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正堂的头像

李正堂

网站用户

小说
202207/13
分享
《应五》连载

第二十九章 《应五》后记

           后 记

我写这部作品之初,只想写一篇三千字以内的散文去参加一个散文比赛。谁知写着写着,一发不可收拾。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记忆中的那些可敬可亲的乡邻时常撞进我的梦中。虽然他们中的大多数已作古,但是他们的音容笑貌却依然那样新鲜生动。

我出生于1951年农历正月。奶奶说正好赶上土改,分到了一份田,要是再晚几天就没得分了。须知土地对农民来说就是命根子。大炼钢铁时我八岁,过苦日子时十一岁左右,正是记事的年岁。那是一个如火如荼的年代,一个苦乐交加的年代,一个让中华儿女刻骨铭心的年代。书中所描写的人物和事,或是我亲历,或是我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几乎所有的人物都有原型。

我十八岁未满即参军离开故乡,转业之后又客居异乡。在阔别故乡的五十多年里,思乡之情一年比一年强烈。这些年来,每当我向孙辈讲起我儿少时所经历过的那些贫穷与磨难时,他们都觉得不可思议,总问为什么会这样。这就引发我对这个问题的深层次思考。于是,萌发了把梦里故乡写出来的念头。以让后辈了解他们的先辈是生活在一个怎样的时代,是怎样一步一步走到今天。晓得自己是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在我写作过程中,正逢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我有幸获得了一枚光荣在党五十年纪念章。回忆我党的百年奋斗史,免不了要回忆我跟党所走过的一生。回忆与思考让我更加深切地懂得,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的今天。我们生长在这块土地上,无论你个人的本事有多大,你的家庭背景是如何显赫,个人的命运总是与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联。没有强大的祖国,安居乐业何来之有?于是,我把这部小说的结构及人物情节置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这一大背景、大格局之下去处理。通过典型的人和事,通过典型细节的描述,还原我们党和人民所共同经历的那段奋斗史。用我们这一代的亲身经历来讴歌我们的党,讴歌我们的祖国。警醒后人不忘初心,珍惜当下。

在我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除了家人,印像最深的要数书中的七叔、龙叔、叶发、应五和福奶奶以及吴四老倌等近邻了。吴四老倌死时,我是唯一在现场的人,在他倒下还在挣扎时,是我去喊来大人的。土改根子,一九二几年就加入农会,眼随毛主席一起搞农运的七叔,以及龙叔、应五、叶发等,是那个年代翻身农民的典型代表。

收中应五嫂的原型有一半是我的一位本宗堂婶。我的那位堂叔是国军抗战老兵。国民党败退时,身任要职的他随老蒋去了湾,在台湾又娶妻生子,四十年杳无音讯。他的结发妻子,我的那位美丽贤惠的远房堂婶带着一双儿女在故乡苦等四十年。后来两岸关系解冻,耄耋之年的本族堂叔从台湾回乡与原配夫人见了最后一面,返台之后没几天就撒手人寰。他死后未几,我的这位堂婶亦随他而去。她用血和泪谱写了一曲现代版的长恨歌。堂婶的人生际遇以及她所做出的人生选择,不是偶然,不是冲动,而是故乡双峰千百年来伦理道德文化一脉相承,深深沉淀的结果。亦是个人家庭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的典型事例。

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公共食堂、大炼钢铁以及苦日子,给我们这一代人留下了无法磨灭的记忆。目前反映这一特殊历史阶段的影视文学作品不多。我是亲历者,是党员领导干部退休,我觉得我有义务把它写出来。当让历史告诉今人,启示后人。

我在军队服役近30年,我的成长和所取得的成就离不开人民军队的培养。写七十年人间巨变,部队生活是个绕不开的话题。所以,本书为主人公之一的“我”安排了适当的篇幅。

我的一生交往过无数的人,经历过无数的事。这些人和事,有的如过眼烟云,有的则刻骨铭心。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无法弥补的遗憾。我想,人的一生有五种人最难释怀:给你生命的人,父母;延续你生命的人,儿女;燃烧你生命的人,爱人;陪伴你生命的人,兄弟;装点你生命的人,贵人。

每个人在生命的旅途中都会遇到贵人。在我看来,贵人是你成长道路上的良师,是你高风亮节知人善用的领导,是你在黑暗中苦苦求索时为你点上腊烛的擎友。

当我搁笔掩卷之际,我更加真切感受到我们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的那种从未有过的自豪感和使命感。我们很快就要迎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我坚信,我们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伟业一定会实现

谨以此篇向我所有的亲人和贵人,向承载我所有的祖国,向引领我从苦难走向辉煌的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致意。

2022年 7月1 日于广州越秀德仁里龙腾小区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