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什么叫“八旗子弟”……
1
章梅梅上四年级的时候,妈妈、姥姥、妹妹都来重庆了,两地合一举家团聚,一家人终于在一起了。
李香凝一到重庆,陈政委一家就热情地接待了这位久盼的弟妹。陈政委与章志豪1940年就认识,他们在一起经历过许多大小战役,现在又调在一起工作,各方面配合得得心应手。看着章志豪工作忙,爱人又不在身边,他们一家人还经常帮着照顾小梅梅。
陈政委第一次见到李香凝,笑称章志豪很有福气,而夫人李文英却欣赏李香凝的知书达理,两人一见如故,一见面就有聊不完的话题。孩子们聚在一起也像过节般撒欢,陈政委的大儿子陈天宇像个大哥哥般给大人们端茶倒水,领着自己的妹妹陈天美和雯雯、晶晶一块儿玩耍。
李香凝看着陈天宇,由衷地欣赏,她对李文英说:“咱们天宇到底是个大孩子了,懂得照顾人,又长得一表人才,将来一定是个漂亮出息的小伙子!”
李文英笑着道:“你那么看重天宇,就把梅梅许给天宇呗,这样咱们不就成了亲家了嘛!”
李香凝冷不防被问住了,她看看章志豪,又看看陈政委,不好意思地说:“嫂子,你就别糟蹋天宇了,就我家那野丫头,没有一点姑娘样,谁敢要啊!”
章志豪听了可不乐意了:“谁说咱梅梅野呀,那是天真烂漫,以后她会有大出息的呢!”
陈政委很开通地接话道:“你们俩扯的哪门子闲话,孩子们将来还不知道是什么样,用得着现在就操心吗?”
几个大人看到孩子们玩得尽兴,由衷地笑了起来。章志豪已经很多年没有享受到这种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了。从此,牛郎织女遥隔银河的日子过去了,梅梅和姥姥及两个妹妹也生活在一起了,合家团圆的日子真好。
他们搬进一栋小红房子里,房前是一片大花园,屋后是一片小竹林。李香凝被安排在广播电台工作,担任文艺部主任。她的工作忙起来,两个星期才回家一次,家都交给姥姥和一个阿姨管。姥姥是个小脚,戴着眼镜,还会看书,姥姥以前是个大家小姐,她常常对梅梅她们三姐妹讲:“我嘛头都梳过,嘛菜都吃过,我还吃过百家菜呢!”姥姥经常给她们三姐妹讲《三国演义》和《西游记》里的故事,她讲故事时笑眯眯的样子,可慈祥了。
闲暇时光,姥姥还经常给她们姐妹讲做人的道理,什么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吃饭的时候坐好姿势,怎样拿筷子,女孩子应守哪些礼节,怎样做一个淑女,怎样做人、处事……讲得有模有样的,孩子们还挺信服姥姥的呢。
章志豪几乎天天晚上开会到很晚才回家,他每次开会之前,总要把这三个女儿的作业检查一遍,每半个月全家开一次家庭生活会。只有在这个会议上,大家是平等的,可以互相提意见,好让大家感到家是温暖的,是民主的,是大家能够畅所欲言的时候。
章志豪对女儿们说:“你们看书要坐着看,不能躺着看。要坐有坐相,站有站相。不到睡觉的时间,不是生病,平常就不准躺在床上!还有,自己能洗的自己洗,自己能干的事一定要自己干!”
