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郑道冰的头像

郑道冰

网站用户

小说
202211/15
分享
《殊途》连载

第三十一章 中原突围

1945年8月29日至10月10日,国共双方经过43天艰苦地谈判,达成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但蒋介石玩弄“假和平、真内战”的反革命手法未变。还在谈判期间,蒋介石秘密印发1933年“围剿”红军时编的《剿匪手册》。《双十协定》墨迹未干,蒋介石又下达“剿匪”密令,令其部下“督励所属,努力进剿,迅速完成任务”,继续向解放区进犯,地处中原前哨的鄂豫皖边区,成为国民党军抢占围攻的重点地区。

从1945年1月以来,国民党军队一直没有放松过对中共武装力量的打击。国共之间剑拔弩张,大规模的内战即将爆发。

1945年9月,新四军第五师奉命组建野战军,下辖第十三、十四、十五旅。同时组成鄂东、江汉两个军区,各辖一个独立旅。10月下旬,中原军区成立,第五师野战军编入中原军区第二纵队。至此,新四军第五师番号取消。

10月30日,正式成立中共中央中原局,同时,成立中原军区和中原解放区行政公署。中原军区下辖江汉、鄂东、河南三个军区和第一、第二两个野战纵队。中原野战军和地方军共6万余人,直接窥视武汉、南京,牵制了国民党的大量兵力,有力地配合党中央实施“向南防御,向北发展”的战略。11月,国民党军队又重新调整部署,并调动大批兵力继续夹击中原解放区。中原主力先后发起了湖阳、双沟、祁仪3个战役,给国民党军队以重创。京山各地全力支援中原军区主力作战,并在六房咀设伤员转运站。这时,在京山各地已能听到国民党军队的枪炮声,战云密布,形势愈来愈紧张。京山各块解放区的党、政、军组织接到上级电示,迅速集结兵力,时刻准备突围转移。此时,中原部队在武汉外围已经形成了一个“铁拳”,成为国民党军队出川和全面发动内战的障碍。对此,国民党叫嚣要在11月份“肃清”中原“共军”,并调集重兵进行严密包围。蒋介石也在美国政府的支持下,调集了十一个军三十六个师三十万以上的兵力,对中共中原地区进行重重包围。

中共中央指示中原部队“仍在豫南、鄂北、鄂东、大洪山、桐柏山、大别山广大地区回旋,坚持至一年的时间,不打算作大的转移。”坚持中原,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在原鄂豫边区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中原解放区,自诞生之日起便孤悬敌后,独立作战。中原行政公署领导边区军民,在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内战方面,与国民党反动派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在敌军腹地坚持,谈何容易。由于国民党军的步步紧逼,中原主力部队被迫于1945年12月中旬向平汉铁路以东转移。当1946年1月部队行进到湖北礼山(今大悟县)和河南光山一带时,恰逢国共双方签订停战协定。李司令率领三万中原军区主力部队,就地停止军事行动。部队被围困在方圆不到百公里、人口仅四十余万的狭小地区。由于解放军在反击国民党军队的进攻中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胜利,加上国内外和平舆论的压力,蒋介石被迫同意共产党提出的无条件停战的建议。

1946年1月10日,国共双方签订“停战协定”,并分别发布了“停战令”,规定从13日起,双方停止军事行动。就在停战协定即将签署生效前夕,蒋介石指使其军队抢占战略要地。国民党一四九军第一二五师抢占了鄂中制高点大洪山。中共江汉军区及洪山地委被迫撤离,京钟随县委转移到京山西北乡向家冲一带。因此,京钟随大洪山地区包括其所辖的京山西北乡六房咀一带得而复失。停战令下达后,根据上级指示,京北、天京潜、京安、京钟各县委已经集结待命的干部,及武装返回原地,坚持正常工作。

在停战令生效后第一天,即1946年1月14日,国民党第七十五军第六师第十六团及第十八团一部,与第六十六军第十三师,在大洪山地区侵占江汉军区的三里岗、三阳店、宋河等地,并将中原军区留在坪坝、仁和店的伤病员40余人全部杀害。京山各解放区周围的国民党部队,也在不断挑起事端。面对国民党破坏停战协定的行轻,解放区军民从和平的大局出发,一面强烈要求国民党当局停止向解放区进攻,一面坚持自卫原则,针锋相对,坚决进行自卫反击。

