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郭子的头像

郭子

网站用户

小说
202208/01
分享
《几度映山红》连载

第二十七章 牛娃一家人


后庄的牛娃虽说长的牛一般壮实,那活不行不起性,人虽老实不大爱说话,但并非外表下憨傻不透气。

妻子小红最近的反常他已经察觉到了,确切地说,打第一次从玉米地发生与二仓的野合回到家,牛娃就起疑心了;通常说女人有第六感觉,但这也同样适用于男人,尤其是感情细腻的男人。他仅读过小学五年级,写得一手好字;他爱看小人书和小说杂志等课外读物,作文常常文采飞扬,写得相当好,多次获奖,常常被语文郭老师当作范文在班上诵读,是语文课代表;但数学一抹黑,看见数字就头大,老师虽给他多次开小灶,百法用尽,就是不开窍。班主任也和老师多次讨论,看重他语文上的天赋异禀,私下也找他谈话纠正偏科的问题,他也尝试努力过,无奈收效甚微。临近毕业前的一次数学课堂上,魏老师抓到他看小说,平常课堂上看吧,老师也就睁只眼闭只眼,不作理会。现在马上毕业考试了,还这么干拖班级后退,老师一时生气之下,冲动地撕毁了书,并且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骂了他几句。这个死要面子的学生大概感觉从今往后就会抬不起头,二话不说背起书包跑回了家,任凭班主任几次上门劝说也不顶用,一早结束了学生时代。

回到家的牛娃,一般晴天就是赶着一头母牛和一群小牛犊上山放牧,到地方后草叶茂盛,牛儿很听话地各自吃了起来,看护的事自然有小花狗担负。小花狗机灵得很,通人性,非常适合放牧的任务。遇到调皮的小牛犊想出圈,总是第一时间发现并驱回,尽职尽责。牛娃呢,就一心闷头看小说,看到兴奋各自顾自哈哈大笑几声,或者用小小的拳头捶在树上发泄一下,再叫听鸟叫,逗一下蹦跳的松鼠玩,然后接着看,简直到了痴迷的程度,完全沉醉在书本里,也许文学的魅力和奇妙之处是神奇的,就像一粒种子,一旦在内心生根发芽,是不可阻挡的,无论男女老少,天南地北,古今中外……

是的,只是长大后才晓得,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中国人,起码要知道中国的文学是独一无二的,丰富多彩的,是博大精深的;起码要知道唐诗宋词,明清小说;起码要知道中国历史是上下五千年。因为一个民族的文学,也就是这个民族的历史。

就是这个曾经的放牛娃,数年以后成了一个大作家,写了多部小说,享誉国内文坛。或许是一直看小说、放牛的经历让他茅塞顿开,在大自然的启迪和洗礼下,徜徉在文字的天地间,汲取了作家们留下的无穷智慧和教益,他们曾痛饮生活的泉水,流淌在作品中,从书中获得了快乐和力量,完成了宝贵的文学量积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习需要日积月累,成就一番事业也需要积累,付出极大的心血,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积累是一种毅力坚持,是由微小到伟大的必经之路,是成功的前提,他才有了后来的才思喷涌。

这是后话。

牛娃的父亲叫牛奔,是一个不言苟笑,甚至有点孤僻的人,这归结到他人生的苦难太多的缘故。

早些年牛娃爷爷是个厉害的捕蛇人,很可惜最后他还是死在了毒蛇上,据说这在某种程度上跟他抓蛇和杀蛇的时间有比较大的关系。

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当年偏僻的山区,“捕蛇者”算是个稀有的技术职业,有的有钱人出于泡养生酒、蛇胆酒等需要,还有些地方流行吃鲜蛇宴,供不应求时,价格就被抬了上来,巨大的市场需求,也催生了一个特殊的职业,那就是专业捕蛇人。价钱越炒越高,特别是野生的稀有蛇类。

那个时候山乡林区生态环境好,一天时间,就可以捕到几十斤蛇,卖给收蛇的贩子,几百块钱到手,比干其他的收入要高很多。适合蛇类生存的温度是零上20—30摄氏度之间,湿度在60%以上,喜欢高温高湿环境。伏牛山有一种“七寸”蛇,山里人有“人见七寸一匹布,七寸见人去打墓”的俗话,足见其毒裂。七寸蛇最大的也不过小拇指头那么粗,二三十厘米长,据说它一天七十二眠,一眠一小时,所以人见到最容易捕捉,这种蛇也贵,过去能换一匹布。这种蛇大多居住在沟底的石堰中,据传还会织网,人或动物只要触到它织的网,它就会像箭一样冲出一击,中与不中就又眠去了。被它咬中的据说走不出三步,没被咬中的算是万幸。还有一种叫“犁头”,也叫“七步倒”,第三种是叫松花子,住在山上或山间的乱石堆中,青色,身子两边有两排红点,每到雷雨过后爬出来蜷曲在石头上晒太阳,这种蛇据说很毒,但从不主动攻击,只要不威胁到它,它趴在那里一动也不动。第四种叫“竹叶青”,喜欢在几处茂盛的竹林中出没。伏牛山岩石比较松软,容易产生裂缝,还具有很好的保温和隔热效果,是蛇类生存和躲避天敌的最佳场所。

