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刘美在她《泥之今生一具陶》中写道:“此生为陶,不为坚不可摧,只为成为时光摹刻皱纹的一堵壁。”这不光是对陶的真实写照,也是对挚爱牙舟陶传承人们的一种真实写照。
在牙舟陶的传承人中,张禄麒是年轻一代的佼佼者;在牙舟陶的传承历史中,张禄麒应该算得上是一道朴素的光环。我是在带着客人去参观购买牙舟陶的时候认识张禄麒的。那是2011年初秋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我陪着全省各地到平塘采风的四十多位作家,首次走进张禄麒位于牙舟小学旁边的“牙舟工艺美术陶瓷厂”。不大的院落里,十多张长桌上摆满了琳琅满目、古色古香、精美绝伦的酒壶、茶壶、花瓶、花钵、碗、盘、烟斗、香炉、马嘘嘘等陶器作品,旁边的车间里则摆放着很多没有烧制的陶坯。那些娴熟的功底和高雅意境的构图而形成的陶艺风格,让人耳目一新。品种多样、形状各异、造型古朴、花纹独特的牙舟陶成品和半成品,吸引了来自贵州全省各地四十多位作家们的眼球,以至于作家们在这个小小的厂区里流连忘返一个多小时,怎么招呼怎么催促都不肯上车离去。那个时候,我才知道这个“牙舟工艺美术陶瓷厂”是一个四十一岁的年轻人开办的,他的名字就叫张禄麒。
在牙舟陶传承人中,张禄麒是比较年轻的,也是唯一一个在外闯荡过、见过世面的人。也许是因为年轻,再加上在外奔波多年,懂得经营的理念,所以在把牙舟陶产品作为商品,融入市场发展,借助市场的推力来提升牙舟陶的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上,他也是做得最好的。在牙舟,张禄麒投资开办了一个“牙舟工艺美术陶瓷厂”,专攻工艺美术陶,经过十多年的打拼,他和他的厂都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他厂里生产的工艺美术陶,不但远销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香港等地区,还在国内的多次工艺美术作品展览、陶瓷产品展览中脱颖而出,受到好评。他设计的作品多次在全国、全省的比赛中拿大奖,并在中国陶瓷界崭露头角,获得了陶瓷高级工艺师职称,2013年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命名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牙舟陶传承人”,成为牙舟陶传承人中两个仅有的省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之一。
2014年8月6日,我来到张禄麒的工艺美术陶瓷厂,跟他厂里的工人师傅们学习做陶,正好他在外洽谈业务刚回到厂里,我抓住机会与他交流起来。我们的交流常常被人打断,来的都是一些客商或游人,他们都是慕名到张禄麒的厂里来购买牙舟陶的。每一位到来的客商或游人,都希望张禄麒能亲自给他们介绍产品。对于到来的客人,不管是客商还是好奇的游人,张禄麒都是热情接待,认真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为此,我们的交谈就常常被打断。从厂里的工人师傅处我了解到,几乎每一天都有外来的客商或游人,慕名到张禄麒的厂子来选购新产品,节假日来的人更多。
张禄麒出生于牙舟陶传承世家。他出生的上世纪七十年代,正是牙舟陶最辉煌的时候。虽没有赶上参与牙舟陶的辉煌发展,但那种辉煌的氛围却一直影响着他对牙舟陶的认知。张禄麒出生的时候,他的父亲张福高和叔叔、姑姑们都是当时牙舟陶瓷厂的技术工人,看着父辈们制陶,耳濡目染牙舟陶的制作生产过程,感受父辈们对牙舟陶的挚爱,张禄麒成长的记忆就跟牙舟陶有了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张禄麒看来,他今天之所以钟爱牙舟陶,除了要从父辈的手中接过牙舟陶传承的接力棒,将祖传的牙舟陶技艺发扬光大,让牙舟陶不再面临技艺失传的威胁外,更多的也是来源于他对牙舟陶那种刻骨铭心的记忆和挚爱。张禄麒说他小时候看到父亲和叔叔做陶,就也跟着抓一把陶泥,依据自己的想象捏一些各种形状的东西,这些没有参照物可参照的陶泥形状,虽然还不能称为陶坯,但是却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陶坯的种子,为他后来热爱牙舟陶,致力于牙舟陶的事业奠定了基础。少年时代的张禄麒,有事没事,就和一帮小伙伴跑到陶瓷厂,看着父亲和其他工人们制陶,烧陶。九岁时,长期的耳濡目染和父亲手把手的教导,张禄麒已经基本掌握了练泥、拉坯、上釉、晒坯、装窑、烧窑等一整套牙舟陶的制作工艺程序,此后,幼小的心灵里就生长出了一颗“牙舟陶瓷梦”的种子。