然而,国民党军毫无停战诚意,继续进占息县、光山、大洪山等地,对中原部队形成包围态势。中原部队顾全大局节节退让,根据地日渐缩小,陷入严重供应危机。

4月初,国民党七十五军某团,以钳形攻势进攻江汉军区某部驻地付家坡。江汉军区独立旅某团在参谋长徐德的指挥下,迅速抢占制高点,与敌展开白刃战。同时又派突击队包抄夹击其两侧,国民党军从付家坡败逃。这段时间,京安解放区也经常遭到国民党军的袭击,中共京安县委被迫不停地转移。在京北,中共京北县委下辖的西北工委驻地,遭到客店坡国民党乡武装偷袭,西北工委与江汉军区某连进行反击,捣毁了国民党的两个乡公所。5月27日,国民党天门宪兵队与岳口区署武装,共400余人进攻天京潜地区,天京潜武装被迫自卫还击。经过激烈战斗,毙伤100余人,并俘虏其分队长及以下10余人。

6月中旬,中原军区截获蒋介石密令,由于国民党统治集团通过战争消灭人民革命力量的企图始终未变,蒋介石一直加紧部署全面内战。1946年6月,国民党集结30万重兵,以5比1的优势完成了对中共中原军区主力6万人的军事包围,并扬言在48小时内聚歼中原部队。形势万分危急,内战一触即发。根据上级指示,京山各解放区抓紧各项工作,随时准备突围。得知敌军将于6月26日开始进攻,7月1日发动总攻击,中原部队已不能继续在原地坚持,必须主动突围。

李司令与中原局、中原军区领导等通过反复讨论,决定月底开始由主力从西部突围,并发电请示中央。中央复电:“同意立即突围,愈快愈好,不要有任何顾虑。”“今后行动,一切由你们自己决定,不要请示,免延误战机。”

局势迫在眉睫,大战一触即发,但实际突围过程却颇具戏剧性。由于中原军区驻扎的大悟宣化店,还住着负责调停的美、蒋两方代表及工作人员,实际是国民党安插的“眼睛”。一旦中原主力撤出,难免引起警觉。为此,李司令精心布局,一是让鄂东独立二旅的政委张体学,带一精干部队接替中原军区机关和直属部队驻防,制造中原军区还在宣化店的假象。二是让中原军区文工团组织“慰问晚会”,在突围当日上演,进一步迷惑美蒋代表。三是考虑到美蒋代表可能会要求与他见面,他还事先准备了一张明信片,写上“中共中原军区司令,陆军步兵中将李先生亲赠,六月二十八日午前于宣化店”字样,营造自己尚在宣化店的假象。

大悟县宣化店镇,位于鄂豫两省交界,处于大悟县东北部,竹竿河上游。东邻河南省新县,与该县卡房乡、苏河镇相连;南接本县黄站镇、丰店镇;西连本县三里城镇、五岳山林场;北望河南省罗山县,与该县周党镇、定远乡、山店乡相连。这里山峦起伏,土地开阔,由于南面的武汉地区大量集结有国民党军队,中原军区只能从这里向东、向北、向西三个方向突围。

由于国民党军判断中原军区主力将向东突围,李司令将计就计,要求第一纵队皮定均一旅,在宣化店以东牵制国民党军,并以一部扮作中原军区主力向东佯动,造成主力向东突围的态势,以迷惑敌人,掩护首脑机关和大部队向西转移。

部署妥当,李先念风趣地交代张体学说:“你就在宣化店唱一场‘空城计’吧。”

张体学(1915—1973),原名张体照,河南省光山县(今属新县)人。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8月参加红军。参加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湖北省大冶县委书记兼大冶军分区政委、湖北省委组织部部长、湖北省人民委员会副主席、湖北省委副书记、湖北省省长、省委、常务书记、代理第一书记、武汉军区党委副书记,省军区党委书记兼政委等职。

