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郭子的头像

郭子

网站用户

小说
202209/29
分享
《几度映山红》连载

第四十九章 山乡古刹庙会


贼头王村各家各户屋子的前院,大多喜爱栽一棵梨树,有的栽棵杏树或桃树、樱桃树,而村东南后斗沟河两岸则是李子树和梅子树居多,桃树、枣树、柿树次之。一到春天,各色花朵次第开放,梨树必定是开了满树洁白的梨花,粉红的桃杏花……一片娇嫩鲜花的海洋。及至几日盛开过后,忽地一阵春风吹来,七彩花瓣儿便扑簌簌地飘落,那景色是美呆了的;更可惜的是,童年少年的孩子,对什么花开花落是毫不在意的,一定要等到结了满树的果子时,才会时常抬头仰望那棵看起来高不可攀的大树,一门心思想数数结有多少个果子,可数来数去,脖子转歪了也没数清。心里总是觉得那些小小的青果已经开始长大了,其实离上次数数才刚过去了几天而已。接着是伸着小胳膊在树下来回转悠,望眼欲穿地渴望着成熟了的果子们会自己到怀里来……终于有一天,梨都换上了深褐色外衣,樱杏也红红黄黄的,那就是丰收的颜色。爸爸会爬到树上,爷爷、奶奶和妈妈会在树下提着大竹篮,一个秀气的小姐姐会紧紧牵牢一个胖胖的小囡,以防在大人们的脚边绊倒。那个胖胖的小囡自然是家中的小宝,穿着一件粉粉的布衣。樱桃、梨、杏、桃子不用说是相当的美味,在深色外衣里外,红白嫩的果肉散发出浓浓清香,一口下去甜掉牙,甜甜的果汁顺着嘴角流下来,也顾不上用手擦;邻人相互品尝,扯几句闲篇,真是一段令人愉快的收获时光。

另外每家屋后大都有一片小翠竹林。也许是村子孩子年幼的关系,关于它的记忆好像只有春天那些破土而出的春笋。春天到了,脱去厚重的棉袄,在阳光斑驳的湿土里,田小五姐弟们负责寻觅那些刚刚破土而出的尖尖小家伙们,大呼小叫地召唤来妈妈。妈妈忙不迭地提着篮子,蹲在地上用铲子把那些细细小小的嫩笋挖出来。至于晚上要做成什么样的美味,完全不是小孩子们要操心的。一直记得的是妈妈们蹲着的高度正好是勉强能够得上的,当很快对寻找失去耐心时,小五就会猴到妈妈背上。上小学的姐姐有时会跟着妈妈背几首刚学过的唐诗,而还不能组织完整语句的小五,咿咿呀呀的,经常在妈妈背上蹦出仨两个恰到好处的字来,引来她们哈哈大笑。

妈妈自然是兼了厨房的,少不了那个温暖的大土灶。一前一后两口大铁锅,锅下是红彤彤的炉火。灶边放着好几捆柴火和一堆引火用的软软的树叶、稻草。有时玩捉迷藏,小孩子躲进去完全没有问题,只是钻出来时头上身上都会沾着几根稻草,那模样很是好玩。铁锅烧出的饭自然是相当好吃,最爱的还是那层又焦又脆的锅巴。一般会是米黄色、稍有些脆的,最是好吃。但有时火候没掌握好,也会烧成焦黑色,硬硬的,但饥荒对食物养成的钟爱让小五不肯丢弃。关于土灶,最让人感到神奇的是灶膛里的闷红薯。记得柴火刚熄灭,必须手疾眼快地将窖里仅有的清洗好红薯用火钳塞进灶膛。这里要掌握两个诀窍,一是时间要恰好,太早的话,火还没熄灭,会把表皮烧焦,太晚的话,温度会不够,无法全熟。二是红薯要恰好,一般都是选苗条的小个子,不仅是为了保证熟透,在小五看来,小手正好能把控才是最重要。等炉火中的火星渐渐消失,他觉得是变魔术的时候到了。火钳在妈妈手中就像个魔法棒,在它点到之处,一只只灰扑扑的小家伙们现身了。小五抢一个,炙热得烫手。忙不迭地剥开,吹几下咬一口,那种香甜,哈哈,谁吃谁知道。

