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之路是曲折的,诸侯大部队虽然撤了,孙文子却仍在齐国境内活动,且有栾鲂相助,不断以平阴为根据地骚扰,让齐灵公感到十分烦恼,和平是有利的,但齐灵公无法接受在卫国的武力之下屈服,这在他是耻辱的。所以,也就没有动力主动提出媾和。
齐灵公生病了,也是闷气攻心的原因。这一次,齐灵公的病情相当严重,崔杼感觉他是不能恢复过来,就偷偷到即墨去把公子光接回营丘。如果是太子牙继位,一定会由高厚执掌权力,这对他很不利,两人政治敌对严重。
公子光在崔杼府上藏了几天,商议着要发动政变。崔杼向公子光推荐庆封为助手,庆封是庆克的儿子,庆克已阵亡多年,庆封也从一个小孩子长大成人。崔杼怀念当年与庆克的情谊,才特别向齐庄公举荐。
崔杼在齐国执掌军政大权多年,尽管被削了权,但仍有他的固有势力。他知道大臣们多不会赞成搞政变,但只要事情做得足够突然,迅速把太子牙拿下了,大多数还是会选择接受现实的。所以,经过几天准备后崔杼就率领旧部前去太子宫捉拿太子牙。
公子光突然出现在街头上,令众人惊慌,都以为他在即墨。
公子光说:“吾奉寡君宣召,捉拿叛臣高厚也。”
刚好高厚在太子宫里,他护着太子牙逃跑,崔杼随即宣布废掉太子牙,重新立公子光为太子。大臣们虽然不赞成,但也是群龙无首。齐灵公病了,太子牙和高厚又走了,没领头的办不成事。
齐灵公病危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对宫外发生的事情一无所知。公子光重夺太子之位后去探望父亲。齐灵公还以为是太子牙来了。
“唤尔母来也。”
齐灵公以微弱的声音对他说,他希望戎子陪在自己身边。
“牙已不知所往,吾乃光也。”
齐灵公吃一惊,待太子光走近,才看清他的面容。
“汝不在即墨戍边,何为也?”
“闻寡君身体抱恙,吾心不安也。”
“汝无须担忧,生死有命也,回即墨可矣,戎子安在?”
齐灵公心里虽有一种不详预感,但也只能微微地闭上眼睛。
“吾且唤之。”
太子光说道。
但当他离开齐灵公后,即带甲士到后宫绑了戎子。因为他痛恨戎子请立牙为太子的,戎子性格刚烈,也无所畏惧,她痛斥太子光不守孝道,违抗父命潜回营丘,这是大逆不道。太子光大怒,举剑刺死戎子。还不解恨,还把戎子的尸体摆在朝廷上示众。
此举引起众人非议。因为齐国对妇女并没有设立刑罚,即使妇女犯了淫乱罪,也就是闭之于宫中,并没有肉体惩罚的。况且,就是罪人犯死不得不杀,也不能暴尸,把尸体摆陈于朝廷上,就更是不合于礼的。但没人敢提出异议,崔杼也不敢劝阻太子光。他知道太子光为人还是有点小气,他们是同盟关系,不能产生没必要的裂痕。戎子的尸体在朝廷陈列了七天之后才收葬。
齐灵公不知道宫里发生的事情,他期盼着戎子,但也没有时间的观念了。只是想着戎子很快就会来,不曾想到她永远也不会再在他面前出现。太子光是盼着齐灵公尽快过世的。但崔杼没有忘记齐灵公对他的恩典,尽管在最后齐灵公是削了他的权,但那不是针对他,而是受太子光的牵连,因为他一直与太子光一起对外征战,不是公子牙这个阵营的。
崔杼说:“吾观寡君恐无多日,宜让仲子照顾也。”
夏,五月二十九日,齐灵公死。但因崔杼的这一句谏言,齐灵公算是躲过了先祖齐恒公的不幸命运,有仲子陪着他走完最后的几天。
太子光即位为齐庄公,同时也向诸侯发了通报。