果不出李司令所料。6月26日,国民党开始发动大规模进攻,东面战斗最先打响。李司令命令部队摆出大打架式,实际则指挥机关作着出发前的最后准备。张体学带领鄂东独立二旅警卫营一部,秘密接替了中原军区司令部的驻防,密切监视美、蒋代表地行动。当晚撤退前,中原军区请美蒋代表到中原军区大礼堂观看文艺晚会,李司令与张体学假装在街头悠闲地散步与之“偶遇”。随后,李司令等迅速带领中原军区主力悄悄撤离宣化店及附近驻地,向西开进。

6月28日,又被李司令事先料中,美方代表突然提出要会见李司令,张体学托词说:“李将军身体欠佳,改日再行会见。”并将李先念事先准备好的明信片送给美方代表,打消了美方代表的疑虑。他们哪里知道,这是李司令使的“金蝉脱壳”之计。直到6月29日下午,当中原军区主力已秘密接近平汉铁路时,张体学郑重地向美蒋代表宣布,中原军区主力已被迫撤离宣化店,把美蒋代表惊得目瞪口呆。当晚,突围战役正式打响。中原主力部队分为南北两路前进,北路又分为两队,李司令率北路一队率先攻占柳林车站,控制柳林至黄庄一线铁路,打开平汉铁路封锁线的通道。至30日上午,中原主力部队顺利通过了平汉铁路。其余部队也相继突围,王副司令率领的北路另一队和王树声率领的南路军,于7月1日全部通过了平汉铁路。

中原军区第一纵队第一旅在旅长皮定均的领导下,接受了掩护主力越过平汉线向西突围的任务。皮定均,1914年8月30日,生于安徽省金寨县代家岭贫苦农民家庭。幼年父亲早逝,母亲改嫁,与祖母相依为命,讨过饭,给地主放过牛,饱受苦难。13岁参加当地农民协会。

1928年,皮定均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年,皮定均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皮定均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红军时期,皮定均曾在红四方面军任职连指导员、营教导员,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反“围剿”、川陕苏区反“围攻”等战斗。长征途中,任红军大学上级指挥科副科长、步兵学校营长。红军到达陕北后,任教导师第2团团长。抗日战争时期曾任八路军一二九师特务团团长、太行军区分区司令员,身经百战,屡立战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员虎将。解放战争初期,担任中原军区第一纵队第一旅旅长。第一旅在皮定均的指挥下,英勇善战,尤以善打恶仗、硬仗闻名全军,所以被称作“皮旅”。

1946年6月27日,皮定均临危受命,以7000余众,阻击国民党军约22万兵力,掩护主力突围。皮定均知道,敌我兵力对比,己方不到敌三十分之一,要掩护大部队突围,只能采用疑兵之计,才有可能完成连续3天顽强阻击的任务。

当天晚上,皮定均命令部队向东、东南和东北三个方向,佯装作出积极行动的姿态,前沿部队继续加固工事,摆出御敌阵势;同时抽出一批部队,趁黑夜悄悄西移。第二天白天,则又大摇大摆、川流不息地向东开进,造成大部队向东集结突围的阵势,以这种亦东亦西之势来迷惑吸引敌人。为了加强诱敌效果,皮定均还派出侦察员化装成老百姓,到敌人那里去偷看工事,到敌后查看地形,并向当地人打听进入大别山的路线。这些消息很快就让潜伏到包围圈内部的国民党特务查知,敌人据此判断,种种迹象表明,我中原军区主力正准备向东突围,进入大别山。一直到25日夜,敌军仍在东线加强戒备,严阵以待。

而在皮定均安排这一切的同时,中原军区主力已从24日就开始秘密集结,向西突围。敌人的误判,为中原军区主力转移,兵不血刃地争取到了两天宝贵的时间。

直到29日,敌人发现中共中原军区主力正在向西移动,惊呼上当,遂以数万之众,兵分3路,从东、南、北3面,向皮旅阵地发起猛攻,企图以优势兵力从白雀园南北两翼突破皮旅防区,打通西追中原军区主力的路线。敌人轻重火力发狂似的向皮旅阵地倾泻下来,阵地上一片火海。

