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的生命旅途上,执着于某件事或某种物品的追求,是任何岁月都不能湮灭的。谈到对牙舟陶的执着,宋洪健说:“我从小就爱好这个(制作牙舟陶),后来因为结婚成家,做陶不够养家养孩子,我放弃了一段时间,去帮人开车,后来又自己买车开,通过跑运输来维持家庭的生活开支。但是内心深处却一直忘不了牙舟陶,忘不了制陶的那种快乐和做出一件作品来的那种成就感。后来日子宽裕了,在家人的支持下,我又重新走上了制陶之路。”
2014年5月,我首次到牙舟体验牙舟陶制作,那时宋洪健的陶瓷作坊才刚起步。我踏进他厂里时,一片零乱呈现在我面前。刚刚下过雨,厂房门前的地面上,沉积着一汪一汪的水凼,从门前的简易公路往他的厂房走,不到一百米的距离,却几乎找不到落脚的地方。厂房内更是零乱不堪,生产、生活工具挤在一起,陶坯和成品东一堆西一堆地摆放,给人一种说不出的百废待兴的感觉。2017年8月,仅仅过去三年,我再次踏进宋洪健的启爱陶瓷厂,一副焕然一新的面貌就出来了。厂房扩大了,仓库建好了,窑子垒出来了,院子平整出来并收拾得很干净了,厂房旁边修建了一个很大的展厅和体验馆。车间和仓库里的半成品和成品的摆放,也显得有条不紊和整洁干净,一切看起来是那样的气派和有序了。
2017年8月11日,我和宋洪健站在他的“启爱陶瓷作坊”前,一起憧憬着他对传承牙舟陶所做的构想。我们的背后是一片连绵起伏的山丘,山丘上郁郁葱葱的树林延伸着,延伸出一片蓬勃生长的绿色,无疆无界,一眼望不到头。我们的面前是一片偌大的斜坡,一块一块的梯田就从我们的脚下延伸,一直延伸到远处的山脚。梯田里,扬花的水稻经风一吹,漫起了一波一波的稻花香,一群麻雀从树林中飞涌而出,在稻田上空盘旋飞跃,也许是感觉到稻子还未成熟,还不足以让它们啄食果腹,又很快地飞入了树林中,重新飞往别的地方去觅食了。稍远处,沿公路往北,崭新的楼房一幢幢地扩展开来,扩展出牙舟场坝一片崭新的天地和崭新的生活。近旁,一头老黄牛在静静地吃草,我们大声的叙说,似乎也没有打扰到老黄牛的好心情。只是当我们要移步走往宋洪健的仓库,去看他制作出来的作品,走近老黄牛的时候,老黄牛才抬起头看了我们一眼,还没等我看清它的面相,它又静静地低下头吃草去了。自然和环境的和谐让这片山坡多了一份祥和,也多了一份灵气,也让宋洪健的启爱陶瓷厂,多了一层福气。
宋洪健的仓库里堆满了琳琅满目的牙舟陶成品,有茶壶、酒壶、盐辣罐、花瓶、花盆、花篮、坛子等。最惹人注目的,是那些小巧玲珑的水桶造型作品,不光形象逼真,而且桶沿上的釉色,清亮得发光,呈水珠状悬挂于桶沿外,仿如桶里的清水正从桶口溢出,缓慢滴落在桶沿。水桶是宋洪健作坊里的独特作品,他给这些水桶命名为“乡愁桶”,他就是想通过自己的记忆,结合牙舟陶的制作,给心灵留下一份记得住的乡愁。除了“乡愁桶”,宋洪健还制作了一些以前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过,现在已经不再使用而被丢弃了的生活用品,如磨子、农具等。宋洪健告诉我,他不光在传承牙舟陶,而且还要利用牙舟陶的制作工艺,把渐被岁月遗忘的一些物品打造成工艺品,让人们在欣赏牙舟陶艺中,也同时唤起埋藏在记忆深处的乡愁。在宋洪健看来,传承牙舟陶,不光是传承一种工艺,也不光是传承一种思想理念,更是要传承一种记忆中的乡愁。
好一个记忆中的乡愁!此刻,我站在启爱陶瓷作坊前,面对一片宁静的乡土,守望着一头悠闲吃草的老黄牛,嗅闻开花的稻香,聆听鸟儿的呢喃,欣赏乡愁桶的清水荡漾,乡愁的意味就缓慢储满了心间。
除了作坊、仓库,宋洪健和妻子自己动手,在山坡上修建了一个五孔爬坡窑,实现了他一直渴望自己拥有陶窑的梦想。此刻,陶窑窑门大开,窑内已经被清理干净,窑内残余的窑片都被清理出来,堆到了一边。宋洪健说,过几天他就要装窑烧窑了,如果出窑的时候我能赶过来,定会看到他很多新的作品。宋洪健还带我看了他正在建的一百二十个平方米左右的陶瓷展厅,他的设想是,他不光要制作牙舟陶,售卖牙舟陶,还要进一步打造出一个展示牙舟陶文化的基地。要让来到牙舟的人,走进他的启爱陶瓷作坊,不光能够选购到牙舟陶,还可以了解到牙舟陶的发展史,感受到牙舟陶文化的传承魅力。所以,除了建展厅,宋洪健还在展厅旁边建了一个牙舟陶体验馆,提供给游人和学生们学习牙舟陶制作,体验制作过程的快乐。
