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黄祥明的头像

黄祥明

网站用户

小说
202008/21
分享
《《逃亡帝王》(南明朱由榔传)》连载

第三十五章 武力缅甸

郑成功收复台湾消息传到大陆,大清朝廷,南明朝野,一片哗然,都在研究对策。延平王郑成功则明确表态,既不自立称帝,也不恭迎永历帝朱由榔摆驾台湾。晋王李定国为了追回皇上,与白文选策划三度武力救驾,于永历十四年(公元1660)七月、九月先后两次率军进入缅甸,一直打到缅甸都城阿瓦,缅甸国王莽白巧妙周旋,晋王李定国于次年八月率军退回边境,武力救驾未果。清军吴三桂于永历十五年(公元1661)九月率军进逼缅甸,武力逼迫缅甸国王莽白送交逃难帝朱由榔……

此时的中缅边境,晋王李定国为了躲避清军进剿,将仅存的三万联军队伍化整为零而去,只留下铁杆亲军和巩昌王白文选部分队伍,高允成武力救驾失败,准备二度武力救驾,请回皇上。或者攻打缅甸,灭掉缅甸小国,拥戴逃难帝朱由榔为缅甸国王。但这只是一时之幻想,成功还要看天意,走一步看一步。眼下第一步是要武力救驾,有了逃难帝朱由榔这面金字招牌旗帜,才能号令诸侯。晋王李定国与巩昌王白文选两人,秘密策划武力救驾计划。李定国首先摆出自己设想说:“本王忍痛将仅存的三万兵马化整为零而去,目的是避开清军围剿,保存实力。留下你和本王的数千亲兵,藏在茶山、景线,选准时机,秘密武力救驾。你挑选五百精兵强将,秘密武装潜入缅甸,寻找皇上下落,强行请回皇上。”白文选听了李定国的密谋计划,完全赞同,并提出建议说:“晋王武力救驾之谋,乃本王所想,维吾尔英雄所见略同。本王认为,不可再从高允成将军全军覆没的铁壁关入缅,只可从木邦潜入缅甸雍会,再相机行事。”晋王李定国认为白文选的建议有理,接着部署说:“这次是秘密行动,不要暴露,目的是寻找皇上,不到万不得已,不与缅军发生正面冲突。”白文选执行晋王李定国军令,率领五百精兵,于永历十四年(公元1660)七月秘密武装潜入缅甸,七八两月,艰难寻找,未能找到皇上,无功而返。

九月,晋王李定国与白文选各率五百精兵敢死队,三度武力缅甸救驾,打着李字、白字帅旗,大张旗鼓的武装进军缅甸,张开“请回永历帝朱由榔横幅。”晋王李定国对白文选说:“吾尔目的是请回皇上,按照国际惯例,先礼后兵,派出使者,递交国书,向缅国说明请回皇上之诚意。若缅国不交出皇上,再行武力救驾。”巩昌王白文选完全赞同晋王李定国的策略,表态说:“晋王说得对,对缅兵能不动武者,决不动武,非动武不可者,斩尽杀绝,败劫其国。”李、白两王一拍即合,当即约定两支队伍一左一右,一前一后,互为犄角,部署武力救驾行动,留下几千人马固守边境,由晋王李定国儿子李嗣兴和大将靳统武带领,保持联络接应态势。

晋王李定国向缅国送去国书,未能得到缅甸方的回音,又不见使者人影回还,又派出两位使者,带着国书求见缅甸相国,这回得到的回音是前后两位使者被斩首。晋王李定国忍着悲痛,再次派出十名骑兵,武装递交国书,结果也被缅国解除武装,全部杀害。缅甸国王莽达认为南明军被清军打得溃不成军,一千残兵败将也敢到缅甸来撒野,当即命令边关二百骑兵,偷袭进入雍会的南明军。二百骑兵首先杀入巩昌王白文选的军营,抢夺战马,烧毁粮草。白文选被迫率部反击,大部缅兵被斩杀,残留几个连滚带爬逃了。晋王李定国、巩昌王白文选大怒,当即约定起兵,各自率领一支五百人的精兵强将敢死队,出师雍会,一路追杀到缅甸曼德勒。缅兵认为一千人的南明军,不足挂齿,当即以五千守关兵马围追堵截,试图歼灭闯境入关的南明军。晋王李定国、巩昌王白文选一看这架势,怀疑刚才那二百骑兵是诱敌深入之敌,是战还是撤?两人商议,既然来了,战则死,不战更是亡,不成功,便成仁。两人各自率领一支五百人的特殊精干队伍,左右散开,摆开阵势,生死决战,无不以一当十,缅兵根本不是对手,被李定国、白文选的队伍打得落花流水。缅甸国王莽达感到耻辱,五千人竟然打不过一千人,发誓一定要消灭入境的南明军,当即下令调集都城阿瓦卫戍兵马三万,轮番围剿,又被李定国、白文选的队伍打败。莽达只好釜底抽薪,下狠心亮出家底,先后由三万人马,增加到十万,阿瓦都城的卫戍军几乎倾巢出动,不但没有剿灭,反而被李定国、白文选率部斩杀一万多人,十万缅兵溃不成军,大败而逃。缅兵吃了亏,改变战术,采取围而不打,形成对峙态势。

