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剀诚的头像

剀诚

网站用户

科幻文学
202011/23
分享
《宇宙》连载

第六十九章 入秦的轶事(中部:宇宙角落)

留待以后慢慢观察吧,观察者的工作可不是简单的问问题、嗟取答案。现在等姐夫回来上神迹山的空闲,给老哥这些庞大纷杂的学习过程起个名字,就叫《地球老哥历练古夏学习夏语史》吧,感觉挺合适。太长,简称?《老哥学习史》?《老哥》?就叫《老哥》!抽空按时间顺序分分类,先在《老哥》中瞧瞧老子的余生吧。

公元前515年4月18日,周王室名义上的西隘口、秦国实际掌控的东大门,洛邑灵宝函谷关,晴,最低温度11摄氏度,最高温度21摄氏度,偏南风3到4级,未来几天,阳光明媚,最适合跑步、爬山、攀岩等户外运动。当这天的黄历上从连续数日“只宜在家死宅”换成“宜:祭祀、祈福、订盟、纳采、裁衣、拆卸、修造、动土、起基、安床、移徙、安香、除服、成服、入殓、移柩、安葬、谢土、赴任、会亲友、进人口、远行、竖柱、上梁、经络、开市、交易、立券、纳财、开仓”的时候,老子窥见生机:“宜远行”。

老子辞别文在行、宋琦父子,乘青牛拉的两轮板车,远遁秦国。

10年后的公元前505年,吴国攻陷楚都,楚昭王使大夫申包胥到秦国向外公秦哀公求救,哀公不理。申包胥在秦宫前痛哭七天七夜。哀公哀之,叹曰:“楚虽无道,有臣若是,可无存乎?”并作赋一首:“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同襗、同裳……”,随即发兵抗吴援楚,吴王阖闾不敌“虎狼之师”,败逃回国,楚昭王得以复国。

老子念及至此情,对赢籍之约,欣然而往。赢籍就是《诗经》中名赋《无衣》的作者秦国秦毕公,亦称秦哀公。

老子入秦易,出秦就难于上青天了。

自从老子与哀公详谈一番天下天道、地道、人道后,哀公便承诺老子可在秦地随意游走、生活、著经、查勘地理、解惑民生。暗中下达秦国天字一号敕令: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放老子出秦。

既来之则安之。老子既然离秦不得,就好好替某人以亲历者身份来观察吧。为不日他的“魂穿大秦”梦添些必要的学识。

秦国地处中原以西,与“戎狄”接壤。北有层峦叠嶂的黄土高原,南有山势险峻的秦岭,西有山高路曲的陇山,东有天险黄河、华山和太行山脉,四周的大山河流紧紧的把关中地区包裹住,仅有的几个与外界通行的出口,也修建成关隘,并派重兵驻守。东面崤函通道上的函谷关和潼关、东南面的武关、西面的散关和西北面的萧关等数关隘形成关中盆地成为安全的“四塞之地”。稳定的地缘政局使秦国能安心的发展生产。

秦国西部边陲时常面临着“犬戎”侵扰,长期的交战,“戎人”财狼一样身心体魄练就出秦人不喜安逸的忧虑意识;加之秦国民风彪悍,远离中原文明圈,缺乏文化礼仪,长久被中原各国所鄙弃,是东方各国打击的对象,这更加激发秦人奋发图强的精神气质。战败亡国的思想笼罩秦国大地,秦国国君必须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励精图治的意志,处心积虑地谋划秦国的发展。

务实的发展离不开农业基础。关中地区依山傍水,拥有渭河、泾河以及黄河等,大小河流密布期间,水资源丰富;河水长期冲击泛滥,使关中地区成为肥沃的平原,史称“八百里秦川”是也。秦人恰善农耕,“有先王之遗风,好稼穑,殖五谷”是对关中之民最佳的赞誉。关中泾渭平原成就了良好的农业经济基础,为秦国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

《春秋•谷梁传》把秦称之为“狄秦”,说“秦人,夷也”,秦之民风也打上“与戎狄同俗”的烙印,尚勇黩武的性格已经深入到秦人的骨髓,秦军亦被称为“虎狼之师”。偏远闭塞的环境造就出秦国原始纯朴、彪悍务实的民风,少了传统羁绊,不事未来虚浮,注重时效的功利文化风格使秦国更容易在目标的号召下凝聚民心,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坚定的执行力。为秦国一系列变法提供可行的社会氛围,也为秦国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还为秦国扫六合、平八荒打下坚实的基础。

