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蒋宇航的头像

蒋宇航

网站用户

小说
202210/09
分享
《《春秋争霸战》 (下)》连载

第七章 古代人的逻辑学教本

鲁襄公登基七年了,一个活泼的儿童,长成为青春少年郞。不仅读书,也开始懂事。初夏,他颁令举行郊祭。因为《礼记·这样说过:“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于心也;心怵而奉之以礼。”

意思是说,治理社会,礼是最重要的途径。礼有吉、凶、宾、军、嘉五种,其中祭礼最重要,它属于吉礼,不是逼迫于外在因素的压力才举行,而是人们发自内心的需要。因此,郊祭是周朝最隆重的祭典,只是与一般人印象中的不一样,祭祭的是人不是神。

但这并非不好理解。源自祖先崇拜的自然逻辑。上天是周天子的祖先而不是诸侯的祖先,对姬姓诸侯而言,他们可以认为是天太王的后裔,但祭天是天子的特权,诸侯一般是不天的。那祭祀谁呢?祭礼既然如此重要,祭祀的对象当然也不可随便。

《祭法》里,列出了古时圣王制定的标准,谁有资格享受后人祭祀。共有五大类:凡是有重大技术发明改善了民生的人,所谓“法施于民则祀之”,说的不是法律的法,而是能解决问题的技术与手段的法,这些发明家死后可以享受祭祀;因公殉职的人可以享受祭祀;以自己的勤劳创造安定了国家的人可以享受祭祀;能抵御大灾的祭祀;能战胜祸患的祭祀。

厉山氏儿子农,教人民种植百谷,农业这个词就是因他的名字而来;夏朝覆灭,周人始祖弃继承农业,后人祀为后稷;共工氏的儿子地理专家后土、天文学家帝喾、刑法学家帝尧、政治家舜、水利专家鲧、以及大禹,给百物命名的黄帝,明民共财;商朝人的祖先,教育家专注于教化民众,成绩卓著;当商汤八世祖冥在夏朝为官时,勤于政事而水死;汤以宽治民、文王以文治、武王以武功,他们都是有大功于民的英雄人物,所以,他们最常受到祭祀。

这就是中国人的信仰,固然可以从个人崇拜的方向去理解,但是在褒义上的。因为后人感恩祖先的付出与创造,是超越平凡的伟大贡献。日月星辰,虽然民所瞻仰;山林川谷丘陵,虽然民所取用;但都是物而不是人,就不被当作神灵祭祀。只有英雄人物,才是值得全社会去祭祀。

鲁国这次祭祀的是后稷

天还没亮,王公大臣已经斋戒沐浴,陆续来到公宫前集合。天亮后,鲁襄公与后宫女眷也来到。夏人尚黑,黄昏时才开始祭礼。殷人尚白,中午日照最强时开始祭礼。周人尚文,祭祀则是从早上一直持续到黄昏。

祭典由叔孙豹主持。鲁襄公来到时,叔孙豹牵过来一头牛,毛色纯一,体无损伤。是鲁襄公在三个月前从牛群中挑选出来,占卜得吉兆后敬养了三个月,这才作为牺牲的。

鲁襄公握着牛绳,牛瞪大眼睛望着他,仿佛是认识他一样。叔孙豹又捧来盎齐之酒交给穆姜,这是祭礼用的酒。按惯例,捧酒的应是夫人,但襄公尚未娶亲,母亲又已过世,就只好由奶奶穆姜来捧酒。当然,这是一种荣誉。

吉时已到,鲁襄公在大夫们的协助下,牵着牛往祭坛去,有封号的妇们协助穆姜捧酒,以及盛放在豆中的其他祭品。卿大夫按顺序跟从。至祭坛前,鲁襄公把牛拴在祭坛前的石碑上。叔孙豹拿出莺刀,袒露左臂,取下牛耳上的毛献祭,禀告后稷他现在准备宰牛。

叔孙豹走下祭坛,牛叫了一声。鲁襄公听到叫声扭头望了一眼,那牛也瞪大眼睛望着他,仿佛是想要和他说话一样。鲁襄公奇怪,在割耳毛的时候,牛没有叫,为什么现在却在叫唤呢?