皮定均临危不乱,指挥部队沉着应战,抗击着几十倍于己的敌军。一团坚守在沙窝、白沙河一线,二团坚守在白雀园东北一线,两个团相互配合,交替掩护,边打边撤,利用野战工事节节抗击,死死地黏住敌人,使敌人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30日下午,电报传来,中原军区主力部队已全部安全越过平汉线。皮定均成功地实施了诱敌计划,完成了3天的阻击任务。后来,北路军一部抵达陕南,创建了鄂豫陕边游击根据地;王副司令率三五九旅进入陕甘宁解放区。南路军进入武当山区,开辟了鄂西北游击根据地。中原军区主力全部顺利突围。

黄昏时分,皮定均命令部队全线反击,击退当面之敌。然后迅速向沙窝中心地点靠拢,再选择方向安排自身突围。

早在大部队行动之前,中原军区曾为皮旅突围设计了3个去向:一是西追军区主力,二是原地打游击,三是向东突围,到苏皖解放区与华中部队会师。皮旅的指挥员以大局为重,毅然选择了一条难度最大、风险最大的突围方向——向东到苏皖解放区。他们深知,这条路线山高水险,有超过自己几十倍的敌人和无数道封锁线。但只有向东,和主力背道而驰,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敌人,以减轻对主力部队的压力。旅政委徐子荣提出了自己的突围计划:完成掩护任务后,先虚晃一枪,佯装向西追赶主力一天或半天,随后隐蔽起来,闪过敌军的锋芒,出其不意地来个回马枪,向东前进,使敌人一时搞不清我军的动向。

皮定均率领孤军经过24昼夜转战,横跨鄂豫皖三省,历经23次大小战斗,克服崇山峻岭、暴雨洪水等艰难险阻,冒着酷暑,忍饥挨饿,行程1000余公里,以3个团5000人的完整建制,胜利到达苏皖解放区,创造了震惊中外的“中原突围”的成功战例!

从6月26日至8月2日,李司令和郑位三、王副司令等亲率中原军区主力北路军,历时三十多天,行程千余里,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围歼”和一次次的追堵计划,胜利实现从宣化店到秦岭的战略转移。与此同时,李司令还指挥着其他各类部队的突围行动。并在随后的战略转移中,按照中央指示,积极部署和指挥创建了豫鄂陕、鄂西北两个敌后革命根据地,坚持和发展中原敌后游击战争。

中原军区顺利突出重围,大大地震惊了国民党军。显然,蒋介石对李司令部的突围是感到意外的,之前布下重兵、准备充分,以为围歼中原部队十拿九稳,不曾想到,他们就在自己的眼皮底下逃脱了。

李司令领导的中原部队,以狭长的宣化店地区,不仅能够突出重围,还能以数万将士之躯,吸引了蒋介石十倍于己的兵力,大大地牵制了国民党军的兵力部署,直接地影响了双方内战的整体进程,为中共中央部署全国解放战争赢得了有利条件(注1)。

“中原突围”战役打响之后,京山部分县、区、乡干部及武装,奉命迅速赶到随县柳林店集结,被分别编入江汉军区警卫团和干部大队,随江汉军区主力突围。7月6日,部队渡过襄河后,决定向鄂西北挺进,在川、鄂、陕边区建立游击根据地。

8月,国民党军队开始重点“围剿”大洪山区,江汉军区党委电令江汉中心县委,除留下少数地方干部和精干武装,在原地坚持斗争外,各县干部和武装都要转战到襄河以西,去建立新的根据地。

当时,杨秀山奉组织之命,被安排留在地方坚持武装斗争,留下来的人员组成了中共京安县工作委员会(简称工委),杨秀山担任工委委员,主抓留守及掉队武装力量的收编工作。“中原突围”之后,当地的环境更加地恶劣了,整个中原大地,完全沦陷为国民党反动派的控制之下,到处白色恐怖,血雨腥风。即便在这样艰苦环境的斗争之中,杨秀山与其它人一起,仍然坚持在京(山)安(陆)一带的大山深处,按照县委要求,全部转入地下工作,坚持下来的人员相互之间要加强联系,准备长期掩藏,积蓄力量,还要不失时机地开展地方游击战,领导和坚持对敌斗争。一方面要配合留下来的地方武装力量,做好扩充整编工作;另一方面进行区乡干部的必要调整,以保证能够做到万无一失,继续掩护上级领导干部实行战略转移和安置隐蔽伤病员的工作。

