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张禄麒的“牙舟工艺美术陶瓷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棵直径一米左右的陶柱。陶柱高近二十米,是由一个个牙舟陶脸谱雕琢而成。这么多形形色色的牙舟陶脸谱,从下到上,树起一棵高大的陶柱,其寓意一直让人联想和猜测。我站在陶柱前,仰视陶柱延伸的高度,感觉思维有些不够用。在张禄麒办公室,他对我说:“我们这些牙舟陶传承人,一代代在传承牙舟陶工艺、发展壮大牙舟陶的道路上,都积极向上,都做了最大的努力。但是我觉得还不够,我们还缺少很多东西。长期以来,牙舟陶一直是以家庭作坊式生存和发展过来的,即使后面办了厂,有了集体抱团发展的机会,但最终还是破产了,现在又回归到过去那种单打独斗的作坊生产方式上去了。凭我这么多年做陶的经验来看,单打独斗是很难闯市场的。毕竟一个人的力量很有限,你做的东西再好,在市场上也只能占着很小的位置。规模上不去,一碰到大客户大商家,就只能放弃,不敢接单。所以,我一直认为,牙舟陶要想有大作为,就要抱团发展,只有抱团发展,生产规模才会上得去,大单子才敢接,牙舟陶的工艺品牌才会做大做强。”
要说抱团发展,牙舟陶传承人们早就在思考这个问题了,并为此做了许多尝试,也从中收获了一些经验,尝到了一定的甜头。民国期间,牙舟陶最辉煌繁荣的时候,牙舟的所有做陶人家,虽然仍以家庭作坊式在各自生产经营,但已经在以家族为单位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如有大客户上门订货,一家做不过来,就多家互相联合共同生产。那种最早的抱团发展模式虽然只是以家族为单位,但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有了一定的市场。经过多年的演绎,逐步形成了“冗平(街)的烟斗汪家(街)的碗,长寨的盐辣罐高(寨)小(寨)的坛子最有名”的特点。当然,纵观牙舟陶的发展史,这种说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有种以偏带全的概念。但是从中也可窥视出,当时牙舟陶的传承人们,在生产产品的时候,是很注重特点的。而这种特点,应是来自于所接触的客户的需求不同,所接到的订单不同,其生产就有了倾向性的发展,久而久之,就产生了品牌效应。家族间联合抱团生产,重点逐步转向于某一种陶制品的生产上,然后形成各自的生产特色。这样的生产模式既可以实现市场共享,又可以避免在市场竞争中出现纷争,同时也可以打出自己的品牌和特色。这样的生产方式,不管是从市场需求还是从彰显从业者之间的和谐来看,在当时来说,都不失为一种最有效的生存模式。
解放后,这种抱团发展的方式,更得到了有效的彰显和利用。1955年,牙舟做陶的一些人家自发组织起来,三十三名陶工自筹资金,在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牙舟陶瓷合作社”。与过去不同的是,这种抱团生产的模式,得到了当地政府的介入和支持,生产经营和生产管理上也趋向严谨和成熟。资金的注入形成了统一的安排和使用,生产规模也因此得到了扩大,产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各种技术的相对融合渗透,不同产品特色的相互交融,在优势互补上体现得尤其明显:如生产出的产品,无论是生活陶还是艺术陶,都日臻成熟和完美;生产品种变得多样化,生产技艺逐步趋向高端化,市场经营趋向集中化,产品销售渠道不再单一,规模销售逐渐成形。同时,抱团发展也使市场得到了相对的统一,牙舟陶的名声和优势在市场上逐渐凸显出来,市场的占有率了有了明显的提高。生产、销售环节的明显分工,更使各自的生产力得到了完全解放。各司其职后,生产和销售不再互相耽误,都能够在齐头并进中实现了渠道畅通,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得益于这样的抱团形式,后来的牙舟陶瓷厂才很快建立起来,并很快形成规模。