牙舟陶瓷厂倒闭,不光给老一辈的牙舟陶传承人带来了冲击,也给制陶家族的年轻一代,带来了不小的打击,他们不得不从父辈驾轻就熟的路径行走出来,走上一条完全陌生的谋生之路。但有人还是不甘心,不想眼睁睁地看着祖上延续下来的生存手段在一代人的手中没落,父辈传承的手艺在后辈人手上失传。这期间,除了一些挚爱牙舟陶的老传承人,纷纷回家开办牙舟制陶作坊外,年轻人也开启了他们的追求。1992年4月,经过努力,张禄麒进入贵州省轻工科研所,跟着所里的大师们学习陶艺造型设计,接受专业的制陶设计熏陶。1994年,从贵州省轻工科研所结业的张禄麒,来到深圳,进入一家陶瓷企业打工,在那里专攻设计。作为一名技术工人,虽然陶瓷厂的老板给予张禄麒的待遇很高,但是张禄麒始终没忘家乡的牙舟陶,仍时刻关注牙舟陶的发展。他说:“在那里,我就是个异乡人,老板给的工资再高,也找不到存在感。特别是离了牙舟陶,没有了家乡陶的味道,设计出来的陶再美再漂亮,也找不出家乡那捧泥的感觉。设计得越多越好,心中的那种失落感就表现得越强烈。”2006年,时刻关注家乡发展的张禄麒了解到家乡平塘在开发旅游,发展旅游产品,张禄麒觉得发展牙舟陶的机遇来了。于是他放弃优厚的待遇,谢绝了陶瓷厂老板的挽留,毅然决然地回到家乡,在父亲的支持下,投资八万元,办起了牙舟工艺美术陶瓷厂,传承牙舟陶制作工艺。
在张禄麒的厂子建起来之前,牙舟陶传承人们大多都是以家庭作坊为单位、以家族成员为个体制作牙舟陶,生产品种都是根据自己的特长来开展,有专门生产香炉、盐辣罐的,有专门生产碗、汤钵的,有专门生产酒壶、茶壶的,也有专门生产花瓶、坛坛罐罐的,都是以生产日用陶居多。生产方式单一,生产规模上不去,收入也不是很稳定。张禄麒建起牙舟工艺美术陶瓷厂,就是想利用他学到的知识和在外学到的经验,生产工艺美术陶,让牙舟陶从日用陶中脱颖而出,再到中国工艺美术陶界去占有一席之地。牙舟工艺美术陶瓷厂生产出来的牙舟陶器,在注重保持原始古老的手工制作方式、古朴敦厚风格的同时,更加强调釉色的互相配合,使之形成多种光泽莹润的色调,并通过烧制中表面釉层自然裂变,形成各种和谐的裂纹,看上去犹如蜡染、刺绣中的美丽图画,在现代风格设计中,多出一份独特的民族地方风采。张禄麒设计出来的牙舟陶作品,充满着自然之美的存在,也充满着一种憧憬美好、乐观抒情的胸怀。而且,通过不断的摸索创新,他还成功解决了几百年来牙舟陶上釉留白,烧制出来的成品出现一部分无法上釉的问题。原来的牙舟陶上釉留白,就是为了防止烧制时釉料流淌下来,粘在窑架上,出窑时造成损坏。这个留白,给釉色晶莹剔透的牙舟陶留下了遗憾之感。通过摸索,张禄麒牙舟工艺美术陶瓷厂生产出来的牙舟陶,解决了这个问题。没有了留白,烧制出来的牙舟陶,就更加漂亮、更加美观,其损坏量也比从前减少了许多。
张禄麒的牙舟工艺美术陶瓷厂面积虽只有3000多平方米,房屋面积虽只有1800多平方米,但除了传统手工制作外,厂内还建有一条工艺美术陶生产流水线。经过多年摸索,牙舟工艺美术陶瓷厂已经初具规模,生产的产品供不应求,市场前景看好。现在,经常都会有许多中外客商慕名前来张禄麒的工艺美术陶瓷厂,参观或购买陶艺品。多年的努力奋斗,张禄麒牙舟工艺美术陶瓷厂已达到年产牙舟陶30万件,产值达300多万元的规模,生产的产品,已逐步走向省内外市场。许多产品还被选送日本、朝鲜、丹麦、芬兰等国展出。远销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澳洲、马来西亚等十多个国家。如今,在牙舟这片出产牙舟陶器的土地上,牙舟工艺美术陶瓷厂已经成为了宣传牙舟、宣传牙舟陶的一个窗口。张禄麒以牙舟陶为媒介,让许多人知道了贵州,知道了黔南,知道了平塘,也知道了牙舟。
但张禄麒并没有因此而满足。在他看来,牙舟工艺美术陶瓷厂近年来的发展,虽然有了一定的效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对于宣传牙舟陶、传承牙舟陶技艺、扩大牙舟陶影响、提升牙舟陶的市场地位,还是远远不够,要有更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参与进来,在传统的制作工艺上不断推陈新,才能达到他传承和弘扬牙舟陶民族手工艺的初衷。交谈中他说:“老一代人技艺精湛,但是创新不够,特别是如何走市场、适应市场发展这一块,更多的还是要寄托在年轻人身上。可是现在的年轻人不愿意学,老辈人的危机感就特别重。”