宋洪健出生于牙舟陶瓷世家,他的爷爷就是被尊称为牙舟陶大师的宋仕和——牙舟陶瓷厂的第一任厂长,他的父亲宋大均也是牙舟陶瓷厂的工人,当过牙舟陶瓷厂的技术副厂长。上世纪八十年代,牙舟陶瓷厂部分搬迁至平塘县城,合办平塘工艺美术陶瓷厂,宋大均作为厂里的技术骨干,响应号召带着牙舟陶瓷厂的部分技术骨干,从牙舟陶瓷厂来到平塘工艺美术陶瓷厂,指导和组织牙舟陶的生产。时年十六岁的宋洪健,也跟着父亲来到平塘县工艺美术陶瓷厂,当了一名技术工人。
1973年出生的宋洪健,稍懂事后就爱上牙舟陶这门制作工艺了。同牙舟许多传承人家的孩子一样,从会走路的那天起,宋洪健就开始玩泥巴,先是跟着同龄的孩子一起玩,捏泥哨,捏他们童年中的牙舟陶作品。稍懂事,他们就跟着父辈开始学做陶。宋洪健的父母都是陶瓷厂的工人,从小就在拉坯的车轱辘声中长大,稍大一点,他就学会拉坯和制陶了。也许是从小就对制陶有着特别的钟爱,十五六岁跨出校门的宋洪健,已经是一名制作牙舟陶的熟练工了。牙舟陶瓷厂搬迁至县城的时候,很多原牙舟陶瓷厂的工人想不通,不愿意到平塘工艺美术陶瓷厂上班。为了让平塘工艺美术陶瓷厂尽快投入生产,宋洪健和哥哥宋洪丁,毅然跟着父亲宋大均,来到了平塘县城的平塘工艺美术陶瓷厂。
命运造化人,命运也在捉弄人。就在宋洪健以为自己也会像父辈们一样,跟牙舟陶打一辈子交道,在制陶道路上终老一生时。由于技术落后和市场冲击等原因,宋洪健进入平塘工艺美术陶瓷厂的第四年,厂子倒闭了。而此时,倒闭的不光是位于县城的平塘工艺美术陶瓷厂,就连位于牙舟本土的牙舟陶瓷厂,也在市场的冲击下倒闭了,宋洪健制陶的梦想就此破灭。厂子倒闭后,宋洪健成了最年轻的下岗工人。此时他刚结婚成家不久,家中有嗷嗷待哺的孩子要养,没有了工资,家庭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经济来源。尽管宋洪健很钟爱制陶,不愿也不想离开制陶事业,但是为了养家糊口,权衡轻重后,他不得不放弃梦想回归现实,通过努力成为了一名货车驾驶员,帮别人开车拉货来维持家庭的生活开支。放弃制陶去开车维持生计的那段日子,对宋洪健来说,是最无奈也是最艰苦的日子。
宋洪健是不甘心的,作为从小就跟着陶泥打交道,对制陶有着深厚感情,一直钟爱着牙舟陶的他来说,心思从没有离开过牙舟陶,即使开着车,他都还在做着重新坐到陶盘边,摇动车轱辘拉坯的梦想,他不愿意看到更不愿意任由自己的日子慢慢远离牙舟陶而去。孩子长大后,家庭生活也慢慢步入了正轨,久藏于宋洪健心中的梦想又开始活泛了。2011年,宋洪健放弃开车,重拾制陶工艺,开始制作牙舟陶。重新踏上制陶路后的宋洪健,开始只是和牙舟陶的几个传承人,到卡罗一个湖南人开的陶瓷厂去打工,干了两年,因为陶瓷厂生产经营不善,发不出工资,宋洪健一行在厂里就干不下去了。与其这样四处漂泊,何不如自己办一个厂,生产自己设计的牙舟陶。做出了决定后,宋洪健开始回家开办陶瓷厂,并很快得到了家人的支持。
2013年,宋洪健的启爱陶瓷厂在牙舟井口边垭口诞生了。从诞生的那天起,宋洪健就把自己的厂子定位在生产特色艺术品和装饰品上。他生产的特色艺术品和装饰品,又侧重于表现乡村文明、侧重于唤起人们的乡愁,利用牙舟陶古朴典雅的特点,点缀出早已被人们遗忘了的乡村或旧城物事,唤起人们对乡愁的记忆。
启爱陶瓷厂除了宋洪健夫妇,还有八名工人在参与和帮助宋洪健夫妇生产。这些人中有一些是牙舟陶的老传承人,也有一些是他厂里的学徒。这些人在宋洪健的作坊里,就像他的亲人一样。宋洪健与他们一道劳动,与他们一道收益。启爱陶瓷厂一年要焙烧五至六窑产品,一年的纯收入大概能够在十万元左右。
宋洪健将乡愁的寓意倾注在牙舟陶上,倾注在他的事业上。对于他来说,传承牙舟陶的事业,任重而道远。但是他没有放弃过,一直在孜孜不倦地追求,并且取得了成功。他的启爱陶瓷厂,既看得见山也望得见水,而他制作的牙舟陶,在镌刻历史的烙印中,以陶之不腐的姿态,给予人们艺术美的享受中,也为他自己以及更多关注牙舟陶的有识之士,留住了一份记忆,留住了记忆中那些远去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