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景丙成的头像

景丙成

网站用户

其他
202204/27
分享
《敌工部长——李凤鸣》连载

第二十九章 金戈铁马大半生 最终圆了大学梦

 

                               58

李凤鸣要上大学了。

     战争刚结束,就传来了上大学的好消息,连他自己都蒙了。他想,自己前前后后才念了一年多私塾,高小夜才上了一半,从四零年离家参加革命,天天过着刀尖上舔血的日子,一霎也没安宁,打鬼子、打汉奸,消灭国民党——上大学的梦,连做都不敢做。可是今天,猛不丁的让他上大学.....

那天,李凤鸣正领着师三反五反检查督导组,在师部机关搞运动。师政委让通讯员把他叫到了办公室,告诉他师部决定派他到南京上大学。

上大学,太突然了吧,他当时就愣了,磕磕巴巴地问政委:“我私塾还没读完呢,上大学能行吗?是不是跨越有点大?”

政委告诉他,这是政治部党委的意见,主要是进驻上海以来,看到他工作扎实,文化基础也好,特别是在解放上海和乘泗列岛军管期间,做出了很多特殊的贡献,鉴于他工作能力,师部领导想进一步加提高他的文化水平。

说实在的,穿着长衫坐在高等学堂里听老师讲课,是李凤鸣梦寐以求的,他从小就热爱学习,还是班上的班长,用现在的话来说是“学霸”,但是当时社会环境,家庭的条件不允许,十几岁就踏上了革命道路。

接到通知后,他心里有些忐忑不安,他怕进了学校跟不上班丢人。但听说校长是陈毅司令员,心里就踏实多了,自从莱芜战役以后,就跟着陈司令员的部队打仗,虽然没有见过陈毅司令员,但还是他的兵。跟自己的司令员学习,又还有什么担心的。

师部推荐李凤鸣去的大学是“华东军政大学”。这所大学与他所在的三野部队有很深的渊源。宁、沪、杭先后解放,中国革命胜利在望。为适应即将诞生的新中国建设和军队建设需要,中共中央和毛主席高瞻远瞩,及时提出筹建军校的决定。华东军区、三野前委按照中央军委和毛主席的指示,由随解放军渡江南下在苏州的华东军大、在常熟的三野军政干部学校和驻南京的第八兵团直属队一部为基础,组成新的“华东军事政治大学”(简称“华东军大”),并移址南京。陈毅元帅亲自兼任校长和政委。

1950年,正当全校上下喜迎新的“华东军大”成立一周年之际,校报《华东军大》编辑室负责同志萌生一念:请毛主席、朱总司令题词。于是,即向两位领袖发了信。几天之后,毛主席、朱总司令就把题词寄来,日期都是1950年6月20日。毛主席的题词是:“华东军政大学日进有功,培养了大批国防建设人才。”朱总司令的题词是:“努力学习军事科学和革命理论,为建设近代化的强大的国防军而奋斗!”为了用领袖的鼓励教育全校师生,学校在校报《华东军大》上刊登了毛主席、朱总司令题词手迹,并配发社论,向毛主席、朱总司令表了决心,给全校广大教职员工以极大的鼓舞。

新生的人民共和国当时还处在“内忧外患”之中,因此在确定校址时还产生了分歧。有的建议设在北方重镇石家庄,有的建议设在南京。时任代理总参谋长的聂荣臻元帅多次磋商征求意见,认为在南京更加适合,随后,聂荣臻代总长又打电话给华东军区陈毅司令员商量,陈毅元帅当即表示同意。

1952年1月21日,代总长聂荣臻和华东军区第一副司令员粟裕联名给毛主席写报告,请求批准总高级步兵学校与第三高级步兵学校合并为一个学校,校址设南京。间隔两天,毛主席在报告上批复:“同意总高级步兵学校改设南京,并与第三高级步校合并。”于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高级步兵学校就于1952年初在古城南京孝陵卫诞生了,李凤鸣有幸成为了合并后的第一批学员。