因国民党“还乡团”一面大肆搜捕共产党员,一面加紧“围剿”山上的游击队,各个山口、要道都有敌人的岗哨把守,来往过路的行人都要经过严密盘查。杨秀山他们白天不能公开活动,只能经常夜宿老林,挖野菜、葛根、摘藤叶充饥。有一次,他们转移到小泉冲深山里,在熟人黄裁缝家里弄到了一升米,由于没有锅灶,也没有碗筷,只能用破布包上,放在水里让米浸湿透了,再用泥巴糊上后,带到山上放在火堆里烧熟了再吃。后来,国民党乡公所发现他们的踪迹后,组织力量进行“大搜山”,于是他们又转移到了大洪山朝阳店一带。由于此地人生地不熟,群众基础差,吃饭更加地困难了。在这种异常艰苦的情况之下,他们有人手拿胡琴,化装成测字算命先生,一面作些宣传、联络群众的工作,还以交朋友的方式,秘密地发展党员;另一面,以挑货郎担串乡,摆货摊,贩木炭,赶牲口等为掩护,想方设法地弄点粮食回来给大家充饥。每天晚上,大家在约定的地点集中,待到夜深人静后,再生火做饭。

国民党在此期间,对京安地区搞了三次大搜捕,仅其中一次大逮捕,被抓的中共地下党员、革命干部、进步群众就多达四百多人,使地下党组织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国民党在农村实行“五家联坐”,逐步清查户口,到处抓人杀人。中共的一批抗日干部,有的被杀害了,有的被迫办了“自新”手续,有的被送往应城感化院去“洗脑”;基干民兵队员、农救会员、妇救会员等则被以种种名义,罚款罚粮,有的甚至被他们弄得倾家荡产,不少中共军人家属也难逃厄运,受到了他们的残酷迫害。

如此一来,就更没有群众敢跟他们接近了,日子也过得更加地艰难了。到了冬天,他们没有棉衣棉被,身上仍然穿着单衣薄裤,冷风一吹,冻得直打寒战,于是他们晴天钻草窝,雨天躲岩洞,实在冷得受不了了,就熬辣椒水喝,辣出一身热汗来抵挡寒冷。后来,他们寻找棕树,割下棕毛片,用藤条连成大块穿在身上,还戏称这是他们的“棕毛大衣”,彰显其乐观主义的精神。他们就是凭着这种顽强的意志,凭着这种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坚持在深山老林中,死不投降,决不放下手中的武器,一定要坚持到主力部队打回来。

即使是在这样困难的环境下,他们始终严守群众纪律。1946年腊月,游击队转移到了宋河四姑泉,杨秀山带着大家找到曾经在他负伤后,帮助他躲避黄树堂追杀的那户人家,户主拿出准备过年的油面、腊肉,还杀了一只鸡来款待他们。可他们还没有吃到嘴里,这时敌人的一个乡中队追了过来,用机枪封住了大门。杨秀山端起一挺轻机枪,挺身出门阻击,其他人员则趁机冲出,然后他们交替掩护,撤了出来。他们走后,敌人将这一户人家洗劫一空。后来,杨秀山特地回到这里,将仅有的10元光洋给了这位房东,作为由他们引起损失的赔偿。这时山下一些有觉悟的群众,也开始千方百计地帮助起游击队来,他们有的装作走亲戚,有的假装上山打猪草,想方设法地把食物送上山。有一次下了一场大雪,杨秀山他们活动不便,再加上敌人的围困,山中也找不到任何能吃的东西,几天来粒米未进,有的战士甚至因饥饿而昏倒。等敌人刚一解围,群众就冒着生命危险,送来衣服和米饭。游击队还积极开展统战工作,取得了不小的成功,厂河、三台等地的几位保长,也在暗中悄悄地帮助杨秀山他们。

