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侯立权的头像

侯立权

网站用户

报告文学
202011/02
分享
《 水田河的涛声 ——三个第一书记的驻村实录》连载

第一十一章 “倔强”的驭马人(九)

(二)

4在村里黄桃和蜂糖李产业的果树栽种期间,杜豪亲自到地里指导,并给群众讲解栽培技术——怎么栽植、哪时候施肥、哪时候吊枝剪枝。时常一个人到地查看果树存活和生长情况,我和王乾雄也陪他去查看过好多次。

他是1992年毕业于贵阳农校在八九十年代省农校可是省重点中专学校。他在省农校任了三年的团支部书记,团委工作做得相当出色,得到学校领导和老师的赏识。1990年因杜豪在校成绩和组织能力突出,思想独到激进,被作为学校代表参加省农业厅1991年招生方案的研讨。1992年毕业时,地委有意留他在市里农业口工作,特向他递去橄榄枝,可他坚持要回沿河,说把自己所学的知识贡献给家乡于是分回沿河县农业局工作

那时,虽然他才十八九岁,却是局里的年轻专家,指导全县的农业生产,尤其是果树栽培技术。县农业局和县林果办工作多年,被果农们誉称“小杜技术”。

1993年,新景乡边山农场有果园三千多亩。这年他被农业局抽到新景乡整顿边山农场,专职柑橘栽培技术指导。他一到农场就面对百多亩盛果期的柑橘被病虫危害只剩下干枯的树枝,心急如焚。不过他学工扎实,经验丰富,一看就知道是煤烟病,便立即召集果农一边讲述煤烟病的防治方法,一边培训农药的调配和喷洒方法。

“那段时间他天天泡在橘园里,脸色凝重,直到光溜溜的树干重新冒出绿芽尖尖,他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哼着小调走出果园。果农们看他脸上凝结多日的愁云不见了,知道果园有救了,也露出了久违了的笑容,纷纷跑到我们住处来,小杜技术长、小杜技术短地表达谢意。”当年同他一起被委派到边山农场的同事车向前继续回忆:“他的技术在当时局里,那是顶呱呱的,那几年边山农场在他的指导下,果园的产量大幅提升,从原来的亩产1500多斤增长到亩产2500多斤……”

曾经农业局老领导杨文评价说:“杜豪是我们局的‘嫩老专家’,人年轻,专业知识好,工作能力强、积极性高,他的最大优点就是干一行学一行爱一行……”

1998年分管农业的副县长张学军,知道他组织能力强,技术过硬,亲自点将调他到县林果办,负责全县的果树区域规划、栽培技术指导、多个果树品种引种试验。计划引种试验成功后,县政府再在多个乡镇推广,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群众生活水平。

有一次,我和王乾雄陪他到后山查看产业时,他看到有一片地里的黄桃吊得枝了,马上掏出手机拨打农户电话:“你们这些黄桃怎么还没吊枝?我是怎么给你们讲的?抓紧点,否则你们之前的气力就要被狗吃嘞……”先是骂了农户一通,然后催他抓紧吊枝,否则会影响以后挂果。

后来我问那农户,“他骂你,你生气吗?”

农户欣慰地说:“哪里会生气,杜书记是为我们好,他督促我们栽、施肥、吊枝,他去果园的时间,比我们去的时间还多。”

有一回,我土地坳一位朋友父亲仙逝,葬礼时,席间一桌人正讨论着,谈着谈着一个大嗓门的人说:“……我们马家杜书记那就要得嘎,把我们水啊、路啊都做好嘞,经常带起我们村头的党员干部把大路小路都打扫得干干净净,大小会都叫各家各户把屋头屋外打扫干净,现在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都干净得很嘎;我们村不管哪家红白喜事他都去,就是在外地打工一直没见过面的人家,回来办事他都要去;只要哪家有困难,除了帮忙向国家争取解决外,有时他还自己掏腰包。也怪哉,从杜书记来后,村里原来那些爱调皮捣蛋的人,也没见捣蛋了,就连最闹腾的冉志红的嘴巴都不乱闹嘞……”

在外乡突然听到有人说起马家杜书记,我便好奇地侧过头去,想问问他叫什么名字,和他聊聊,但中间隔着几张桌子,人多嘈杂,就没能搭上话!

马家的脱贫攻坚工作,在原来基础设施极其落后的深度贫困的情况下,一年时间基础设施基本完善,产业发展也是如火如荼,贫困发生率从原来的27%降至1.2%,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感已提升。可见扶贫工作力度之大、思路之清晰、方法得当。在全县脱贫攻坚工作方面是值得学习的典范,于是,电视台准备采访他。

当记者在村里找到他时,他说:“没什么好采访的,所做的都是分内的事,再说这些都是村干部们密切配合、共同努力和群众的支持的结果,不是我个人的成绩。”硬是没有接受采访。

2018年底泉坝镇准备将他作为优秀第一书记报送县里,镇办公室让他提供一些数据和情况,以便写先进材料,他却说:“我就不用报上去了,王乾雄书记比我工作做得好,就报他吧。”

当时,泉坝人都知道,整个泉坝镇的脱贫攻坚工作,马家村和算子村做得最好,他们两在第一书记中,工作是最出色的。为这事,镇里对他还产生不小的误会,很有看法。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