牙舟陶的每一次发展,都是在经验的取得和阵痛的抉择中不断前进形成的。牙舟陶瓷厂倒闭后,牙舟陶回归家庭式的作坊生产,早期形成的牙舟陶品牌又慢慢淡出了市场的视线,步入了有名声但是却没市场的怪圈。新一代牙舟陶传承人接过牙舟陶的传承接力棒,为牙舟陶的传承发展注入了新的市场理念。在重塑牙舟陶辉煌的道路上,技艺上的改进和创新,品种上的扩大和产量上的增长,质量上的提高是一方面。而另一方面,如何抢占市场份额,如何让牙舟陶走入市场的道路更宽广,如何让牙舟陶的名声更响亮,才更是他们追求的着力点。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市场的扩展调研后,新一代的牙舟陶传承人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让牙舟陶重新创造辉煌,还得抱团发展,还得要大家都团结起来,齐心协力,才能把牙舟陶再次推入市场。
2007年7月,以新一代牙舟陶传承人为主的牙舟陶瓷商会成立。新成立的牙舟陶瓷商会“以服务会员、牙舟陶瓷工艺传承、生产、销售为宗旨,注重牙舟陶文化的挖掘、包装和推介,着力提升会员的经销实力和社会影响力,以适应不断发展的市场需求,为发展壮大牙舟陶文化产业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初成立的牙舟陶瓷商会有会员六十多人。商会会员中,除了还在做陶的陶工二十多人外,还有牙舟陶文化研究者、关心牙舟陶发展的牙舟本土有识之士、入驻牙舟发展陶瓷产业的外来企业代表等。张禄麒被选为首任牙舟陶瓷商会会长,牙舟陶传承人钟成雄、牙舟陶文化研究者肖志勇、外来企业代表刘志胜被选为副会长,牙舟陶传承人、牙舟本土文化学者廖时敏被任命为秘书长。2012年9月,牙舟陶瓷商会换届,由于一些老陶工的去世和退出,再加上部分年轻人外出打工,会员锐减到四十二名。此次换届选举,张禄麒仍被选为会长。谈到会员的锐减,张禄麒也有些无奈,他认为,市场没有拓展好是一个原因,更主要的原因是大家的观念没有得到彻底转变,各自都怀揣着一本利益账,害怕吃亏,不愿意吃亏,不愿意加入商会来抱团发展。除此之外,信息上的落后,也是制约牙舟陶瓷商会难以将牙舟陶推向市场去发展的原因之一。牙舟地偏隅,信息本来就不畅通,加上许多制陶人本身文化水平就不高,对新鲜事物的接受不像年轻人那么敏感和快捷,制作出来的产品就很难适应市场的发展需求。
尽管行路坎坷、艰难,但牙舟陶瓷商会仍在困境中摸索着开辟路径,努力推出和扩大牙舟陶的社会影响力和市场影响力。商会成立后,先后多次组织开展了多次牙舟陶技艺培训班,培训会员多达三百多人次。同时还选派优秀的会员深入牙舟小学、牙舟中学、平塘职业高中,向学生讲授牙舟陶文化,手把手传授制作牙舟陶技术知识,传承牙舟陶技艺。让古老的牙舟陶传承文化走进校园,走进孩子们中间,为牙舟陶的传承培养后来人。这些年来,牙舟陶瓷商会秉承“资源共享、相互帮助、互通有无、协作发展的目标”,积极为会员搭建交流平台,组织开展丰富多彩会务活动。先后组织会员到江西景德镇、贵阳、云南、湖南等地外出考察学习,帮助会员提升生产经营理念,提高技艺水水平。
2009年2月,牙舟陶商会组织会员作品,赴京参加全国工艺美术展,牙舟陶产品广受客商欢迎,其精湛的技艺也迎得了客商们很高的评价。展会还没有结束,参展作品就被客商们抢购一空。2014年12月8日,在贵州省陶瓷艺术作品展会上,由牙舟陶瓷商会组织选送的牙舟陶作品,荣获了“贵州省陶学会设计艺术作品展金奖”。
牙舟陶古朴的民族神韵,一直以来,不光在牙舟这片土地上大放异彩,同时也在国内和世界的各种文化交流上,展现着无穷的艺术魅力。我相信,在一代又一代牙舟陶传承人的传帮带作用下,在新一代成长起来的牙舟陶传承人们的努力下,有牙舟陶瓷商会的团结和带动,牙舟陶瓷业的发展将会不断做大做强。通过牙舟陶瓷商会的共同努力来改变牙舟陶的生产现状,共同推进产业升级和提升产业竞争力,实现牙舟陶瓷产业更大的繁荣发展的梦想必定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