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
“九一三”事件发生后,干校才停止了对李凤鸣才的批斗,但还是被押着劳动。密闭的门窗被打开了,新鲜的空气进来了,又重新见到了阳光,心情自然无比舒畅。
走出那件阴暗潮湿的小屋子,他抬头看看天上的太阳,又往远处望望广袤的原野,一段时间被精神肉体折磨似乎减轻了不少。他对那些张牙舞爪的小丑好笑,自己从十几岁参加革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从鲁中一路打到上海,现在全国解放了,过上好日子,怎么会反对共产党呢。
强迫限制是没有了,但是因为还有人对他的位子念念不忘,生怕他再回原单位官复原职,就在背地后里搞小动作不断,向上打小报告,写匿名信,暗地里派人监视他的一举一动。
李凤鸣早就看在了眼里,狡猾的敌人我都不在乎,害怕你们这些下三滥,只要我坦坦荡荡,光明正大,你们能又奈我何?他坚持少说多做,该下地干活就下地干活,该收工就按时收工,规规矩矩,从不多言,就连和一同下地劳动的四六分子也不交流,天天就是机械的劳动。
就这样看押劳动,一年多的时间,监视的人也觉得烦了,也不知道监视他为什么?一个老革命怎么会反党呢。后来就直接不管来,再后来就解除了看押。但也不消停,经常调动劳动地点,江南江北农场、干校,他到过很多地方,就是不准回单位,他们还告诉他,对外不准说有人看押。李凤鸣就觉得好笑,你们费上人力物力看押,看押了一年多,怎么又不敢对社会承认,你们到底是搞得什么名堂,这不就是明明迫害吗?
一起在干校农场劳动改造其他单位同志,先后都回家回单位了,而李凤鸣单位的军代表还是不让他回去,甚至他想回趟家也不允许,完全能看出是迫害行为,但是当时的环境,李凤鸣海不敢造次,一旦让他们抓住把柄,更是变本加厉。就这样,李凤鸣又在干校农场干了近一年。有时夜深人静的时候,躺在床上他就想,经历了这么多的挫折,如果不是自己一身清白,意志坚强,恐怕早就被投机分子罪恶用心得逞,自己的命也早就没了.....
所幸的是国家气象局又重新恢复,要求各省气象局与科委分开,单独成立。分开后,就又另派来了军代表。还有一项要求,对李凤鸣极为有利,就是要求各省新成立的气象局,原则上不大换血,必须要有原单位的领导继续担任。看到了国家这个文件,省气象局新来的军代表政治原则比较强,马上同省革委会研究,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决定让李凤鸣回来工作。正在地里劳动的李凤鸣接到通知,才仰天长叹,唉,自言自语道,乌云遮不住太阳。
一九七三年秋,李凤鸣怀着复杂的心情,从干校回到了南京,第二天就到省气象局报了到。
因为他虽然从干校回到了原单位,但还戴着反革命的帽子,还不能恢复职务担任重职,所以单位一二把手暂由军代表担任,李凤鸣任第三把手。
李凤鸣本来对权位就不迷恋,现在让他回到本职岗位就谢天谢地了,还计较几把手呢。
他回到原单位,原来和上一任军代表整他的人,心惊胆战,生怕给他穿小鞋。但李凤鸣从战争年代走过来,什么样的大风大浪都见识过,地那部分任,他不计前嫌,工作以后,对这一小撮人,既往不咎,用崭新的面貌,投入到工作中。
对过去受的迫害,也不怨天尤人,而积极发言,积极献策。他的举动,得到了新来的军代表和同志们认可,直到一九七四年上半年,军代表撤走,他又负起了全局责任,局党组和主要负责人,但不是一把手,实际上还是副局长代理局长。
看到气象局还有一个正厅的指标,省农办的有几个人就酝酿着再往这个单位安插一个亲信。李凤鸣隐隐觉得,又有人想搞宗派。
某些人的阴谋还没有来的及实施,党中央组织部就任命胡耀邦同志担任了组织部长。胡部长在中央领导下,大刀阔斧的进行平反冤假错案等工作,落实老干部政策,这时罩在李凤鸣头上的那块乌云,才彻底消散,这才得到了彻底平反,恢复了名誉,中央组织部正式任命李凤鸣为江苏省气象局局长兼党组书记。
局里过去另眼看待这位反革命局长的人,这才正眼看这位局长。当然,还有少数的一小撮人,阴魂不散,背后叽叽咕咕,他们背后拿不上台面的议论,又能成了什么气候呢。
李凤鸣是从那个年代过来的,深受其害,自己当了单位的一把手,就积极落实党的政策。因为全省气象系统,还有和他一样的一大批受迫害的老革命老同志,也需要落实政策。因此,他一上任,第一件事就是按照中央指示精神,拨乱反正,为受到迫害的同志们,彻底落实了政策,恢复了受冤同志职务和待遇。当然,混沌年代,还有一些因派性定制的罪名,他就责成法律顾问请法院出面,对其进行了甄别审理,总之,坚决清除派性,从法、从理、从快恢复,因怨假错案被迁回到农村老家和下放农村劳动的工作人员,他们的工资、职务根据有关文件进行妥善处理。