为了解决牙舟陶的创新和如何走好市场的问题,张禄麒曾到瓷都景德镇去取经。在景德镇,他看到那里的陶瓷生产,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整个瓷都的陶瓷生产市场,就像一个生产车间,有商家专门供应泥巴,有商家专门组织人雕刻,有商家专门组织人拉坯生产,有商家专门供应釉料,有商家专门负责烧窑出窑,还有快递公司专门把出窑的成品包装运往市场。也就是说,在景德镇,要成立一个陶瓷厂,只要找一间屋子,把设计方案拿出来,投入资金后,就会有专门生产线上的合作方去负责做好。甚至市场投放,也会有合作方把成品包装出来,按要求投放到指定的地方。张禄麒说:“这才真正是市场运作,什么都市场化,根据市场的需求办厂,根据市场的需要生产。而这样的生产方式,也更大限度地解放了投资人的束缚,让投资人腾出更多的精力来关注市场,了解市场,针对性地组织生产。在我们牙舟就不行,投资人投资办厂,除了对市场关注外,还要对整个生产流程进行关注,对每一个环节都不敢马虎,更不能放松,所以做起来就相当的不容易。”
的确不容易,牙舟工艺美术陶瓷厂建厂时,厂里有十六个工人,平均年龄四十岁,三十五岁以下的有两人,有九位懂得牙舟陶制作技艺的技师。当时工人们的平均工资是三千元左右,这对于在牙舟这样的小地方来说,工资算是相当高的了。然而到了2014年,厂里的工人就只有七人,制陶师傅也只剩下两人了。年轻人都纷纷外出打工去了,他们除了追求外边的高薪水外,更多的还是他们那浮躁的心理在作怪。不好好学艺,认为做陶花的时间长,来钱慢,花去的时间和得到的回报不是很对等,然后就干脆放弃了,连老祖宗传的技艺也丢弃了。在张禄麒看来,牙舟陶不光有“前景”,更是还会有“钱景”的,只不过现在还形不成规模,无法做成产业链,所以才会存在那么多的艰难。
为了解决困扰牙舟陶发展的瓶颈,张禄麒联合了一批志同道合的牙舟陶传承人,以及关心牙舟陶发展的各界人士,于2007年7月成立了牙舟陶瓷商会,张禄麒被选为了第一任会长。商会刚成立之初,尽管只有四十多人,但商会还是积极为会员搭建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商务活动。多次组织外出考察学习,让会员们开阔眼界。组织会员产品参加相关推介展出,扩大牙舟陶制品的影响力,为会员寻找商机,推介会员生产的牙舟陶产品进入更大更广阔的市场寻找卖点。组织开展牙舟陶技艺培训班,为会员及广大有创业意愿的青年提供学习平台。通过商会的团结引领,热爱牙舟陶制作的人也慢慢多了起来。牙舟陶传承世家那些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中,相当一部分人认识到了传承和发展牙舟陶的重要性,又回转家中,投入到牙舟陶的制作和技艺学习中,为牙舟陶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增添新生力量。2012年9月,牙舟陶瓷商会换届选举,张禄麒再次高票当选为会长。2017年12月,在国家文化旅游部公布的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里,张禄麒作为代表性项目牙舟陶的传承人,获得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殊荣,成为了牙舟陶传承项目的第一个国家级传承人。
近年来,牙舟陶商会在开展各种会务活动的同时,将目光投向校园,选派技艺高超、经验丰富的会员到牙舟小学、牙舟中学、平塘职业高中的第二课堂当老师,向学生们传授牙舟陶制作工艺,为牙舟陶的未来发展培养更多的接班人。
通过张禄麒与商会同仁们的共同努力,牙舟陶商会从成立到现在,也获得了诸多殊荣。2014年12月8日,在贵州省陶瓷艺术作品展会上,牙舟陶瓷商会选送的牙舟陶作品,荣获贵州省陶瓷协会设计艺术作品展金奖;2015年3月,在“全国第六次中学生领导力大赛”上,由牙舟陶瓷商会辅导的学校学生选送的“寻找最美历史传承——牙舟陶”项目,在一百二十余所名校六百多名学生评比中,脱颖而出荣获特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