人每天只要入山捕几条蛇,就可以挣到旁人一个月的工资,暴利属实令人眼红。牛奔经常跟着父亲去,用一根长竹竿在石堰边、缝隙洞外轻轻拨打,一手拿着一把铁钳,肩上挎着一个竹筒,捉到后装进竹筒里,用棉花塞上口,捉住的稀有毒蛇一般人见不着,灰不溜秋的,三角头,长相相当恐怖。可即便如此,没有掌握手艺就敢入这行的人,仍然少之又少,这不仅是因为捕蛇的时候极为危险,更是因为蛇类是公认的“报复心强”,提前设计埋伏就不说了,死后甚至都还会咬人,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牛娃爷爷曾是一名专业捕蛇人,在他的身上就发生了捕蛇过多被报复致死的故事。

刚开始的时候,牛娃爷爷的确依靠捕捉“七寸”和“犁头”挣了一笔钱,靠玩命攒了点家业。可是很快他就发现不对劲了,随着他捕蛇的次数日益增多,每次出去时遇到的这类蛇也越来越多,出于畏惧,他甚至歇业了一段时间,可最终还是没能按捺住金钱的诱惑,后来他重拾旧技,回归捕蛇行列,却没想到因此给自己和家人招来了杀身之祸。

有一天,他和儿子牛奔来到狮子坝附近的山上捕蛇,在草丛中跑出来两条蛇,由于这种蛇具有毒性,他觉得没什么用处,又怕它伤人,就拿起工具向蛇砸去,不一会这条蛇就断了气。

大概过了三个小时,他们准备下山,在路边的土坡旁边,竟然发现四条蛇,口里嗞嗞吐着红信子,拦在路中间,一副复仇攻击的样子。

他心里嘀咕,今天这是怎么了,又冒出这么多蛇,情势不容多想,于是就不管三七二十一,抡起手里的工具,朝这些蛇打去,一个不剩全部打死了。

要知道,大量抓蛇和杀蛇的时候,有时刚好处于蛇的交配期。这对蛇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所以一旦被打扰,但就很容易记恨上打扰到它们的人和动物的特别信息影像。蛇类的大脑里面,脑神经一般只有11对,尽管简单,大脑容量很小,主要是用来接收信号,形成条件反射,完成捕食或防御的功能。虽然蛇的眼睛不行,但它有强大的感应系统,在它眼睛下方的颊窝里,有一个极为敏感的感受器,是以红外线来发挥作用,能感受0.001℃的温度变化,以此来判断其他动物的八点标位置。再加上他并未在第一次杀了大量的蛇后选择收手,便给蛇留下了更为深刻的气味等印象。比如说毒蛇中的蝰蛇,它是一种含有剧毒的蛇类,它的鼻孔和双眼之间,分布着多个感应器,比普通蛇类的感应能力更加强大,不管是目标发出微小的动静,还是与周围的温度产生较小的差异,它都能察觉出来。假如有如此因果关系,那么蛇在报复起他来的时候,自然就不会表现出心慈手软的一面来。蛇之所以能够在断头后呈现不死的状态,是因为蛇的反射神经会分布在身体的各个部位,不似人类的反射神经多与大脑相联系,故尔有厨师在剁下蛇头扔掉,随后又收拾垃圾桶时被咬伤的事情发生。

回到家后,牛娃爷爷越想越奇怪,越琢磨越透亮,他想到那几条蛇有可能是来复仇的,想到这里,他感到后背一阵阵发凉,连忙屋里屋外查找了一番,甚至被窝、梁上也不漏过。

有了这次经历,牛娃爷爷越发觉得,很有可能是蛇来找他复仇,在恐惧的压力下,决定以后金盆洗手,再也不去捕蛇,必须上山干活也不让儿子牛奔跟着。即便如此,事实上蛇也并未打算放过他。终于有一天他去山里砍柴火,中午的时候,牛奔过来送饭,眼前触目惊心的场面让他一下子蹲在地上,半天透不过气来。

只见父亲直挺挺躺倒在地,鼻孔和耳朵里都在流血,身上还有多处伤口,已经没有一点呼吸,周围还有十几条毒蛇直挺挺躺在地上。跌跌撞撞背父亲回到家,推开大门,老婆也躺在院子里,旁边杏树的三股衩上牛娃在哇哇大哭,左脚上也被咬了一口,肿得像面包一样。原来危急关头,母亲拼死把儿子托上了树……

为母则刚,父爱如山,母爱如水,在极度危急关头,是母亲舍命之手托举起儿子的重生之路!

埋葬完父亲,老婆,保住受伤的儿子牛娃命的牛奔,逃离了那个夺命的伤心老宅,最后流落到了后村……

其实,除了蛇之外,在自然界中还有很多动物也具有很强的报复心理。比如众所周知的平头哥,那真的是“生死看淡,不服就干”的主儿。一旦招惹上它,不把你给彻底打败,它们必定不会善罢甘休。与这些动物比起来,人的记仇和报复行为简直不值一提。所以,切莫再低看动物而高看人类了。除此之外,还想呼吁大家注意保护动物和它们赖以生存的各类环境,和平共生,不致灭绝。毕竟只有这样,我们在未来的日子中才有机会跟它们继续共存于世,而并非只能在博物馆中看到用它们尸体做的漂亮标本。

毕竟,平衡状态下的因果循环让一切可以有美好可寻,它多一分可增,少一分可惜!

我们厚重的红色山乡,渐行渐远地闪烁着战场的硝烟和光芒,多元化的广袤大地不时焕发出崭新生机,从天翻地覆的史诗性变革中惊艳换妆,静静地多角度展现着乡村时代变迁的神奇画卷,无声地讲述着曾经感天动地的山乡故事和有血有肉的人民典型,它带着晶莹的露珠、散发着浓郁的泥土芳香和力量,激发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昂扬斗志与坚定信念,正破茧成蝶,踏着坚实铿锵的步伐向我们昂首走来。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