话题再转到台湾岛,郑成功收复台湾成功,延平王府顿时热闹起来,姚志卓、杨祥帮助郑成功建立台湾治理建设政权机构,稳定了台湾岛,该是劝郑成功迎驾逃难帝朱由榔台湾立朝的时候了。姚志卓不忘使命,首先开口说:“启禀延平王,末将有一请求,台湾胜利收复,请延平王立即恭迎圣驾,从缅甸接回皇上到台湾,可图长治久安。”杨祥也认为该到进言的时候了,接着帮腔说道:“延平王,姚将军所言极是,皇上自肇庆称帝,华南西南,东奔西跑,逃亡不定,朝廷未能稳固下来,最终逃难缅甸。现时延平王收复台湾,台湾可图安稳振兴,请延平王恭迎圣驾,立朝台湾,顺应民心。”郑成功听到两位将军的进言,心里自有打算,借故风趣的说:“二位将军早不提,晚不提,恰在本王收复台湾之时,提出恭迎圣驾,是不是说早了担心本王打不过洋人,收复不了台湾,等于白说。说晚了怕本王脱离朝廷自立为帝,此时规劝可谓恰到好处。”姚志卓心里就是担心郑成功心血来潮,自立为帝。但表面上还得违心的否定,接应解释说:“延平王多虑矣,末将不会无影乱说,延平王也不会自立为帝。”郑成功也不直言否定,却有意从反面提出问题说:“二位怎就肯定本王无自立为帝之意?本王记得在厦门建立延平王府时候,二位将军对本王建立厦门抗清小朝廷,还提出过质问,怎么今天反倒不敢说延平王有自立之心,这岂不自欺欺人?”杨祥与姚志卓的眼神对视了一下,又看了看郑成功,然后笑着说道:“延平王不要绕圈子了,如果延平王有自立为帝之心,怎会在收复台湾时,在洋人面前声称是代表南明永历朝廷呢?”姚志卓赞成杨祥的质问,当即补充说道:“杨将军说得对,如若延平王要在台湾自立为帝,又何必在与荷兰殖民者签定收复台湾的洽降书上,写下南明永历年号呢?”郑成功听了他们的发问,哈哈大笑,拍着手叫好说:“好,好,问得好!问得妙。不过本王要告诉二位将军,本王既不在台湾自立为帝,也不恭迎逃难帝朱由榔移跸台湾。”姚志卓听到郑成功的答复,大失所望。郑成功这下认真起来,以他掌握的信息,娓娓道来:“二位将军是聪明人,逃难帝朱由榔逃往缅甸,他会屈驾台湾吗?如今皇上不是称帝时候得陇望蜀之赍志,而在缅甸乐不思蜀。晋王三度武力缅甸救驾,都请不回皇上,本王还能请回皇上耳?”杨祥听郑成功如此解释,心里急了,知道这是郑成功有意推辞借故之言,只好用假设之言,来追问郑成功,看他郑成功如何回答,就假设问道:“请问延平王,如若皇上被晋王武力缅甸请回国内,延平王能恭迎圣驾否?”郑成功不直接回答杨祥的追问,而是答非所问的笑着说:“这么说,二位将军乃是朝廷说客?”杨祥回答得也很巧妙,委婉地说:“不,我们既是朝廷使者,又是延平王收复台湾战将。”郑成功顺水推舟,顺着杨祥的话题补充说道:“应该说还是驱逐殖民者,收复台湾功臣,民族英雄。”姚志卓急忙帮腔,奉承延平王说道:“延平王过奖,我等只不过是跟随参战罢了,不敢贪天之功,真功臣者、民族英雄,当属延平王也。”郑成功听了直摇头,不想在这样的话题上说得太久,更不想把迎接逃难帝朱由榔的话题说得更明朗。因为郑成功心里明白,姚志卓、杨祥的本意是迎接逃难帝朱由榔移跸台湾,不做出点答复,收不了场,只好不把话说死,留有余地,让他们去想,赶紧收场说:“好了,不说这些了,二位将军回去复命,本王还有出海攻打菲律宾的战备设想,看台湾与东南亚局势发展,再做打算如何?”姚志卓也留有余地,把希望留下,行礼回应说:“那我们就等着延平王的好消息。”杨祥也跟着姚志卓行礼告辞,返回中缅边境复命。

姚志卓、杨祥将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消息,传回到逃难缅甸的永历朝廷,将军沐天波首先禀报说:“皇上,姚志卓将军传回好消息,潮王郑成功率军登上台湾海岛,一举打败荷兰侵略军,赶走了殖民者,胜利收复台湾。”太监王坤听到这个好消息,认为希望来了,高兴的接着说道:“皇上,这可是大好消息,大明航海术在世界上堪称一流,潮王郑成功就是凭借强大的航海战船实力,登上台湾海岛。目前大清王朝尚未建立战舰水师,要想攻上台湾岛,暂时尚无可能性,潮王郑成功一定会在台湾建立抗清复明汛地。”沐天波认为南明机会来了,建议皇上派人联络台湾郑成功,将朝廷移跸台湾,让郑成功首辅朝政,南明可兴也。逃难帝朱由榔听到郑成功收复台湾消息,并不惊讶,更不寄托希望。将军沐天波尽管极力进言鼓动劝进,也未打动逃难帝朱由榔之心,反倒心有疑虑,摇着头叹着气说:“郑成功是一个不愿受节制之人,朕在肇庆称帝,他之所以拥戴本王称帝,不拥戴近在咫尺的鲁王监国,就是因为朕山高皇帝远。朕逃难边境,他倒认为时机来了,在厦门自立小朝廷,倾巢出动攻打南京,试图称帝,只是攻打南京失败,才未能如愿。今又转战收复台湾,他定会在台湾另立朝廷。朕若去台湾,郑成功决不会答应,此路不通也。”沐天波知道皇上心有疑虑,还是极力解释劝说:“皇上,郑成功虽有称帝野心,但他南京失败,打消了称帝念头,据姚志卓将军传回消息说,郑成功收复台湾,并未建朝称帝,而是郑重其事代表南明永历朝廷,命令荷兰殖民者无条件投降,以南明中国军队接管台湾海岛。如若都力劝郑成功首辅朝政,拥戴皇上匡复大明,也许希望就在台湾岛上。”太监王坤赞成沐天波的分析,又推出自己的天命观点说:“皇上,沐国公所言极是,潮王郑成功通过这些年的淬炼,认识到自己不是称帝天命,想攻下南京称帝,上天不容,天怒掀起台风,损军一半,另一半被清军打败,天意不在郑。既然郑成功不称帝,就必然拥戴皇上称帝,将朝廷移跸台湾,以潮王郑成功首辅朝政,匡复大明。奴才早就说过,南明三杰可依,如今堵胤锡战死沙场;张煌言长江会战孤军奋战几乎全军覆没,剩下几个残兵败将,躲在舟山,不敢再战;只有郑成功在逆境中崛起,率军收复台湾,创建海上孤岛抗清兴王汛地,南明当今,唯潮王郑公可依也。”沐天波将军接着王坤的话题,继续进言分析说:“台湾毕竟是华人社稷疆土,郑成功赶走殖民者,收复台湾,成为民族英雄,就连大清皇上也得敬佩郑成功三分,不会对台湾立即用兵,更何况大清朝廷目前尚无航海军事实力,仅靠八旗军马蹄,岂能跨上台湾海岛,因此,朝廷移跸台湾乃是理想兴旺之地。”