九月,李凤鸣离开上海师部,怀着激动的心情,踏上了求学之路,走进了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高级步校(后来该校并入了军事学院),这是他首次走进正规化高等学校,激动的心情可想而知。

学校初期的教员大都是国民党起义部队改造过来的觉悟高,有真才实学的军官,讲起课来声音宏亮,吐字清楚,有理有据,有声有色,手语表达,恰到好处,学员的目光都被吸引到他们的脸上,李凤鸣也听得津津有味,如痴如醉。

学校的政工干部和行政干部,都是老红军老八路,个个和蔼可亲,视学员如亲人,政治上关心,生活上照顾。每晚领导轮流值班,查铺查哨,为学员压蚊帐盖被子,为病号送药端饭,学员有了问题,总是千方百计帮助排忧解难,关怀照顾无微不至,有如父母,我们就像在自己的家里一样温暖。

上世纪50年代初期,江南水乡仍依稀可见战争留下的创伤,人民生活仍十分困难,教职员工也是靠煮菜叶、挖树根充饥。面对前所未有的困难,这些教员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自觉克服冲从困难,边教边学,自制教学器材,创下了一个个奇迹。先后编写教材100多种,绘制各种图纸300多张,制成教学器材100多件,还解决了上千个教学难题。

军校生活非常正规有序,每天都是集体行动,集体生活。周日也是集体洗澡,集体洗衣服,所不同的是早晨不出操,午休可多睡一个小时。

周日每班每次只准一人上街,时间不得超过两小时。自从走进军校,李凤鸣非常遵守纪律,自己没有请过一次假上过一次街,更没有逛过市场,那时,说实在的他连商店的门都不敢进。

学习的课程学有军事、政治。军事从单兵动作,到各兵种联合作战,炮兵师的进攻以及各兵种的使用。理论上一直学到方面军种和各种正规军战例,特别是苏军的第二次大战中的战例,系统学习。而文化课从未学过的三角、几合,也进行粗略的学习。政治的理论实践论、矛盾论为主。考试也非常严格,严格按照三重会审的办法,当场面试,军事复习时出了上百条题目,每一条都要记住背熟。

为展示学校的建设成就,1953年国庆大阅兵,中央军委和首都阅兵总指挥部决定,由华东军政大学“总高”,组建方队参加国庆阅兵——也就是李凤鸣所在的学校。学校领导非常重视,成立了阅兵领导小组,专门从学员中挑选出208人参加阅兵训练,李凤鸣英俊潇洒,个子长得又高,被选拔进了阅兵方队。

到北京去见毛主席,是多么神圣的事情,参阅同志们纷纷表示,一定要走好第一方队,向党和人民汇报“总高”的建设成就。

为了参加好这次天安门国庆大阅兵活动,上半年学院专门聘请了教练员,让他们在教练的指导下,开始队列教练。这次训练要求极为严格,二百人一个方阵,按要求一点三线,队列整齐,步伐一致,横、竖、斜都一致整齐成行。

好容易等到了国庆这天,天刚透亮他们就起来了,排队到了天安门广场指定区域,尽管要求是八点到,但是他们激动的心情实在是安耐不住,从早上6点就起来了,在天安门广场等待。等待期间,教练又做了一次训练,李凤鸣的个子比较高,一米七四,开始他一直在队列第二行,第八名。但到了这次分列队开始时,前一排第八名战士也许是紧张,也许是站的时间较长,出现了休克,这样,就把他递补到了前排第八名,这样前排整齐,第二排的第八名就不容易被发现了。

当阅兵正式开始,毛泽东主席乘坐检阅车来到他们方队时,李凤鸣和同学们激动地高呼:“首长好!”“为人民服务!”分列式上,他们组成的阅兵方队士气高昂、步伐矫健,以威武的英姿通过了天安门,接受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他们英武挺拔的身姿、整齐的步伐被摄影机镜头永远记录下来,受到世人盛赞。

能够在战争胜利后,到天门广场光荣地接受毛主席检阅,这是多么光荣的一件事啊,这在他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一个山沟沟里穷小子,见到了毛主席,那时多么荣耀的一件事啊。何况那个年代,全国上上下下,老老少少人民,都无比崇拜毛主席。

通过这次阅兵,李凤鸣的身心、精神都经受了一次严峻的考验,这也成了他一生中最大最值得纪念的事....... 

