退至棠邑再守也。”

王湫想想正舆子的说法也对。

棠邑原是棠国的都城,被莱国攻陷后,加建改造成为一座坚固的堡垒,与莱城成掎角之势。若退到棠邑,齐国没有在莱城这边的优势,难依托东阳城组织人力物力,他们还可有一战。

王湫说:“吾应再劝寡君也。”

于是,两人再次去劝莱共公。

王湫说:“吾非惧死也,而若有青山在,何愁无柴火。寡君往棠邑去,尚可一守,再图复国也。”

王湫与正舆子的忠诚,让莱共公心软了,接受了他们的建议。

王湫与正舆子当即作了分工。正舆子率主力从南墙方向突击,冲开血路,护送莱共公到棠邑。他则护送莱公家眷在后。同时,在各个方向上也组织了突围部队,约定半个时辰后,听公宫的鼓声一起向齐军发动反攻,各自突围出去。

夫人问莱共公:“此一走,永别乎?”

莱共公说:“唯听天命也。”

王湫说:“吾护送夫人离开也。只要吾在,当保夫人无恙也。”

听王湫这么说,莱公夫人安心了些。

半个时辰过去,公宫内传来了击鼓声。城内守兵突然从四个方向冲出,他们从城上垂下吊绳,士兵们借着绳索爬上土山上,向齐军杀去。

土山上齐军并不多,很快败下来。

晏弱看到城内异动,明白莱公是想要突围了。

晏弱说:“擂鼓也。”

他认为这是发动进攻的机会。高厚听到晏弱擂响了战鼓,按事前的战术布局,指挥他的人马从西、北、东三个方向城头出击,只留下南面。

冲出来的莱兵,很快就被涌来的齐军清理掉。齐军爬上土山,搭云梯过城头。莱军的守卒是顽强的,不少齐兵在过云梯时被射了下来,无法冲上城头。

陈无宇因为心急也摔下了云梯,但没有受伤。他倚着城墙站起来,头顶上刚好碰到一根垂下来的绳索,这是莱兵忘记收回去了。于是,他一手提着长㦸,一手抓着绳索,随着一声大喊,猛然发力攀上城头。守城莱卒猝不及防,被陈无宇一㦸扫翻。然后他又接连刺倒数名箭兵,打开了一个缺口。齐兵借着这个机会,就迅速跨过云梯冲上城头。陈无宇一路杀入城中,直向公宫奔去。

莱军在南面的情况比较顺利,不仅杀退齐军打开缺口,战车和战马也都运下了土山。然而,这时晏弱带着棠公率兵杀到。因为晏弱认为城内防守已经动摇,不需再开这一面。棠公见到莱公,便要冲杀过来。

王湫说:“寡君先走,吾随后就来。”

莱共公一家在正舆子及卫队的护送下,迅速向棠邑奔去。

王湫领部分残兵前去阻击棠公,而棠公勇猛,只想逮住莱公报仇,冲开王湫的拦截,一路紧追不舍。正舆子见状,也回过头来拦截棠公。正在缠斗之时,晏弱的大队人马已经追到。王湫和正舆子抵敌不住,不敢往棠邑的方向,以为莱公争取时间,就背离棠邑而逃,最后去到了莒国。

晏弱收队回城。城门前的土山已经清理开一条通道。陈无宇带往公宫去。高厚已在殿前等候。这次顺利攻陷莱城,众人尽皆高兴。

高厚说:“各陷莱城,子之功也。”

晏弱说:“若无将士用命,岂有此功乎。”

齐军军纪严明,史册上并无记录齐军在灭莱过程中有犯下战争罪行。如果有的话,那是重要事件,就会被记录下来,就像记录下楚国筑京观一样。

高厚领着晏弱参观莱国宗庙宝器。晏弱很感兴趣,这些青铜器很有东夷特色。四月,晏弱命陈无宇把这些宝器押送回齐国,献于襄宫,这是表彰他的功勋。留下高厚及部分兵马管治莱城,自己率大军向棠邑进发。

莱共公逃到棠邑,还没安定下来,晏弱就带兵过来围城。这是可以预料到的。但王湫和正舆子没能跟上来,现在棠邑已被围,他们是没有能力过来接应的了。只能死守,与城邑共存亡。

棠邑被围了六个月,城内粮食越来越紧缺,没有外援,只能等死。但晏弱大军的后勤也出现了困难,不能再久拖下去。十一月丙辰,也就是十二月初十日这天,晏弱发起了总攻。

喊杀声从城外传到宫内,莱共公换上盔甲,准备参加战斗。但她放心不下妻子,与她告别。

夫人问:“乃最后时刻也?”