鲁襄公说:“何不占卜后再宰杀也?”

叔孙豹说:“诺!”

叔孙豹放下莺刀,就地起卦占卜。但连续三次不吉利。

鲁襄公说:“莫非后稷不欲受牲祭也?”

但这是个得不到答案的问题。神的意旨谁能知道呢?对预兆每个人都可能会有自己不同的理解。

叔孙豹说:“可能也。牛乃耕作工具,后稷悯农,故不欲以牛为牲祭也。”

那么,改用羊为牺牲?那牛仍是瞪着大大的眼睛望着他。按照流程,叔孙豹宰牛后会分割牲体,取出血和肠间脂肪献祭,再由鲁襄公亲自献尸

鲁襄公说:“算了,免牲也。”

就从其他祭品中捧出熟肉代替牺牲献祭。

郊祭回家后,孟献子吾乃今而后明白卜筮的意思了。夫郊,祀后稷以祈农事也。是故启蛰而郊,郊而后耕。今既已开卜郊,不吉利乃必然也

这次祭典是在开耕以后再进行,就如同是误了农时,不管怎样做都是错的。但也不能不做。从此以后鲁国祭祀不再宰牲,是向文明跨进了一大步。

在晋国,这年的冬季来得有点早,刚到十月,第一场大雪就下过了,韩献子感到自己的身体状况不是太理想,当然,他已年过七十,也已经不年轻,就想告老退休。在换季的时候,老年人的身体是最容易感觉到不适的。

但晋悼公却要挽留他。因为韩献子虽然年过七十,仍是身体健康的。

韩献子说:“吾老朽矣,该让年青人承担责任也。”

晋悼公还年青,对老年人的身体感受并没有体会。因为按照法律规定,年过七十的老臣上朝时可以拄拐杖,朝庭也要为他备好铺席供他落座。这当然是敬老的特殊待遇。所以晋悼公就想当然地认为,韩献子再多干几年也不见得是一件有多困难的事情。

晋悼公说:“子虽言老,乃朝庭核心也,岂可弃寡人而去。”

韩献子说:“生老病死,不可违也。”

见韩献子还是坚持,晋悼公不得已也接受了。

老人家之言还是要听的,所谓孝弟之道,也这是中国源远流长的敬老传统。当年有虞氏贵之人不忘敬老,夏后氏贵位之人不忘敬老,殷人贵有钱之人不忘敬老,周人贵属关系之人敬老

而且,孝弟之道不仅行于贵族阶级,在平民阶级也是一样。一般老百姓,到了五十岁就可以退休,仅不需要参加田猎活动,就是在分配猎获物时可以多得点。在军队里,也是老兵为上。虽然朝庭大臣没有很明确的退休时间,如果到了八十岁后还没有退休,上朝只需要向国君行礼,然后就回府休息。如果国君有事询问,就自己起驾到老臣府上请教。

虽说孝弟之道是封建的,但在现代观点下,却仍是有公平正义一面的体现。如果秉持劳动创造财富,财富是剩余价值的积累这么一种观点。那么,一般而言,年龄长,工作时间长,奉献的剩余价值就越多。所以,敬老就是公平正义。当然,孝弟之道也不是只有敬老的意思,含义更深刻和丰富。孔子说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现代人的环保意识,其实也是包含在古代人的孝道意识里。

韩献子打算推荐长子韩无忌顶替自己卿的职位。子承父业,这是理所当然。但韩无忌却向父亲推荐弟弟韩起。

韩无忌说:《诗》曰:岂不夙夜,谓行多露。又曰:弗躬弗亲,庶民弗信。无忌不才,让其可乎?请立起也!与田苏游,而曰好仁。《诗》曰: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恤民为德,正直为正,正曲为直,参和为仁。如是,则神听之,介福降之。立之,不亦可乎?