登基大典后,齐庄公随即掀起报复风暴。齐庄公认为当初父亲在自己当了那么多年太子之后还要废掉自己,是夙沙卫出的主意,派庆封去捉拿夙沙卫。夙沙卫逃到高唐,这城邑是由齐恒公兴建的著名堡垒,齐国五都之一。
范宣子在荀偃下葬后,再度兴兵伐齐,也是为了完成荀偃的遗愿,但范宣子的目标是与齐国签订和约,以结束战争。
齐庄公和崔杼商议对策。公子牙和高厚又不知所往,夙沙卫割据高唐叛乱。范宣子在平阴汇合孙文子后再次兴兵,并已到穀地。晋国撤兵没多久又来进犯,显然是想利用他们有国丧,内部混乱之机。崔杼建议与晋国媾和。
崔杼说:“缉拿公子牙乃当务之急也,若合于高唐恐生祸乱。”
这应该是最高的原则了,因为公子牙才是名正言顺的太子,若放任他逃亡,一旦他们站稳脚根,在高厚帮助下,可能会重来。但齐庄公也不想立即就投降,这也不符合齐国的利益。不过,就在他们纠结之时,晋军到穀地后却又撤了回去。这是范宣子收到齐国有丧事的通报,依有丧不伐之礼而撤。
齐庄公说:“此亦晋之善也。”
这样,他就可以集中精力来处理国内问题了。齐庄公兵分两路,他自己与崔杼为一路去追捕公子牙和高厚,解决首要问题。命庆封率另一路攻打高唐,以防夙沙卫作大。齐庄公在句渎之丘逮捕了公子牙,高厚虽在混乱之中逃走,但崔杼继续追击,在洒蓝将高厚围住,最后杀死了他。为表彰他的功劳,齐庄公将高厚的财货采邑赏给了崔杼。《春秋》记说:“齐杀其大夫”。
这是庆封第一次独立指挥作战,他之前跟随崔杼征战,对战争并不陌生,但仍是经验不足的。但齐庄公需要把握时机,趁高唐兵力不足之时尽快围起来。庆封也想建功,但他尽管手握精兵,高唐也兵力有限,但他没能攻克。冬季,在处理高厚完的事情后,齐庄公和崔杼也来到高唐。
他们在城下观察。高唐确实坚固难打,若是硬攻,齐军的损失也会不少。这时,齐庄公发现城墙上有守将观望,认得是夙沙卫就呼喊他。
齐庄公说:“夙沙卫,下城来见寡人也。”
原来是夙沙卫见有齐援军到城下,登城观望了解情况。闻声是齐庄公,就要放下吊篮下城。但他的亲信要阻拦他。
亲信说:“只怕寡君使奸也。”
夙沙卫说:“吾非懦夫,何惧之。”
命亲信放下吊篮。到城下,夙沙卫从吊篮里走出来,来到齐庄公跟前。
齐庄公说:“公子牙被擒,高厚已死,汝不降还待何时?”
夙沙卫说:“无降也!”
夙沙卫仍是忠于齐灵公的嘱托,以辅助太子牙为使命,并不承认齐庄公是合法国君。
齐庄公说:“高唐之守何如?”
夙沙卫说:“无备也。”
齐庄公说:“汝不惧寡人攻城?”
夙沙卫说:“君侯若破城,唯死耳。”
齐庄公向夙沙卫作揖,夙沙卫还揖以后登回吊篮重上城墙。
夙沙卫的作战经验以及战斗胆识,在齐国是无可匹敌的。尽管看起来夙沙卫是抱着赴死的决心,齐庄公仍是爱惜英雄的。公子牙和高厚被拿下后,夙沙卫基本上就不成为威胁。回城后,夙沙卫让全城人好好吃一顿装备战斗。然而,在晚上的时候,殖绰、工偻会垂下城去迎接齐庄公进城,夙沙卫发觉时已经迟了,在军中剁成肉酱。
齐军攻下高唐后,鲁国担心齐国会乘势入侵,就在外城西边修筑城墙。因为高唐距离鲁国并不远,同时,鲁襄公派叔孙豹出使晋国,希望晋国继续出兵讨伐齐国。叔孙豹到了晋国,他和范宣子在柯地会见,他首先祝贺范宣子晋升为中军将,向范宣子表达了他们对齐国的忧虑。
范宣子说:“穆叔不必焦虑,齐若贸然伐鲁,其必败无疑也。”
但叔孙豹还是不放心,他为人谨慎。虽然范宣子的分析不无道理,但在他的责任来说,首要是防范齐国入侵。所以,他又去见叔向羊舌肸,希望他能为鲁国发声,防止齐国再侵伐鲁国。
叔孙豹以《载驰》第四章言志:
我行于田野,
麦子多茂密。
向大国陈诉,
谁会来救援?
