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郭子的头像

郭子

网站用户

小说
202208/17
分享
《几度映山红》连载

第三十二章 梦想的机帆船


月朦胧乌朦胧,秋虫在呢哝。

淮河两岸,弥漫着蒿草的气息 ,若使劲地嗅,会渐渐贪婪起来,这是闹市区奇缺的原始的自然的味道,也是人们刻意追寻的东西,亦如渺茫的歌声,仿佛只存在于童年。童年,那时的蒿草没过膝盖,刺啦啦戳上肩颈。奔跑其间开心玩耍,毫不吝惜气力,只觉得天是蓝的,白云是蓝的 。据传说,天下和平,王道兴而着草长丈,其丛生满百茎。就是说,如果看着草今年长得旺盛,此为天下太平之兆。离开数年再看蒿草,还是记忆中的那个味道,却更为浓烈,恰似人生贯穿始终的苦辣酸甜。

三人走在回家的路上,一任沙沙的脚步声覆盖沙石的响动。“淮河千里长呀,岸边五谷香,千家万户齐欢笑,粮食装满仓呀,鱼虾装满筐呀,淮河两岸是个好地方呀……”远处飘来的小调,或柔美或哀怨或欢快,跌宕起伏,悠扬悦耳,歌唱的是鱼米之乡的田园生活。

晚上回到家,大江把甲鱼收拾好放进盆里,勤快的兰花就催他出灶屋歇歇。他说不累,一边往灶里填火,一边看兰花忙活。别看她年纪小才16岁,但是还做得一手好烹饪,她尤其是地锅煮米饭的高手。甘甜淮河水浸润过的大米米饭,就着甲鱼吃简直是绝配,吃完肉再来一碗汤泡地锅米饭,鱼汤的鲜味激发出本地水稻米的香味,简直想想都会口水直流。淘好米,放在后边的地锅里,兑上水,再盖上用高粱杆编织的锅拍子;在前锅炖甲鱼时,其实兰花清炖甲鱼的方法很简单,一开始并不使用佐料,甲鱼块放料酒除腥后腌渍一会入味,然后往地锅里加水,烧开之后放入甲鱼去过水,就是先把血水焯掉,煮3~5分钟再捞出来用冷水冲洗干净;小火烧热锅,把葱姜蒜放进去炒香,倒进焯好水的甲鱼,翻炒均匀下点盐,白酒,然后加大火,倒开水进去烧开之后转小火慢慢炖,待甲鱼的裙边有种透明状像胶一样就炖好了;喷喷的鲜美之气蔓延迂回,萦绕鼻端,令人垂涎欲滴。闻其香,心旷神怡;偿其肉,回味无穷,怎一个“香”字了得!此鱼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尝啊!闻到甲鱼和锅巴的焦香后,停火。兰花总是能蒸出一个完整的锅巴,用锅铲铲米饭时,一锅的米饭都会跟着转动,锅巴一点煳味都不会有,那种焦香没吃过是体会不到了,而一般做法的锅巴口感根本无法与之比拟。只要掌握好前后锅的火候,米饭煮好时,甲鱼汤也差不多炖好了,这种鱼汤就米饭的吃总是叫人吃不够。

吃晚饭时老船工爷爷开心极了,满是疼爱地给大江挑东拣西,慈祥地看着两个孩子。大江把白酒倒在爷爷的大酒葫芦里,双手敬起,感谢爷爷的救命收留之恩。爷爷也不客气,一仰脖饮了一大口,嘴里连声说,都喝,都喝。兰花把大瓷碗放到他的面前,里面是炖好的热气腾腾的甲鱼肉和汤。甲鱼肉具有鸡、鹿、牛、羊、猪等五种肉的美味,素有“美食五味肉”的美称。它不但味道鲜美、高蛋白、低脂肪,而且是含有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滋补珍品,能够增强身体的抗病能力及调节人体的内分泌功能 是滋阴补肾的佳品 ,尤其适宜于中老年及体质虚弱者进补。但见兰花清炖的甲鱼汤上面点缀些青青的香菜,香喷喷的鲜美之气蔓延迂回,萦绕鼻端,令人垂涎欲滴。爷爷瘦瘦巴巴的身架,一脸的鱼网纹,饱经风霜。头顶上灰白的头发,远观好像戴着一顶小毡帽。他笑起来下巴颏高高地翘起,因为嘴里没有几颗牙了,嘴唇深深地瘪了进去。爷爷待人和善幽默,常和兰花说笑,因此,大江和他在一起就像朋友一样随便,光这一点就十分喜欢他了。