韩无忌所以要推荐弟弟韩起,是因为他自己身有残疾,所以认为不合适为晋卿。他就引用三首古诗来为自己作论据。

岂不夙夜,谓行多露”一句,引自《召南·行露》,意思指“怎不想连夜而行,只是怕露浓路滑行动不便”;“弗躬弗亲,庶民弗信”一句,引自《小雅·节南山》,意思指“不亲力亲为,就不能赢得百姓信任”;“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一句,引自《小雅·小明》,意思指“为官司要忠于职守,与正直之士亲近。神灵会听到的,并会赐福。”

韩无忌通过引用这三首古诗作为佐证,以逻辑论证的方式来说服父亲,毕竟,长子继承是天经地义的。

第一轮论证,是用一个直言推理来解释自己为什么要推辞:我有为国之心,但无为国之力,所以需要辞谢。(佐证:《召南·行露》)

这不是韩无忌自吹,他的爱国心是真诚的。因为在那个时代,虽然是一个等级制社会,但并没有对残疾人的社会歧视。就像郤克是一个残疾人也做到了中军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是因为在周朝的文化中,搞歧视会被认为不仁义。因此,不能以此身体残疾作为拒绝理由。韩无忌也不提自己的身体残疾,而是说才能不足,这比较有弹性。

然后韩无忌又用两个三段式推理来论证自己为什么要推荐韩起。

第一个三段式:

能赢得人民信任才能在晋为卿。(佐证:《小雅·节南山》)

德才兼备才能赢得人民信任。(佐证:客观现实)

所以,我不适合为卿。(结论)

第二个三段式:

好人为官,国家得福。(佐证:《小雅·小明》)

韩起为人德、正、直兼备,参和而仁。(佐证:客观判断)

所以,推荐韩起为卿合适。

都说古代中国人不懂逻辑思维,没有推理演绎的意识,但以韩无忌这番说辞而言,可以看出他是熟练地掌握了逻辑推理思维的。古代中国人虽然没有写下《工具论》这样的逻辑学专著,但说古代中国人不懂逻辑思维,恐怕是后人对先人的历史误会了。尽管由于文化积累不足,在论据引用上往往只能断章取义,这只能是说是历史的局限。

比如,被韩无忌用作论据的《召南·行露》,全诗是这样的:

 

厌浥行露,岂不夙夜,谓行多露。

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虽速我狱,室家不足!

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讼?虽速我讼,亦不女从!

 

这首诗歌咏的其实是另一回事,与韩无忌要论证的内容完全没有关系。故事令人悲伤,说的是申家女儿被许配给酆城一户人家,但夫家不备聘礼就要迎娶。申女对夫家人说:“夫妇关系是人伦之始,不可不正。传曰:‘正根本是万物之理,失之豪厘,差之千里。’是以本立而道生,源治而流清。婚姻嫁娶是生育后嗣、继承家业,夫家轻礼违制,不可以行。”就拒绝出嫁,夫家就起诉申女。申女就写下这首《行露》表明自己的态度,最终被关入牢中。

但是,长幼有序,从社会治理的原则上说,舍长立幼不合于礼,晋悼公也不愿意开这个先例,就召韩无忌上殿。

韩无忌说:“厉公之乱,无忌身为公族,不能以身殉难。臣闻之曰:‘无功庸者,不敢居高位。’今无忌,智不能匡君,使至于难,仁不能救,勇不能死,怎敢辱君朝,污祖宗呢?请退也。”

坚辞不立。

晋悼公说:“虽然没有为君殉难,好人为官,国家得福,不可不赏也。”

晋悼公任命智罃为中军将,士匄为中军佐,中行偃为上军将,韩起为上军佐,栾黡为下军将,士鲂为下军佐,赵武为新军将,魏绛为新军佐。同时任命韩无忌为首席公族大夫,因为他认为韩无忌的道德力量值得嘉奖。

晋悼公说:“先王之所以治天下者五:贵有德,贵贵,贵老,敬长,慈幼。此五者,先王之所以定天下也。”

一个德治的社会,无疑就是一个美好的社会。法律往往伴随着暴力的惩罚。没有社会性惩罚,就没有法治。而德律往往伴随的是奖励,没有社会性奖励,就没有德治。而且,守法本身也是一种道德。所以,法治则是自由的限制。而德治则是人权,就是自由。