寒暑假的时候,他要求孩子们设一个时间表。比如,几点学习,几点到几点活动、跳绳,几点到几点又是学习,几点到几点是游泳,一直到晚上睡觉。为了让孩子们养成爱劳动的习惯,章志豪叫孩子们没事就拔草,不是拔院子里的草,就是割周围的草。他让孩子们把草放在院子里晒干,然后再送到牛奶场。当然,这一切都是义务的,一分钱不要,让孩子们通过做这些公益事业,培养他们不计报酬、心胸宽广、无私奉献的精神。
阿姨是四川人,孩子们叫她谢婆婆。这谢婆婆身材矮小,为人热情大方,豪爽仗义,坦率真诚,有着典型的四川农村妇女的性格。刚开始她还以为割草可以卖钱,就跟她们一起割草,后来一听说是义务的,她就说:“啥子,没得钱?没得钱那我就不干了。”她说完,丢下镰刀就走了。
李香凝有时抽空带着梅梅到单位,梅梅记得一进大楼里就有解放军叔叔站岗。那里有一个很大的礼堂,门打开以后就有一个阶梯一个阶梯的座位,还有视野开阔的大舞台,就像一个大剧院。墙壁和门都是软包装的,很隔音。在这里,妈妈作为文艺部主任,许多节目都需要她审核,梅梅看着羡慕极了。
2
光阴转瞬即逝,大院的孩子们,在“八一”小学共同度过了三年的美好时光。正当梅梅他们要上小学四年级时,听说中央有文件下来,要撤销大部分的“八一”小学,还听说是为了防止他们成为新一代的“贵族”或“八旗子弟”,所以他们得转到地方的小学校,跟老百姓的孩子们一起上学了。
实际上,他们压根就不知道什么叫做“八旗子弟”,于是就问老师,什么叫八旗子弟?老师说,所谓“八旗子弟”就是清朝的贵族子弟。孩子们这才恍然大悟,哦!原来我们还是贵族呀,还要转到地方学校,去跟“老百姓”的孩子在一起上学。随着他们“八一”小学的撤销,这些“八一”子弟,大院子女,大家从幼儿园到小学都在一块,父母亲都认识,又是军人家庭,现在要转到地方学校去了,接触的是另外一个天地,能适应吗?
果然没过多久,这些“八一”子弟都被转到一所名为双凤桥的小学。他们被插在各个班级里,全部分散了。章梅梅、周莉莉、张雅玲、宋建国和葛立军等五个“八一”子弟被分到同一个班。现在他们班里的同学,有来自农村的,也有来自城镇的,有工人的孩子,有农民的孩子,还有小商贩的孩子,再加上这几个部队的“八一”子弟、大院子女,他们班成了一个大杂烩班。
不久,班里的地方学生很快发现,这些部队大院的孩子跟其他的孩子对比起来,的确有着许多不同之处。光是说话就不一样,地方学生都说四川话,而部队大院子女却说着标准的普通话。大院子女们在“八一”小学打下的基础比较牢固,所以学习成绩普遍较好,和地方学生有根本的区别。这些部队大院的孩子很快就给地方孩子安上一个代号,叫做“老乡娃儿”。
就这样,“八一”子弟跟这些“老乡娃儿”在一起上学了。他们看这些“老乡娃儿”稀奇,“老乡娃儿”也看他们奇怪。在课间休息的时候,“老乡娃儿”就开始围着这帮大院子女们看个不停。他们整天被“老乡娃儿”一双双好奇的眼神上下打量着,心里不禁有些发毛,便怒气冲冲朝他们喊道:“看什么看,有什么好看的!”
那几个调皮的“老乡娃儿”摇头晃脑地,用四川话怪腔怪调讽刺挖苦地说:“我们就是要看!我们喜欢看!朗格样嘛!”
然后他们开始指指点点、七嘴八舌地说着:“别个长得比我们白一点嘛!别个长得比我们胖一点么!别个长得比我们高一点么!”
老乡娃儿们挑衅地说:“哪晓得别个是吃啥子嘛?我们吃得啥子嘛!”
梅梅他们听得似懂非懂的,就瞪着眼睛说:“看什么看,有什么好看的!”