原来省气象台在北极阁设有一个气象观测点,六十年代被省电视台在上边安装了插转设备,并注上了驻标、省人防部门也标上了自己的驻标。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李凤鸣立即亲自登门和两个部门协商,让他们立即撤走自己的设施,恢复北极阁原貌。
说起来是一句话,但是要把人家赶走,却是不容易的。当时局里的班子还没健全,省里、有关部门单位,就是他一个人上下协调。有的单位提出了很多不搬迁的理由,但是他就据理力争,向他们从历史的出处到气象对人民生活的重要作用阐明让他们搬的原因。北极阁自南朝就是气象基地,而明朝最鼎盛的时期也定位气象基地,民国二十八年,国民党统治南京时期著名的气象学家竺可桢又提议重新建设了这个地方,无论是从历朝历代,还是从新中国南京的区位划分,500多年的 历史证明,北极阁与气象很有渊源,就是省气象局的,在重多的实施面前,省里和有关单位不得不服从了事实。
六十年代省科协和气象局成了省机关“四清”对象,整的人心不安,又是武斗的至高点,所以名声不好。老气象局的工作人员和年轻干部队伍,几乎是五五分成,而xxx革命除了气象台和局里少数人员留下二十七人外,其余的都下放。全省气象台站也只剩下五百多人,有的站只剩下了一人坚持。拨乱反正首先是收回人心和技术工作人员。在这方面,李凤鸣主要做了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气象知识化。首先组织建设,其中人才方面重视吸收知识分子,只要各地学习气象的大学生,只要愿意到江苏来工作,一提出就接受安排到气象局和台站工作,坚持知识分子化,当时有人反对,但他坚持原则,很快全省就发展到了一千八百多人中大学生占了三分之一,五十年代气象站老工作人员占了三分之一、新招的知青占了三分之一,在扬州水利学校开办了四期全省气象培训班,招收培训了一部分高中生以上的学员,培训后分配到了各台站,为各县站充实了新鲜血液。二是装备现代化。想法设法争取国家气象投资七十多万元研制成功了一台气象卫星检测接收器,投放在了江苏气象台,这是全国除了国家气象局有一台之外,是全国唯一一台放在地方省台的,其他省市地方台都安装七一一,七一三雷达,两个重点县站安装了四台测雨的流动雷达,当时全省达到了十四台测雨雷达,并建立了气象室, 各地市台都代替了手工记录,
各地市台都有两个单边带,西安站都有了气象传真机,接收日本和国家气象局的天气形势图。利用外汇购买了几十部两马一千形传真机
三是生活方面。首先是抓了交通和房屋建设,建了省台办公室。各地市县都是五十年代二层楼,改建了办公楼,省地市县台站都建起了宿舍楼,过去基本上没有多少成套住房,几年下来,各地市县都建起了办公楼和宿舍楼,各地区台都配备了吉普车和解放牌大汽车。当时地市委书记、专员都称赞气象局搞现代化的情况。好多省市县台都纷纷到江苏参观学习。省台、江苏台、无锡台每年都有几批接待外宾参观的任务,每次外宾来都邀请李凤鸣出面参加,介绍江苏的情况。
省局盖起雷达楼后就从科委搬到了山上,办公总算有了自己的住地。九八年,他临时调到丹阳揭露批判“四人帮”一年整,期间也不断的回台指导工作,抓好了局里的一些大的工作,主要抓了局机关编制设置,原来气象局为二级局,这是在xxx革命之前,而李凤鸣到职后坚持局改为一级局,为正厅局级,但科室还不健全,成立厅级局必须要建处室,怎样设置,他与上级组织部门反复研究决定,首先是建立起了几个对口的业务性的处室,科研所、气象台军委县团级处室,本来仪器室、观测站也定为县团级处室,但有人反对,思想保守,最后他还是做出了让步,生怕步子迈的太快,再犯了错误。就先把处室、所、台的正职全部配齐,为了不降低人员职级待遇,局里的总工程师为局里的副职级待遇,这也是全国没有的。另一件事就是技术职称评定和发证。这项工作原来江苏气象局与科协在一起时迟迟未办,他回局亲自审批和领导评定,基本上是公平公正发证评聘,大家都很满意。
65
一九八0年,李凤鸣进中央党校学习,这是他一生当中第二次到正规高等院校深造学习。在改革开放政策中积极执行,敢于放手,有人说李凤鸣开放意识比别人强。
国家气象局顺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搞体制改革,计划把各省市气象体制统一管理,业务直属化,不再受地方统一管理,人员经费统一由国家局直接管理,这在江苏省搞试点。但这项工作如何开展,如何接收,都没有一个模板可模仿,一切从零开始,按照省政府和国家气象局的有关文件精神和各项要求、做法,李凤鸣亲自上下联系、办理。经过一段时间的上下协调,圆满完成了国家局下达的这项任务。
国家局对江苏台的改革工作非常满意,他们能够使这项工作顺利交接,没有出现一点矛盾,这是出乎国家局预料之外的。在全国召开的气象系统改革大会上,主要负责人说:其他省局、台改革,一切工作参照江苏省气象局的改革路子。