                                             59

李凤鸣在南京军事学院实际学习了二年,1955年毕业于。按当时学院规定,他们(总高级步校第一期)这一级学生,因为大部分都是从战争年代走过来的高级军官,多半结了婚,允许带家属,李凤鸣也考虑过,但是接着就打消了这个念头,他想,革命还没有全部胜利,蒋介石还在叫嚣着反攻大陆,把家属带在身边太不方便了,于是,他就没仔细考虑这个问题。

李凤鸣军校毕业后,又回到了上海。他原计划想回到原来的部队,继续当他的团政治部主任,但是他去南京上学后,师里又给团里配备了新政委,于是,他就被分配到上海公安部队总队,第三团任政治委员。

上海公安部队总队,前身是华东军区警卫旅,干部战士个个资历都很老,队长就是一个老红军。当然,也有新编入部队的,比如李凤鸣现在所在的三团,就是上海解放后,收编的一些特种兵部队,这些兵个个飞檐走壁,身手不凡,大都是什么飞行堡垒、装甲兵、摩托化兵等出身得兵,自身基础都比较好,另外,还从上海招了部分新兵,主要是考虑到他们对上海熟悉,有利于上海警备。

这些新招的上海兵一点也不让人省心,个个有优点也有缺点,总体是缺点大于优点。他们的优点是文化层次高,热衷于文化活动、体育活动。缺点就是生活作风、组织纪律方面太差。

该连有一个篮球队球打的非常好,打遍了整个上海滩,他们经常代表部队外出参赛,但是有些队员比赛完后,夜不归队,乱搞男女关系,在社会上影响很坏。市民反应到总队,总队非常重视,责成团里整顿,但是整顿越整顿越乱,总队就那他们做了反面典型,大会批小会斗,但是他们的所作所为,直接影响到了部队形象。连的政治指导员被撤职调离了,团政治委员也受到了严肃的批评。

李凤鸣到该团后,了解到那些新招的上海兵,集中在一营三连。面对这个烂摊子,李凤鸣想,要好好整顿,可是快好好整顿从哪里着手?他闭门两天,决定还是要从根上抓起,首先就是提高战士的思想觉悟。

他召集团政治部工作人员,充分调研,制定了团部大比武方案。这个大比武要求营与营、连与连、排与排层层展开比纪律、比劳动、比练兵、比生活作风展开全面对比,并要求互相监督,互相激励。活动一开始,他就下沉到一营三连,逐个和“篮球队”的战士们谈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心声。

这些篮球兵在上海长大,思想很前卫,有知识有文化,给他们做政治思想工作,不用打比方绕圈子,李凤鸣开门见山,就给他们讲部队篮球队员和社会篮球队员的区别,告诉他们,部队篮球队是宣传部队形象,必须是阳光向上,敢打敢拼,你们是部队的代表。作为一名战士,决不能因为在战场上立了功,就可以自毁形象,你们毁的不是自己的形象,是部队的形象,因为你们有的人夜不归宿,因为你们,你们的连指导员被撤职,团政治部受到了处分,你说,你还算是一名战士吗?这和社会痞子有什么两样?