“我们就要看!就要看!朗格样么?”一位“老乡娃儿”叉着腰喊道。
“就是不准看!滚开!”最后就吵起来了。
这些“老乡娃儿”有个特点,就是爱说脏话。整天嘴里说话带着脏字,总之嘴巴里吐出来没一句是好话。他们骂起人来,脏话更是跟放连珠炮一样顺口。
部队大院的孩子们,在“八一”小学里学的是礼貌用语,根本没有骂人的习惯。现在跟他们在一起显然格格不入。起初为了避免矛盾,在课间休息时他们就坐在教室里不出去,后来不出去也避免不了“老乡娃儿”的各种挑衅。
殊不知,这些部队大院的孩子可不是好惹的,在他们的血脉里涌动着军人的尚武和血气。跟这帮“老乡娃儿”相比,他们虽不会骂人,但是很会打架,即使是女孩子也不例外。解决不了的事,往往喜欢用武力来定夺,谁打赢了就听谁的,就按谁的做!这几乎成了“八一”子弟中的一条潜规则。在部队大院中成长的“八一”子弟,从小所受的教育就是,不欺负人,也绝不让人欺负,要打架就一定要打胜。在他们身上,还真有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儿,他们打架时常常是群体而上,谁要是不敢出手,回到大院里准会被奚落甚至孤立。
章梅梅刚开始是跟一个女“老乡娃儿”打架。那个女同学特别喜欢骂人,一出口就是一连串的脏话,成天日你妈哟、龟儿子哟,老子哟……那天她实在是惹恼了梅梅,她对梅梅骂一句,梅梅就踢她一脚,她再骂一句,就再挨梅梅一拳。然后那个女同学就坐在地上大哭起来,梅梅刚走两步,她嘴巴一边骂一边从地上抓起个石子嗖的一声扔了过来。
梅梅躲了一下,石子飞了过去,她立刻火了:“叫你喊!叫你骂!叫你扔石头!”梅梅转过身跑过去又给了她两拳,她再也不敢骂了。
后来,每打一次架梅梅就胜利一次,每打一次架就征服一帮子人。因为她是转学来的插班生,一开始,她的地位属于最低,结果打一次架,她的地位就升一级,最后女同学没一个敢欺负她了,梅梅用“武力”征服了班上所有敢欺负她的女同学。
章梅梅是个有个性的女孩,她从不挑事,也不怕事,谁要企图挑衅,那是绝不轻饶的。打完女生后,就该轮到和男生打架了。这些“老乡娃儿”的男生嘴巴更坏,他们用四川话怪声怪调说:“别个长得白一点么!别个吃得好一点么!”
“别个坐的是啥子?是小车!我们想骑洋马儿(自行车)都没得。”
他们心生嫉妒,刚开始只是限于口角,但却在不断升级……每当受到攻击时,班里仅有的这几个大院子女理直气壮地说:“我们坐小车怎么了,我们就应该坐!”
“为啥子?”他们问。
“我爸爸参加革命时,你爸爸在哪?是干啥的……”周莉莉大声说。
接着,又一个声音响起:“我爸爸是老红军,我不该坐车吗?”说话的是张雅玲,她是他们中间最会吵架的一个,她对这帮前来挑衅的“老乡娃儿”接着又说:“你爸爸是干什么的?打仗的时候,你爸爸在抱头鼠窜吧,说不定你爸爸是给国民党干事的呢!”于是,章梅梅、张雅玲、宋建国还有葛立军也跟着大笑起来。
孩子们就这样越吵越厉害,矛盾不断地升级,吵着吵着双方就动手打了起来。葛立军和宋建国跟他们打架屡战屡胜,章梅梅跟他们打了个平手,张雅玲和周莉莉她俩负责吵架,虽然这边人少,但是很勇敢、很团结。
有一次,章梅梅和那个叫曾贵华的男“老乡娃儿”吵起来了,他当胸给梅梅一拳,梅梅也狠狠地回了他一拳,然后两个人就扭打在一起。全班同学顿时起哄:“噢……男娃儿跟女娃子打架喽!男娃儿跟女娃子打架喽!”
在对战中,曾贵华打她的那一拳,梅梅觉得很疼,疼得她就要哭了。可当她看到曾贵华的眼睛里也含有泪水,梅梅立刻告诫自己:“我不能哭,他快哭了,我一定要坚持,我一定不能哭,让他先哭,让他先哭。”
这时老师过来了,他对正在纠缠打斗的两个人大声喝道:“放手!你们两个放手!”这两个人谁都不放手,因为谁先放手就等于谁输了。他抓着梅梅,梅梅也抓着他,就这样僵持着。
后来曾贵华终于熬不住了,对她说:“你先放!”
“你先放!你放了我就放!”梅梅说。
“不,你放了我才放!”
后来,曾贵华终于松手了,可刚一松手,他就哇的一声哭了起来。
班里的同学顿时轰起来:“啊,跟女娃儿打架还哭,没得出息!”
“啊,我打赢了!”章梅梅像一个打擂成功的勇士,她高兴地跳起来:“我打赢了!我打赢了!以后再也没有人敢欺负我了!”她感到之前的憋屈全释放了。
老师在一旁大声对她喊道:“章梅梅,你叫什么叫,快回座位上坐下!”
