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杜豪个子不高,性格倒跟他的名字一样,豪气十足,一张坚毅刚直的脸,配上微胖的身形,显得彪悍且正气满满,一副侠肝义胆的形象,加以他乐善好施的仁厚心肠,确有梁山之士的神气。
他在马家,以豪气和实行汇聚了群众的真情,以真心真情获取民心。
1村里有三个老汉几乎每天都去杜豪住处耍,杜豪忙没时间陪他们聊天时,他们就自己聊自己的,或默默地坐上一两小时,甚至有时杜豪到组里工作去了,只有我和王乾雄在,他们都会默默坐等杜豪。
2018年8月下旬的一天,我们正在吃午饭,几个老头聊道陈乐才的小孙女没钱送读书,小姑娘哭了一上午了。杜豪听后,吃完饭就跑到陈乐才家了解情况。
陈乐才儿子儿媳都在外务工,五个孙子。大孙女已出嫁,二孙女在湖北读大学,三孙子在重庆读建筑技术学院,四孙子在读铜仁幼儿师专,小孙女陈永燕刚考上沿河第一中学。儿子儿媳每月务工的收入加上政府的教育资助,仍然不够支付四个孩子的上学费用。小孙女成绩较好,懂事,学习刻苦,面临上高中,没钱交书学费,就要逼迫辍学。
杜豪对陈乐才说:“书一定要读,书学费我来想办法,你让孩子做好报名上学的准备。”
告别陈老汉,杜豪回住处换了衣服就开着车出门。中午12点多,太阳正当顶,即便开着空调,车内也如熏烤烟叶,汗流浃背不说,烤得皮肤灼痛。他边开车边联系教育局工作的朋友,了解县内几所高中的情况。便打定主意,先到沿河第三高级中学(简称三高中,地点在官舟)联系,如果能成,相对陈乐才家来说,既较方便,又相对节省开支。
到三高中还没到上班点,在学校等了一个多小时才等来校长,结果校长要去县城开会,只见了个面,没能说上话。找到副校长,把陈永燕的家庭情况介绍后,说明自己的来意:希望学校能接受陈永燕在此上学,并减免学杂费。副校长不同意:“她在此读书可以,但减免学费不行,高中不是义务教育,该收的费还得收,像她这种情况较多,开不得先列。”无论他怎么恳求都不行。
第二天他又一早就开车到三高中,找到校长说明情况后,校长说要开会研究再说。校长的话给了他一线希望。第三天他又一早去找校长,校长说太忙还没时间研究,让等两天。等两天报名过了不更麻烦了,他心里想。“校长,无论如何你都得想想办法呀,否则孩子读不成书,不仅浪费了人才,也荒废孩子一生啊!山沟沟里培养一个人才不容易啊……”
他在校长办公室好说歹说地跟校长磨了一上午,校长被他缠得心烦,觉得他“固执”、“赖皮”,想发脾气,但又觉着他作为一村的驻村干部,对村民那么上心,很难得,也就不好发作,只是说:“你也管得太多了吧,村里那么多学生,你管得过来吗……”
最终校长没经得住他的“纠缠”攻势,同意减免陈永燕三年高中的学杂费。临走时他双手握着校长的手,连声说:“谢谢,谢谢!”
校长说:“应该谢谢你,这孩子遇见你这么个好干部是福气!马家的群众有你这样的书记也是福气!”
落实了上学和书学费问题,又跑上跑下地帮陈永燕向张家港方申请了助学帮扶基金。
他跟我们闲聊的时候说:“想起自己曾经也因家中贫困差点辍学,就心酸。现在我一听到‘辍学’两字,我心里就很不是滋味。”
杜豪对教育很注重,可以说是一种“情结”。在家乡,他为了鼓励和帮助贫困孩子,五年前他就给自己下了一道“任务”,就是给家乡的人一个不是承诺的“承诺”——凡是考取大学本科的,且父母都在农村的学生,每人至少支助1000元。他家乡1000人口,五年来考取大学最少的一年有3个,最多的一年7个。除了自己村上的人外,对外村的杜姓的贫困学生,也在他这儿享受同等支助。有一部分考取大学的孩子,是在外省(孩子父母务工地)就读考取的,连人都没见过,只要孩子发来大学录取通知书图片,他就把钱汇过去。五年多来他支助学生都达30人。
“你们村在外工作的人不少,博士硕士不少,企业家也不少,你怎么不成立一个基金会呢?这样不更有效果。”我问他。
“我想过,而且行动过,没成。原因是大家想法不一,勉强为之,可能效果不好,也不长久,就放弃了。我经济来源只是每月的工资,支助的钱,只能起到鼓励作用,很惭愧。不过我已尽最大努力了!”从他语气中,听得出他觉得对村上的孩子帮助不够,而感歉疚。
“哎呦,杜书记,该惭愧的是我们,拿你比起,我们俩有点无地自容喽!”王乾雄轻松的调侃中,也带自愧不如的感慨。
“那是,我们该学习杜豪好榜样才是……”我的话语虽然是玩笑,但心里还真佩服他。
记得8月中旬的一天,我们正吃晚饭时,他五弟打来电话,说老家某某孩子考取了某大学,这二十几号就上学,问他要回去不?
“坏火了,竟然忘记这个小孩考起了!”他将筷子重重地拍在桌上,接着手挠着头轻声道:“怎么办呢?这个月仅寨上考起的大学生,我就支出七八千了,卡上没得了呴,这月的工资也还没发。你先转我3000元行不?我不得回去,就微信转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