老子五十六岁入秦境,此后六十五年间不停地游走在秦川大地,周游秦国百地,从一个小老头模样变化成白须长髯、富有智慧的长者形象。公元前450年,仙风道骨的老子在秦地盩厔县十三公里外的盩庙仙逝,享年一百二十一岁。

“盩庙”也叫诸盩庙,是公元前12世纪左右,周太王古公亶父率族人从豳地迁徙到“岐山之阳,渭水之将”的周原地区后,建造祭祀父辈先王诸盩的宗庙。《诗经》中“古公亶父、掏复掏穴、缩版以载、作庙翼翼”讲的就是这些宗庙。

周原地带以渭河一衣带水,古公占据诸峪南原及其周边,利用这里优越的自然条件,扩展疆域,发展农业,建立姬姓方国,着力实施灭商大业。《诗经》中就有“后稷之孙,实为太王。居岐之阳,实始翦商”的记载,周原实为大周的“龙兴之地”。

兴周灭商,诸盩庙在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盩庙早期曾是王室贵胄祭祀祖先极为重要的地方,后来礼崩乐坏,庙堂渐渐破败,香火不燃。直到某年的一个秋天,一个年轻人来到此地,沉寂数百年的诸盩庙的第二春从此焕发活力。

这个年轻人便是字家木的王大可或姬大可,此时已更名为尹柯。春秋末战国初,姓和名的变动随意性很大,字却只能增加、不能更改。家木的父亲,即函谷关关令尹,字行之的姬喜或王喜大夫,拜读老子的《道德》后,欲随老子入秦,老子推辞:千日后自会相见。

关尹大夫遂辞官,更名为尹喜,远隐宋国。千日后的公元前512年1月12日,尹喜病故,其子尹柯尊其遗嘱,将其遗体葬于宋国蒙城东北的涡水之南。此地为老子故里,尹喜愿把自己的躯体留在这里,让自己的忠魂永护老子诞弥之地,以示虔诚之丹心及报答《道德》的教诲之恩。

又百日后,尹家木携其父生前衣冠,从宋国出发,过魏、穿韩、经周、入秦。历时数月,到达秦辖盩地。在大陵山谒见吾老洞中白首老子,老子曰“盩之大陵山,中南山北麓,峪河西岸,依山为陵,可也。”尹家木于是翻建诸盩庙,遵嘱设其父衣冠冢于吾老洞西南之侧。后随老子经吾老洞入巴蜀数次,饱览蜀国风物,遍历巴国风情。尹柯沿途编撰整理老子言论,著书一为《道言》、一为《德语》。

公元前450年冬,老子无疾而终。入土时辰定于老子诞生之日,即农历二月十五日。《道德》、《道言》、《德语》及尹柯之父尹喜所著的《关尹子》随之下葬。后世以上文本得以传世,皆出自尹柯的背默之功。不过是在秦室监管之下、删减之后的版本。

老子羽化消息传出,上至秦国政要,下至街坊邻里,皆来吊唁。感怀老子顺民之性、随民之情、与世无争、柔慈待人的大德大恩,皆悲不自已。老人哀之,如失其子;少者哭之,如亡其母;群臣悲之,如殇其国;秦公窃喜,如去掣肘。

待秦公探明吾老洞可入巴蜀后,并没有迁怒尹柯,在详细询问了当地的民生状况及山川地理,并派人多次探查后,在秦灭巴、吞蜀、并充、及占苴等国的行动之可行性得到确切答案后,下令挖塌填堵吾老洞,并绝禁任何书籍、人等提及。这是闲话,不提也罢。

宋琦缅怀老子之时,姐夫徐大勇回到了家。

不算豪华的晚饭,食毕。一众警卫、佣人簇拥韩薇夫妇及轮椅上的宋琦来到神迹山。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神迹山,海拔九十二米,还不到百米,但名之有仙。峰顶上有一座五通庙,庙内一块岩石上有一巨大足印,近一米八长。似人足迹的凹坑,使得该山被誉为神迹山。曾被各方、各派、各教、各宗信徒尊为圣地,他们均认为那是领导、领袖、教主、宗主的足迹。历代香火不断,直到“十年红色运动”开始,在扫除一切牛鬼蛇神的指导下,暂停了十数年。后来,不知怎地,夏国虔诚的人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越来越多,越传越众,尤其是各行、各业、各部、各门的领导带头虔之以诚,渐渐地,神迹山的香火重又点燃、兴盛。

4月正值夏州一年一度的“神迹山庙会”时节,所谓“庙会”,也称“节场”,是夏国古老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也是夏国集市贸易形式之一,其形成与发展多和地庙的宗教活动有关,在寺庙的节日或规定的日期举行,流行于全国广大地区。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