莱共公说:“齐军开始攻城。”

夫人问:“吾见君眼内含有忧郁,放心不下乎?”

莱共公点点头。“也许,今天便是永别也。”

夫人说:“战士,你为何悲伤,不必挂念吾也。勇敢地战斗,永别了,来生再见也。”

他生来是一名战士。她不愿见到丈夫,懦弱地死去。那不是他,他的本色是一名战士,他不是懦夫。夫人拿出短戈,刺向了自己的胸膛。

经过三天战斗,棠邑终于被攻破。棠公率先冲入城中。这里曾是他的都城,是他熟悉的地方。悲哀的只是没有棠邑人跟随他战斗了。曾经的棠邑人已经四散于周边,仍在棠邑生活的,或者新一代的棠邑人,已不认识他了,他们也穿上了莱国的军服。

棠公往公宫冲去,他要找莱公报仇。他就是怀着报仇之心来参加战斗的,俗语说“有仇不报非君子”。人是有感情的,也是有热血的,在法律还不完善的时代,敢于报仇就是一种遵守公德的君子行为。当然,在法律已经完善的时代,报仇的事情,应该交给法律处理。

棠公在宫殿外遇到败退回来的莱共公,就与他拼斗在一起。棠公是勇敢的,而莱共公也抱着赴死的决心。最终,两人都受到了致命重伤,无法继续战斗。莱共公丢下武器,拼着最后一点力气,踉踉跄跄地回到他夫人的遗体旁,伏在她身上死去。

晏弱进城后,尽管莱国是敌国,但他还是下令将莱共公夫妇合葬。晏弱敬佩棠公的英勇,下令安葬棠公于其祖坟上,并为棠公举行了祭礼。在处理好这些事务之后,晏弱押着俘虏到莱城与高厚汇合。然后一起返回临淄。

当初姜太公受封于齐国,在建都营丘时,与莱国有过多交伐。齐恒公崛起后,才东进打败莱国,莱国被迫东迁,故又叫东莱。至今天,这个有一千多年历史的诸侯国灭亡。

齐灵公为晏弱举行凯旋礼,崔杼为相礼,晏弱献俘于襄宫。俘虏中,还包括有莱共公的其他眷属。齐灵公没有杀俘,也没有强奸妇女。周朝实行仁政,战争中俘虏的人权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尊重。这项仁政,可以说是在商汤时就开始了的人道传统,历史相当悠久。齐灵公将莱国遗民迁往郳国,让他们继续祭祀自己的祖先。而崔杼和高厚亲自到郳国为莱人划定他们生活的地域疆界,以免引起冲突。

齐灵公在莱国故土赏赐给晏弱三百座县,马车戎兵以及敊仆三百五十家,数百公斤的青铜。这真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可以奢侈一番了。

儿子晏婴说:“这么多青铜,如何用之?”

晏弱说:“可铸编钟也。”

于是,晏婴就安排工匠铸钟。

晏弱这套编钟,一共铸了十三件,钟上铭有六百一十三个字刻文。剩余的青铜又再铸了一个镈,上面也刻有铭文,共四百九十一个字。两篇铭文内容大同小异,主要是记录了晏弱灭莱国的功绩,以及齐灵公对他的赏赐。

北宋宋徽宗宣和五年,即公元1132年,晏弱的这两组青铜器在临淄出土,称“叔夷钟”。晏弱名弱,字夷。这两篇文字由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拓记了下来,2000年后,人们才发现编钟上的文字原来很重要,因为,上面不仅有关于大禹和夏朝的记录,其中“(铁)徒四千”一句,还证明了当时中国已经开始使用铁器,并且规模庞大。可惜的是这两组青铜器都散失了,估计是与金兵入侵有关,而只留下铭文。

至于王湫和正舆子,他们逃到莒国后,因为莒子不愿开罪齐国而杀了他们,并把他们的人头送交给了齐国。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