刘妃后也极力规劝逃难帝朱由榔走台湾这条路,向皇上进言说:“皇上,朝野都在规劝皇上移跸台湾,奴婢也偷合苟同。皇上逃亡国外,寄人篱下,终不是长久之计,走台湾之路,才是长治久安之计。”逃难帝朱由榔心里明妃后言之有理,现实则不通,提出疑问说:“妃后言之有理,朕,何曾不想去台湾,可不能如愿矣,中缅边境与台湾远隔千山万水,清军主力就在云南,晋王李定国那点残余兵力,怎能阻挡清军护驾,朕如何去之?”刘妃后针对皇上忧虑,提出解决办法说:“皇上之疑虑,奴婢也曾思略再三,朝廷千号人全员出动,当然不可,如若皇上化妆渔民,顺缅甸咒水,华夏怒江、长江入海,郑成功海上接应,或改道缅甸入海,转道台湾,去之可也。”逃难帝朱由榔听说从缅甸入海,更是摆手反对说:“缅甸入海,海路遥远,海阔风险,波涛浪高,汹涌怒吼,风雨无常,不通阎王殿,也通龙王海底。关键是郑成功不思奉迎,拒之门外,还是安居缅甸,不图台湾,也不图匡复大明,寄人篱下,苟且一生罢了,罢了!”

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消息传到大清朝廷,因为顺治帝于公元1661年正月初七因病驾崩,康熙帝玄烨八岁继位,令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大辅臣辅政。延平王郑成功率军收复台湾,辅臣索尼上朝禀报皇上说:“皇上,济度将军从厦门传回消息,南明将军郑成功率军攻打台湾,驱逐了荷兰殖民者,台湾民众高呼郑成功万岁。”谋臣范文程听到这个消息,兴奋不已,接着说道:“皇上,台湾自古乃中华领土,被荷兰人侵占,台湾民众深受荷兰殖民者蹂躏压迫,郑成功率军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解救了台湾民众,乃民族英雄是也。”康熙帝玄烨听到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消息,因年幼,尚不完全明白朝政大事,见满朝文武一片赞扬声,也跟着高兴起来,顺着大臣们的意思说道:“诸位爱卿,台湾既然是中华国土,被荷兰殖民者占领,害苦了百姓。郑成功率军收复台湾,成为民族英雄,朕要祝贺他,给他封王。”辅臣鳌拜听到封王,惊讶不已,当即提出反对意见说:“不可,不可,郑成功是南明将领,不是大清朝廷封王之人,郑成功收复台湾,赞扬他为民族英雄,微臣不反对,但要给他封王,万万不可,郑成功乃大清之敌,岂能封敌为王乎?”大臣索尼却不赞成鳌拜意见,当朝解释说:“鳌大人此言差矣,在国内打仗,郑成功与大清对抗,当是敌人,在对付外夷侵略上,郑成功与我大清则是兄弟阋于墙外御其辱,乃是华夏族英雄,甚至是千古历史英雄。郑成功虽然不归顺大清朝廷,但他总比荷兰殖民者霸占台湾要好。郑成功驱逐的是大清、南明共同之敌,算是去了大清一块心病。委实言之,如郑成功不收复台湾,那么收复台湾之重任,必历史落在大清肩上,请问诸位王公大臣,我大清诸位将领,何人有航海军事能力攻上台湾岛,驱逐荷兰殖民者?”范文程听了索尼的这番话,倍感惊讶,没想到索大人有如此高度的认识,宽阔的胸怀,认为索大人问得好,问得妙,当即奉承说:“索大人英明,就算我大清最精锐的八旗军,暂时也无航海能力攻上台湾海岛,打败荷兰人的坚船利炮,驱逐荷兰殖民者。反之说,如果大清要用军事力量,迫使郑成功归顺我大清,暂时无能力攻上台湾海岛。由此说来,微臣有一建议,放手让郑成功带领台湾民众建设海岛,大清暂时停止对郑成功的军事对抗,采用招抚策略,郑成功不是想要保留一块世外桃源净土吗?大清就因势利导,顺水推舟,如他心愿,两全其美。当然,大清不是完全放纵不管,管有管的不同方式,策略是随着天时地利人和而变化之,能通机变者方为英豪,当下先派使者联络,表现大清以仁爱治天下,相信郑成功总有一天会想明白,归顺大清,实现江山一统。就算郑成功不归顺大清,就把归顺希望放在郑成功下一代,也可期待之。为了表现大清对郑成功的期待,微臣建议对郑成功儿子郑经驻守厦门海岛,采取军事对峙,不对抗,谈判不限期,招安不动摇策略,相信郑经会做出历史选择。”辅臣索尼听范大人讲出如此精辟见解,皇上又没有提出反对意见,当朝大加赞赏说道:“范大人高明,实话言之,大清八旗军尚且没有海上军事实力,能够攻上台湾海岛,谁还有在海上打败郑成功的能力?既然不能,那就放手让郑成功去治理海岛,历史会给郑成功父子一个明智的选择。”康熙帝玄烨见大多数人支持范大人的主张,当朝决定说:“范大人、索大人明理,朕恩准了。就让郑成功治理台湾海岛,立即派使者上岛,送去我大清朝廷的贺礼。朕,写了一副对联: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以示祝贺。”