大夫君子们,
莫对我尤怨。
百遍的思虑,
不如来一次。
叔向说:“肸敢不承命。”
话虽是这样说了,但小心可驶万年船。因为季武子铸齐国的武器为钟,难免不是羞辱齐国。今齐军以平内乱之名已靠近鲁国,齐庄公顺势报复鲁国为自己立威也不是不可能。
回国后叔孙豹说:“齐犹未止伐,不可以不惧。”
范宣子并不想过度强求武力。他派赵武子到齐国吊唁齐灵公,也是祝贺齐庄公登位。有了这个台阶,齐庄公也表示希望与晋国媾和。齐国的和平愿望还是真诚的,归根到底和平是必须的解决手段。双方展开了和谈,齐国方面主要由崔杼负责。范宣子命孙文子和栾鲂撤出平阴,以示对和谈的诚意。不久,崔杼和范宣子在大隧签订盟约。
郑国司马公孙虿病死,郑简公派子展到晋国通报。公孙虿就是子蟜,子游的儿子。公孙虿一生政绩虽不显著,但在棫林之战中攻打秦国时,他的表现还是相当出色的,表现出了足够的勇敢以及对晋国的忠诚。所以,范宣子禀告晋平公,希望能给子蟜追加荣誉。
范宣子说:“子蟜于棫林之战,其勇不可忘,应予表彰也。”
于是,晋平公派使者向周灵王申请表彰子蟜,周灵王追赐给子蟜大路车,以行葬礼。所谓大路就是天子所赐车之总名,《周礼·巾车》说:“王之五路:有玉路,金路,象路,革路,木路。”周灵王赐给郑子蟜的,按他的规格为革路车。
子蟜的死导致郑国出现政治大混乱。子蟜是友晋派,也是稳定郑国政坛的重要力量。子孔执政后,因为作风独断专行引起普遍不满,尤其是子产和子西等人,但子蟜一直是反对动用武力发动政变的。他的死是标志着制约子孔专制力量的一大损失,子展、子西担心子孔会公开倾向楚国,就以追究西宫那次祸难和纯门出兵为由率领国内人起事。
子孔以他的甲士和子革、子良的甲士来保卫自己。子革是子游的儿子,子游和子孔是同母兄弟,子孔辅助子革、子良两家,三家像一家一样。他们虽然联合了起来,仍是抵挡不住子展的力量。子孔被杀,子革、子良逃到楚国。郑简公人让子展主持国事,子西主持政事,立子产为卿。子展和子西瓜分了子孔的家财采邑,《春秋》记说:“郑杀其大夫”。
孙文子从平阴撤回国内。不久,大夫石共子病死。当年,石共子和他孙文子的儿子孙蒯一起进攻曹国攻取重丘,两人后来因此被晋国拘捕,一起坐过晋国的牢狱,也是为国家吃过苦的人了。孙文子到石共子府上吊唁,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间接地肯定自己的儿子了孙蒯为国家的贡献。但令孙文子诧异的是石共子的儿子石悼子,竟然没有按习俗那样对父亲表示哀悼。
孙文子不觉叹息,就跟孔成子感叹,自己是不是老了,完全不理解年青一代的想法。
孔成子说:“是谓蹶其本,必不有其宗。”
孔成子也感叹世风日下。父是亲之极,孝为德之本,於父尚犹不哀,必是不能爱人也。己不爱人,人亦不爱己。己人皆不爱,必将丧家,知其不能保有宗嗣也。人若忘本,就难保自己的宗族了。
春季,也就是周历正月辛亥日。孟庄子仲孙速出使莒国,为落实督扬之盟中,各国签订的“大毋侵小”的和约,双方在莒国向地结盟。
夏六月,应崔杼要求,在范宣子主持下,晋平公、齐庄公、鲁襄公、宋平公、卫殇公、郑简公、曹武公、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各位诸侯在澶渊结盟,标志着齐国重新回到中原同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