爷爷用小勺子舀了口汤,放进嘴边略一品味,连声夸道:“好!好!你俩也吃。”

酒足饭饱,三人一块来到乌篷船上围坐在小方桌旁,边喝茶边听老船公讲那过去跑船的故事。

爷爷祖上家业是一只木帆船。它一般配有船老大、做撩(相当于大副)、顾斗(相当于水手长)、桅尾及炊事等。30吨的木帆船一般有4至6名船工。对于船工们来说,“船老大”具有很大的权威。只要船老大吆喝一声,犹如军令,大家立即行动,没有挑肥拣瘦。能当上“船老大”是许多船员的梦想。老船工就是当时一个厉害的船老大。但要当好木帆船的“船老大”并非易事,凭的是一身的本事和威望。因为在没有什么助航设备的船上,一切都得靠“船老大”超强的记忆力和丰富的航海知识。航行时,“船老大”用眼睛看岸上的山头或者大树做参考,并结合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来确定船的位置,调头和更改航线也是根据周边地形来综合判断。船上没有航行图,一般船老大备有一本“针簿”,类似于现代航行指南。但有的船老大没有“针簿”,或者不识字有也看不懂,只好死记硬背了。他当船凭的是经验和灵活果断的决策力,这是他独有的硬功夫。木帆船有桅、帆、舵、桨、橹、碇及缆索等,木帆船唯一的助航设备就是一个小罗盘。船上虽然有橹,但主要作用是调整方向。“有走船真辛苦,无风要摇橹,吃糜配菜脯。”这是许多木帆船船员都熟知的一首歌谣,说的便是木帆船上的生活。每当春节到来的时刻,船家停泊码头,都回家欢聚,又是一番热闹的场景。除夕夜晚,船主把铺板摞起来,全家老小用“呀呀哟”号子接应,双脚使劲蹦跳,进行“活船”。除夕至初一清晨,按规矩举行升“大王”旗,特别要用公鸡血在船头“挂红”,为了讨个喜彩,期待新的一年财源旺盛红运当头。

那时候的木帆船,行走的动力,没有机器,全都是靠人力和自然力。人力,就是划桨。船上有两条桨或四条桨,分列在船的两边,船要行走时,船上的人就轮流划桨,推动船前行。如果遇到逆风行驶,就要靠人工拉榃【tán】前行。靠自然风力,就是在船上矗立很长的单,多桅杆,桅杆上悬挂长方形的帆布,仰仗风力吹着长方形帆布,推着船前行。所以,我们称这时候的船叫风帆船。

行船的时候,遇到下流水,行船本来就比较轻快,要是再赶上顺风的话,就把挂在桅杆上的帆拉起来,让风吹着帆推着船前行,船家就甭提有多开心了。

若是逆流水行船,有顺风的时候,就拉起帆航行;无风的时候,还要赶时间,除掌舵外就全员出动,把长绳拴在桅杆顶端,另一端扯到岸上,每人胸前搭一块扁而细长的木板,两头拴着绳子,拉着桅杆的绳子前行。人们管这个绳子叫:纤绳,也叫榃绳;管这块板子叫:纤板,也叫榃板;把这种工作叫:拉纤,也叫拉榃。船工们有时候为了鼓劲,一边拉着纤前行,一边还叫着号子,人们管这种号子叫:船工号子。运气好忽然又起了大风,且顺风的时候,船人们就把帆拉满了,帆的受力面积越大,船行得就越快,船工们心里就乐开了花,把一切辛劳抛到九霄云外,甚至会谈笑风生,饭时更会开怀畅饮。这也是船工们最理想的工作和生活。所以,后来人们为了表达自己的愿望或者祝愿别人,都会借用船工们的惬意生活状态来形容,作为吉祥语:如扬帆远航,一帆风顺,就是从这里来的。