话题再回到缅甸,国王莽达将都城卫队十万兵马做赌注,组成人体城墙,阻挡李定国、白文选的进攻。城内王宫则兵力空虚,莽达弟弟莽白则乘机发动政变,弑兄夺得王位。巩昌王白文选派出探子得到消息,禀报李定国说:“晋王,缅甸前方打了败仗,后院祸起萧墙。缅甸国王莽达的弟弟莽白,乘首都阿瓦城兵力空虚之际,于公元1661年5月23日发动宫廷政变,杀死兄长莽达,自立为王,对于我们武力救驾,也许会有转机。”李定国听到此消息,希望武力救驾有转机,当即派人向莽白新国王递交国书,表明意图,看莽白如何回应?白文选与李定国商议,无论缅甸新国王持何等态度,南明军必须采取和议、武力相并举策略,先攻破数万缅兵对峙防线,乘胜追击,一举攻击到缅国都城阿瓦城下,以武力做筹码,议和救驾才有分量。巩昌王白文选还提出一个大胆设想,先攻击到缅甸国都阿瓦,能顺利攻下阿瓦城,就灭掉缅甸,拥戴皇上为缅王,不能攻下阿瓦城,就请缅甸国王送出皇上,两手准备,借机行事。

缅甸新国王莽白很聪明,吸取莽达教训,不但不杀中方使者,还主动派相国锡真与李定国、白文选联络,递上国书,罢兵言和。尝到南明军厉害的缅军只得龟缩在城内,紧闭城门,不敢出战。南明军也不急于攻城,双方都在酝酿着对策。刚夺得政权的新国王莽白,为了稳定政局,不被南明军攻下都城而亡国,想出了一绝招,看穿了晋王李定国要的是逃难帝朱由榔,就拿逃难帝朱由榔做赌注,让相国锡真亲自送去国书,交涉退兵。晋王李定国看到缅甸国书敕文,明确写了两点忠告,一是请李定国、白文选退兵,答应将逃难帝朱由榔送回边关。二是李定国、白文选继续攻打阿瓦都城,砍下逃难帝朱由榔人头悬挂城门上。莽白这下掐住了李定国七寸,点中了白文选死穴,本来是来解救皇上,真要再打下去,岂不害了皇上。李定国、白文选不愿皇上断送在自己手里,当即答应于永历十五年(公元1661)八月一日撤出阿瓦城,撤回边关,选择在边关等待缅甸送回逃难帝朱由榔的办法。

缅甸新国王莽白弑兄夺位稳定了缅甸内部政权,思考着怎么解决外部军事患难,与锡真相国商量说:“锡真相国,试想一下,李定国、白文选一千人马,竟能过关斩将,打败十万缅兵,杀到阿瓦城下,要是逃难帝朱由榔当下的锦衣卫首领沐天波,与李定国、白文选一旦联系上,里应外合联手,缅国岂能御敌?岂不亡国乎?”锡真相国听了新国王的忧虑,也倍感缅国危险,附和着说:“国王忧虑极有道理,李定国、白文选暂且退兵,可沐天波还在阿瓦,其流星锤武功,不仅威震中国云南,更威震缅甸,此公不除,缅国必危。”莽白为了解除外部军事患难,心生一计说:“本国王有一计,先除沐国公,斩断李定国内应。相国前去逃难帝朱由榔住所,送交国事邀请书,八月十三日在咒水河举行新国王拜天地,祭先祖,顺黎民,昌国事,盟誓活动,请永历朝廷全体出席。就在咒水盟誓时刻,设下陷阱,诛杀沐国公,剿灭朱由榔全部逃难人员,便可永绝后患。”锡真相国早有忧虑之心,只是尚未想过斩草除根之事,听到新国王毒计一出,赞不绝口说:“国王此计甚妙。”