“晴日暖风生麦气,绿荫幽草胜花时”,初夏季腾腾勃发的阳气盛极而反,遇小满,阴气盛,促万物成熟。故四月之中,万物“小得盈满”也。距贼头王村西约十公里一片开阔的田野和几个小小的村庄,村内乱七八糟的茅草屋,一派中原老旧农村的面貌。因为这一地区南面有一小山头,露在外面的红褐色岩石,可以冶铁,所以,这小山便叫铁山。铁山,山色重紫,形似卧牛,现为全国最大的露天铁矿之一,位于今舞阳工区中部。将军墓在铁山北麓,原有坟冢和墓碑,后被毁。春秋战国时,这里为楚、韩冶铁重地。根据《史记》载:此地出产名剑,“当敌则斩”,“带利剑,一人当百。”《水经注》云:“县出名金,古有铁官。”《中国历史》说:这里是韩国重要的冶铁基地,“人们用木炭做冶炼燃料,用皮囊鼓风,提高炉温,可以冶炼生铁。炼钢也开始出现了,冶炼场有工匠几百人。”《汉书》载:“有铁官。”《新唐书》载:“舞阳,有铁。”《太平寰宇记》载:“舞阳县……,铁冶在县西南三十里。”明朝中期,海防松弛,东南沿海倭寇猖獗,当地人民生命财产受到很大损失。为对倭作战,朝廷决定大规模开采“铁山”。明世宗嘉靖十一年(1532年),明政府派陕西总兵杨凸带领兵匠2000人,来到舞阳县南部的铁山开矿炼铁。但杨将军带兵打仗行,炼铁没有经验。一晃几个月过去了,毫无成效,心中非常焦急。一天夜里,将军披着月光在山下巡查,一位白胡子拾粪老头告诉他:“要想铁炼成,须有青石熔。”第二天,将军就派人到柏庄寨南山开采青石,按照白胡子老头说的办法,终于炼出了上等好铁。第三年春天,皇上派宦官来督查冶铁进度,宦官想趁此机会发把横财,没想到杨将军一点也不买他的账,他什么也没捞着,因此便怀恨在心。回到京城,向朝廷诬告杨将军渔铁之利,误国害民,欺瞒朝廷。世宗皇帝闻奏勃然大怒,下令遣散民工,并命锦衣卫速拿杨凸来治罪。亲手建起的铁炉拆了,朝夕相伴的兵匠走了,锦衣卫又在一旁如狼似虎地吼叫。将军慨叹朝廷昏庸、奸臣当道,致使冶铁大业半途而废,悲愤交加,一头撞死在山顶的巨石上。人们敬仰这位为国尽忠、不惧权贵的杨将军,把他安葬在铁山北坡,并修建一座宏伟高大的墓冢,人尊称为“将军墓”。后来又在山顶他撞死的巨石旁修建一座庙,人敬称“将军庙”,当地农民也称“铁山庙”。杨将军长年领兵在外,多年未归故里。他夫人听说他在河南舞阳县南铁山奉旨炼铁,就带着幼子千里迢迢前来探望。不幸杨将军已为奸佞所害。她惊闻噩耗,心如刀绞,肝肠寸断,当即昏死过去。被救醒后,她母子跪在丈夫墓前,哭啊,哭啊,哭了三天三夜,于农历三月十八日午时,气绝身亡。当地老百姓敬其忠贞,将她与杨将军合葬在一处,又在“将军庙”旁修建一座“奶奶庙”,并约定在每年这一天,起举庙会,以致哀思。一传十,十传百,众口铄金,此庙会烟火之盛,到现在仍牵动周围十数县、市。“奶奶庙”原有大殿一间,庙前有两棵古柏,皆苍翠茂盛,参天接云,后在20世纪50年代被毁。古柏之间有一泉坑名曰“奶奶泉”,5尺方圆,水清味甘,深不可测。每逢庙会,前来赶会的人成千上万,煮饭烧水,洗洗涮涮,不见水落,平时无人舀水,又不见水涨,甚是惊奇。