木帆船的营运功能,主要体现在船体内部。从大桅后面的前廒到前铺板,即船体的前半部分,下面都是大仓,用于装载货物;后廒包括底仓部分,则用于船家起居、做饭及存放杂物。前后廒之间,是船管家操纵“大蓬”和“舵板”的关键岗位。所谓“行船能使八面风”,遇到风浪转危为安,全靠管船的胆识和技能。两侧和前铺板,是水手操作的地方。铺头最前方的底仓,也用于成年男子或水手居住。而前廒和大桅之前的铺板,是船家的水手们的范围。有风扯开蓬,无风就拉纤,绞官起锚,摇笼撑篙,装卸货物,航或停船的地方。船东家女子与儿童,一般只在前廒之后活动。

抗日战争爆发后,为打击日本侵略者,1937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带领一部分船工,利用千里淮河上水网密布、便于隐蔽和宜于突然袭击的特点,积极开展对敌斗争。当年的抗日英雄们就是乘坐着这样的大帆船或小乌篷船,时而化装成渔民,巧端敌人岗楼;时而出没在敌人运送物资的航线上,截获敌人的军火物资;时而深入敌人的心脏,为民除掉通敌的汉奸;时而头顶荷叶,嘴衔苇管,隐蔽在密麻的芦苇荡中,伏击敌人的运输船。从1937年到1945年,巧妙地利用淮河战线长的水上优势,与敌人交战几十次,击毙、俘获日伪军近千人,缴获大量军火和军用物资。

抗战胜利后,1948年当地部队又挑选一批熟练船工迅速补充支援渡江战役,为大军渡江作战当好驾船领航。老船工带船先后送5批人员先后潜渡,踏上了极其光荣豪迈的历程。潜渡是一件非常艰巨和危险的工作,当时每个港口都有国民党军重兵把守,军舰、飞机不断在水面巡逻,稍不注意就会落入国民党军巡逻队手里。这些船工要分散出港,以免引起国民党密探的注意。每艘船上人员不能密集,要装扮成家庭成员下水捕鱼躲避盘查。即便是经过缜密的安排,这些船工在前往途中仍经历多次险情。如第2批由老船工带领,当越过封锁线后,突然遇上大风浪,船工们在与风浪搏击一晚后,次日又遭到国民党军炮艇的警告扫射。船工高高举起渔网示意,国民党兵见船上只有几个渔民和捕鱼工具(其他人都躲在货舱里),这才调转船头离去,惊险无比。第3批带领的船工22人出发后,航行中途时被国民党巡逻直升机发现,急中生智的船工用绳子系住腰部潜入冰冷的河水里,躲在船沿边避过飞机的扫射。第5批潜渡的船只也遇到国民党舰只的盘查,船工们机智地把小舢板放下水,不慌不忙地佯装打鱼作业,国民党军舰艇见人员熟练没有生疑,掉头离去。躲过险情后,他们拉满风帆,劈波斩浪向前疾驶,不久恰好遇到野战军船前来接应,顺利脱险。

1948年10月,因为军马泅渡至半途时受惊,加上这艘帆船超载严重,致使翻沉,20多位解放军战士和一批军用物资不幸掉进激流中。在这危急关头,返程的老船工及时赶到,迅速接近前往救援,奋力救起16位战士;老船工的女儿和另一名船工在抢救落水战士的过程中,英勇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船工们祖祖辈辈受尽了封建地主、军阀、官僚的重重盘剥压榨,直到有了共产党引领才使他们看到了翻身解放的希望,他们打心眼里认定中国共产党是全天下贫苦人民的救星,共产党引领的路就是普天下劳苦大众走向翻身解放的胜利路。当最后的胜利曙光即将来临,他们更是心甘情愿跟着共产党走,哪怕散尽家财甚至献出生命也在所不惜。这些勤劳朴实的船工正是怀着浓厚的阶级情感,抱着对共产党的感恩之心,带着家乡贫苦乡亲的重托,义无反顾地带船潜渡、运物资、冲锋为大军引航,他们用敢于牺牲的壮举在人民解放战争渡江史上谱写了一曲曲军民团结、勇闯江淮防线的赞歌,他们是新中国默默无闻的普通英雄。