缅甸锡真相国送去咒水盟誓大典邀请书,太监王坤向逃难帝朱由榔禀报说:“皇上,缅甸锡真相国送来国书,新国王莽白在咒水举行登基盟誓大典,邀请朝廷全体参加,是否应邀?”沐天波倍感朝廷几百号人生活压力困境,盼望缅甸新国王莽白开恩,提供生活保障,当即赞成应邀说:“皇上,微臣认为理当应邀出席,老国王莽达断了朝廷几百号人的生活物资供应,新国王也许会有所改善,不去恐怕不合适。”王皇后赞成沐天波的应邀主张,又补充自己的见解说:“本宫认为沐国公言之有理,去必然要去,只是本宫认为不要全体都去,皇上不去,后宫女人不去。沐国公代表皇上,带着朝廷官员去便可。”沐天波只是想到理当应邀,尚未想的仔细,听王皇后主张派代表应邀,当即想出具体办法说:“王妃皇后娘娘所言极是,微臣带着小儿子沐忠亮同去,以示诚意,带着锦衣卫高手与部分朝廷官员集体同往,也好在关键时刻能够互相照应,不过不可携带兵器,以免引起误会。莽白靠携带兵器进宫弑兄夺得王位,他会最忌讳携带兵器者,赤手空拳更显诚意。”逃难帝朱由榔听了沐天波、王皇后的主张,恩准了沐国公代表朝廷应邀出席咒水盟誓大典。

八月十三日,当沐天波带领部分官员,来到咒水河边赴会时,莽白指挥三千缅兵,高举明晃晃亮闪闪的缅甸弯刀,潮水般杀来。沐天波这时才意识到这是缅王莽白诡计,可惜为时已晚,手无寸铁,赤手空拳,惟有一死而谢圣恩了。沐天波也是战火中混大的,就是死也要找几个垫背,只可惜此时手里没有流星锤,要是流星锤在手,别说三千缅兵,就是三万也不在话下,现在只有赤手空拳,杀他几个算几个了,当缅兵杀过来时,以四两拨千斤之力,空手夺刀,连砍九个缅兵。

跟随沐天波的魏豹、王升、王启隆是在过关前从军中挑选出来的强军高手,见沐天波空手夺刀大战缅兵,也抄起地上石块柴棍,与缅兵打斗起来。

锦衣卫马吉翔,国舅爷王维恭也是在军队中有些武功的角色,平日里很有些矛盾,特别是进入缅甸以来,马吉翔在皇上面前横行霸道,几次与国舅爷王维恭大闹起来,甚至大打出手,可是今天,他们面对死亡,忘却了平日的矛盾仇恨,背靠背,一前一后,联手夺刀奋起反抗,大战缅兵,倒也显示出中国军人的勇气,展示出高强的中国武功,连续砍倒了几个缅兵。

缅王莽白见沐天波、马吉翔、王维恭、魏豹、王升、王启隆等人越战越勇,气急败坏的指挥炸塌陷阱,强网从天而降,沐天波、马吉翔、王维恭等42人瞬间落入陷阱,盖在迷惘下。缅兵弓箭手乱箭下射,沐天波、马吉翔、王维恭等人员终因寡不敌众,死于陷阱乱箭乱刀之下,随行42人全部遇难。沐天波为了向莽白表示赴会诚意,改善中缅紧张关系,竟将小儿子沐忠亮带在身边,悲惨遇难,血洒异国他乡。

缅王莽白解决了沐天波等武功高强之人,命令缅兵冲进逃难帝朱由榔居所,搜掠财物女人,将逃难帝、太后、皇后、太子等皇族至亲25人集中到一间小屋里,预置君臣死地,缅兵狂叫着着:“都听好了,你们要的是生活物资,我们要的是命,都自我了断吧。”逃难帝朱由榔无奈,决定一死了之,自缢驾崩。朝廷官员、三宫皇后,太子、公主们放声痛哭。逃难帝朱由榔贴身侍卫邓凯哭诉说:“皇上,万万使不得呀,太后年老,太子年少,流落缅乡,苦不堪言。皇上失社稷已不忠,再舍弃太后,皇后、太子,难道就是大孝、大爱乎?高皇帝于地下,岂能见谅?”缅兵听到皇上无脸见先帝于地下,就强逼王皇后说:“皇上无脸见先帝,那就请皇后先死,王皇后请吧。”缅兵逼到王皇后面前,王妃皇后娘娘大义凛然,愤然喝道:“本宫皇后不是怕死之辈,但本宫不能像宫女们一样死去,因为太后还在,皇上还在,太子还在,本宫死了,太后还能活吗?太子还能长大吗?皇上岂不更加凄惨了吗?他们都需要本宫,本宫要死也要死在他们之后,他们都死了,本宫绝不苟且偷生,苟活人世,你们要斩尽杀绝,最后一个砍我,绝不邹一下眉头!”谁知王妃皇后娘娘这一吼叫,不但震撼了缅兵,也震撼了朝野,刘妃后、戴贵后冲上去,手挽着王妃皇后娘娘两手,三人昂首挺胸,坚强面对缅兵,异口同声吼着:“要索命,来呀!”

缅兵们竟然被三宫皇后震撼了,都撒腿跑了。逃难帝朱由榔听了侍卫邓凯劝言,免于自缢而死。三宫皇后震住了死神,朝野这才安下来,可是宫中贵妃、宫女、王公大臣妻女百余人被缅兵逼死,或掠走。逃难帝居所一片狼藉,死伤过半,好不凄惨。缅兵没有解决逃难帝朱由榔朝野生死问题,缅甸国王莽白开始酝酿着,怎么解决中国逃难之帝朱由榔这个祸根?