农历三月十八是个美好的存在,铁山庙古刹大会于每年农历三月十五开始,持续时间长达七天,在农历三月十八这天达到正会,而这天规模也最大,人也最多,故又有人称其为三月十八会。办会地点几经迁挪,截止20世纪七十年代,该庙会的举办地点一直位于铁山庙西坡。铁山西坡山势平缓,空间广大,尤其是西坡之下正对着一个共青小水库,使办会期间的用水问题得到解决,铁山庙会规模一直在增长,大集体时代反对投机倒把的年代,这个古刹庙会的特定存在不能不说是个例外,主政者的胆略让人称奇。铁山庙会期间,各路商人,各乡、镇、市人们及亲朋好友大量云集,一时热闹非凡,行人言必称铁山庙。经过数几十年甚至数百年的发展,这个远近闻各的古刹庙会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形态,连商贩们在民间自发地形成了规则,庙会上商品虽然种类繁多,却各自成体系,有着自己固定的位置。主会场(大戏台)主要有南北两个,相隔千余米,而戏曲多以豫剧、曲剧、越调为主。戏台附近的下风处多为餐饮之类,像炸油馍、调凉粉、罐饺子、水煎包、胡辣汤、粉浆面条、粽子、麻花、膨化香米糕、豌豆糕、蒙古烤肉串、糖炒板栗、薄荷糖等约莫有百家之多。有的瓜果、山货也上市了,杏儿黄樱桃红的。从外面进入会场的主要有三条大路,而每一条路都是重要的商品路。从北路进入,一路上主要是卖日用品和床上用品,如席子、床套、拖把之类。品类之多,令人眼花缭乱,商铺之多,令人应接不暇,行人之多,令人寸步难行。从西路进入,一路上主要是鞋子、餐饮、娱乐、手工农产品之类。一路上,叫卖声响彻一片。从南路进,一路上主要是马戏团、江湖术士、娱乐游戏之类,而其中,又以娱乐为主。以上便是进入主会场的三条主路线。而沿途,各条乡径小道更是多不胜数,田间麦埂小径上,人们一扯成一串串长溜,二等接踵而至,扶老背幼,个个喜笑颜开。而路上亦是别有一番繁华。三条主路交会处是一块巨大空地,距主戏台约莫五百米,主要以布类产品居多。而戏台之后,便是山了,年年这里都是耍猴、逗秀等小娱乐之地。

庙会主要由三类元素构成:剧团、商贩还有赶庙会的人。历年来,剧团作为庙会的载体,一直发挥着主要作用。而参加庙会的商人却形形色色,来自全国各地。有从陕西来的,有从东北来的,如碰碰车和马戏团。而比较大的商贩基本上是固定的。赶庙会的人多来自平顶山市及附近的城市,如漯河市、南阳市、驻马店、许昌、周口的或当地有亲戚邀请的,商户甚至是其他更远的来自山东、山西、安徽、湖北、河北、陕西等地方。

经过年年不断地发展,铁山庙会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往往每年还没到庙会的时间,各地的主要商贩便赶来了,积极做会前准备;而赶庙会的人们也往往在庙会没开始前便计划起今年要买的东西,尤其是收麦的工具。铁山庙古刹大会会期前后有共有七天时间,恰逢小满举行,主要目的是为即将来临的麦收提供用具支撑。主角如割的、搂的、挑的、拉的、碾的、扬的……悉数登场亮相,当地人都习惯性地说成是“麦黄会”,正是由于这个缘故。“四月小麦麦梢黄,准备农具改造场,杈把扫帚牛笼嘴,镰刀绳索和锄张。”而这句戏文讲的就是小满会的情景。“小满物满盈,小麦快长成。”小满会主要是农事商贸活动,会上主要有耙子、桑杈、木锨等农具,有笼头、扎脖、嚼子等牲口用品,这是农民为夏收、秋播作准备。在一个老木工的摊位上,不仅有在河里洗衣服专用的棒槌,而且木制枕头、瓶塞、蒜臼锤儿、案板、小凳等等,这些小物件,依然被山乡人珍贵地保留在了他们生活的细节当中。

古刹庙会还设置有专门的牲口行(hang),专用于交易骡驴牛马。交易大牲口不同于卖鸡卖鸭,中间需要有人牵线说合,这种职业叫做牛经纪,古称牛羊行。牛把式们坐在树下悠哉乐哉地抽着旱烟,几个牛经纪们却忙得团团转,手里掂着一杆系着红缨子的鞭子,一趟趟往返于卖家和买家之间,他们把手伸到衣襟下或者草帽下“比码子议价”,无声无息之间促成了一桩买卖。

