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下午贾灿、朱老爷,张雪霏陪着姚掌柜、杨兆海、华尔多吉游览青石街。王习之随巴达回云头寨。
青石镇隋唐时叫青衣乡,因此地羌民多着青衣装而得名,历朝不断有驻军与汉民入住,镇子坐落于望陇山下岷西河南岸台塬上。该镇遍布青石,青石牌坊、青石雕刻的怒吼狮像、青石城楼、青石片镶嵌街道,青石民居。东汉为蜀郡冉駹地广柔县,后周武帝置石门镇,隋开皇6年以白苟生羌归附为青衣乡,中唐时期此地改曰通化(话)、宋改安信县,宋天圣元后县城西迁,留名青石镇,属岷西县辖,明代此居百姓多有归顺之反复,汉人因故来此愈多。大家崇尚华夏文明,向往天朝一统之心成为生存趋势。青石镇街呈东西向,镇子东侧望陇河由南向北汇入岷西河,大河对岸西北处有青石河由北而来与岷西河相会。整个街镇刚好在后山向后仰坐的大金字型坡面的下部,底横的前面便是滔滔东流的岷西河,岷西河古称沱水,也称嘉阳河,是岷江上游一级支流。金字型顶部森林密布,金字中部坡地上有新旧石器原始遗址。金字型以西为石钮山,上有石钮寨,建有禹王宫,有治蠱泉,相传大禹用此泉水治村民的胀臌病,还有其父鲧给大禹的洗儿池。宽阔的寨子雄踞于大山岩上,其东侧峭壁凿刻的“石钮山”三字, 大如斗筐,笔力遒劲浑厚,人不知何年何人所书,姚掌柜想从西侧汶山寨去看,但身体不行,虽只三四里,但山路陡峭。青石镇过望陇河往东上山为若达格达两寨,望陇河进沟几百公里深处为望陇雪山,终年积雪称雪隆包,所以青石镇也有叫望陇镇的。东门口建有川主寺(灵应寺),70平方,有大禹李冰及四海神王几尊泥塑,本已残破,是姚掌柜捐钱作的修缮,寺前空地,两侧数株垂柳枝干粗壮繁茂,寺庙大门旁立一石碑,书“大禹故里”,空地上的戏台正对寺院大门,每逢庙会年节,唱戏耍灯的、拜佛朝庙的、赶集摆摊的、看热闹的十里八乡汇集于此,熙来攘往,把整个青石镇街上挤得水泄不通。戏台往西几步到城门口,有青石牌坊,基座一对怒吼石狮,牌坊正中8个大字:平而不平,平则治焉。城门上方刻一横额:古广柔县。城门洞两边石墙嵌刻一联:里明通话通教化,邑号广柔广招柔。城门洞上已无兵把守。雪霏说这些应该是宋明时期衙门旧址。
望陇河水从半山腰引出,能灌溉青石镇金字型下半部两百余亩土地,基本上旱涝保收。青石镶成的渠水穿街而过,整个街道呈十字型,横长竖短,且中间高两边低,便于引出的望陇溪水从十字头进入而中街分流,往东流的为上街,往西的为下街。上街地势不大稳固,因紧邻望陇河,有三道青石桥,几座磨坊,全街及附近村寨来此磨面。上街人生活水平低,青石泥房、简易旅舍,多为下苦力百姓居住,还有背客住歇。城门墙体倾颓残破,界而未界,空地竖有一节孝牌坊,上书:“皇恩旌表”蓝色楷体,四角“蕙质兰心,冰清玉洁”字样。残墙边还有座两层高“惜字库”,废旧字纸(布绸竹)不可乱扔乱放或揩屁股,亦青石建筑,形如宝塔。上街挨山建有玉皇楼,如今都变作了简易民房,平正庙变作中药铺,掌柜叫邓耀彤是好心郎中,每天来人不断,与姚掌柜一行均熟悉,草药多采自云头沟、青石沟和望陇沟,谈起疾病,就有许多的共同语言。大家不便久留而离开。
