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达墨的头像

达墨

网站用户

小说
202010/14
分享
《《台北潜伏》》连载

第二十二章 深入虎穴

走进国军前线作战室,就等于走进对方的心脏。所谓的作战室,这里面不仅有兵力配置图标识,还有作战态势地形模型,上面的摆兵布阵一清二楚。所有作战意图都在这里产生和展示着。

经验丰富的吴仲禧面对国军二万五千分之一的军用地图,如获至宝并把注意力集中到地图上好一阵子。他不仅看清了地图上详细标明了双方部队的驻地、番号、兵种等,还把东起海州、西至商丘的整条战线的形势反映得清清楚楚,作战态势一目了然。

吴仲禧心里欣喜若狂,却不能露出一点声色。因为剿总司令的参谋长李树正在一旁陪同。于是他灵机一动,决定用头脑默记一部分,能记多少算多少。

通过强记默记下一部分后,感到自己再也记不下去后,便对李树正说:“李参谋长,看来你们准备非常充分啊,共军与我军一战,一定是以卵击石,必将被我军歼灭之”。李树正不知是故意,胸有成竹道,“是呀,我们将在这里与共军决一死战!”

看到李树正得意的气势,吴仲禧便就势试探着要求道:“李参谋长,你看我有空还想来看看行不行?”令吴仲禧意外是,李树正没加思索,很爽快地答应道:“好呀,吴部员,你可随时来。”

正义者的意志总是充满着迷人的色彩。吴仲禧太主兴了。第二天上午,吴仲禧就电话李树正,说想再去看一看他们作战方面的布置。恰巧,李树正在电话中说自己有事,就派了一名参谋把他带到了作战室。

一切比想象来得容易。再次进入作战室,吴仲禧欣喜万分,但他强忍着欢喜,表情严肃地观看着地图。其实他不是在看,而是接着昨天记下的顺序,在记另一部的兵力部署图。

看了好一会儿,也记得差不多了。这时,陪同他的参谋说要去一下厕所。吴仲禧连忙说:“你去吧,我随便看看。”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吴仲禧乘那位参谋临时上厕所的机会,迅速掏出笔和纸,迅速了东起海州、西至商邱的徐蚌战场国共双方部队驻地、番号、兵种等情报。等他记完把纸塞进口袋,那名参谋人员已经悄无声息地出现在他面前,惊得吴仲禧心里一颤。

重要作战情报就这样轻易被吴仲禧搞到了手。

面对得手的情报,吴仲禧又急得团团转,在敌人心脏中,要想把情报轻易带出去也是不容易的,更何况才到徐州两天时间,突然提出离开必然会引起敌人的怀疑。如果刘峙从前线回来了他更不容易离开,因为这个家伙非常狡猾,如果被他发现了蛛丝马迹,那就麻烦大了。

想到这里吴仲禧心急如焚。怎么办才能快速把情报送去呢?吴仲禧犯难了。

想着想着,吴仲禧就心生一计,觉得装病拉肚子这个办法可行,因为一个人到异地,水土不服时常会出现拉肚子的现象,从理论上说得过去。于是,他开始装着一遍又一遍往跑厕所。

有意之举果然引起了李树正的注意。为此,李树正关心地问道:“吴部员身体有恙?”准备好的吴仲禧面带痛苦地说:“哎呀,李兄,你这的好招待兄弟实在没有口福啊,油水太大了肚子闹革命了,你看我这狼狈样……”

他的一席话说得李树正哈哈大笑。便问他情况严不严重,吴仲禧便说坚持一下看看, 不行就早点回去。生怕患上的是痢疾传染给了部队,加之前方战事吃紧,也不想多留他,李树正便顺水推舟说,吴部员你决定吧。吴仲禧说好,明天我就回去。

李树正说好,我给你开好通行证。

脱离了虎穴,并不就此表示安全,因为那时正值国共战事剑拔弩张之时,一路上关卡林立,盘查十分严格。好在在出发前,李树正给他开具了由刘峙签发的通行证,路上有惊无险。

到达南京后,吴仲禧没有去“总统府”上班,而是从前门进入自家后,简单收拾了一下行李,没有半点停留,就从后窗跳出,趁着夜色前往南京火车站。

然而到达车站后,吴仲禧又犯难了,那时因为交通很不发达,南京到上海的火车一天只两三趟。如果叫人安排车辆去上海势必会被人知道,加之上海的国民党特务云集,很容易暴露自己。因此,他决定碰碰运气。

焦急的等待是痛苦的,夜静得出奇,吴仲禧心里却是波澜壮阔。正当无比绝望之时,一列火车轰隆而至。是运送兵员的火车。见此情景,吴仲禧几个健步冲了上前,说时迟那时快,这时几个卫兵出枪拦住了他。

“我是国防部的,说着从便衣中掏出了国防部的(派司)通行证。并接着说“我是国防部中将,有紧急任务去上海,需要搭乘你们的车一下。”

举枪的士兵见到这位中年气宇轩昂,又有国防部的通行证,犹疑中让他登上了车。

上车后,吴仲禧庆幸自己考虑得周全,如果不是走的时带了一张国防部的特别通行证,寸步难行不说,说不定还会被卫兵抓起来。

为了躲避国民党特务的跟踪,或在车上遇到熟人,吴仲禧来到火车尾部,找到一个角落的位子坐了下来。

列车在缓慢中运行着,吴仲禧的心里却异常地着急,他希望在天亮之前的将情报送出去,然后在天黑之前赶回南京。否则,让南京方面知道他去了上海,就麻烦大了。

列车走走停停,吴仲禧急出一头汗来。

在焦急的期盼中,列车总算在天亮后不久顺利地到达了上海。为此,几乎还等车停稳,他跳下车后他飞快地向中共上海特科武定路修德坊6号赶去。当他找到当时的负责人潘汉年时,已经是第二天的上午了。

潘汉年收到情报后,异常高兴地说:“仲禧同志,你为党立正了大功,一定要向党汇报通令嘉奖你!”