老船工父子两个,一老一少,说是老,也不过六十来岁,很瘦,皮肤黝黑。他们各戴一顶大草帽,挽着裤腿,穿坎肩,尤其在危机起伏的整个夏天,他们俩就是人们渡河的生命保证。

新中国成立后,老船公破旧的木帆船面临淘汰,他不愿再长途奔波,加上儿子大了到了娶媳妇的年纪,就订制了这只乌篷船摆渡。八年前的一个夏天,那时的兰花才8岁。这个夏季,上游雨水多,河水暴涨,河面变宽,水里混杂着泥沙树木杂物,卷起吓人的漩涡,汹涌的水情极其复杂。人们也知道过河有危险,但也没有别的办法,迫于生计只能乘船过河办事。

在洪水期间,老船工父子也格外小心。这天上午渡河人多,儿子在船头撑篙,老船工在船尾摇橹,卖力撑船到河水中间的时候,水流又急又深,木篙一点也撑不到河底,船工有劲也使不上了,眼看着船头失去了控制,关键时刻老船工也慌了,拼命摇橹,但已经没有用。船继续顺流而下,已经漂出几百米,在一个转弯处,船头直奔一条石龙方向而去。石龙是铁丝捆绑的大型石堆,是人们用于控制洪流而设置的一个障碍。如果撞上这个石龙,一船人的后果不堪设想!眼看着失控的船头径直奔着石龙而去,眨眼之间离石龙只有几米远了,这下乘船的人们真的吓傻眼了,一齐大声尖叫起来。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只见老船工儿子大喊一声,都些稳别动!他吼叫时喉咙里喷出了海啸般的声音。他一下子准确地把下边的竹篙插进石龙,用尽全力拼命地抵住上部,巨大的力量把竹篙都撑弯成了弓型;他脸极度扭曲变形,感觉全身的骨头都要断了,一直不松手,直至把船头稳住,最终在离石龙不到半米的时候,木船躲过了石龙。后来,木船漂出一里多,才勉强靠岸。当人们全部下船后,筋疲力尽的老船工儿子蹲在船上,汗如雨下,大口大口地吐鲜血。及至抬回家时已奄奄一息,临咽气时对父亲说:“今天要是只机帆船就没事了。”埋葬完儿子没多久,本就体弱的兰花娘,悲伤过度,加上思念丈夫也一病不起,很快抛下一老一小,撒手归西……

听罢爷爷叙说如烟的往事,兰花和大江均已泪流满面,泣不成声,不能自已。再看可敬可亲的老船工,承受重重打击,岁月的洪流,已卷走了青春,卷走了年华,剩下的只是一个被岁月刻下深深印痕的伤痕累累的躯壳和一颗沧桑的心。在人的一生中,亲人是血浓于水和不离不弃的存在。无论你在外面受到怎样的委屈,内心有多大的压力,如何的不顺心,你总能从亲人那里得到无私的关爱和安慰,而且那是永远不需要回报的给予。那里有家的味道,温暖你冰冷的内心;有亲情的馨香,幸福地把你围绕。一辈子那么长,生活中变数那么多,有时你希望会永远陪你走下去的那个人,相濡以沫,居然只能陪你一段路。

第二天早上,做好饭的兰花接连喊了几声“爷爷”,却一直没听到应声,大江二人推门进去,只见桌子上布包里码放着整整齐齐的银圆和人民币,旁边床上的老船工穿戴齐整,露出安祥的笑容,双眼紧闭已驾鹤西去……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