,郯子到鲁国四月,小邾子到鲁国他们都鲁襄公继位后,第一次来鲁国。到了天的时候,季武子就去访问国,因为在鲁襄公登基时,卫献公的弟弟公孙剽来到鲁国祝贺,因此,这次是礼节性回访,但毕竟是时隔七年后的才进行的回访,有些晚了,给人故意的怠慢感觉。

所以,季武子解释说:“缓报,非贰也。”

卫献公说:“无妨,不计较也。”

要计较实在也没有什么意义的,有个解释就可以接受了,如果不接受的话,那又能怎么样,难道就因为这件事情,两国就绝交了吗?不能这样容不下沙子的。

但卫国的大臣们心里还是有些不高兴,卫国不是像国和小那样的小国,而是与鲁国实力相当的国家。在国与国的关系中,面子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除非是属国的关系,实力相当的国家,一般是平等的,关系处理讲究对等的。

十月,献公着孙文子鲁国聘问,答谢季武子为之前的怠慢所作的解释,孙桓子结的友好关系。鲁襄公很重视孙文子的这次回访,亲自到殿前迎接孙文子,也是作为弥补之前的怠慢。

这等同于是给予了孙文子诸侯的待遇一样,礼节上是应该到位了。鲁襄公登上台阶,孙文子也同时登上。叔孙豹相礼,见状,他就快步赶到孙文子身旁。依礼,登台阶时,臣应后君一等。

叔孙豹说:“诸侯之会,寡君从没在卫君后面。今吾子不后寡君,寡君未知有过。吾子稍待也!”

孙文子没有话说,这不是他不想说,而是并不善于讲道理。所谓讲道理,当然指的就是有逻辑地进行推理的说话。孙文子就只能认死理。他认为鲁国之前的怠慢伤了卫国的面子,因此,他要为卫国争回面子。所以也没有想改的样子,仍是与鲁襄公一起并排走上台阶。

孟献子以为是叔孙豹没有做好相礼的事情就责备叔孙豹。

叔孙豹说“吾虽有提醒,孙子固执也。”

孟献子说:“孙子与寡君并行,辱吾国格也。”

叔孙豹说:孙子必亡。为臣而君,过不,亡之本也。《诗》曰:退食自公,委蛇委蛇。谓从者也。横蛮而自得,必被挫折

叔孙豹引用的是召南·羔羊》一诗。全诗是这样的:

 

羔羊之皮,素丝五紽。退食自公,委蛇委蛇。

羔羊之革,素丝五緎。委蛇委蛇,自公退食。

羔羊之缝,素丝五总。委蛇委蛇,退食自公。

 

这首诗的内容很有意思。原来在古代,大臣上朝后,政府是有工作餐提供,有公共大食堂的。退食自公”说的就是退朝后食公餐佳肴“委蛇委蛇”是悠然自得的意思,酒足饭饱,当然很惬意,这公共大食堂或许是与自助餐差不多;“自公退食”是表示吃饱了回家,此时此刻,当然也是“委蛇委蛇”的感觉了。叔孙豹认为孙子必亡,并不是诅咒,而是严密的逻辑演绎的结论。而且,甚至是比韩无忌的思维逻辑更明晰。

大前提:政治家处事应知错就改,退一步方能悠然自得。

小前提:有过不横蛮而自得,必被挫折

结论:孙文子有过不改,所以孙文子必亡。

当然,叔孙豹在这里的引用《羔羊》为论据,仍然是断章取义的。这不是逻辑能力不行,只是当时的文化积累尚少。所以,尽管古代中国人没有写出一部《工具论》是一种遗憾,但不能因为没有人去写出一部逻辑学专著就认为中国人不懂逻辑了。中国人有记史的传统,而中国人的历史记录里充满了逻辑,所以,这些历史著作不仅是政治学教本,实在也是古代人的逻辑学教本。

春天,又是新的一年开始,鲁襄公到晋国朝见,听取晋国要求鲁国所献财币的数额。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