既然成了国家的样板,就得做出一个样子来。现在的改革,才是万里长征第一步。还有几项工作,他们搞得也很好,抓了干部队伍年轻化,党组研究,国家气象局领导亲自参加过问,坚决按照规定要求配备,而且干部均在本单位选拔产生,没有从外部调进一人,改变了过去气象局不出干部,都是从外边调干部的局面。对年龄不符合“四化”要求的领导干部,按上级要求都干顾问,或者退居二线。李凤鸣也在这次改革中退居二线做了顾问,但是还有对新班子“扶上马,送一程”的要求,但是他不愿意过多的插手新班子的工作,尽量让年轻的领导放手去做。局里的一些下属单位,像什么学会、什么组织,都去找他,让他当他们的顾问,他都一一谢绝。
当然,虽然退居二线,做了顾问,局党组还是安排他分管局里的基建工作。特别是一些大型测量工作
一九八六年组织决定让他离休,办手续安度晚年。这是一生中的有一件大事,而且是党组织给予的大好事,虽然不太习惯,但从此是无官一身轻了。虽然是退居二线,但还是时刻关心气象局工作,经常骑自行车跑到局里看看,跑到基建工地上转转。气象局各单位也常去看,对同志们在一起工作了这些年,感情都很深。
为了让它发挥余热,机关离推休干部支部经过选举,推选他为局机关退休干部支部书记,对老同志的厚爱和信任,他也不辜负,经常性的想为他们办点事,积极向上反映老同志的诉求。局里召开各种中层会议,也邀请他列席参加,请他讲话作指示。全省工作会议也让他上台讲几句,当然他讲的是政治思想工作方面的东西,例如如何团结,努力搞好工作。并由干部处长和他联系成立机关第一个老龄工作委员会,他本想为离退休老干部争取的一点说话的权利,特别是老干部一些新的观点和想法,都想说说,他就尽量的通过合理的渠道,传递上去,同时改善老干部离退休后的精神文化生活,以此也争取点活动经费。但是他已经不在那个岗位上了,条件已经不允许了,所以很多事情都没实现,但是他也尽力了。七十九岁时,他要求老同志不要在选他当支部书记了,提议选年轻的。同志们看他年龄确实大了,身体也不好,就选了一位年轻的离休干部做了支部书记,从此才真正体验到了无官一身轻的感觉......
摘自李凤鸣回忆录的一段话:
受家庭影响,曾祖父、父辈说教,善成为人厚道老诚,年青在家想尽其力,环境不允。离家后一心为公,分文为家庭丝毫所为,邻里亲朋也无以所为。一切处事兢兢业业,事事谨慎,胜时、顺时不沾沾自喜,背时让。对同志友善,对敌人时刻警惕,不懈怠麻痹,遇险静儿处之,无害脱险。
多年来,几度顺利,几度挫折,不论心愿如何,有什么不利均以服从执行不二,为人公德、诚实对人,不诬陷人,虽进步发展不快,但无大公大错,从此心安理得。
从来有自知之明,不过高的估计自己,实事求是的对待一切问题。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个性,有时也常遇到一些常人难以接受的事,努力也就过去了。回忆过去,每个人都会有出色一面,自己回顾也只能想到一些有兴趣的故事,每个人都与众不同的方面,每个人的职务有高有低,做事有大有小,功过多少,回忆自己大半生做的事,自己也算还有些精彩或辉煌的小事、小故事,用来安慰自己。
后记
《敌工部长——李凤鸣》这部作品,其实2019年莱芜和济南区划调整以前,我们就酝酿着手搜集资料。张新家就在摩云山山下南文字村,他热衷于抗战文学,对莱东抗战文史了解甚多,2016年成立了莱东抗战文化研究所,为挖掘莱东抗战文化搭建了一个平台。
我们第一次接触,他就讲了很多吸引人的莱东抗战人物故事,其中就说到了李凤鸣。并拿出了李凤鸣先生一本上万字的回忆录。经过一番研讨,觉得李凤鸣可以作为反应莱东抗战的一个典型选材,当我们把这个想法和李凤鸣的儿子李清泰沟通后,他也非常支持,并给我们讲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因为李老已经故去多年,一些零碎的故事还得有一根线串联,于是就有了现在《敌工部长——李凤鸣》,起先是想以《智勇双全李凤鸣》,后来考虑了考虑,还是以传记文学的形势,再现当时的历史场景。当然,还有很多细节没有完全还原,比如第一章《大槐树老李家》,这一章本身就有很多故事可写,但是又怕把这一章写太重,影响整个故事线的起伏。
这部作品酝酿三年,其实动笔是在2022年3月4日,当时正是鲜花盛开的春天,中国作家网开始连载,感谢中国作家网的编辑给了我们莫大的支持,如果作品不连载,这部作品还得一段时间面世。这样就以每天五千多字的速度,五月一日完成了这部17万字的传记作品,心情才算个下了一件事。
这还是作品的初稿,还有一些东西需要删减,不过有了这根主线,删删减减也许就不会太难了.......
2022年5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