激战以后就是平静,自打那以后,这些大院子女和“老乡娃儿”就进入了停战期,谁也不惹谁了。
从吵架、打架到休战、沉默、平静,经过了一年的磨合,这一帮孩子们渐渐开始和谐了。因为大家慢慢发现对方的优点,而这些优点带来的是彼此的欣赏和羡慕,于是之前的矛盾也就慢慢化解了,一切都恢复了平静……
3
大院孩子开始喜欢和“老乡娃们”一块赶集了。集市上卖什么的都有!有小兔子、小鸡还有那黄毛茸茸的小鸭子太可爱了。集市上人山人海的,那些卖菜的农民扛着扁担,挑着罗筐,大声用四川话吆喝着:“让开!让开!箩筐碰人,扁担打背……”他们在人群中穿梭,满大街一派熙熙攘攘的景象。
班上有同学的家里是小商贩,梅梅他们走在街上会经过他们家的门面。如果被这些同学看见,还会热情地招呼他们到家里做客。一次,梅梅带着两个妹妹雯雯和晶晶正在市场赶集,路过同学周晓萍的家门,她远远地招呼着:“章梅梅,进来嘛,到我们家喝点水。”她热情地把梅梅她们拉进家里,边拉凳子边请她们坐,嘴上不停地说:“章梅梅,你等一会儿嘛,我给你们煮点水喝。”梅梅还以为就是喝点水呢,没想到她给章梅梅她们每人端上一碗水煮荷包蛋,上面洒着白糖还浇了猪油,哇,吃起来特别的香。
大院有时放好看的内部电影,这些大院子女也会帮“老乡娃儿”先占好位子,然后再去接他们一起来看。他们从前的那种对立和隔阂,渐渐被浓厚而纯洁的同学之情取代。
在班上同学中间,有几个学习挺好的右派的孩子,但因为家庭缘故的压抑,使他们不敢冒头。而工人、农民的孩子本分朴实,他们从不挑事,那些调皮捣蛋的,爱骂人的同学基本上都是街道贫民和小商贩的孩子,不过经过打架之后,他们也不再闹了,人说不打不成交,通过打架,反而增添了彼此间的友谊。
又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学校组织春游活动。这天章梅梅起了个大早,正兴高采烈地准备到学校集合,章志豪对她说:“小梅梅,这次去活动,你多带点零花钱在身上。”说着掏出钱给她,梅梅觉得很奇怪。
章志豪接着说: “吃饭的时候,你要是看到哪些同学没钱吃饭的,你就给他们买一碗。”梅梅点点头把钱收下了。但她心里想,哪会有同学没钱买吃的呢?
看来爸爸的预言很准,中午大伙们在买面吃时,梅梅看见有几个同学呆呆地在一边看着。于是梅梅就问他们:“你们怎么不去吃面呢?”
他们无奈地说:“没钱……”哈,还真让爸爸给说中了呢,梅梅暗自佩服料事如神的父亲。随即她大方地跟他们说:“没事,我请,我请!”说着就给他们每人买了一大碗小面。他们很感激地说:“谢谢你,章梅梅。”就这样,梅梅和班上的同学关系越来越好了,朋友也越来越多了。
重庆人有着一种火辣辣的性格,爱也爱得火辣辣,恨也恨得火辣辣,他们个性豪爽,打输了就输了,打完了就算了,从不记前仇。他们深受码头文化熏陶,民风强悍,养成了耿直的禀性,纵然有时脾气火爆,但多少带有当年“袍哥”的义气。他们讲豪侠、重情义,在后来梅梅“文革”落难时,她深深体会到了这一点……以后他们这些“八一”子弟、大院子女,慢慢地在同学中交了许多好朋友,有的甚至成了一辈子的朋友。
很多年后,梅梅这帮大院子弟,都很庆幸当年的转学。因为在他们性格形成初期,虽然和“老乡娃儿”经过了一段的磨合期,但是最后他们不仅学会了处理人际关系,还吸收了两个群体各自的优秀品格。当年的那段磨合真是太宝贵了,这对后来他们能跟群众打成一片,有着很好的启蒙作用。当然,不管哪个群体,哪个人,最终都要在社会中磨合。总之,早磨合比晚磨合好,因为经过转学磨合的这一批大院子女、“八一”子弟,更加容易融入社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