对于商贩们来说,铁山庙会为其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市场;而对于人们来说,在这里可以购买到更廉价和齐全的商品;同时,还有一种人们惯有的“爱凑热闹”的心理在里面,所以铁山庙会年年举办得都很红火。

逛庙会,图的就是人多,看得就是七彩的洋景。最热闹的地方是人挤人,鞋子被挤掉都弯不下腰。庙会上,孩子们都被大人放在肩头,看着路边好吃的好玩的,什么都想要。风车是庙会上最常见的玩具,孩子们几乎人手一个;这边是吹糖人儿的,那一点点的糖稀在他们的手里像变魔术一般,三吹两扭就变成了孙悟空、猪八戒……那边是捏泥人儿的,他们灵巧的手变幻无穷,一块小小的泥巴很快就变成了婀娜多姿的嫦娥、精灵可爱的小兔、灵巧妩媚的梅花鹿……红缨枪、拨浪鼓……还有一些已经叫不上名字的玩具和零食;各种小吃摊儿一个接着一个,孩子们垂涎欲滴,一路边吃边走,小嘴儿都塞得满满的,腾不出地方来说话儿。小吃摊点往往都设在会场的北边,因为夏天多刮南风,处在下风头避免了烟熏火燎的味儿呛人。煎水煎包的平底锅滋滋冒着热气,焦黄的包子出锅后,用木铲装入一个个小盘子,看上一眼就让人馋得直流口水。炕火烧(烧饼)的人站在炉子旁热得汗流浃背,小擀杖儿擀着面,还娴熟地敲打着案板,发出一连串清脆的声音。炸油条地守着一口油锅,用两根长得有些夸张的筷子将油条捞出来,整齐地在案板上码成垛,大老远香味就直往鼻孔里钻。刚出锅的爆米花,热乎乎,又脆又甜,晾一会儿装袋子里提回家吃。套圈是庙会必备游戏,虽然概率很小,但为了那些小礼品,总要乐此不疲地试试手气。纯手工做的虎头,鞋底宽大,家里的孩子穿着舒适,有助于练习走路,而且还有“驱病”“辟邪”之说。还有的趁着庙会,把家里生锈的菜刀、剪子拿出来修磨,虽然都是不起眼的技术,但是生活中离了他们还真不行。一个硬币可以打一枚戒指。逛庙会不一定非得买多少东西,图的就是热闹、乐呵。大秧歌、踩高跷、甩红绸、骑毛驴、戴大头……老百姓喜气盈盈舞得高兴,孩子在后边有模有样学得开怀,演员们脚踩两尺多高的高跷却如履平地。“叠罗汉”“孔雀开屏”“天女散花”,各种精彩绝活轮番亮相,让人目不暇接。有时候还能看见耍猴戏的,一大群人围成厚厚几层,里面的人牵着猴子拉小车、翻跟头,那猴子穿一件花花绿绿的衣裳,冲人们挤眉弄眼,抓头挠腮,可爱乖巧,常引人哄堂大笑。

事乃人生戏,关你关他关我关生死,荣辱无常,细品都是戏;戏则人生事,演天演地演人演古今,兴衰有变,深思莫做戏。戏曲功在怡乐消遣,舒缓身心,确为生活之不可或缺。然亦具教化之功,可助人振志修德,醒悟思过,止恶扬善。亦可借古讽今,针砭时弊。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到“文革”前,河南省戏剧界著名旦角儿“一玉(常香玉)三兰(崔兰田、崔兰玉、小眼儿兰)十八凤(马金凤、大凤二凤姐妹、申凤梅等)”,唱遍河南,边及鄂皖鲁冀晋陕,享誉华北。山乡人爱戏之痴,演员回报观众之诚,常常如鱼恋水,互依共生,相得益彰。