青石镇下街较为齐整,街巷悠长曲折,有数条曲折里巷,人烟凑集熙来攘往,富绅商贩集中,读书人不少,此地到外地当教师做官经商者不少,均两层楼高的板木青瓦,与上街的泥石结构相区别,客栈馆舍店铺林立,灯红酒绿,烧大烟泡有所隐蔽,附近几十个山寨,赶场买卖都往青石镇街上来。川西北茶马古道过往大小客商挑夫马帮,放马桃溪而来此住歇会友,消闲玩乐。贾灿家即住于此,青玉娘母已长住在青石镇的家,由边永香照顾哺乳期的青玉,以前总往云头寨去的原因是叔父贾德万父子的胡作非为。贾家青石镇街上宽房大屋,后山几十亩土地,朱大释比把青玉母亲嫁给贾德卿看中河坝好气候,与云头山寨形成可进可退之势。云头寨的个别秀才,在外有一官半职的或富户有在川西坝子买地娶妻安家的,作为朱铭典就离不开家乡,释比离开本地方就无法生存,所以青石镇成为首选地。他希望以后看边永灵(巴达)修了新房再说。一行人来到西门,该地仍称作衙门口,曾是县衙门,旁边有一“魁星楼”,里面有木刻的魁星菩萨,手执一支笔,叫“魁星点斗”。秀才举子在此查阅经典书籍,又叫“藏经楼”。当年贾孝谦不惜重金扩充底盘。朱释比也认为此地的确风水宝地,松柳成荫,古柏参天,曲径通幽,不禁慨叹,大家就就到贾灿家小坐,青玉母女深居于另一厢房,只贾灿夫人许家小姐出来支应,永香看茶,动作也麻利,隐约可见边家人样子,姚先生一问,朱老爷说正是边仁山的亲侄女呢。
贾灿给姚先生说,从房后小道可绕到报国寺。兆海和多吉第一次来,感觉难得这般闲适,马帮有云头寨屯兵照管,东泉与大林说你俩尽管玩,有什么差池他们担着。因而放心游览。
报国寺位置在青石镇街上十字街顶上方,依山脊而建,属于青石街东侧制高点。渠水从望陇沟引出在寺院东侧掉头奔入中街,取水甚为方便。此地数棵苍松古柏参天蔽日,浓荫匝地,庙宇年程久远,画栋雕梁,屋脊飞檐隐约其中,寺内百余尊神像栩栩如生,飞禽走兽,因木生姿,鲜艳夺目。晨钟暮鼓,是儒、释、道和谐共处的宗教活动场所,有大雄宝殿、大佛殿、土地神庙、观音堂、禹王、药王等,天花望板彩绘流云工艺精湛,无非是松竹梅兰忠孝礼仪信之类,主体金黄色调,除祀奉的庙殿外,还建有学校膳堂和香客们住宿的房间,有供文人墨客读书写字的经楼,楼外一道迴廊半围寺庙,凌空悬挂,站在回廊上,古镇一览无余,几百年间,报国寺香烟缭绕,方圆百里善男信女络绎不绝。据县志载,此寺建于明崇祯年间,整体布局匠心独具,结构严谨,椽梁楔缝无一铁钉,内间各堂可容数百人,姚宝桢与张雪霏、朱大释比,贾灿、兆海、华尔多吉一起来此观览,康敬不知何时已跟随而来,姚掌柜在此盘桓许久,康敬现在已成为不折不扣无业游民,他此次暂时打算能在张雪霏校长手下谋个教书差事,也想在姚先生的木厂做个账房先生,所以一路从邓耀彤的药店跑来相陪。姚掌柜给张雪霏贾灿朱姥爷康敬道:林则徐大人说,存心不善风水无益;不孝父母奉神无益;兄弟不和交友无益;行止不端读书无益;心高气傲博学无益;为富不仁积聚无益;不惜元气服药无益。一个人不善不孝,天天敬奉神灵也不起作用。
康敬道:说起神灵,我只是敬畏,仅此而已。其余点头感触,惟贾灿似有所悟。
姚先生邀大释比主要是来敬拜各路神明,报国寺大门正遥对青石山顶白空寺,姚先生首先是个虔诚的神灵信徒,开木厂之初过境青石镇时,专次骑着本地毛驴到白空寺一趟,身受灌县绵虒一带信众对白空寺灵异灵验的影响,绵虒为汶水县城,寺庙正殿果然有“泽被绵虒”的金字大匾,寺院山门有白眼能观天下事,空身可保世间人的对联。早先有羌人供奉的三尊白石而后修成的庙宇,贾灿的爷爷贾孝谦便有了建造白空寺意愿,着手组织动员,云头寨朱铭典父亲朱厚坤为总会首,36寨首事负责分摊共建,供资出力,广招精干雕匠木匠石匠若干,历时3年(1905年光绪31年)完成,每年正月初八为白石神庙会和佛祖会。寺庙雄峙山顶,海拔3700多米,许多各地藏羌汉信徒怀虔敬之心千里跋涉来朝庙,许愿还愿,将马牛羊牲畜或收买别人捕猎活兽放归山林。姚宝桢很喜欢报国寺里的楹联,有一联:只有几文铜钱,你也求,他也求,给谁是好?不做半点善事,朝也拜,晚也拜,教我为难!
