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天玉茗香的头像

天玉茗香

网站用户

小说
202012/11
分享
《致人间》连载

第五章 北迁南走

独孤家很久没有这么热闹过,才把小叔接进门,第二天宋韵的哥哥们就到了。别离后二十年再次相见,宋老太太老泪横流……

宋家不是本地人,是在日本鬼子打到北平前避难到这里的。老太太本姓李,南京人,娘家开绸缎铺。和云南有生意往来,渐渐生意做大了,干脆就让自家人到云南开起分号来,生意不错。那时宋老太太还是一位小姐,父亲甚是喜欢她的聪明。老先生老来得女,那时他已经六十岁,夫人近五十!加上老先生开明,没让女儿受罪缠足。后来这双稳实的脚让她带着儿女逃出命来,是后话。和她的六个哥哥、姐姐一起,女儿书念得不错。儿女们渐渐长大留洋的留洋,到北平的到北平,在上海的在上海。最后小女儿也长大了,十六七岁,她没想嫁人,倒是朝思暮想去北平念书。最后老先生拗不过她,让她答应如果考不上学堂就立刻回家,按母亲的意思嫁人。女儿想都没想就答应了。于是不顾夫人反对,他把女儿也送到北平。女儿很顺利地考进了她想去的学堂。母亲十分失望,不过在北平的儿子又给了她希望,说在北平妹妹会遇上合适的人,自己的朋友同学中就有家世不错,人品相配的人。总有一个妹妹会满意,老夫人这才少了些心慌,又想到女儿的大脚,她又愁上了……

就在母亲连愁带牵挂中,这个女儿很快乐地在哥哥安排的一场场舞会,联谊会里度过了一年。亏得个哥哥帮忙,学习才没落下太多。不过也混在一堆到学堂里钓金龟婿的淑女小姐里去,反倒称了父母的心。李家的家财自然有份好嫁妆,从儿子的信里看来女儿很有几个送花的朋友,寄来的照片上看起来都很精神,很时新的样子。母亲背了父亲让人写信给儿子,要他上心看着,挑个人品家世配得上的就撮合了吧,妹妹年纪眼看着就二十了呀!

孩子们没让她挂念多久,这年春节,儿子带着一帮子朋友同学回到南京。其间一个时髦女孩子,实在抢眼。老母亲都没看出来,那个坐在轿车里和丈夫十分亲热的时髦女郎,就是离家一年多的女儿!

眼前一下子冒出那么些个时髦的人儿来,老太太忙于招呼,有些忙不过来。等安顿下来,她才把儿子拉到一边问:“你到底给你妹妹找了那家的孩子?怎么那么多人?”

儿子哈哈大笑,说:“他们自己会告诉你,母亲,只是除了没有太多钱财,一切是极好的。妹妹慧眼明珠!”

钱,老太太倒不在心上,只寻思着该和丈夫一样心好就好。丈夫不是小气的人,虽无那只锁麟囊,也还有枝珊瑚宝。

傍晚时分,儿子带着几个同学游秦淮河去了。老夫人这才得空歇歇,到园子里转转。走到荷花池边太湖石的假山旁听到有人说话:“你可想好如何对母亲讲?”

“我想,不过……”

“母亲及温和的,父亲我有办法。”女儿还是不改她那顽皮的性格。老夫人一笑。

“我没想到你家这样的……怎么说呢?很……”那男孩子说。

“哈、哈,你以为只有京城才有轿车呀?”女儿有些不依不饶:“还有什么?你母亲不是都对你说了么?”

“你怎么做到?我母亲是极严厉的,你怎么说服了?也教教我!”

老夫人悄悄绕过石山,立在大柳树后看着湖心亭里的两个人。女儿横一只古琴在膝上,背对着自己。她对面的男孩子看上去二十来岁,眉目清秀,不像北方人的样子,身材修长,有些单薄,不过文雅气相。看起来、听起来性格是很温和的。人品不知什么样?衣着不比其他几个孩子那样讲究,花哨。不过一领毛呢的浅驼色长大衣,里面一件白细布衬衣上套着鸡心领的米黄毛衣,一条浅咖啡色呢子裤,颈上挂一条浅驼色起黑白红格子的苏格兰呢围巾。很中老夫人的意:“看起来很精神,学问的样子!”她心想,“比起自己先前暗地里选的几个,倒是更有些气宇轩昂的样子,看来留过洋,说话十分得体。不过,听他的说法只怕婆家厉害……”

她一路想得出神,猛然看到前面一双鞋才回过神来。抬头对丈夫说:“啊呀,你来也出个声,吓死人了!”

老先生笑着说:“怎么?想得那么出神?猜着哪个是女婿了?”