看大戏是老年人的最爱。高高大大的戏台子下,嗡嗡嘤嘤挤满看戏的人;台上的演员卖力地唱,台下的观众卖力地叫好……

铁山庙古刹大会每年都有两台大戏助兴,大戏有曲剧、豫剧、越调。有时,为了演出精彩,激励演员,吸引观众,活跃集会,除固定的戏班子外,还同时邀请两个唱同一剧种戏班子,唱“对台戏”。会首(农村庙会的最高组织者)先用白粉在对场中间画一界线。然后,两家剧团(戏班)一起开锣,粉墨登场。东片的戏演得好,人们便潮水般涌过来;西片演得出色,人们又悠悠漫向西片。谁优谁劣,当场便分出子丑寅卯。最后,就以白粉界线清点人数,查看哪边的观众多,以此决定胜负。这样的艺术竞赛助兴比拼方式,完全是由观众来担当评委。虽然,这种评判的结果,也容易受到民众欣赏水平与习惯爱好的影响与局限,结果恐怕也未必就完全正确。但是,戏曲艺术本是大众艺术,主要就是要让民众欣赏的,以嬉乐大众为主。

小孩们听不懂戏,就喜欢和伙伴们在戏台子后面,掀开布档看表演者“画脸子”。半大孩子则热衷于经典民俗演出:舞龙、舞狮、蹬大缸、口吞宝剑、硬气功、踩高跷、武术、变戏法、跑旱船、摩托飞车、驯兽团等等,让人看得血脉偾张,阵阵喝彩。此外,民间文化糖画、吹糖人、皮影、剪纸、泥塑、捏面人、香包、老虎枕、猫头鞋、花花帽等等摊点前,也都被围得里三层外三层。因此这几天人山人海,浩浩荡荡,整个集市密不透风。最热闹的地方,散会时能看到满地的鞋子。乡亲们戏称:能挤破耳朵。

一旁僻静的树荫下,几个玩抓石子的孩子们,一边比赛手抓一边依次唱“抓子儿歌”,它描绘了不同的生活画面:①依依,挨挨,小桃红儿双开(两个女孩一起玩,依依挨挨笑声甜,好像两朵小桃花,花蕾绽放真好看)。②两两,长长,骑马撵上。(两个男孩骑竹马,一个后来一个前。你追我赶比着跑,看谁跑到最前面。)③三三,植园,支起纲栏。(数罢二,该数三,学学大人种菜园,栽上木桩拉起绳,扎成篱笆做围栏。)④四门驭尘,桃花敬神。(过了三,把四数,各个角落大扫除,里里外外都干净,献上桃花敬神灵。)⑤五谷捶,五谷打,十字盘架儿琉璃瓦。(棰五谷,打五谷,爱劳动,学技术。学绑绳子搭架木,搪泥缮瓦修房屋。)⑥六大娘,去赶会,杈把扫帚牛笼嘴。(跟着大娘去赶会,人山人海挤成堆。物资交流货物多,杈把扫帚牛笼嘴。)⑦嘁嘁喳喳,毛蓝鞋嘎嘎。(一群妇女聚一起,说说笑笑做鞋子。毛蓝鞋面绣花样,看谁做得最漂亮。)⑧八大堂,树叶凉,十七岁,认干娘。(秋收罢,天气凉,孩子长大认干娘。明里说是认干娘,暗里提亲说媒忙。)⑨九屈,九哀,怕老婆顶灯台。(成了亲,结了婚,过好日子须勤谨。游手好闲受责怪,跪在床前顶灯台。)这“抓子儿歌”对不同的生活画面进行了生动描绘,包含对孩子们具有得很好教育作用,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感知社会,是一幅幅活灵活现的生动山乡风俗画卷。

其旁边围坐一群人,一个小女孩蹦蹦跳跳着,在奶声奶气地唱《庄稼歌》:

“正月采茶正月嗦,新来媳妇拜公婆,红绸子大袄绿绢袖,八幅罗裙顺地拖。

二月采茶二月嗦,二月小燕来得多,燕子停在过梁上,今年做的来年窝。

三月采茶三月嗦,三月牡丹开得多,大姐扳倒二姐采,采坏牡丹树一棵。

四月采茶四月嗦,四月秧苗下得多,秧苗栽到田间里,风吹雨淋早发棵。

五月采茶五月嗦,五只龙舟下江河,郎坐龙头姐坐尾,二人对面笑呵呵。

六月采茶六月嗦,六月三伏热得多,公婆堂前高打扇,热坏厨房女姣娥。

七月采茶七月嗦,七月早稻割得多,快刀割得刺棱响,钝刀使坏女姣娥。

八月采茶八月嗦,八月荞麦磨八合,大红袖子高扎起,磨得素手嫩皮落。

九月采茶九月嗦,九月菊花做酒喝,郎喝三杯还想喝,奴喝三杯话语多。

十月采茶十月嗦,十月树下叶落多,树叶落了枝还在,明年从头再发作。

冬月采茶冬月嗦,冬月下雪下得多,有钱儿郎穿花靴,无钱娃子打赤脚。

腊月采茶腊月嗦,腊月鞭炮买得多,三十晚上吃年饭,初一拜年把头磕。”