话题再转回到大清朝廷,南明逃难帝朱由榔逃难缅甸,晋王李定国、巩昌王白文选武力救驾,一旦救驾成功,逃难帝朱由榔返回边境,又会燃起反清复明的不灭战火。大清康熙帝上朝对大臣们说:“诸位爱卿,南明废帝朱由榔逃往缅甸,李定国、白文选武力救驾,后患无穷,不能让南明废帝还有东山再起机会,宜将剩勇追穷寇,斩草除根。朕决定出兵缅甸,迫使缅甸交出废帝朱由榔,如果缅方拒不交人,大军踏平缅甸,灭掉这个小邻邦。”

内阁大臣爱星阿首先进言说:“皇上,平西王吴三桂虽然降我大清,但他深受大明皇恩浩荡,与大明文武官员有着千丝万缕关系,就怕他在关键时刻故念旧情,下不了狠心,中缅边关一仗,叫李定国打了埋伏,吴三桂吃了败仗,就是败在顾虑慎重上,眼睁睁看着废帝朱由榔逃出国门。如果让平西王吴三桂单独出兵,到时候恐怕他难下狠心,恐生节外生枝变故。”谋臣范文程听了内阁大臣爱星阿的建议,认为有道理,心里也赞成,接着建议进言说:“皇上,平西王吴三桂在云南边境,被李定国打了伏击,损兵折将几万人,惨败退回昆明。皇上英明决策,处罚吴三桂部将,给吴三桂敲了警钟,他应该有所醒悟。但微臣认为让平西王吴三桂单独出兵缅甸,就像爱星大人所言之,恐怕在关键时刻下不了狠心。微臣建议再派一员满人大将,率部前往缅甸督战,可防止平西王吴三桂在关键时刻出问题。”内阁大臣爱星阿见范大人赞成他的意见,当即来了精神,毛遂自荐,自告奋勇出征,愿领兵督阵,出兵缅甸。

康熙帝采纳了爱星阿和范文程的建议,当朝封爱星阿为定西大将军,督阵云南,统兵与平西王吴三桂一同征讨南蛮李定国,出兵缅甸,追回废帝朱由榔。爱星阿大人行礼遵旨,尚未退下。范文程见皇上同意了他的建议,又在执行建议的时候,又想出了主意说:“皇上,爱星大人领兵督阵乃是最佳人选。微臣认为皇上还要写封敕书给平西王吴三桂,以便处理好爱星大人与平西王两者关系。”康熙帝听了范文程的建议,当朝赞同说:“范爱卿所言有理,朕即刻拟定敕书,快马边疆,定西将军领军晚敕书到达云南,一切顺理成章。”

朝廷敕书送到昆明平西王府,吴三桂亲兵宣报:“报……朝廷敕书到。”平西王吴三桂传令各位将领,参与聆听朝廷敕书,指令亲兵:“念!”亲兵应声念道:

“兹以逆贼李定国已经败窜中缅边境,南明永历废帝朱由榔逃往缅甸,怙恶不悛,株尽除根,以安疆土。特命内阁大臣一等公爱星阿为定西大将军,率军督阵云南、缅国,追回南明永历废帝朱由榔。凡事与定西将军商议而行。大军进剿边关贼寇李定国所部,出兵缅国之时,则令卓罗将军留守昆明城,钦此。”

平西王吴三桂听过敕书,心里明白了朝廷用意,向部将们解释说:“诸位将军,朝廷敕书尔等都听到了,上次朝廷处罚尔等,却未处罚本王,尔等还有些不解,今天不用本王解释,尔等自然明白。朝廷这回又派来个钦差大臣督阵,诸位将军,本王该如何面对?”

多罗平郡王罗可铎首先接应说:“朝廷出的可是绝招,派内阁大臣为钦差,还是个带着八旗军的钦差大臣,又被封为定西大将军,来者不善呀。如若平西王再不解决南明问题,后果不言而喻。”多罗信郡王多尼也认为这是狠招,也接应说道:“定西大将军爱星阿这一来,就等于把刀架在平西王脖子上,也架在诸位将军脖子上,不干则自己人头先落地,此乃逼上梁山。”平西王吴三桂见部将们都认清形势,识时务,也风趣地自我解嘲说道:“朝廷封本王为平西王,却又封个定西大将军来督阵,看来我平西王平定不了西南问题,就得由定西大将军来定了。诸位将军,尔等说能不能平定南明问题?”多罗平郡王罗可铎听到平西王的询问,当即回应,摆出谋士见解说道:“如此看来,非出兵不可耳,既然非出兵不可,宜早不宜迟,等定西大将军到了云南,我军麻烦就大了,乘定西大将军还在贵阳路上,我军主动出兵边关,出兵缅甸,才是求全上策。”平西王吴三桂赞成罗可铎即刻出战意见,苦笑着决定说:“罗可铎将军说得对,本王请诸位将军前来聆听朝廷敕书,就是要诸位明白,刀架在脖子上出兵的道理。本王命令兵分两路,令总兵马宁、副都统石国柱为左路军,由木邦向中缅姚关进军。罗可铎、多尼两位将军为右路军,由越州布岭向中缅铜铁关进攻,直下缅甸,武力捉拿逃难帝朱由榔回国。”众将领高呼:“愿听平西王调遣!”

清军吴三桂率领两路军马,于永历十五年(公元1661)八月底到达边关,九月越过边关进入缅甸,迫使缅甸国王莽白交出逃难之帝朱由榔。

定西大将军爱星阿率军到达昆明,见吴三桂已经率军进剿中缅边关,也不在昆明停留,率大清八旗精锐督战之师直奔边关,得知平西王吴三桂有直取缅甸都城阿瓦之意,当即向吴三桂提出反对意见,建议说:“平西王,在国战时刻要小心谨慎,不可直取缅甸国都,以免引起国际争端,先取缅国边城蛮莫,进可攻,退可守,拿下蛮莫大造声势,再遣人传谕缅酋国王,令执送伪逃难帝朱由榔回国,如缅酋国王不听我大军照书,拒不交出逃难帝朱由榔,再兵临阿瓦城下不迟。”

平西王吴三桂听了爱星阿谨慎为上的督战意见,当即改变主意说:“定西大将军谨慎为上高见,本王鲁莽,用国内任性,应对国际问题,不知内外有别,实则幼稚,本王知错便改,先取蛮莫,再图打算。”

