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出耘田夜织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虽然是“以粮为纲”时代,但每一个生产队都留有几亩田做瓜地:一则瓜果产量高,可以作为夏季粮食的有力补充,二则消暑避炎热,人人喜爱吃。山乡自古就有种瓜的习惯,贼头王村也不例外,尤其是“打瓜”“甜瓜”“菜瓜”居多。种得最多的是打瓜,外观和现在市场上的西瓜差不了多少,就是个头大,有青皮或者是青皮带暗绿的花纹;内瓤没有现在的西瓜水分大,但绝对是沙瓤,咬一口,满嘴沙愣愣的,有打冷战的感觉。甜瓜系列里有红葫芦面瓜、鸽饽蓝,红葫芦面瓜圆圆的,胖嘟嘟的,长熟时软面香甜,主要是给没牙的老年人和小孩子吃的;鸽饽蓝是一种比较脆的瓜,内瓤青黄,外观比红葫芦面瓜要长,是椭圆形的,颜色像鸽饽的灰蓝色,所以叫鸽饽蓝,鸽饽也就是野鸽子。
俗话说,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宋朝诗人翁卷的诗句描绘的是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田野风光和农忙景象。但在北方的中原农村,乡村三月已经人欢马叫倍儿忙了。清明过后是最为忙碌的时候,要春耕、种瓜、要点花生,要种豆角,还要忙着浇麦子、拔草。在育苗的土里掺混撒上一点点呋喃丹,这种药品是防止地下害虫把瓜子给吃掉了。这个活基本上都由老把式来干,但蹲得久了,腿疼腰酸,并不轻松!
俗话说“吃瓜容易种瓜难”。当时年幼不可能从真正理解。种瓜的整地准备工作,从冬季冰雪封地之前已早早开始了:为了便于来年瓜秧茁壮生长,按照事先丈量好垄距的位置,得用镢头铁锨刨出一条条一米左右的深沟,把翻起来的泥土晾晒大半个冬天,等过完春节后连同肥料一块填回,这可是一项“旷日持久”费体力的活。一开春瓜地里就开始忙活了。生产队会组织劳力先给瓜地送粪,这粪是从生产队的牛屋里清出的牛铺粪混合上树叶、秸秆等沤出的农家肥。瓜结果时每棵还专门点上麻糁饼做追肥,就是把轧芝麻油时剩下的油渣片加水发酵的产物。
瓜棚一般搭在地的中间靠北边,整地时已预先垫高成一个方式的土台子,从正面看去像个人字。先搭成一溜三个人字架,横着绑上一排排细木杆,再把事先织好的稻草卷铺在上面就大功告成了。瓜棚周围一般点种一圈南瓜,利用它硕密的叶片遮挡强烈阳光。种瓜是个技术活儿,幸运的是,贼头王村的“瓜把儿”是自己生产队的小眼爷,这个管种瓜的叫法和管养牛的叫“牛把式儿”“大把式儿”是一个道理。也有被聘请的种瓜师傅,但他自己不能直接得到报酬,要由请他服务的这个生产队给他所在村的生产队一定的报酬或者换工(一个换两个),然后再由他自己的生产队给他记工分。“小眼爷”高高的个子,精瘦的,背有点驼,这可能和他常年弯腰服侍地里的瓜有关。他是个和蔼可亲的老头儿,眼睛确实不大,话不多爱笑;老穿着一个长过膝盖的蓝色土布裤衩,经常赤着黑红的脊背,戴顶破草帽,整天在地里忙活,吃饭有专人送。
前脚刚跨出正月,所有人要跟着忙活起来。育瓜苗时种子的发芽率,是很让人很头疼的一件事:冰天雪地,保持好温度和湿度最最关键,往往最难拿捏。湿度还好说,至于温度显然是有些不好控制。这倒也没难住经验丰富的小眼爷:把浸泡后的西瓜种子用棉纱布层层裹缠在腰间,以自己的体温去捂,这样发芽率自然是得到了保证,不过这个过程要历时半个多月,一来二去他也落下了腰痛的毛病。