姚掌柜自己在报国寺,遥对着白空寺做完祭祀,一行人都变得分外虔诚,都跟着姚掌柜奉香行礼,默默祈祷,方才离开。举头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相信冥冥之中有神力安排。此时,朱老爷俩徒弟得黠和推布匆匆跑来说师爷,青石沟祭山还愿有请,朱大释比年事已高,有骡马来接,大释比别过姚掌柜等众人,嘱咐姚不可操心过多伤身体。启程回青石沟。
青石镇历史悠久,贤士辈出,南宋安信县时,传说书生谢方叔一天从街上去衙门口,适逢街面雨后滑溜,不慎跌倒街上,惹得众人一阵哄笑,百姓戏之:春雨贵如油,下得满街流,滑倒谢学士,笑坏一群牛。青石镇石钮山下建有谢方叔园林坊,有墓园牌坊石桅杆,青石浮雕墓志铭等,供人凭吊,牌坊正中写有:谢相园林。背面为清岷西县知事陈雪绳⑨书写的深蓝色匾文:公讳方叔,字德方,号渎山,里人,嘉定中进士,官监察御史,封刑部侍郎,淳祐九年,封永康郡侯,端明殿学士,左丞相兼枢密使,晋封惠国公。为官清正,刚直不阿,其谏议多被采纳,咸淳8年卒,追赠少师。
姚先生与张雨霏等伫立许久。走通青石镇街,有些残破的寺庙,灰扑扑的街坊,西街城门上水抱山环、清和月立的欧体字样依稀可辨,沿街的垂柳,环城的苍松古柏感觉依然十分的精神。
巴达回云头寨路上,与姑爷王习之进行一番争执,王认为他在云头寨立足未稳,他已50岁出头,贾灿聪明狡诈,云头寨人会被他算计呢,说是啥子霉老二要来,一大批穷鬼来抢吃的。巴达说,这次必须要出这趟门,寨子上只有集体防卫了,反正大家都是穷鬼。果然回家时,大家听说霉老二要来都不答应巴达出门,反对最激烈的是巴良,他说我哪里管得了青玉嫂子和老母亲的安全啊?巴达说,这两个朋友是我的再生父母,救命恩人。王先生说,你不能给他们解释你的难处吗?巴达说不能啊。
最终,巴达把家事托与巴良,把保长之责托与余大林和朱冬泉。他只想带永来走,父亲王习之想通了很支持,边淑兰很有些犹疑,巴达说小嬢啊,放心吧,永来自小在维州镇做工,灵活呢,我就是要叫他跟我闯荡江湖。多布有些嫉妒想来,巴达说:二爸就你这独丁丁儿子,你就配合你巴良哥,在家照顾好双老才是,以后有的是机会。啥子霉老二哦,他们咋可能跑到我们这些穷地方。
大林、东泉陪着巴达连夜回青石镇,青玉相信巴达为人忠信机巧,能保护自己,支持与朋友外出闯荡,好男儿志在四方,她还建议,与哥哥贾灿一起家中宴请姚掌柜、杨兆海和华尔多吉(欧华)一行,可再玩耍一天,又传言“霉老二”(红军)攻打到北川,兵峰西指,人多势重。大家看天道,云雾间时有小雨洒落,正是好天气。一大伙人午餐后便急匆匆上路,青玉将准备的吃食带入路上。贾灿、张雪霏亲送到桃溪话别,嘴上说没有事,暗里准备逃往成都。大林、东泉等帮着上好驮子,巴达与青玉悄悄说话许久,叫青玉带襁褓中孩子,与母亲回云头寨最是保险。
⑨陈雪绳:字衡北,浙江归安县人,清乾隆2年(1738)中进士,3年,授四川茂州岷西知事,11年升茂州直隶州知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