“不必猜,在湖心亭里呢,那孩子倒好,只是我怕婆家厉害。”老夫人不无担心地说。

“嗨,你害怕这个?那丫头也不好对付。你就别担心,那家老爷来信了,托老二带来的。信写得客气,礼数周全,说是对女儿印象很好,他夫人实际喜欢的。”老先生拿着个信封对老夫人说。

“哦,这么说,这丫头跑到人家家里去了?咳,成何体统……”

“老二说老先生是他的先生,那天是先生的生辰,所以带妹妹一起去。两个孩子就在他家认识的。这孩子才从英格兰回来,学的是工程系,是个工程师呢。”老先生解释,“看你,我是觉得这孩子还不错。先生的信写得极稳妥,他家是旧族,也是南边的,老家上海。你说呢?钱少些没关系,这孩子学的西学,将来该是极有用的。”

“你说怎么好就怎么办吧,我一个女人家,唯有指望着婆家能对这孩子好些,让她过得轻松些。看那孩子的样子,也不会让女儿衣食无着不是?他们不忌讳这孩子没小脚吧?” 老夫人问了最后一个问题。

“哈哈,人家留过洋,小脚只怕看不上。”老先生笑话着她说。

老夫人回了丈夫的话,安心地回去,暗地里备起嫁妆来。

这年的秋天,李家小姐不等学堂的书念完,就成了宋家大少奶奶。婆家对她很客气,和婆家的姐妹们相处很好,过得也开心。丈夫除了在学堂教书外也接些设计图纸,勘测的活来做,对付一家的生活也宽裕,对她也好。第二年大儿子出生,日子虽不比在娘家华丽,倒也殷实无忧。李家小姐舒心、安心地过起了为人妇做人母的日子来。

大儿子刚学会走稳,咿咿呀呀学语时,老二老三出生,一对双胞让全家惊喜非常,母子平安。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孩子们的父亲已经离开家数月,被政府聘用到重庆去。到了那里他才知道,是要他和其他的工程师一起勘探,准备设计滇缅公路或者滇缅铁路。

南京的娘家送来贺礼,客客气气地写了封信来,说二老年纪已高,走动不便,希望接女儿外孙到娘家小住几日,希望在有生之年见见外孙。还请亲家一起举家前来住上几日,谢谢他们在女儿出嫁时的招待。

公婆审视时局,深感亲家用心良苦,日本人已经在长城边上虎视眈眈,相对于北平,南京好歹要安全些。于是回信说等他们母子出月子就送孩子们回娘家省亲。时局越来越紧,公公和丈夫供职的学堂已经开始南迁。商量再三,宋家也得跟着学堂往南去,小儿子先跟着头一批的老师学生们离开,他得带着自己和父亲的学生走。到南边先安顿下来,父亲带着母亲收拾一下东西,随第二批老师们走。

许多难民从关外涌入,很多人举家离开,一时间物价飞涨,时局大乱……

已经等不及满月,这天清晨,宋家大少奶奶带着三个孩子,在两个奶妈和小姑的陪同下离开宋宅,前往南京。这一走她再没回来,她告别了梦一样的日子,而苦难才刚刚开始……

一路颠簸,本来不算远的路却是一波三折。一路上全是逃难的人,火车走走停停,最后干脆不走了。一行人不得不下来,另想办法。找了所有能找到车子的地方,能帮她们的地方,没人能帮她们!看来唯一的办法就是走。好在两个奶妈都是极有情义的人,没把她们丢下,抱着三个孩子和她们一起往南走。除了身上的一些首饰和贴身带的几个银元,她们已经一无所有,行李已经在半路被人抢去。还好宋家少奶奶和奶妈拼命紧紧保住孩子,他们才没有被伤到!路上几乎买不到什么吃的,到处都是饥饿的人。几个女人一路上避开人多的地方走路,沿着大道在地里田间走。这时的她们,唯一的方向就是南京,两个养优处尊的小姐终于学着为生存奋斗。吃着奶妈从村子里弄来的她们根本不知道的东西,从田里拨出来的还没长熟的地瓜,玉米。为了两个孩子,宋家少奶奶把这些都咽下去,心里感谢父亲没有让她缠小脚,让她有力气走回家去。这一路她没有眼泪,还不断地哄着小姑拿出勇气往前走。总是说快到了,快到了……

其实,她自己根本不知道到底有多远,对家也只是有个大概的方向。但是她知道自己不能让其他几个人知道,自己根本不知道路该怎么走!她知道应该往南,明白自己是在往南。

就这么走了两三天,她们遇上了也是南下的学生,其中一个认出了先生家的小姐。小姑子一听见有人叫出自己的名字,嚎啕大哭起来!她们总算是有了伴,虽不能轻松些,可也算是有了些照应,至少她们知道路该怎么走。两个未出月的孩子,有些不好的样子,奶妈们商量着用些土法子对付。宋家少奶奶已经顾不了许多,只要孩子能吃,她就喂,路边地头,人多人少,全然不在乎。小姑子也镇定了不少,帮着她和奶妈们背着孩子赶路。

跟着学生和老师们,她们又走了两天,进了江苏境内,来到一个大些的镇子上。宋家少奶奶远远看见了自家娘家的旗号,那绸缎庄牌匾还在高高地悬着!她抱着孩子疯了似的跑到那紧紧闭着的乌木门前,哭喊着,拍打门环。她觉得自己像是喊了一辈子那么久,总算里面有人打开了门上的小窗。掌柜的小心地往外看,眼前披头散发的女人让他有些吃惊。再仔细一看,他立刻伸手拉开门栓,一步抢出,伸手抱住这个疯哭的女人,痛哭起来。李家三少爷认出了自己的妹妹!看着她怀里的孩子,走丢了鞋子的脚,几时她受过这样的罪……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