情报安全地出去了,吴仲禧长长地松了一口气,而那时,离淮海之战开始只差几小时。吴仲禧看时间不早了,立即往返。

一路上他心潮起伏,深感情报工作的不易,尤其令吴仲禧真切地感受到,这次任务的顺利完成,没有吴石的亲笔信,国民党第四战区参谋长李树正是不会让他轻易地看到作战部署这样如此重要的机密。

想到这,吴仲禧对吴石的崇敬油然而生,在心中默默向他敬礼!

……

1948年9月下旬,济南战役获胜三天后,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粟裕向中共中央军委提议,希望乘胜攻歼淮阴、淮安、宝应、高邮、海州国军之战役,称为淮海战役①,主要目标为歼灭距离徐州较远的黄百韬第7兵团、李延年第9绥靖区,为夺取徐州做好准备。这一计划符合中共“歼敌于长江以北”之指导思想,随即得到批准

国民党在淮海战役的失利,军事上使蒋介石在南线的精锐主力损失殆尽,尤其是嫡系部队中的骨干,黄维的第12兵团和邱清泉的第2兵团全军覆没,其中还包括被称为“五大主力”的第5军和第18军。(五大主力其他三支部队分别是1947年5月在孟良崮被歼的整编第74师、1948年10月在辽沈战役中被歼的新1军和新6军)从而也就失去了蒋介石赖以支持战争的中坚力量。

犹抱琵琶半遮面,千呼万唤始出来。淮海一战,我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而这离不开战斗在隐秘战线上的无名英雄们。

……

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胜利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挥师逼近南京,准备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挥师逼近南京。一场最后的决战即将开始。

注释:

淮海战役①自1948年11月6日开始,至1949年1月11日结束,共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8年9月24日济南失守后,国军总部以为华东野战军需要长时间休整,未能料到华东野战军在济南战役损失不大,能迅速南下进攻徐州,结果大意轻敌。粟裕为迷惑国军,特意在山东开了十几台大功率电台,不停向外发出指令,国军误认为华东野战军主力依然在山东。使徐州剿匪总司令部部署调整、兵力调动也趋缓慢。1948年11月1日中共中央军委决定中原野战军7个纵队,共约15万人,以及部分地方部队与华东野战军共同进行淮海战役,参战兵力达到60万人。实际上,约50万解放军开始从不同方向秘密夜行,在国军不知情下扑向徐州。

第二阶段。国军第7兵团被歼灭后,由蚌埠进军的李延年第6兵团、刘汝明第8兵团担心被解放军攻歼灭黄维兵团于浍河、淝河之间的战斗

击而拖延北进,造成从华中剿匪总司令部增援向宿县进军的第12兵团(司令官黄维)位置突出、孤立,在解放军的阻击下,这3个兵团无法靠拢徐州打通徐州—蚌埠间联系,战场形势对国军极其不利。第12兵团由蒙城出发渡过涡河,1948年1948年11月21日,第12兵团到达南坪集并渡过浍河,发现解放军有合围之势,于23日夜转向东南方向的固镇转移,企图向李延年第6兵团靠拢。中原野战军集中兵力合围黄维第12兵团,11月25日,中原野战军7个纵队将国军第12兵团包围在于宿县西南之双堆集。11月27日,黄维指挥第12兵团乘合围尚不严密以4个师兵力为先头向东南方向全力突围,其中第85军第110师师长、中共地下党员廖运周率部阵前倒戈,使黄维突围计划失败,军心动摇,士气一蹶不振,只得就地固守待援。此时,国军已处在被动挨打的地位,由于第7兵团被消灭,徐州东线已完全暴露;徐州往蚌埠之退路,亦因宿县被中原野战军占领而切断。而黄维第12兵团也被解放军合围,有被全歼之危险。

第三阶段。由于已消灭了国军34个师,邱清泉第2兵团、李弥第13兵团之22个师被包围,为配合平津战役对淮海战役前线关于淮海战役结束的电报

傅作义集团之分割包围避免其迅速决策经海路南逃,解放军对合围的杜聿明部暂缓攻击,进行了20天休整,向杜聿明发动政战宣传与劝降,消耗其心理,为最后围歼杜聿明部做最后准备,虽然杜聿明拒绝投降,但瓦解了国军官兵士气。合围圈中的国军粮弹两缺,虽有空投补给,但远不够用。1948年12月19日被围的国军曾谋划空军掩护下突围,亦无力执行。

 平津战役解放军完成了对北平、天津等地的分割与包围之后,1949年1月6日,解放军向青龙集、陈官庄地区被围的杜聿明部发起总攻,9日消灭第13兵团大部,残部撤往第2兵团防区。1月10日战斗结束。徐州剿匪总司令部副总司令兼前进指挥部主任杜聿明被俘,徐州剿匪总司令部前进指挥部副主任兼第2兵团司令官邱清泉阵亡,第13兵团司令官李弥逃脱。李延年第6、刘汝明第8兵团随后放弃淮河以南、长江以北地区,撤往江南,淮海战役结束,解放军占领了长江以北大片土地。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