1947年1月,江汉游击支队为打击敌人反动气焰,再次返回大洪山地区,国民党整编七十二师工兵营和县保安大队前来追击,该部利用黑冲有利地形,打了一场伏击,经激战活捉保安中队长一名,击毙、击伤国民党军一百多人,缴获重机枪七挺,步枪三十余支,其余溃败。见此情形,国民党地方大多数组织收敛了一些。见形势逐渐转好,利于自己行动,杨秀山他们就开始有时深入乡村,有时用石灰水在墙上刷写标语口号,号召大家“团结起来,反对内战”;有时趁某地敌人空虚,就集中在群众家里开会,揭露国民党撕毁《停战协定》,发动内战的罪恶行径,号召大家起来抗粮、抗捐、抗丁。还把仅有的武装力量划分成三个十多人的游击小组,分散活动,定期联系,对蒋匪军及其区、乡武装,采取“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的战略战术,在游击活动中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对国民党乡、保人员,采取争取多数,打击少数的政策;对残害革命干部和群众的,一律进行重点打击,坚决消灭。有一次,杨秀山他们在京安县一带共捉了伪乡、保人员十多人,经过认真鉴别后,把其中民愤很大的乡长、乡保安队长镇压了;对一般的乡、保人员进行教育后释放。这对坏人的震慑很大,从此以后,一些国民党的乡、保人员不得不收敛起来,以避免遭到惩处,有些人甚至还向杨秀山他们提供一些有关敌人内部的活动情报。

1947年6月底至8月下旬,刘、邓率晋冀鲁豫野战军(简称刘邓大军)主力强渡黄河,挺进大别山,创建了以大别山为中心的解放区。为进一步实行战略展开,恢复江汉解放区,中共中央中原局决定组建中共江汉区党委、江汉区行政公署和江汉军区。一边联络留守坚持人员,一边领导进行游击战争。

1947年下半年,国民党追剿部队稍稍放松了一些,游击队就动员早前下山隐蔽的人员,秘密地串联巴家冲、铜家冲、蒋家沟、王家河、陈家冲、吴家台等6个支部的地下党员,秘密地恢复起组织活动,为杨秀山他们当耳目,送情报,山上山下相互配合,坚持斗争。

1947年12月,江汉军区主力重返鄂中。12月上旬,江汉区党委在礼山(今大悟)陈家湾召开会议,研究进入江汉地区后的作战部署和斗争方针,将江汉区划分为三个地区,鄂中为第二区。12月中旬,江汉军区部队和一批党政干部,突破敌平汉铁路封锁线,进入江汉地区,开始了重建江汉根据地的战斗历程。12月15日,山上坚持人员终于下山与主力会合,结束了山林游击活动。从中原突围到大军南下,这支只剩11人的坚持部队,在敌人重重封锁,反复“围则”面前,在大洪山区整整坚持了一年零五个月的时间,终于迎来了南下大军的到来。

与此同时,在黄安县(今红安县)西北华家河,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十二纵队与原中原独立旅组成江汉军区。组建完成后,江汉军区司令员张才千等,为了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重建根据地,率军区独立旅发起了“京钟战役”。他们经坪坝、宋河,于12月20日出其不意地进攻京山县城。守敌国民党县保安大队一触即溃,弃城向吴堰岭方向逃窜。解放军仅消耗子弹千余发就取得了战斗的胜利。此战俘敌10余人,缴获各种枪支31支,子弹2万余发,炮弹200余发。12月22日,江汉独立旅由京山县城出发,一天急行军75公里,突然包围了钟祥县城,并全歼守敌。

“京钟战役”是江汉军区部队,进入江汉地区后的第一仗,首战即告捷,取得消灭土顽千余人的胜利,这极大地鼓舞了军队士气,坚定了人民群众的胜利信念。

随着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就此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同年十二月底,江汉军区部队乘胜追击,攻克了天门、潜江等县城和襄河以东的许多集镇。

1948年元月,京山县城刚被收复,杨秀山等人即刻在石板河重新归队。之后,他担任新成立的京应县石板河区副区长、代理区长、区长等职务。

1948年10月,杨秀山参与了对许有强的兵运工作,策动其临阵起义。

注1:本章节史料来源参考自1.《党史博览》2020年第8期“皮旅中原东路突围的‘秘诀’”等文;2.中共京山市委组织部·京山市党史地方志办公室编《赤血春花》“烽火京山四·突围南下解放京山”等文。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