等到种子芽渐渐变大,再移栽进大田地里,也同样不能掉以轻心。此时温差大,偶尔会来个倒春寒。外面气温低,温度依然是重点。防止的办法,就是在瓜地里架起一排排拱形的长条竹片子,外面再罩上一层草苫子,形成一个个拱棚来增加温度。这一段时间,心始终是悬着的,稍有不慎就可能前功尽弃。如果遇到刮大风,时刻担草苫子会不会被风刮起,吹蔫了娇嫩的瓜秧;若晴天光照太足,也要及时把拱棚掀开来通风降温,否则会因温度太高将瓜苗烤焦。那时温度计还少用,一切全凭经验,与其说是种瓜,还不如说是种“功夫”。
瓜蔓长到一米左右,室外温度也随着时令,完全能满足西瓜的生长,拱棚自然也就撤了。自然,最忙碌的时刻紧接着也开始了。瓜类属蔓生植物,除了主蔓,从蔓也众多,去除多余丛蔓亦是一场“旷日战”。从育苗到栽瓜苗,长出秧子时还要掐瓜头不让疯长,还要用土坷垃压住瓜秧让它向一个方向长。当然,拔除瓜地里的草也是反复要干的活计儿;如果手懒点儿,草长一地不仅影响瓜的生长,而且人家还会议论你这个瓜把儿不够勤快。来自主根的营养毕竟是限,最大限度只能留三条“座瓜”蔓藤,再多就会“跑劲”严重影响瓜的个头和产量,如果不及时打杈去除,只顾疯长的瓜蔓哪有“力气”去长成硕大的瓜!所以那段时间每天从头到晚,瓜把“小眼爷”除去吃饭时间大都顶着太阳弯腰曲身趴在地里。烈日下人工授粉时机,决定着瓜能否“座”住得早晚。自然是“座住”的越早,离主根越近营养就越充足,瓜就会长得格外大格外甜。后来帮工的社员耳闻目睹多了也洞悉了它们的统一特征:秘密就在西瓜上的短短瓜蔓和底部瓜蒂的大小上。瓜蔓越是弯曲瓜蒂越小,肯定离根部近。要是直了一些并且瓜蒂看上去相比大一点,保不准就是第一次人工授粉失败后的“二茬瓜”了,与头茬瓜甘甜的“口感”相比还是有很大差别的。瓜‘座’好了,它日渐膨胀,接下来挑水浇水是瓜熟前一项十分频繁且有规律的事情,除非那些日子里雨水特别充足。然而,瓜农对雨水又是那么爱恨相加。西瓜“疯长”期,自然十分期盼着下雨;到了后来,西瓜成熟前后,内心又对雨水十分忌惮。尤其是在这个时候雨点要是下大一点,就要担心地里马上成熟的西瓜,不知道有多少瓜因为雨水太多到喝“咧了嘴”,而开裂的大面瓜亦是面甜面甜的。所以买西瓜的“小伎俩”,还是要注意时候,除去看瓜蔓和瓜蒂,还要尽量选择太阳连续火热的天气去买,这样西瓜的含糖量相对会比较高。雨过天晴后的西瓜吸饱了雨水,在甜度上往往也会大打折扣的。另外种瓜对重茬要求很苛刻,而大集体从来就不缺轮换的土地,故而每年瓜地位置几乎不同,自然瓜棚也是年年搭建,瓜园飘香的来源居无定所了。
西瓜地的管理,主要就是拔草和捉虫。野草就是它的伴侣,向来屡拔不净。毛手毛脚的新手成为不会干活的最佳理由,不是鞋踩了瓜蔓就是脚碰到娇嫩的“瓜妞”,得不偿失。半大的瓜要用编好的稻草圈托离地面,一是防湿二是防虫钻。这细活一般由队里指派责任心强、稳重耐劳的几个老社员配合瓜把干,兼顾晚上瓜的四角看护。这可是个美差事,有瓜吃还记工分。所以吃罢晚饭,机灵的小孙子就是跟在爷爷身后去看瓜,踩着皎洁明亮的月光,雄赳赳气昂昂仿佛去上战场,那心情别提多高兴了。到了瓜园,这儿不缺的就是瓜,管足管够,小肚子不扛着铁锅回家不算本事。瓜果飘香这个时候,因缺粮饥饿的感觉几乎少多了。
忙完队里,各家各户都在房屋前屋后用秫秸(高粱的杆)或者土坯(条件好点的用木板)沿四周围成一人来高的小园子,里面种植一些夏秋常吃的蔬菜和果树。“兰豹子”家住在村里最后一趟房的最东头,小园子东边就是广阔的田野,所以他家的小园子延伸得特别大。小园里有樱桃树、梨树、杏树和枣树。现在他又种上了豆角、黄瓜、西红柿、南瓜、辣椒等,靠墙的四周还种上葵花、玉米和丝瓜。小园外面的田野里,是一望无际的麦田。这些蔬菜足够日常家用,有点自给自足的意味,这院子里的小菜园几乎家家都有。
栉风沐雨砥砺行,春华秋实满庭芳。再好的种子,不播种下去,也结不出丰硕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