清军进攻蛮莫,缅兵向边将禀报:“将军,中国大清军队闯关入侵。”缅甸边将听到禀报并不惊慌,镇定的对部下说:“别慌,清军是在虚张声势,威胁本国,目的是要本国交还大明逃难帝朱由榔。”缅兵不解地问:“将军是说清军会先礼后兵?”缅边将内心很有把握,肯定地回答说:“正是,清军礼未到,岂能用兵?大清尚未对我缅国宣战,岂敢兵戎相见?”缅兵因为亲眼所见大清军队闯关入境,听到将军不相信,心里急了,急忙指着边境清军进攻队伍,慌张地说:“将军,不对呀,你看,清军真的先兵无礼啊。”缅甸边将登上观察台,仔细察看,确实不是威胁之举,而是浩浩荡荡,气势汹汹,真刀真枪杀入边关,缅甸边将这才急了,急忙命令说:“不好,清军狂妄自大,不把我缅甸小国放在眼里,我等也不必客气,操家伙,动用暗道机关,关门打狗,杀他个片甲不留,南明军高允成全军覆没的昨天,就是清军死亡的今天。”

缅清两军一场激烈混战,因缅甸边军应用暗道机关,出击有力,清军先锋军死伤惨重,但清军人多势众,斩杀缅国边关将士,大军压境,攻占蛮莫。

缅甸国王莽白尚未想出如何解决逃难帝朱由榔良策,边关传来告急军情,清军过关攻占边城蛮莫。相国锡真收到清军照书,向国王莽白禀报说:“国王,中国大清军队攻占我边城蛮莫,又下照书,要求交还逃难之帝朱由榔。”新国王莽白倍感大难临头,悲伤地说:“送走了南明军李定国,白文选,又来了清军吴三桂、爱星阿。真是福不双至,祸不单行,退狼进虎。” 锡真相国却指责清军说:“国王,中国乃礼仪之邦,自古乃先礼后兵,这次可是先兵后礼,有失大国风范。”新国王莽白由悲伤转为愤怒,不满发泄说:“清军如此无礼,以大国自居,欺我小国,岂有此理。”锡真相国认为愤怒、悲伤、发泄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提醒新国王莽白说:“有南明军李定国、白文选一千军马打败缅兵十万的教训在先,深知中国军队太能打仗的厉害,当以本国安危为上,请国王三思。”新国王莽白听到锡真相国的提醒,叹了口气说:“大清国欺人太甚,可我弱小国家又可奈何?”锡真相国没有好办法可说,只好提出建议,先照会逃难帝朱由榔,看其态度再作打算为好。新国王莽白听到锡真相国的建议,这才想起曾命令缅兵逼死逃难帝朱由榔的事来,喘了口粗气说:“幸好咒水之难没有逼死逃难帝朱由榔,要不然清军要不到人,缅国则亡矣。锡真相国立即前去照会逃难帝朱由榔,派兵保护,以防意外。”

逃难帝朱由榔见到缅甸相国照书,得知清军追击到缅甸,龙颜惨白,那种乐不思蜀的神情,顷刻间荡然无存,慌不择言的对仅存的几位朝臣们说:“诸位爱卿,缅国国王照会朕,清军攻占缅国边城蛮莫,威逼缅国交人,尔等说,嘛咯(如何)是好?嘛咯是好啊?谁能替朕想出万全之策?”逃难帝朱由榔连发三问,一时无人敢接应。太监王坤听到清军攻打缅甸,逼迫缅国要人,心里也替皇上紧张起来,首先建议说:“皇上,事到如今,只有一条路可走,给吴三桂写信,吴三桂曾是我大明大将,皇恩浩荡,或许能唤醒吴三桂的念旧怀恩之心,放过皇上。”逃难帝朱由榔听了太监王坤的建议,心里并没有燃起希望,反倒更害怕了,他万万想不到,清军会追到缅甸来,缅甸也不是保险之地。忧心忡忡的反问王公大臣们说:“如果吴三桂不念皇恩,效忠大清,缅甸国王又如何顶得住清军压力?”太监王坤虽然如此建议,他确实没有十分把握能回答清楚这个问题,无可奈何地接应说:“皇上,事到如今,只能死马当活马医,试试看了。”逃难帝朱由榔找不到求全之策,也只好依太监王坤建议,试试看了,招呼王公公说:“那就请王公公替朕草拟书信,急传吴三桂。”太监王坤应答奴才遵旨后,即刻草拟书信。

缅甸蛮莫,平西王吴三桂营帐,定西大将军爱星阿久不见缅甸方面消息,忍不住追问吴三桂:“平西王,我大军压境,书照缅国,缅国国王怎么迟迟无反应?”其实吴三桂心里更急,见爱星阿大人问起,一时不知怎么说,有所思的轻声回答说:“我军先兵后礼,引起缅国强烈不瞒,但本王相信缅国国王一定顶不住我大军压力,肯定会有回音,爱星大人就耐心等待。”爱星阿却没有那么好的耐心,急躁起来,督阵说:“不可再等,即刻进攻缅国都城阿瓦,看他们如何反应。”吴三桂这下倒是不急了,伸手反对,耐心劝解说:“别急,定西将军在边关劝说本王在国战面前要谨慎从事,本王听了爱大人小心谨慎劝告,稳扎稳打,本王不急,你爱大人反倒性急了,中国有句俗话,叫做性急吃不得热饺子,再等三天,本王坚信,必有结果。”定西将军爱星阿压着性子,很不耐烦地说了句:“那就等乎哉,等也。”