经过长时间的逐个谈心谈话,一营三连的战士们震动很大。有一个长期夜不归宿的球队员,主动找李凤鸣承认了错误,他说:自己夜不归宿,并不是在外边鬼混,是自己的姥姥常年有病,爸妈又不在上海,只有他和妹妹、姥姥在一起,妹妹在一个纱厂上班,经常晚上加班。

听了这位战士的谈话谈心,李凤鸣记在了心里,及时和他所在的居委会取得联系,把这位战士球员的实际情况告诉了居委会。

居委会得知这位战士的父母也在部队,为了不影响他们的工作,就在居委会专门找了一位中年大妈,重点照顾球员的姥姥。

那位战士球员,感激不尽。回到队上就说,队员知道了了这件事也未尝感动,深刻体会到了部队这个大家庭温暖,都觉得再也不能给部队抹黑了。

警备区政治部正想成立专门班子,拿三团一营三连开刀,但是李凤鸣一听到消息,就挡住了。他主要是想,自己刚到团里上级就开刀不大合适。其实李凤鸣这样做,冒了很大风险,如果李凤鸣挡下,三连再给警备区惹麻烦,自己就吃不了兜着走了。

幸亏这些年轻上海士兵还算挣气,虽然贪玩,但是脑子转的也快。经过一段时间的整顿,全团各连都有了很大的起色。如一连整治工作好;二连警备执勤好;七连支部工作好等等;特别是还推出了一个全国的优秀连队——“南京路上好八连”。

南京路上好八连,其实就是李凤鸣带领的三团一连,当时部队为了需要,把三团一连改造成了一团八连。李凤鸣服从命令,不愿意争扯这些事,总之就是部队需要。

好八连前身是华东军区特务团四大队缁重连,成员主要是一些山东东部农民。建连第一课上的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明确了为谁当兵,为谁打仗和艰苦奋斗优良传统。当时,八连警卫华东机关任务繁重,他们一面行军一面同敌人作战。当时的物质生活非常困难,敌人把老乡的耕牛杀了,八连官兵就当人民的老黄牛,帮助老乡拉犁春耕。当时吃粮很紧张,但是战士们还节省粮食支援人民渡春荒。1949年,上海一解放,八连就从硝烟弥漫的战场来到大上海繁华的南京路上。

这些农民兵带着浑身的寒酸,守卫着繁华的上海。站岗间隙,有的战士还用捡来的碎布片片,洗净晒干,用来缝衣服,缝袜子,他们的一言一行,感动了上海居民,被解放日报的一位记者发现,到部队采访写出了《南京路上好八连》这篇通讯,通讯首先在《解放日报》第一版发表,马上在上海新闻界引起了巨大反响,接着,上海的各大报纸以及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都纷纷从不同角度争相报道八连。当年《新民晚报》报道八连时有一精典之作,该报在一幅八连战士晾晒小布片的图片旁配上了题为《一寸布》的短评。谁会把一条条、一块块的破布头放在眼里呢?未免太寒酸了。然而好八连的战士却用这些碎布擦亮了手中的武器,把擦枪布用了洗,洗了用,直到实在不能用为止。正是这些报道,使“南京路上好八连”迅速为人所知。

受“好八连”的影响,原来一营三连的篮球队员,再也没有夜不归宿犯错误的情况了.......

三团一连在整个上海公安部队基础比较好,所以一九六四年部队整编时,被调动到江边改为内卫九十二团,李凤鸣仍任政治委员,而到江苏后情况又不同了,当时因为部队新改装,这个团战士的文化基础比较好,在上海住驻防时又经常参加上街游行,队伍列队什么的比较整齐,省军区很重视这个团,就让他们在镇江看押劳改犯。直到五九年部队又整编,团部改为江苏省公安总队机关。

成立江苏省公安总队机关,李凤鸣又面临着巨大挑战,总队机关刚刚成立,需要配备相应的干部,当时总队有三个职位任他选。总队要他去任总队政治处主任,军区让他去任干部处处长或边防三团任政委,因公安总队还没有成立政治部,因此他去了怕干不好,就决定去三团任政委。三团的工作量很大,任务也很重.....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