另一个小男孩紧接着唱《农事歌》:

“新年过,十五罢,忙忙碌碌做庄稼,有的锄草起牛圈,有的套车把粪拉。

红薯种,早苗下,这个东西能养家。赶春会,把钱拿,买回扫帚和桑杈,

杈把扫帚牛笼嘴,皮条扎鞭少不下。过了春分种谷子,清明前后种棉花。

种麦子,多趟耙,幼苗出来不掺杂。种得稀了耽搁地,种得稠了要抓瞎。

谷子高粱锄三遍,二麦将熟不差啥。黄呱鹭,叫喳喳,各种活路乱如麻。

摊了场,去种地,还要堆垛防雨下。割了麦,先锄花,接着灭茬锄芝麻。

种小麦,需多耙,载子大小莫看差。隔年下种不容易,不稀不稠才得法。”在大人阵阵掌声之中,孩子们开心又快乐。

当时小贩们的吆喝声、小孩子的哭闹声,和着锣鼓声、戏台的音响声,一天的热闹劲儿,一直持续到天黑。大概您以为热闹结束了吗?不!好玩的夜戏才刚刚开始拉开帷幕。

灯火通明的铁山戏台上,当晚正场戏前的小垫场演了这样一个剧情:一个穷老人生了病,卧床不起,儿子来请医生出诊给父亲看病。医生看他穿戴破旧,没车没轿,没骡子没马,就推说太忙,拒绝出诊。此时一富家老人得了闭尿病,抬轿来请名医去家中诊治。医生当即上轿跟着走了。名医出诊途中在轿里唱道:“走一坡又一坡,新坟比那老坟多。新坟本是我治死,老坟是吃我祖上的药(地方音中,多与药同韵)。”到了富人家中,此医生看老人的病用药难治,就用嘴把老人的尿吸了出来。富家老人说:“我这病只有你能治好,你真是个吸人人的吻先儿呀。”小垫场演完,山坡上密麻的人群全场哄笑。传说有一位医生名高性傲,贫穷下贱的人,他都不拿眼看,很难请他出诊。同期某年,某戏班中一演员患病,请他去戏班住处诊治,该医生如常拒绝,惹了唱戏的这还了得,人们尽知是骂那个嫌贫爱富的医生的。另一老生表演的节目《大实话》中清唱道:“说实话,道实话,说实话不是说瞎话呀,嗨呀呼嗨。铁山街,三里长,正南七十五里是泌阳啊,嗨呀呼嗨。地跑走(意徒步),一大晌,不坐汽车累得慌啊,嗨呀呼嗨。”这一节目在庙会夜场演出后,很快传遍街头村里,数年间童叟乐道。

正戏是现代革命京剧《沙家浜》。《沙家浜》中的胡传魁,本是地痞混混出身的土司令,演员却扮演作正规军军官模样,头戴国军大盖帽,腰扎武装带,脚穿深筒皮鞋(深筒雨靴代替),土味儿变洋味儿,虽不合剧情,却是气魄潇洒英俊,演技娴熟自如,博得满场一阵阵喝彩。

小满前后农事商,热闹非凡聚山乡,油菜归仓麦梢黄,承载农民新希望;杏甜樱红草莓香,真心笑意挂脸庞,小满过后收获忙,美好生活人向往。

古刹烟火浓,商贸自繁盛,这庙会独特的魅力功夫,使千百年来孤寂难耐的山乡迅速沸腾。公有制经济下独有的每年一次经贸共荣,如死水微澜,自然山欢水笑,人顺景和。

每年阴历三月十八,古老的山乡都有隆重的古刹庙会,人来人往纷至沓来。然而,或许并没有多少人知道,这片热闹的土地下,长眠着一千多抗战先烈。陈钦文以及330团的那场血战,也正在被慢慢地淡忘……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