逃难帝朱由榔派锦衣卫高手,给吴三桂密送书信,深夜,吴三桂蛮莫营帐,一个蒙面人影晃动,飞镖插着书信嗖的一声,钉插在吴三桂的房门上,然后纵身跳出营帐外,消失在夜幕中。吴三桂在睡梦中,被房门声响惊醒,本能的叫了一声谁?翻身下床,动作迅速的操起枕戈待旦的12斤双龙长刀,一个箭步冲到门边,猛然打开房门,劈头盖脑砍出一刀,门外却无动静,探出头,观察了一阵,却不见踪影,回头发现门上有飞镖书信,伸手取下书信,关上房门读看:

“奉天承运,永历敕书。三桂将军乃本朝之勋臣,新朝之雄镇也。世膺爵秩,藩封外疆,烈皇帝之于将军可谓甚厚。讵意国遭不造,闯逆肆志,突我京师,逼死我先帝,掠杀我臣民。三桂将军缟素誓师,提兵问罪,当日之本衷原未尽泯也。奈何清兵入京,外施复仇之虚名,阴行问鼎之实计。红颜幸得故主,顿忘逆贼授首之後,而江北一带土宇,竟非本朝所有矣。南方重臣不忍我社稷颠覆,以为江南半壁,未始不可全图。讵鵉舆未暖,戎马卒至。闵皇帝(弘光)即位未几,而车驾又蒙尘矣。闵镇兴师,复振位号,不能全宗社於东土,或可偏处於一隅。然雄心未厌,并取隆武皇帝而灭之。当是时,朕远窜楚地粤境,痛心疾首,几不复生,何暇复思宗社计乎?诸臣犹不忍我二祖列宗之殄祀也,强之再四,始膺大统。朕自肇庆登基以来,一战而失楚地,再战而丢两广。朕披星戴月,流离惊窜,不可胜数。幸义军李定国迎朕于昆明,得以安生,自谓与人无患,与国无争矣。然三桂将军忘却君父之大德,图开创之丰勋,督师入滇,犯朕天阙。致滇南寸地曾不得孑然而处焉。将军之功大矣!将军之心忍乎?不忍乎?朕痛离中华,旋渡沙河,逃难缅国。聊借缅国以固吾圉。出险入深,既失世守之江山,复延先泽於外服,亦自幸矣。迩来将军不避艰险,亲至沙漠,提数十万之众,追茕茕羁旅之君,何视天下太隘哉!岂天覆地载之中,竟不容朕一人哉!然泱泱中华大国,却无朕一席之地,天国之大,竟不能容朕一人!天理何在乎?岂封王锡爵之後,犹必以歼朕邀功哉!第思高皇帝栉风沐雨之天下,朕不能身受片地,以为将军建功之能。将军既毁宗室,今又欲破我父子,感鸱鸮之章,能不惨然心恻耶?将军犹是中华之人,犹是世禄之裔也。即不为朕怜,独不念先帝乎?即不念先帝,独不念二祖列宗乎?即不念二组列宗,独不念己身之祖若父乎?不知新王何亲何厚於将军,孤客何仇何怨於将军?彼则尽忠竭力,此则除草绝根,若此者是将军自以为智,而不知适成其愚。将军於清朝自以为厚,而不知厚其所薄,万祀而下,史书记载,且谓将军为何许人也,愿留下千古骂名乎?朕今日兵单力微,卧榻边虽暂容鼾睡,父子之命悬于将军之手也明矣。若必欲得朕之首领,血溅月日,封函报命,固不敢辞。尙若转祸为福,反危就安,以南方片席,俾朕备位共主,惟将军命。请三桂将军三思,钦此。

吴三桂手捧逃难帝朱由榔敕书,两手颤抖,心潮翻滚,激情奔涌,泪如雨下,烦乱踱步,敕书字里行间尽显哀愁如秋虫鸣泣,句句震撼,字字刺心。吴三桂激情回忆,想起自己受恩于大明天朝,成就一代英雄,皇恩浩荡,恩泽吴氏家族,不可名状,不言而谕,如今背叛大明天朝,受命于大清王朝。明清两朝大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大清成就霸业,得他吴三桂打开山海关国门反目相助,助纣为虐;灭大明,是他吴三桂与李自成义军不战而屈人之兵,同流合污,推波助澜,进也孟子,退也孟子;攻打南明朝廷,追杀永历逃难之帝,欲斩草除根而后快,乃是罪魁祸首,祸国殃民。历史如何记载他吴三桂?吴三桂叹着粗气,历史怎么如此捉弄人?戏弄命运?吴三桂左右为难,上下两苦,举棋不定,首鼠两端,苦思三天,不得其解,自语道:鸟之将死,其鸣也哀。痛失江山,江山却是与命连在一起,要不怎么叫命运?自己的命运,怎就跟明清两朝命运混杂在一起?这历史命运就像魔鬼一样,阴魂不散,死缠滥打萦绕在吴三桂的心灵,真是白豆腐掉在黑灰里,吹不得,打不能,要不得,吃不得,奈何不得,怎奈何得?

定西大将军爱星阿三天过去,不见吴三桂动静,督阵平西王府,站在门外,对闭门思过的吴三桂高喊着:“平西王,三天过去,不见缅国动静,攻打缅国都城阿瓦,期限已到,平西王该如何决断?”吴三桂听到定西将军爱星阿的督战催命,猛然推开门,定西将军爱星阿将吴三桂的队伍和大清八旗督阵军都集合在吴三桂的营帐前,吴三桂知道别无退路,声嘶力竭地命令:“擂鼓!出征!”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